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是与应的问题
伦理学中,常以存在以个体感受最后诉诸自然的倾向,判断一件是与非的过程,最后转换为应该或者不应该,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感性和理性之争。家人讨论问题的时候,父母常常会说邻居家的孩子怎样,然而,话题一转,最后就变成了你应该怎样,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情况。比如学习成绩、如婚姻状况,生活问题和哲学问题一样,都存在一样的误区,论证的人往往言之有据、振振有辞,可是听者或许就会有另外的思考了,越听越不是味道。
休谟认为:“在我迄今接触的道德体系中,无一例外地注意到,其建立者按照平常的推理了一段时间,确定了上帝的存在或者对人事做一番议论;但是让我吃惊的是,他们突然抛弃了引出命题的“是”与“不是”,而代之“应”或者“不应”。这一变化虽然难以察觉,但是两者天差地别。因为“应”或者“不应”,代表着一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是故必须加以解释说明;同时对于这种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个新关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导出来——也应当给出理由加以说明。”休谟的问题被形象的称之为“是与应的鸿沟”。这种论证的尝试,在很多哲学问题中都能够看见,无论基督教的劝诫,“打你的左脸、你应该让出你的右脸”,还是儒家思想的约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是经验论证,也是感性认知。
为什么应该如此呢?一个成熟的人,勇敢的人,面对不同的情境都如此处理,他还是一个合格人吗?
理性主义注重通过思考获得知识,反对观察和实验。经验主义经常和理性主义对立。站在经验主义的立场上,得到最终的知识的基础是经验事实——观察和实验。力图以科学的基础的方法填补“是和应的鸿沟”。
最为崇尚理性的斯多葛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