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时代孝精神和生活共同体秩序

书名:孝道文化新探 作者:四川省民俗学会 字数:388082 更新时间:2019-11-20

  [韩]李揆大

  一、概说

  韩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也未曾忽视过忠孝思想。孝敬父母、忠诚于人君的忠孝思想,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央到地方,从少儿到老年,在生活文化上成为最为重要的价值品德。无论是家庭里的子女教育,还是地方社会上的社会教育,还是国家的制度圈教育,忠孝思想作为人间最根本的生活品德,一直受关注。

  忠与孝是等位的。儿女对父母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和和睦都在孝的范畴内进行诠释,此外冠婚丧制在内的生活日常仪礼也属于孝的范畴。忠指对人君的忠诚意识。万民是人君的百姓,在这样的前提下忠是适用于所有百姓的价值观,不只局限于任官在职,在日常生活当中也需要遵守的价值品德。在这一点上,父母与人君可视为一体,孝与忠是等位的。

  忠孝思想体现为生活礼仪上。父母和儿女、兄弟姐妹之间的家庭仪礼成为生活礼仪的核心,它逐步向时、空间扩展,成为丧制、财产分配、继承祭祀的规范,在亲戚、同族村落、邻里之间需遵守的礼仪。

  忠孝作为诸多行为和事物的根源,具有归结于社会秩序的属性。从而忠孝思想受国家指导理念的很大影响,其仪礼上表现为不同的外形。例如冠婚丧制仪礼的丰富形式,意味着国家指导观念对其的影响很大。从宏观角度来看,韩国社会的指导理念从巫俗发展到佛教,从佛教发展到性理学,再从性理学发展到多样化。基于忠孝思想的生活礼节和社会秩序也是根据这一变化而变化发展的。

  最初三国时期以前是巫俗社会,苏涂、神宫、青铜颗粒、青铜镜子,还有象征多产的岩刻画就是其例证。从三国时期开始,经过统一新罗时期,直到高丽时期,限定生活文化的社会指导理念可以说是佛教。这一时期建立的寺庙、石塔、浮屠塔和浮屠塔碑、香徒会组织、国师或王师等对僧侣的职制就是其例证。进入朝鲜时代,其建国理念标榜着性理学,并向性理学一边倒,使朝鲜成为儒教社会。成均馆和乡校的建立,《经国大典》在内的各种法典和《国朝五礼仪》等各种礼仪书的定期改编,此外诸如《圣学十图》、《圣学辑要》、《四端七情论》等诸多学者的心性论都可以证明朝鲜时期性理学的盛行。

  韩国社会指导思想的变化与王朝以及国家的创建性质有关。建国初期,由于国家的政策支援和顺应这一变化的统治阶级的倾向,建国理念较明确地得以贯彻,随之立足于忠孝意识的生活礼节也迅速改换其外形。中央政府引进新的建国理念后努力使之迅速扎根,但与中央政府的意志相反,在地方社会和庶民社会明显出现转换时期也就是过渡时期的生活相,甚至也有以前社会的惯行与新理念折中的情况。从这样的实情来看,韩国的忠孝思想既可以说有巫俗、佛教......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13.50 购买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