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起源,教育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五种观点。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宗教观点)
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教育起源说是上帝创生世间万事万物论的必然推演,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及创造性,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是极不相容的。
二、劳动起源论
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其要点为:1人类在创造工具、使用工具进行生产中,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积累一定的经验。为了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把年长一代所掌握的技能,技巧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此种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活动即为教育产生的基础。2人类的劳动是社会的共同劳动。社会成员要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如服从纪律、尊敬长者。这些道德规范、风俗习惯以至宗教禁忌等方面的经验也需要传递给下一代。此种传递活动也促进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劳动起源论曾长期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流行。
三、生活需要起源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教育界在讨论教育本质的过程中,针对劳动起源论的不足,提出了教育起源于适应和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观点。主要理由是:1教育与劳动同属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实践活动。二者不是主从关系。原始的劳动解决的只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教育解决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劳动生产物,教育生产人(社会化的人),不能把生产人的教育看作起源于生产物的劳动。2教育不仅传递劳动经验,还传递人类生活所需的其他经验。如人类集体活动的规范、风俗习惯、避灾御害的知识等。3人类个体和社会需要可以分为三类:人类生存、安全、种的繁衍等方面的需要;劳动交往、社会活动的需要;认识、美的享受和自我实现等精神生活需要,正是适应和满足人类社会的整体需要过程中才产生了教育活动。
四、生物起源论
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首倡。他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早在人类产生以前,已在动物界存在,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便是教育行为。昆虫界也有教师和学生。生存竞争的存在是产生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物种,本能地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小的动物。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在不列颠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报告中曾提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五、心理起源论
美国教育家孟禄首倡。又称“心理学的教育起源论”。他从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生物起源论者忽视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根据原始社会尚无传授各项知识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在他所著的《教育史》(1925年)中写到,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阶段中,教育过程却具备了教育最高发展阶段中的所有基本特点。即承认模仿既是最初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苏联米登斯基著《世界教育史》把上述观点概括为“心理学的教育起源论”简称“心理起源论”。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我们认为,教育的起源就不仅有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共同之处: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