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ng(1) "0"
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际经》思想研究最新章节列表:第三节分别教法_黄崑威 著_人文社科_【苍穹悦读】

第三节分别教法

书名: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际经》思想研究 作者:黄崑威 字数:243287 更新时间:2019-09-29

  一“具十二印”与“应三洞者”

  至《本际经》问世之时,道教先后所出、流通的经典已经卷帙浩繁根据《抱朴子内篇?遐览》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已有道书约六百七十卷、符图五百余卷,合计约一千二百卷。陆修静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471)编撰的《三洞经书目录》云:“道家经书,并方药、符图等,总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其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北朝周武帝天和五年(570),玄都观道士上《玄都经目》,收道书六千三百六十三卷。后经王延校三洞经图,作《珠囊》七卷,凡经、传、疏、论八千三十卷,奏贮于通道观(参见陈国符:《道藏源流考》第105—112页;朱越利:《道经总论》第125—135页)。,如何拣择辨别防止经典伪滥,整合道教资源建构具有统一标准的经教体系,是道教界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本际经》对内判教的“一大事因缘”。

  《本际经?付嘱品》说:“若有经文具十二印,应三洞者,是名正经,自此之外,皆名邪法,不可受持。当自请师,审定分别。”又说:“若诸上士志度一切,忘己外身,济他利物,但求道场,成无上道,为说三洞大乘法门”。说明《本际经》对内判教以“三洞”为主要标准,“十二印”与“三洞”教义是判释大乘道教经典、理论的标准。

  “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真以不杂为义,玄以不滞为义,神以不测为义。通而为语,三名互通。何者?一乘玄书,故是不杂,理然无滞。三洞妙旨,本自难思,故为不测耳。从通制别者,灵秘不杂,故与真名;生天立地,其用不滞,故与玄名。召制鬼神,其功不测,故与神名。通称洞者,以通同为义,明三教并能通凡入圣,又皆同一大乘也。”“三洞妙法,兼而该之,一乘道也。”王宗昱:《〈道教义枢〉研究》附录,《道教义枢》校勘,《三洞义?第五》,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相同意思见于(宋)张君房编 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第一册,第86—87页,中华书局,2003年。说明“洞”是取“通”、“同”之义,表示“洞真”、“洞玄”、“洞神”三类经典皆同一大乘,引导人们通向真理、通向仙界。

  二“三洞”与三洞分类法

  何谓“洞”?《淮南子?诠言训》云:“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淮南子注》第232页,《诸子集成》第八册,岳麓书社,1996年。《太平经》说:“洞者,其道德善恶,洞洽天地阴阳,表里六方,莫不响应也。”“夫道乃洞,无上无下,无表无里,守其和气,名为神。”王明:《太平经合校》上册,第87、258页。这几处“洞”,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等同于“通”,《云笈七签》卷六引《道门......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9.90 购买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