《夜游神》中的戏剧元意识

书名:礼教下延之后 : 文化研究论文集 作者: 赵毅衡 字数:150823 更新时间:2019-12-13

  我首先想讨论戏剧元意识,因为控制与被控制,操纵与被操纵,扮演与被扮演,是戏剧美学的最基本环节。本书在先前已经屡有讨论,现在借高行健近期剧,看他在这个问题上如何取得透彻的理解,也看看这个理解与禅宗思想的关系。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时,首先就是其“三界”,“欲界六重天”等分层观念使中国士人“讶其说以为至怪也”。《酉阳杂俎》重说了《譬喻经》中故事:“昔梵志作术,吐有一壶,中有女子与屏,处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复作术,吐出一壶,中有男子,复与共卧。梵志觉,次第吞之,拄杖而去。”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这观念来自《观佛三昧海经》,其中说佛现白毫毛相,“毛内有万亿光,于其光中,现化菩萨,皆修善行。”

  其实佛教各宗都把宇宙分层作为色空观的最主要立论方式之一,法华宗所谓“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华严宗大师法藏应武则天诏为说佛法,举殿前金狮子塑像为例:“狮子眼、耳、支节,——毛处,各有金狮子。——毛处狮子,同时屯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狮子,又复——毛,带此无边狮子,还入一毛中。如此重重无尽,犹天帝网珠,名因陀罗网境界门。”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202页。这种分层观念在《华严经》中论之甚详:“善男子,我经行时,一念中一切世界皆悉现前,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层次观与定慧观很自然地联结起来。不少佛学史家都同意华严宗是禅宗思想的前驱。就万相分层,诸法实相非无亦无这点而言,的确启导了禅宗在修行之上更翻一层。

  层次观念对禅思维方式影响至深,这类公案,在禅宗文献中极多。只举一个与中国民间神对立的例子:《五灯会元》卷二“破灶堕和尚”故事。此和尚用杖击破灶,灶神得以解脱而升天,因此“青衣峨冠”来表示感谢。“少选,侍僧问曰:‘某等久侍和尚,不蒙示诲,灶神得什么径旨便得升天?’师曰:‘我只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别也无道理为伊。’”必须“打破”现象世界,才能进入更高层次。

  公案以故事喻层次,高行健剧以表演喻层次,是一个长公案,把自身变成了所谓“元戏剧”。写意的前提,就是写之上另有一“意”界,王国维后来归为“境界”说。境界超越艺术媒介之外,也超越观赏艺术直接见到的物象之外。

  所谓元戏剧,本质上说,就是戏剧转向自身,以自身为题材。这个定义最早见于阿贝尔《元戏剧》一书。Lionel Abel,Metatheatre:A New View of Dramatic Form,New York:Hill and Wang,1963.“元”,台湾理论界译其......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6.00 购买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