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石窗
过去,有些研究《易》学的学者往往把《周易》仅仅当作儒家的经典。其实,作为我国古代的珍贵文献,《周易》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共同经典,故汉代学者刘向校书时便将该书列为经部之一,以示非儒家所专有。
东汉,随着社会的变迁,道教的产生,《易》也成为道士手中之至宝。或注释,或引申,或改造。《易》几乎变成道教思想体系的基础。这种情况到了宋元之际可谓达到了高峰。道士们不仅对《周易》本身进行探讨,而且对《易》学许多支派的理论予以应用和发展。这方面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大量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等问题,颇值得研究。
略读道经,偶有所得。今就宋元道教与《易》学之关系问题,发其一孔之见,以就教于方家和前辈。
宋元道教与《易》学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遁甲”之学符箓化,其主要标志是《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以下简称《真经》)的问世。
一
什么叫遁甲之学?简言之,此系《易》学之支派。
“甲”是天干之首,始见于殷墟卜辞。《周易》更有“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之说。扬雄治《易》而有所发明,其《法言》称:“先甲一日易,后甲一日难。”注云:“甲者,一旬之始,已有之秘也。先之一日,未兆也;后之一日,已形也。”(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法言》卷六第二十五《先知篇》)扬雄已把“甲”作为一个重要关节点。《史记·历书》对“甲”有进一步的解释:“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索隐》:符甲,犹孚甲也)“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神生于无,形成于有,形然后数,形而成生。故曰神使气,气就形。”这是将“甲”与数、气、形联系起来。以甲为首的十天干同十二地支相配,构成六十甲子,以十为旬,便有“六甲”之称。《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第四上:“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又卷二十一《律历志》上:“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华。”《后汉书·邓禹传》:“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日,癸亥,匡等以六甲究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勤众。”在这里,不仅甲子具有重要地位,其他“五甲”亦与甲子有同功之用。
遁,其义有三。一为逃。《后汉书·刘宠传》:“乃轻服,遁归。”二为回避。《后汉书·杜林传》:“上下相遁,为敝弥深。”三为隐去。白居易《白苹洲五亭记》:“五亭间开,万物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周易》以“遁”卦为隐避之象,“天下有山,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