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 发动良知:良知与本质直观
良心、良知、良能,三者不是同义词,它们三者的关系大致是:良心在传统哲学中叫做“本体”,这个本体不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讲的本体,而是中国哲学讲“体用”关系的与“用”相对的那个“体”。有其体必有其用,然后发用流行,这就是良能。有一种良能,就叫做良知,在王阳明那里,这就是狭义的良知。这种良知本身就是良能的一个环节。良知通过本质直观,发现良心,“回到事情本身”,这就是孟子讲的“先立乎其大者”——确立本心。本心被遮蔽了、失落了,要使它重新澄明,要把它找回来,只有通过良知的本质直观。
胡塞尔认为,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对峙,其实并不是内在性和外在性的对峙,而是纯粹先验意识的内在的意向性结构。儒家的心学也有先验的内在结构,它是本体良心的发用流行的依据。它的发用流行,这就叫良能,就是仁、义、礼、知,孟子所说的“四端”结构。良能发用到了知的环节上,就有了狭义的良知,它是一种本质直观。
通过良知发现良心,这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相是一致的。良知为什么是直观?孟子讲,猛然见孺子将落井,于是心动,并且知道自己的良心到场了。这是当下即知的,不加思虑的。为什么是本质直观?因为他直观到的乃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东西,是具有普适性的。为什么本质直观不是经验的而是先验的呢?因为所直观到本心既不是逻辑的所予,也不是经验的所予,而是自明的、自身所予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