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道教道体论的发展,以南北朝为分水岭,汉魏至南北朝早期,道体论的诠释任务主要是神学命题,即把道体实体化、从生成论的角度论证道教的至上神实有。南北朝以后,道体论的重心在于逐步建立、完善哲理化的宗教哲学体系,论证道体永恒及众生禀赋道性的本体学说属于哲学命题。如果作一下中西参照系对比,西方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主题是论证上帝的存在,那么中古道教哲学的主题就是神仙存在和神仙可学、神仙可致的证明。《太玄真一本际经》就是在六朝末至隋唐初期,这一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时代产生的,虽然《本际经》中有哲学的闪光点,但是该经毕竟宣称出自“元始天尊”之“金口玉言”。
一《本际经》论“道”
既要继承道家之“道”的本体思维传统,又要恪守道教之“道”的绝对神性原则,《太玄真一本际经》的道体论是哲学性的道体“本体”说与宗教性的道体“实体”说的结合。
卷三《圣行品》说:“夫道也,无祖无宗、无根无本、一相无相,以此为源。了此源故,成无上道,而独能为万物之始。以是义故,名为元始。既称元始,何得复有宗本者耶?虽复运导一切,道为极尊,而常处三清,出诸天上。以是义故,故称天尊。亦曰高皇,高出无上,莫能过者,故谓为高。皇者,光明也。以智慧光,照明一切,故曰高皇。亦曰玉帝,其德其淳,润益一切,不可染污,谛了诸法,所说的当,定为物宗,故称玉帝。诸如此等,名称不同,随顺世间人君假号,引物归依,使重尊敬。总一切有,名曰世间;所共宝贵,号天尊也。”
《本际经?付嘱品》提出道教的“三身”概念,即:“法身”(又名“真身”、“真体”)、“应身”、“生身”。“法身犹如虚空,圆满清净,即是真道,亦名道身,亦名道性”;“(真身)清净无碍,犹如虚空不生不灭,常住善寂大智慧源,虽复窈冥,其精甚信”;“(真体)恒安不动,超绝无伦,非是小圣二乘之所知觉”。
从字面上分析,“法身”具有双重内涵。首先:法身“三位一体”,兼赅“道”(即是真道)、“道体”(亦名道身)、“道性”(亦名道性),这也说明道、道体、道性在本体层面是相通的。其次:所谓真身、真体之说其实都是在描述道体,只不过“真身”倾向于本源意义而言;“真体”则指向本体层面,道体实际综合了本源和本体的意蕴。
“为众生故,现应受身,游入五道,称缘开度,随宜方便,皆使悟入,应物根性,权示色像”,“而此应身,亦无生灭,无有去来,常住不变,为利一切,隐显不同,发起精进,令无退转”。应身同时具备了道体、道性的特质,是道体、道性在形而下现实世界的应化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