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道性”与“心性”——《本际经》道性论思想特征

书名: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际经》思想研究 作者:黄崑威 字数:243287 更新时间:2019-09-29

  《本际经》的道性论更重视揭示、阐述人身(“人道”)本具之真道自然正性。这显然继承、发挥了《升玄内教经》道性“发自内心”、“非从外来”的道性观念,并借鉴、吸收了佛教心性论和缘起性空的观点,解释却有不同。

  《本际经》卷一《护国品》云:“诸法清净,一相平等,本无净秽优劣之别,皆由众生业缘所感,随其福报,所见不同。”“随其业缘,见有差别。”“若有众生无漏心感,愿住世者,……其土人民皆习道德,不贪不欲,无嫉无妒,远离诸尘,不受诸爱,昼夜所学,常在法味,形容端正,寿命长远,是故此国名为净土。若有众生心有欲著,漂浪生死,流转世间所感之土,……所有人民诸恶遍造,具三毒心,作十恶业,耽着声色,爱乐世间诸不善法,邪淫放荡,嗔恚杀盗,执见愚痴,绮妄无实。自作自受,如影随形,……是故此国名为秽土。以是义故,净秽不同,皆由众生业缘所感。”“此经尊贵,众经中王。此经能为众生消净内魔鬼贼,宿结烦恼,开发真道自然正性。”

  诸法本来性空“一相平等”,但因众生“所见不同”,未见“真道根本”。必须通过重玄体无的方法,使众生消灭“业缘所感”,这一宿结烦恼的“内魔鬼贼”,开发他们的真道自然正性(道性),生法身慧命成无上道。“说真道根本”是本经的最终目的。联系上文,此处“业缘所感”应该指代众生“心”的执著。这样,众生自然禀赋道性的思想,就具有了“心性缘起”的特点。

  仙人普得妙行问:“云何能得烦恼病愈?”天尊答曰:“先当修习三善行法。一者心善行,二者身善行,三者口善行。何谓心善行?一不贪爱,二不嗔怒,三不愚痴,清廉克己,少欲知足,制伏贪取求利之心,慈忍恬柔,宽容愍恕,挫解嗔恚,常无忿怒,观妙守静,达有通无,能于诸法智慧明了,是名心善行。所谓身善行者,一不杀害,二不盗窃,三不邪淫,仁惠博施,愍念群生,不杀不害,济生度死,谦卑退让,非义不取,舍身命财,无所吝惜,贞正清洁,远离邪淫,不色不欲,心无放荡,是名身善行。所谓口善行者,一不矫妄,二不华绮,三不两舌,四不恶骂,发言信实,常无虚诳,所说真正,能不华饰,辞旨中平,清直不二,能不彼此背向两端,声气恬和,柔软清润,巧说法相,吟咏洞章,是名口善行。三业既净,则六根净;六根净已,则六尘净;六尘净已,则诸法净;诸法净已,则国土净;国土既净,则无所染;无所染故,则无烦恼;既无烦恼,则为安乐。”

  为了对治“众生劣弱,未有正见,犹藉资凭,不能无待”,破除他们“愿住世间,求世安乐”之心,使烦恼病愈必须修道显然,本卷的修道论具有杂糅的特点......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9.90 购买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