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养音乐欣赏者,教会如何“聆听”是关键

书名:与你同“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设计 作者:伍娜 字数:62958 更新时间:2019-12-17

        

  设计古板、陈旧的音乐欣赏课堂确实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设计才能使学生安静下来,进而投入“聆听”。教师要在课堂中运用美好的音乐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正确理解以及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创设精彩的课堂,避免单一和乏味。

  1.有层次地“聆听”

  教师要根据音乐作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次进行音乐欣赏时都让学生带着一至两个问题去聆听,有了目的就有了学习任务,有了学习任务大部分学生就会集中精力去聆听、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当然,教师还需设计出一系列系统的、有梯度的问题,通过感性聆听、理性聆听、整体聆听、分段聆听等手段,在教学的进程中用音乐的思维与方法一步步有层次地解决这些音乐的问题,最终让学生达到了解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度。

  2.有分析地“聆听”

  通常,大多数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只停留在好听或不好听的表面层次,要想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性地去理解音乐,教师对音乐作品画龙点睛的分析尤其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思想内涵。首先,要从音乐形象具体、音乐结构短小、音乐内容有趣的作品入手。其次,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欣赏音乐的基本知识。要让学生了解音乐各要素的构成,如音色、音区、情绪、速度、力度、节奏、节拍、旋律、曲式结构等。学生只有具备了对乐曲各要素的分析、理解,才能正确地欣赏音乐。

  再比如,歌曲《船工号子》就是由多段不同的号子连缀而成。聆听这个作品时,我对作品中的几段不同的“号子”逐一分析了其音乐特点。《平水号子》:慢板,其中“号工”的领唱豪放而有气势,间奏好似“船工们”的呼应,坚定有力。《见滩号子》:节奏紧凑,语气刚毅,告诉我们前面就是险滩,要做好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准备。《上滩号子》:3/4拍,歌声与伴奏紧密呼应,随着速度的加快,情绪逐渐高涨,气氛越来越紧张。《拼命号子》:它是全曲最紧张的段落,表现“船工们”拼着性命与惊涛骇浪顽强搏斗的场景,掀起全曲的高潮。《下滩号子》:速度渐慢,曲调节奏拉长,表现“船工们”战胜了险滩后的胜利喜悦心情。

  3.有体验地“聆听”

  听觉过程是一个体验、理解的过程。音乐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从生理感觉——感性思维——情感体验,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聆听音乐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参与到音乐中去,让欣赏、表演与创作重新融为一体,让聆听者亲身体验音乐发生的全部过程。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音乐经验缺乏等问题导致他们无法长时间专注地聆听音乐,所以,老师应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细致分析,针对乐曲重难点设计出步步深入的教学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之中,有体验地去聆听。体验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聆听、律动、歌唱、绘画、表演、游戏,等等。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生喜爱音乐奠定基础。比如《打字机》一课,为了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与联想,我采用了律动、打击乐器伴奏、声势活动等形式,通过让学生在铃声和倒机声处使用打击乐器伴奏,模仿打字机的工作情况以及全班模仿打字员打字等活动参与音乐体验,不断加强学生对音乐主题的理解和记忆;《森林深处的杜鹃》一课,通过音乐游戏活动对作品中单簧管的音色进行深入地聆听;《野蜂飞舞》一课通过绘画旋律线来感受、理解作品中焦急的音乐情绪和快速上下半音级进的滑行音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野蜂振翅高飞的音乐形象。再比如《会跳舞的洋娃娃》一课,通过手指洋娃娃的律动让学生多次参与音乐,边听边表演,最终对洋娃娃舞蹈的美好形象及对作品的理解达到较好水平;《大象》一课通过三个简单动作,使学生清晰感受该作品ABA三部曲式的结构;《三只小猪》一课则是通过充分演唱主题的体验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引发学生们的联想和想象。当然,演奏乐器需要节奏的参与,高年级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乐谱,也是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的方法。由此可见,音乐实践活动是重要的教学方法。

  所有的音乐表演、体验活动,都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学中,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

  4.有情感地“聆听”

  音乐是人的情感的自然表达,音乐的欣赏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比如《义勇军进行曲》,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使我们热血澎湃,浑身上下充满着力量,其旋律中渗透着庄严与神圣、坚决与顽强的音乐情绪。

  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除了使用多种外在感受、体验、参与音乐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去聆听音乐之外,学生心灵的积极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身心同时真正地投入音乐,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才会更加准确、生动。当心灵与音乐产生了共鸣,反过来便又可以促进外在的各种参与形式在使用及表现时更加充满音乐性和音乐的生命力。只有这样身心合一的音乐表演、体验,学生才能真正获得音乐审美的深度,获得音乐的感性经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的素养,更好地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音乐能力。

  5.反复地“聆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优秀作品都有着“百听不厌”的特点。通过反复地聆听经典音乐,学生将会对音乐作品有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总是需要反复聆听的,越是熟悉的音乐越能产生感情。在音乐厅里,能使你全情投入聆听的音乐一般都是你熟悉的音乐。陌生的音乐是不能马上使你与作品产生情感与思想上的共鸣的。多听,学生们便会像见着老朋友一样地欢迎它。聆听、聆听再聆听,只有不断地听,才会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进而产生共鸣,诱发联想进入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经常反复听过去听过的音乐,可以使学生有效地积累音乐审美经验,更有继续学习的热情。

  总之,反复、深入地欣赏一首作品比粗略地听许多作品效果更好!

  6.有拓展地“聆听”

  在音乐课中除了欣赏教材中的歌曲与乐曲外,老师还可以收集相同作品的不同版本作为补充,比如一年级学生在欣赏《野蜂飞舞》时,为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引发聆听的兴趣,我收集了各种器乐版本以及合唱版本的音像资料供学生拓展欣赏,从而强化学生对本作品的熟悉程度,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对其他乐器及其音色的认识。当然,老师还可以广泛涉猎不同曲式结构、各种音乐体裁,以及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作为拓展。

  同时通过对不同音乐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的拓展欣赏,更可以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情感,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使我们的学生加倍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

  虽然我们的学生在六年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接触的音乐作品是有限的,但是当学生们掌握了聆听的方法,就能使他们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可以独立地认识和欣赏更多、更复杂的音乐作品,成为有独立审美能力的音乐欣赏者。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