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政治大借款

书名:法国工程师 作者:选民 字数:259265 更新时间:2019-12-13

  大清有个机构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排列在六部之首。这个机构是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与英、法、俄三国签订《北京条约》后,随着对外交涉事务增多,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奏请咸丰帝批准于1862年3月设立的。起初接管以往礼部和理藩院所执掌的对外事务,初称“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后来随着事务的发展,为清政府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第一任总理大臣为恭亲王奕。

  总理衙门位于北京东堂子胡同49号,原是大清大学士赛尚阿的宅邸,因他晚年两次以钦差大臣身份负责到湖南清剿刚刚起义的太平军却失败,被革职查办,不但丢了官,丢了宅子,还差点丢了命。做总理衙门办公处所后,立即对这座宅子进行了改造,东半部为中国最早的外语教学机构京师同文馆,西半部为各部院大臣与各国使节进行外交活动的场所。正门门前有座牌楼,正中书有“中外禔福”四个榜书大字。这四个大字出自《汉书•司马相如传下》:“遐迩一体,中外禔福,不亦康乎!”“禔”,安也。“中外禔福”即“中外安福”。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总理衙门顿时处于紧张、忙碌状态,灯火通宵达旦,气氛热闹非凡。电报、信函、奏章要从这里中转,上谕、密电要从这里发出;来来往往的各国使节,要来这里出谋划策,探询消息,骑马的、坐轿的、走路的,像赶庙会一样,穿梭不停,直到《马关条约》签订,战争结束,那番场景才减缓了一些。可是,驻在京城的洋人们却到这里越来越频繁了。一时间,这里又成了外国使臣活动的舞台,洋人和洋人吵架发泄的场所,各个集团争夺利益的餐桌。

  俄、法、德三国因干涉还辽有功,三国的驻华使臣便成了总理衙门的座上客,常来客。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恭亲王奕奏请赏俄、法、德三国驻中国使臣及使馆参随各员宝星,以感谢他们在“干涉还辽”中所做出的努力。

  这天,总理衙门把三国驻京的使馆人员都请来了,他们有俄国的喀西尼(Cassini,A,P.)、法国的施阿兰(Gérard)、德国的绅珂(Schenk)三位驻华外交大臣,还有大清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Henry Hart)。此时的赫德既是外宾,也是内宾,双重身份。说他是外宾,因他是英国人,十九岁来华,先后在英国驻宁波和广州领事馆担任翻译和助理,此后得到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奕、大臣文祥等的信任,步步为营,二十八岁就坐上大清海关总税务司的宝座。说他是内宾,他怀揣大英帝国的野心,却又以“中国政府的外籍雇员”自居。凡涉及中国的外交、洋务,十处打锣九处都有他的身影。在中国经过十多年的磨炼,他除了前额微秃,胡须浓密,显出岁月使其成熟外,在外表上并没有多大变化,眼睛精明有神,似乎可以把人的灵魂看透;身躯矮小灵活,殷勤有礼。可此时他的内心,却为英国在“干涉还辽”中没有捞到好处而难免有些沮丧。

  虽说是年初,可北方仍然是冬天,寒冷得很。前来领赏和参观的人们个个裹着棉衣、大衣或毛外套,挤挤攘攘拥在西边的会议大厅里,洋人见着洋人便用英语打招呼,洋人见到中国人则用不太流利的汉语问候点头。场景十分热闹。

  恭亲王奕面对洋人们说:“诸位先生,我大清帝国在甲午之年受到倭人欺凌,多亏俄国、法国、德国等的相助调停,得保全我大陆江山。今奏得大清皇帝允准,特赏给在此举中效力最多的俄国使臣喀西尼先生、法国使臣施阿兰先生、德国使臣绅珂先生宝星各一枚,以示感谢诸位的大恩大德。往后,还请诸位多多关照大清,诸如借款赎辽、战争赔款方面,都希望一如既往出谋献策,大清将照例感谢。”

  掌声响起,也许是冬天寒冷之故,没有那么热烈。

  接着,奕、文祥等将大清二等宝星颁发给三国的三位使臣,并打开盒盖,以示尊重。只见那宝星是双龙宝星章,赤金、银质镶珐琅,中嵌珊瑚,黄龙带副章,一条短短的紫色绶带,非常耀眼。

  三位使臣接过宝星,连声道:“谢谢,谢谢!”施阿兰和绅珂很快发现喀西尼的宝星是金质的,对奕投去了诧异的目光。奕立马解释:“俄国在干涉中是牵头国,所以……请诸位不要介意。”

  大清奖给洋员的宝星制度,是总理衙门恭亲王奕于光绪七年二月奏请皇帝允准遵行的。头等第一专赠各国之君;头等第二给各国世子、亲王、宗亲、国戚等;头等第三给各国世爵大臣、总理各部务大臣、头等公使等。二等第一给各国二等公使等;二等第二给各国三等公使、总税务司等;二等第三给各国头等参赞、武职大员、总领事官、总教习等。以下还分四等、五等。

  站在奕一旁的赫德,看着接受宝星的俄、法、德三国使臣,心想这并不稀奇,其实大清帝国早已赏给他了。奕曾说:“赫德虽系外国人,察其性情,尚属驯顺,语言亦多近礼。”因此,他经常为大清帝国主动提供税务、洋务,特别是外交方面的意见,擅长幕后的“业余外交”。早在1864年就被清政府授予按察使衔(三品),1869年被授予布政使衔(二品),1881年被授予头品顶戴,1885年被授予双龙二等第一宝星。此刻的他,心里早已盯准了大清国战后赔款这块肥肉。

  1895年年初,在李鸿章起程赴日议和之前,消息灵通的赫德就告诉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金登干,说战争结束后,中国大约要筹集五六千万英镑的巨额借款,英国金融界应做好准备。他要英国汇丰银行提出借款方案。

  赫德心想:上次赴英购舰不让我参与,这下你李鸿章得求我。对日赔款如交我筹措,恐怕除了海关之外还有许多别的职权交到我手中。

  按照《马关条约》,清政府要偿付二万万两白银战争赔款,三千万两白银赎辽费和支付每年五十万两白银的日军驻威海的给养费。规定三年内还清,第一期付八千万两白银。当时清廷每年的财政收入才八千万两白银,在罗掘俱穷的情况下,根本无力偿还如此巨额的赔款,唯一的出路是举借外债。列强们看到了这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争相打起了向清廷贷款的主意。

  俄国的杂志说:“中国的借款是欧洲渗入中华帝国内部、为欧洲贸易和工业开辟广阔天地的工具。”

  第一次大借款

  喀西尼获得清政府的特别宝星,常以“干涉还辽”头等功臣自居,并不断来往于总理衙门,用自己的身影来影响清廷。当然,借款之举便首当其先,放言俄国银行可以贷款一亿两白银。其实那时俄国没那么有钱。于是,便联系法国,共同投资。此举正中对方下怀,法国也正在为其国内资本找出路,获取更大利润,这真是天赐良机。在北京,喀西尼和施阿兰像兄弟一样,形影不离,常到总理衙门客串;俄国的外交大臣吉尔斯和法国外交大臣阿诺托函电纷飞,交涉不停,并不断向中国驻俄、驻法使臣许景澄和庆常示好,促成借款成功。私下,俄、法驻京两位大臣还以看望李鸿章为名,去争取得到相助;许景澄、庆常也要给李鸿章来信探个虚实。英国和德国得知俄、法要向清廷贷款很生气,特别是怀揣英国利益的赫德更是加紧四处活动。清政府一时无措,感到只向一个国家借款,不如让各国都沾一份。于是向俄国表示只向该国借五千万两白银。哪知,此言一出,遭到了俄国的坚决反对,一边不答应,一边联合法国共同对付,他们很快联手,由六家法国银行和四家俄国银行组成对华借款银团。

  1895年7月6日,大清驻俄公使许景澄代表清政府在俄国圣彼得堡与俄法银团签订了《俄法借款合同》,亦称《四厘借款合同》。同年12月,经俄皇批准正式成立了华俄道胜银行,俄国财政大臣维特亲自出马,操刀组建工作,其资金大部分来自法国。

  后来人们发现,从清廷实录的当时给驻俄使臣许景澄、驻英使臣龚照瑗的函电中,看到了要俄国和法国先行借款的紧迫性和玄机。

  ——又谕。电寄许景澄,据龚照瑗电称,阿告庆常云,日本退辽旅可照办。数日后得明文。俄外部在法所告相同等语。归辽之议,何以不发于俄,而发于法,且是否索费,并未提及。此中曲折,着许景澄确探详电,毋失良机。电寄。

  ——戊子。谕军机大臣等,电寄龚照瑗,第一期应交日本库平银五千万两。着龚照瑗在伦敦与日本驻英使臣交收清楚。

  ——又谕,电寄许景澄,第一期应交日本库平银五千万两。着许景澄于伦敦存款内,按数提付龚照瑗,交日本驻英公使接收。电寄。

  ——又谕,电寄龚照瑗,归辽费库平银三千万两,着龚照瑗于九月三十日,交日本驻英使臣接收清楚。电寄。

  ——又谕,电寄许景澄,归辽费三千万两,着许景澄于伦敦存款内拨交龚照瑗转付日本驻英使臣接收。电寄。

  第二次大借款

  俄法集团向中国借款成功,并获利丰厚,这使失去到口之食的英国垂涎欲滴,德国也不满俄法的抛弃,积极参与。英德很快组成联盟,争夺第二次对华大借款。

  1896年1月,令总理衙门没想到的是,英德两国的驻华公使频繁找上门来,话题只有一个:借款!这天,他们提出由英国汇丰银行和德国德华银行共同贷款1600万英镑(约合白银1亿两)给中国,同时拿出合同底稿,限期签字。若不照办,“不惜诉诸武力”,强行施压,使总理衙门的大臣们惊慌失措。俄法两国闻之,更不甘心退让,新提一个俄、法、德、荷四国共同借款方案,不要英国掺和。英国坚决反对,德国也不愿参与四国。法国公使施阿兰不甘心,提出了由法商承担借款,一国负责,少扯瓜葛。他们在总理衙门争吵着,各自使尽花招。最终,由一直以来为英国奔走的赫德取得胜利,总理衙门把第二次大借款的合同签给了英德垄断组织。

  1896年3月23日,清总理衙门与汇丰银行及德华银行在北京签订了《英德借款详细章程》,亦称《英德借款合同》,又称《中国五厘借款合同》。

  第三次大借款

  两年以后,清政府为了最后付清中日甲午战争赔款,展开了第三次大借款。西方列强驻华公使们三天两头到总理衙门威胁、争吵、交涉,最后英德两国再度紧密勾结战胜了俄法集团,于1898年3月1日与总理衙门签订了《英德续借款合同》,借款总额仍为1600万英镑,合白银1.1277亿两。

  《绣像神州光复志》中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