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易学基本概念

书名:周易正本通释 作者:陈德述 字数:496345 更新时间:2019-09-29

  初步学习或深入研究《周易》,都必须首先了解易学的若干基本概念,这是读懂《周易》、了解易理、认识《周易》价值的初步。

  何谓“易学”?所谓“易学”是指对《周易》的《经》和《传》中所包含的义理与象数之学进行注释、解释、引伸和发挥而形成的学问。易学主要有三大派,义理派、象数派和图书学派。这些学派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为要对这些学派的学说有所了解和深入的认识,必须要对它们的概念要有所了解。下面对一些易学的概念作简要的介绍。

  第一节 关于《周易》的总体概念

  太极:是《周易》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本体性质的范畴。“太极”一词出自《周易·系辞传》上:“易有大(读为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自汉以来,对太极有多种不同的解释。(1)太极:无也。王弼《周易注》:“夫有生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之称。”王肃《易注》:“太极,无也。”魏晋玄学王弼一派,主张以无为本,认为“无”是宇宙的本源。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这是玄学家对太极的解释。(2)太极,元气未分的状态。汉代刘歆在他所著的《汉书·律历志上》中首先把“太极”解释为“元气”,他说:“太极,中央元气”。孔颖达《周易注疏·系辞上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宋代张载认为,“一物两体,气也,其太极之谓与”?明代易学家来知德认为:太极不过阴阳之浑沦耳,自有太极含阴阳。“浑沦”即混沌。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最有科学价值的解释,认为,太极是处于淳合状态的“元气”。也即说,“太极”是物质的原始混沌状态,是量子场系统能量最低的状态,即“物理真空”。(3)太极者,理也。朱熹说:“太极者,其理也”。“太极只是一个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偶,无所不有”。 还有人说:太极者,至极之理也。理寓于象数之中,难以名状,故曰太极。宋代理学家说“理”是一种超越于宇宙万物之上的脱离物质的“理念”。应该说,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解释。(4)太极:筮法也。一说五十之数聚而未分为太极;一说四十九之数未分为太极。还有:太极者,一也。以数“一”释太极;太极者,北辰也。以北极星释太极;太极者,心也,以人心释太极。总而言之,对太极的解释,众说纷纭。那么,现代学者如何解释“太极”呢?下面我们举例说明之:

  例一,金景芳教授等说:“大极是什么?大极就是大一。大一是整体的一,绝对的一。《说文》第一个字就是一,许慎解释说:“惟初大一,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许慎的说法符合《易》的原意。仪是什么?《诗·鄘风·柏舟》:“实为我仪。”《毛传》:“仪,匹也”,“匹配”的意思。两仪就是一对儿,就是事物对立统一着的两个方面。太极生两仪,就是一分为二,说的是矛盾,它具有普遍意义,可以象天地、夫妇、君臣、幽明、昼夜、进退等等,而在这里则是象浑沦未分的“大一”剖判为天地两个方面。“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段话,讲的是八卦产生的原理,也是讲天地造分,化成万物的过程”。

  例二,朱伯崑教授说:太极一词在先秦的文献中,仅见于《庄子·大宗师》:“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合之下而不为深。”此处“太极”同六合对文,太极指空间的最高极限。《系辞》说的“太极”,指的是大衍之数或奇偶两画未分的状态,乃卦象的根源,故称其为太极。庄子说的“太极”是这个辞的最初含义,而《系辞》由是借用庄子的太极解释筮法。在老庄学说中,太一乃实体,但不等于太极。《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大乐》作者用“大一”而不用“太极”表达世界的本原,说明在先秦文献中,太极尚无实体意义。予太极以实体的意义,或者以大一为太极是汉朝人的观点。按照朱教授的说法,“太极”是个筮法概念,为前面说的第四种。

  两仪:易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仪者,“匹配”的意思。其具体内容,说法不一。(1)指两画或奇偶二数;(2)指天地:唐代孔颖达说:太极“又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易纬·乾凿度》:“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3)指阴阳:南宋俞琰《周易集说》说:“仪也者,一阴一阳对立之状态。”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两仪指阴阳,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两画象征阴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天为阳,地为阴。所以以阴阳释两仪,最具有概括性的意义。

  四象:易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其具体内容,有不同的说法。(1)指春夏秋冬四时;(2)指七八六九四数;(3)指坎离震兑四卦;(4)金木水火四行;(5)指太阴、少阳 、少阴、太阳;(6)还有以乾、坤、震坎艮、巽离兑为四象的。通常以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为四象者居多。

  三才:易学中重要范畴之一,指天、地、人,引伸为天道、地道、人道。才者,质也,材质之谓。三才即是构成宇宙的三种材质。在八经卦中,上爻代表天,中爻代表人,初爻代表地。在别卦中,上爻、五爻代表天,三爻、四爻代表人,二爻、初爻代表地。《系辞传》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说卦传》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即是说,三才是构成宇宙的三种物质实体和与之相联系三种规律。

  阴阳:易学中的重要范畴之一,指两种相互对立的气或两种相互对立的倾势。阴阳的本意是,阳指山之南,朝向太阳为阳;阴指山之北,背向太阳为阴。以后发展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易传》大量使用阴阳这个概念。如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阳卦奇,阴卦偶。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即《易传》把宇宙间的事物均概括为阴阳两种对立的物质实体和两种对立的属性、倾势和状态。因而它是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哲学范畴。

  变易:易学中的重要范畴之一。变易原意指阴极变阳,阳极变阴。《周易·系辞传》下说:“易之为书也,不可久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道有变动,故曰爻”。“爻也者,效此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爻有阴阳,爻仿效天下的各种运动,是通过爻的阴阳转化来实现的。变易思想是《周易》哲学的核心。变易即是变化。随着易学的发展,变易一词不只局限在六虚变动的范围之内,它成了反映普遍变化的概念。朱熹在解释乾卦中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时,指出:“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明代的来知德亦发挥这个思想。在这个解释中已包含着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思想,变的过程是事物达到质变之前的渐进过程,化是事物通过渐进的量的改变而达到的性质的根本转变。变易、变化的思想是贯穿《周易》哲学的十分重要的、核心的思想。

  中行:指守持中道、实行中道。《周易》崇尚中行、中正,即《周易》尚中。“中”指二、五爻位,不论是二五皆刚、或二五皆柔、或二刚五柔、或二柔五刚,即不论是二五刚柔相敌,还是刚柔相应,都是“大吉”或“吉”,不是“凶”,即使是“凶:也可化为“吉”。意即人只要守持中道,就不会遇到任何凶险,或不利的事情。

  刚柔:是阐释易学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阳为刚,阴为柔。凡积极的、向上的、有朝气的阳性之物,皆为刚性之物;相反,凡消极的、弱小的、衰减的,没有发展前途的事物,皆为柔性之物。刚与柔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变化的。在易卦中,刚与柔处中位有以下五种情形:一刚得中;一柔得中;双刚得中;双柔得中;刚柔分中。

  道器:是表示宇宙事物抽象与具体的概念。道,本意为道路,引申为原则、规律。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的“道”。阴阳对立、变化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就是道。这个“道”是形而上的,是超越于具体的、感性经验之上的存在。“器”,指具体的感性事物或现象,是人可以用感官而感觉到的事物或现象。任何事物只有上升到一般,才能认识它的普遍规律即“道”。

  元亨利贞:指宇宙万物的四种德行或性质,乾卦为纯阳之卦,宇宙万物之原始,犹如现在说的阳粒子,它具有元始、享通、利物和贞正的四种性质。元:始也、开始、开端。亨:通也,通畅,顺畅,“没有阻塞”的意思。利:利物、利益、利于物。作为乾卦四德的“利”是“公利”的意思,作为判断词的“利”是利于自己、是“利己”的意思,它们是有区别的。贞:正也、正道、正固,“不偏邪”的意思。

  吉凶:是卜筮时用的判断词,是一对矛盾对立的概念。吉,吉庆、吉利、吉祥。吉有“吉”、“大吉”、“元吉”三个层次之分。凶,不利,不吉、灾难、凶险、险恶,对于人的种种不利或危险的事情或事物。

  悔吝:是卜筮时用的判断词。悔,较小的不幸,不是凶兆,但也是不祥之运。吝,难也,困难、危难、过失。有“小吝”、“终吝”和“贞吝”之分。

  咎厉:是卜筮时用的判断词。咎,灾也,“灾难”的意思。“无咎”,没有灾难,不吉,也没有凶。“厉”,危也,“危难”的意思。与“咎”和“吝”相比有程度的不同,“厉”的危险程度更严重一些。

  利:是卜筮时用的判断词,指对占筮者或预测者有利、有益、吉祥的结果的事情。《周易》中用215个“利”字,“利”是《周易》重要的价值追求。对占卜者作出的价值判断,导人作善事。凡“中”、“正”皆为有“利”。或“利见大人”、“利攸往”、“利涉大川”;或“利建侯”、“利行师”;最高境界是“无不利”。

  贵贱:《周易》认为,阳为贵、阴为贱;上为贵、下为贱;君为贵、臣民为贱。天尊地卑,尊为贵;卑为贱。“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在一卦的六爻中也有贵贱的不同,“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三与五同为阳位,五居上卦之中位,为尊为贵,故有功。三居五之下,为卑为贱;又居下卦之终,故多凶。

  象数:包括象和数。“象”,指爻象和卦象,包括八经卦卦象和六十四卦卦象;“数”,指六爻的爻位数、天地之数、大衍之数和乾坤策数。

  伏羲:我国远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亦称包羲、包牺、伏戏,与燧人、神农合称为三皇。传说他教民结网,渔猎畜牧;他造书契,画八卦。《白虎通·三皇》载:“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画八卦以治天下,天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氏。”

  文王:姓姬,名昌,生卒年不详,商末周族领袖,西周的奠基人。商纣时封为西伯,亦伯昌。后即位,实施善政,国势强大,灭商建立周朝,晚年称为文王。曾被商纣囚于羑里。据《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说他在被囚于羑里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现代根据考古证明,此说不可信。

  周公:西周时杰出的政治家,姓姬,名旦,周文王第四子。辅佐周成王管理国家,制礼作乐,制定出治国的典章制度,称为“周礼”。汉代马融认为,《周易》的爻辞为周公所作。现代人认为,这个说法无据。只认为周公与易象有密切的关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即所谓“忠恕”之道。强调仁的施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出“克己复礼为仁”。政治上提倡德治,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对民众要实施教化,反对用残酷的手段对民众,“不教而杀谓之虐”;还主张“富民”,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使民“足食”。在知识论上,强调“温故而知新”,强调学与思相结合。首创私人办学,提倡“有教无类”,培养出三千多弟子,其中有名的有七十二人。晚年整理《诗》、《书》、《易》、《春秋》等古典文献。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熟牛皮,上古时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编联起来。“韦编三绝”说明孔子深入研究过《周易》,牛皮条都翻断了三次。于是历史上认为,孔子作《十翼》。孔子自己也说过:“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正是由于经过孔子对《周易》的改造,才使《周易》成为儒家的经典,孔子对《周易》所作出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

  第二节 关于卦与卦之间关系的概念

  卦体:即用阴阳二爻构成的卦的形体,如乾卦的卦体是,泰卦的卦体是等。卦体也称卦形、卦画。

  卦位:指六十四别卦中两经卦所重的位置。每一别卦都是由两经卦构成的,一经卦在上,一经卦在下。高亨把六十四卦的卦位分为五种情形:(1)异卦相重是上下位,即一别卦是不同的两经卦相重,象征两种事物,这两种事物有上下的关系。如蒙卦是上艮下坎,艮为山,坎为水,所以蒙卦的卦象是山下有水。(2)异卦相重是内外位,即一别卦是不同的两经卦相重,象征两种事物,这两种事物的关系是内外关系。如明夷卦是内离外坤,离为文明,坤为柔顺,明夷卦的卦象是内文明而外柔顺。(3)异卦相重是前后位,即所重的不同两经卦所象征的事物是前后关系,上卦为前,下卦为后。如需卦的前卦为坎,后卦为乾。坎,陷也。乾,健也。所以需卦的卦象是有险在前。健者处于险,不冒险,故没有陷入于险。(4)异卦相重是平列之位,即所重的两经卦所象征的事物是平列的关系。如屯卦下震上坎,震为雷,坎为水,所以屯卦的卦象是雷行雨施,雷雨并动。(5)同卦相重不分其位,即所重的卦所象征的事物是溶为一体的,不含有重复的意义,如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等属于同卦相重,因此,不分其位次。卦位关系是卦象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弄懂六十四卦的卦关系是学习《周易》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下卦、上卦:由两经卦组成的六十四卦有上下关系,在下位为下卦,在上位为上卦。如比卦,坎为上卦,坤为下卦。

  内卦、外卦:由两经卦组成的六十四卦中有内外关系,下卦为内卦,上卦不外卦。如旅卦是由离卦和艮卦构成的,下艮卦为内卦,上离卦为外卦。再如否卦为坤内乾外,因此彖辞说:“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顺,内小人而外君子。”

  同卦、异卦:由相同两经卦组成的别卦为同卦,如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均是由两相同的经卦组成的。相反,由不相同的两个经卦组成的别卦为异卦,六十四卦中除前面所述的八个卦之外均为异卦。

  阳卦:爻画数为奇数的经卦为阳卦,如乾卦、震卦、坎卦、艮卦,四个卦分别为三、为五,三与五均为奇数,奇数为阳数,故乾、震、坎、艮为阳卦。《系辞传下》说:“阳卦奇,阳卦多阴。”乾卦其爻三画为奇数,为纯阳之卦。“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阳指阳卦,在阳卦中一阳二阴,象一君统治多数之臣民,所以称为“君子之道也”。

  阴卦:指爻画为偶数的经卦,如坤卦、巽卦、离卦、兑卦,四卦分别为六画、四画,均为偶数,偶数为阴,故为阴卦。坤为三阴爻组成,共六画,为纯阴之卦。《系辞传下》说:“阴卦耦,阴卦多阳,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巽卦、离卦、兑卦中皆二阳爻一阴爻,所以叫做阴卦多阳。阴卦两阳爻一阴爻,象征着一民受多数君主的层层统治,所以叫做“小人之道也”。

  贞卦、悔卦:指组成六十四卦的经卦中,内卦为贞卦,外卦为悔卦。卦有贞悔。从卦体而论,内贞外悔。《尚书·洪范》曰:“曰贞曰悔”,孔传曰:“内卦曰贞,外卦为悔”。例如:坤卦六三爻辞说:“含章可贞”,乾卦的上九爻辞说:“亢龙有悔”。《左传·文公三年》曰:“秦伯伐晋,卜徒筮之,其卦遇蛊曰: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以上是内贞外悔之例。从占卜而论,本卦为贞,之卦为悔;本卦为静卦,之卦为动卦,因此也可以叫静贞而动悔。例如:《国语》曰:“秦伯召公子重耳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子于秦,公子亲筮之曰:‘尚有吾国,得贞屯悔豫,皆八。”这就是本卦为贞,之卦为悔,即静贞动悔的例子。

  本卦、之卦:卜筮时所得的卦叫做本卦或正卦,因爻变而得出来的卦叫做之卦或变卦。《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观卦为本卦,或正卦,由于第四爻由阴变阳,由观变为否,否卦为之卦或变卦。再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曰:‘筮之’。筮之,遇大有之睽。”大有卦为本卦或正卦,睽卦为之卦或变卦。

  卦主:每一卦中都有为主之爻,叫做卦主。卦主又分为成卦之主和主卦之主。第一,成卦之主:指某卦之所以成为某卦的那一爻,这一爻不分其爻位的高下,德性的善与不善,只要卦的意义因这一爻而存在,就称为“成卦之主”。如复卦一阳复生于下,初九成为复卦的成卦之主;再如夬卦一阴终极于上被决,上六为夬卦的成卦之主。第二,主卦之主:指某卦中起主要作用的那一爻,此爻必德美善,一般是得位者当之,往往是第五爻或第二爻为多,间或亦有取他爻的。如乾卦的第五爻,再如比卦的第五爻,皆为“主卦之主”。比卦第五爻的《象辞》说:“显比之吉,位正中也。”各卦的《彖辞》往往反映出卦主的所在位置。但是由于各卦情况的不同,对于卦主要作具体的分析。大致有四种情况:(1)成卦之主也即是主卦之主,此卦有一卦主;(2)既有成卦之主,又有主卦之主,此两爻皆为卦主;(3)成卦之主有两爻,此两爻皆为卦主;(4)成卦者取两象,两象之爻皆为卦主。因此对于每一卦的卦主要进行具体分析。

  错卦:指八卦和六十四卦中的阴阳两爻一一相对应的卦,如经卦中乾卦与坤卦、震卦与巽卦、坎卦与离卦、艮卦与兑卦。八卦皆错,六十四卦亦不外皆错。错卦又称“反对卦”、“伏卦”、“旁通卦”。

  综卦:指一卦颠倒过来又成另一新卦,如屯卦颠倒来就成为蒙卦,在六十四卦中除乾卦与坤卦、颐卦与大过卦、坎卦与离卦、中孚卦与小过卦外,其余的28对卦皆相综。综卦又称为“反卦”或“覆卦”。

  互体卦:指别卦中的二三四爻、三四五爻组成的卦。如咸卦的二三四爻组成巽卦,三四五爻组成乾卦,再由巽卦和乾卦组成姤卦,这里的巽卦和乾卦组成的姤卦为互体卦。《系辞传》下说:“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非其中爻不备”,还说:“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远近也。柔之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这是互体说的依据。《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的记载:“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里观卦的第四爻六四变为九四,巽卦变乾卦,所以说“风为天”。之卦否的二三四组成互卦为艮卦,艮为山,所以说“有山之材”。这条材料证明在先秦时期就有互体说了。汉代易学多讲互体,有一卦含四卦之说,即一个别卦除上下卦之外,还可以组成两个互体之卦。“互体”又叫“约象”。来知德把它叫做“中爻”卦。

  飞伏互反:为汉易象数学概念。凡卦所见者为飞,不见者为伏。如乾之伏为坤,震之伏为巽,离之伏卦为坎,艮之伏为兑,它们互为飞伏,此为飞,彼为伏,此为伏,彼为飞。互:指互体,即互体卦。反:指把一个卦反倒过来,即综卦。

  四正卦:(1)指文王八卦方位图中的离卦、坎卦、震卦、兑卦。震为东,为春;离为南,为夏;兑为西,为秋;坎为北,为冬。离上坎下,震左兑右,所以离坎震兑为四正卦。(2)指先天八卦方位图中的乾卦、坤卦、离卦、坎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乾坤定上下之位,坎离列左右之门,所以乾坤坎离为四正卦。

  四隅卦:指乾卦、坤卦、艮卦、巽卦四经卦,在文王八卦方位图中,乾卦居西北、坤卦居西南、艮卦居东北、巽卦居东南四隅。四隅卦与“四正卦”之说来源于《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悦)也;乾西北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艮东北之卦也。”“四隅卦”又叫“四维卦”。

  八卦正位:指八卦的每一卦在卦的六个爻位中所处的真正位置,即阳卦在所属卦中在阳位,阴卦在所属卦中在阴位。乾在五位,兑在六位,离在二位,震在初位,巽在四位,坎在五位,艮在三位,坤在二位。乾属阳,五以阳居阳位,故为五为正位;兑属阴,六以阴居阴位,故以六为正位;离为阴,二以阴居阴位,故以二为正位;震属阳,初以阳居阳位,故以初为正位;巽属阴,四以阴居阴位,故以四为正位;坎属阳,五以阳居阳位,故以五为正位;艮属阳,三以阳居阳位,故以三为正位;坤属阴,二以阴居阴位,故以二为正位。乾与坎同,离与坤同,八卦正位是不可以移动的。八卦正位为来知德所创的学说。

  第三节 关于爻以及爻与爻之间的概念

  爻: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 符号,代表阴、代表偶数;符号代表阳、代表奇数。《系辞传》下说:“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即爻是代表事物运动变化的符号,由它组成《周易》的八卦。

  爻画:指用来表示爻性质的图画,即符号。

  爻象:指爻画所象征的事物,象征阳性的刚健的事物;象征阴性的柔顺的事物。

  爻题:指表示易卦的各爻性质和位次的称谓,由两个字组成,一个字表示爻的性质,用“九”表示“阳”,用“六”表示“阴”;另一个字表示爻的位次,自下而上,为初、二、三、四、五、六。如泰卦:“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初九”即爻题,表示泰卦的初爻为阳爻。依此类推,易卦的爻题有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或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等。

  爻位:指易卦中每卦置爻的位次,自下而上有初、二、三、四、五、上等六个爻位。初与二为地位,三与四为人位,五与上为天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初为下位,上为上位,二与五为中位;五为尊位。六个爻位中可能阴爻居之,也可能阳爻居之,或阳爻居阳位,或阴爻居阴位,或阳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位。爻位是六十四卦的重要组成部分。爻位又称爻数。

  天位:指八卦和六十四卦中代表天的爻位。易卦中爻位代表天地人三才,上天下地,中为人。经卦由三爻组成,第三爻为天位,天在上,天浑然一体。别卦中五爻与上爻为天位,表示天道有阴阳对立的二重性,这种变化说明我们祖先认识的深化。

  地位:指八卦和六十四卦中代表地的爻位。地为三才之一。经卦中初爻代表地位,别卦中初爻和二爻代表地位。初爻与二爻代表地位,表示地道含有刚柔对立的两重性。如乾卦:“初九:潜龙勿用。”由于初九爻是地位中的下爻,表示地底之下,所以曰“潜”,“潜”即表示一个事物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或表示一个仁人君子还处于民间,所以不能发挥作用。乾卦九二爻辞说:“见(现)龙在田,利见大人。”由于九二爻处于地之表面,所以爻辞说“见龙在田”,“田”在地之表。“见龙在田”表示一个事物已经过一个潜在的发展阶段,由潜在状态变为显现状态,可以发挥某种作用的时候。

  人位:指八卦和别卦中代表人的爻位。人为三才之一。在八卦中第二爻为人位,在别卦中第三、四爻为人位,即易卦中的中心爻为人位。《周易》很重视人的地位,人是宇宙的中心,是观察宇宙、认识宇宙的主体。别卦用三四两爻代表人位,表示人道具有仁义的两重性。如屯卦,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虞”:看护山林的人。由于三为人位,所以有虞人之象。

  上位、中位、下位:易卦中上爻为上位,上卦的中爻与下卦的中爻为中位,初爻为下位。上下位的规定是从六爻的整体来看的。由于《周易》重尚中,故特别重视上下两卦的中爻,这两爻在占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位:别卦中的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为同位。因为初爻为下卦的下位,四爻为上卦的下位,同为下位;二爻为下卦的中位,五爻为上卦的中位,同为中位;三爻为下卦的上位,上爻为上卦的上位,同为上位。

  当位:阳爻处阳位,阴爻处阴位者为当位。在易卦中初、三、五为奇数,为阳位;二、四、六,为偶数,为阴位。即阳爻居初、三、五位;阴爻居二、四、六位为当位。在判断吉凶时,当位者则吉。如谦卦中,初爻、五爻不当位,二爻、三爻、四爻、六爻皆当位。因为,二、四、六皆阴爻居阴位,三爻居阳位。

  不当位:阳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位者为不当位。如未济卦各爻均不当位,因为,初、三、五位为阳位,均由阴爻居之;二、四、六为阴位,均由阳爻居之。由于各爻均不当位,故其事未成。相反,既济卦各爻均当位,故其事已大告成功。

  乘:凌驾,凌驾于其上也。指在相邻的两爻中,阴爻位于阳爻之上,这一阴爻对于下面的阳爻来说就是“乘”。如屯卦的六二的《象辞》说:“六二之难,乘刚也。”这里指的是“六二”之阴柔乘“初九”之阳刚,六二之阴凌驾于初九阳刚之上。再如豫卦中的第五爻的象辞说:“六五贞疾,乘刚也。”第四爻为阳,为刚,六五在九四之上,故六五之象辞说:“乘刚也。”就是说,阴爻在阳爻上,阴爻对于阳爻来说为“乘”。

  承:承载,在相邻的两爻中,阴爻位于阳爻之下,对于上面的那一阳爻来说为“承”。如节卦的六四爻的《象辞》说:“安节之亨,承上道也”。这里的“承”指六四之阴承载九五之阳刚,“承上道”指六四承载九五君王的节省之道。即是说,阳爻在阴爻上,阴爻对于阳爻来说为“承”。

  比:指相邻两爻之间的阴阳亲比关系,即初与二、三与四、五与上之间亲比关系,只有阴阳相对应才能亲比。如比卦的六四爻《爻辞》:“外比之,贞吉”。此卦中,六三为阴爻居阳位,与六四不亲比,转而求与九五亲比,九五为阳爻居中位,六四为阴爻位,得正,又与阳刚、中正之尊位的九五相亲比故吉。

  应:指同位爻之间的阴阳、刚柔的对应关系。即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是一阴一阳的叫做“应”,或者叫相应;如果都是阴,或者都是阳就叫做“不应”,或“敌应”。“相应”与“敌应”有以下几种情形:(1)三双同位爻都相应者,如既济和恒卦。在恒卦中,初六应九四,六二应六五,九三应上六等。(2)上下卦的两中爻相应,如同人卦和损卦等。同人卦中六二与九五,损卦中的九二应六五。(3)三双同位爻刚柔敌应,如坎卦和艮卦等。在坎卦中,初爻与四爻、三爻与上爻全都为阴爻,二爻与五爻全为阳。在艮卦中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全都为阴,三爻与上爻全都为阳。

  与:指六十四卦中相应两爻之间的关系说法。“有与”即是相应。相应,指本应位的两爻之间相异者,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一阴一阳”;二是“一阳一阴”,均为“有与”,即相应。两爻之间相同者,即均为阴或均为阳者,为“敌”,为“无与”。“有与”者吉,“无与”者凶。

  据:指阳爻位于阴爻之上者,有两情形:一是在一个卦中,如阳爻处于阴爻之上,此阳爻对于下面的阴爻来说为“据”。如未济卦九二在初六之上,就是九二爻据初六爻。二是若一个卦中只有一个阳爻,其位置在大卦中又偏上,它对于其他阴爻来说为据。如豫卦九四为阳,它位于其他三阴爻之上,对于其他五个阴爻来说为“据”。以此,“乘、承、据”的区别是:阴爻在阳爻之上为“乘”;阴爻位于阳爻之下为“承”;阳爻位于阴爻之上为“据”。

  顺:指相邻两爻之间,下爻对于上爻来说为顺。阴爻居于阳爻之下为柔顺刚。在一般的情况下,柔顺刚吉。如旅卦的《彖传》说:“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这里指六五,上卦为外,顺乎上九之阳刚。

  得:指爻画在爻位中应该得到的位置。如“居中”、“处中”、“当位”就是“得”的意思。“得”在《周易》中有它特殊的意义:“得中”、“得位”、“当位”。“得中”又分为“柔得中”和“刚得中”,是《彖传》和《象传》的用语,用在二、五中位之上。如讼卦《彖传》说:“刚来而得中”,指九二。再如否卦《彖传》说:“柔得位得中”,指六二。“离卦”六二《象传》说:“得中道也。”

  时:指卦时,指每一卦在某一瞬间特定时空状态或时空背景,表示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或阶段中的某一瞬间的特定时机和状态,它是不断变化的,有趋时和适时的特性。抓住时机、把握好时间就是“趋时”。有荀爽的“趋时说”和王弼的“适时说”。王弼说:“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也”。《周易》是讲变化的哲学,事物的某一时刻、每一阶段或过程都在发生变化,都有其不同的存在形态,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和状态,掌握好“时”十分重要;在行动上,要做到“动静不失其时”,才是有利的。

  第四节 关于各种易学学说的概念

  卦气说:此说首倡于汉代易学家孟喜,他以阴阳来解释《周易》,以易卦之卦象与四时气候相配来解释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如坎、离、震、兑,其爻配二十四节气,坎主冬,震主春,离主夏,兑主秋,这四正卦各爻分别代表二十四节气。

  除以上四正卦外,其余六十卦,分别配以七十二候。这六十卦,按辟(君)、公、侯、卿、大夫五爵位,分为五组,每组十二卦。十二辟卦为:复卦、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乾卦、姤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坤卦,亦称十二月卦。十二侯卦为:屯卦、小过卦、需卦、豫卦、旅卦、大有卦、鼎卦、恒卦、巽卦、归妹卦、艮卦、未济卦。其他卦分别为公、卿、大夫卦。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分为三候,即初候、次候、末候,共七十二候。配六十卦时,初候为始卦,次候为中卦,末候为终卦。凡始候二十四,配以公卦和侯卦;次卦二十四,配以辟卦和大夫卦;末候二十四,配以侯卦和卿卦。六十卦配七十二候,缺十二卦则以侯卦补之。侯卦又分为内外。每月首称为节,月中称为中,二十四节气,又分为中气和节气,中气十二,节气十二。孟喜认为,十一月中冬至,初候为公卦中孚,次候为辟卦复,末候为侯卦屯。此为一年节气变化的开始,到次年的十一月节大雪,初候为侯卦既济,中侯为大夫卦蹇,末候为卿卦颐,为一年节气变化的终结,以此解释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变化。

  这十二卦代表一年节气的中气。十二卦共有七十二爻,代表七十二候。这十二卦有规律地反映了阴阳的消长过程。从复卦到乾卦这六卦,反映了阳长阴消的过程,复卦表示一阳复生,临卦表示二阳生,泰卦表示三阳生,大壮卦表示四阳生,夬卦表示五阳生,乾卦六爻皆阳,表示阳气已到极盛的程度,必将走向其反面。从姤卦开始到坤卦,表示阳消阴长,姤卦一阴生,遁卦二阴生,否卦三阴生,观卦四阴生,剥卦五阴生,坤卦六爻皆阴,表示阴气极盛,阴气到了极点,也必将走向反面,阳气又要开始复生了。这也表示阳极变阴,阴极变阳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八宫卦说:京房之易说。汉代京房将八经卦的重卦称为“八宫”,又称为“八纯”,其排列顺序是乾、震、坎、艮、坤、巽、离、兑。每一宫又统帅七个卦,如乾宫所属之卦,按其顺序为姤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晋卦、大有卦。坤宫所属之卦,按其顺序为复卦、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需卦、比卦等。按此规律,开始于乾卦,终于归妹卦,构成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各宫所属之卦,各又有自己所处的地位,前五个卦分别为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第六卦称为游魂,第七个卦称归鬼。京房说:“易有四世,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八纯为天易,游魂、归鬼为鬼易。”

  以上八宫卦次序图,是清代易学家惠栋根据京房之义制作而成的。

  世应说:是八宫卦说的一个内容。在每卦的六爻中,初爻为元士,二爻为大夫,三爻为三公,四爻为诸侯,五爻为天子,上爻为宗庙。每一卦都有一爻为主,三世卦以三爻三公为主,四世卦以四爻诸侯为主,五世卦以五爻天子为主,八纯卦皆以上爻宗庙为主。为主之爻称为“居世”、“临世”、“治世”等。初爻元士居世,与四爻诸侯相应;二爻大夫居世,与五爻天子相应;三爻三公临世,与上爻宗庙相应。相反,五爻天子治世,与二爻大夫相应等。世应说是为占筮服务的。

  纳甲说:汉代易学家京房提出的学说。八宫卦分别配以十天干,其各爻又分别配以十二支。因为“甲”为十干之首,所以称为纳甲说。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艮纳丙,兑纳丁,坎纳戊,离纳己(详见第二章,八卦配干支),创纳甲筮法。纳甲说含有丰富的天文知识,魏伯阳采用纳甲之说练丹,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

  五行说:指用五行学说来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吉凶。以五行说解《周易》始于京房,京氏说:“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此说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其一,五星配卦说:五星指土星镇,金星太白,水星太阴,木星岁,火星荧惑。从乾卦开始,经八宫卦的顺序,分别配以五星周而复始,直至终卦归妹。京房用五星配以八宫卦,取当时天文学中的占星术,用以说人事的吉凶。其二,五行爻位说:以五行配八宫卦及卦中各爻,即以八卦分阴阳,六位配五行来解释《周易》。如解姤卦说:“阴爻用事,金木互体,天下风行曰姤。”这是以乾为金,以巽为木,以金木相遇解《象辞》中“天下有风”这句话。八宫卦配五行,本于《说卦传》;各爻配五行,本于《月令》五行配四时十二月卦说。

  其三,五行生克说:以八宫卦为母,以其爻位为子,按五行关系,母子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以解说卦爻象的吉凶。其解乾卦说:“水配位为福德,木入金乡居宝贝,土临内象为父母,火来四上嫌相敌,金入金乡木渐微。”是说乾为母,为金;其初爻为水,母子关系是金生水,此为福德。其二爻为木,母子关系是金克木,称为宝贝。其三爻为土,母子关系是土生金,称为父母。其四爻火,母子关系是火克金,称为鬼或官鬼,相敌对。其五爻为金,母子皆为金,此种关系称为同气,即相等关系,互不相害,反而伤木。又说:“八卦鬼为系(束缚)爻,财为制爻,天地为义爻,福德为宝爻,同气为专爻。”这是以子克母为系,母克子为制,子生母为义,母生子为宝,母子同位为专。据此,其释震宫归魂随卦说:“金木交刑,水火相敌,休废于时,吉凶生焉。”此卦与巽卦为飞伏、三公居世。巽卦九三爻为金,震卦为木。其阴爻居巽卦三爻之位,为金克木,即子克母,所以说,金木交刑,即为鬼爻。五行生克说本于《淮南子·天文训》、《地形训》,京房引以入易学。

  太易说:《易纬·乾凿度》发挥《列子》提出来的理论。说从前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认为有形的东西是从无形的东西中产生出来的。乾坤这种有形东西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乾坤的产生,分成四个阶段,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是指浑然而未见气的状态,太初是指气开始分为阴阳的状态,太始是有形开始的状态,太素是指区分一个事物的开始状态。这四个阶段是形质还未分离的浑沦状态。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为无形状态,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的开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而成乾。乾坤相并俱生。物有阴阳,因而重之,故六画而成卦。以上所说的四个阶段是先于太极的混沌阶段。太易说指出了宇宙的本原及其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九宫说:关于阴阳二气的运行及其的八卦关系的学说。《易纬·乾凿度》说:“阳动而进,阴动而退。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也。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焉。”“象”:指爻之不动者,即筮法中的七八之数为少阴少阳之象,为不动之爻,故称为“彖”。九六之数和老阴老阳之象为可变之爻,称其为“变”。七、九为阳数,六、八为阴数,阳数前进止于九,阴数后退止于六,七八之数为不变爻,九六之数为可变之爻,易主变易,所以《周易》以九六之数代表阴阳二爻。“太一”取阴阳之数,即从1到9的次序,运动于九宫之中,九宫有四正四维,其数相加皆为15。

  “太一”即“太乙”,即是北极星。古代的天文学,以北极星主管一年四季的节气,故奉北极星为天神。九宫说与卦气说一样,目的在于以阴阳之数的变化,说明一年节气的变化。

  八卦方位说:是卦气说、九宫说的一种形式。首见于《易纬·乾凿度》。以八卦配十二月的节气,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乾坤巽艮为四维卦,各占据自己的方位,主持四时的变化,体现一年四季阴阳消长的过程。卦气周行一遍当一年三百六十日,每卦主四十五日。认为四维卦标志阴阳二气运行的始终,四正卦确定二至二分的顺序。阴气从十月(亥)开始,到十二月(丑)形成,乾居西北,表示阳气处于开始萌生的地位。阳气开始于四月(巳),形成于六月(未)所以居西南之位。坤所以不象乾那样居于阴气开始的地位,因为不能同阳气抗衡,表示以卑为其美德,成就阳气的事业。就卦气而言,这是对阴生于子,阳生于午的补充说明,其目的在于解释乾坤是阴阳的根本。以震离兑坎四正卦配仁礼义信,中央不配卦,但是维系四方之卦。故配以智。以五行配五常,五行主四时,四时分属于卦气。震居东方,为木,阳气生,生万物,所以其德为仁;离居南方,为火,阳气居上,阴气居下,阳尊阴卑,其德为礼;兑居西方,为金,阴气治万物,其德为义;坎居北方,为水,阴中含阳气,万物归藏,其德为信。中央统率四方,善于决断,其德为智。此是对卦气说的进一步发挥。

  爻辰说:始于《易纬·乾凿度》,指按六十四卦的顺序,每对立两卦,其六爻配以十二辰,代表十二月份,为一岁。三十二对卦象,则代表三十二年,从乾坤到既济未济往复循环,推算年代。天左旋,地右动。天为阳,地为阴。天地的旋转乃为阳随阴之象。以此说明在六十四卦中,二二相偶,一为阳卦,一为阴卦,相互配合,阳卦六爻配阳爻,阴卦六爻配阴爻,两卦十二爻,代表十二个月,成为一年。

  上面配十二辰的方法是:乾贞于十一月子,左行。贞,正也。初爻以此为正,次爻行者,各依次从之。初九为十一月,九二为正月,九三为三月,九四为五月,九五为七月,上九为九月。坤贞于六月未,即是说初六为六月,六二为八月,六三为十月,六四为十二月,六五为二月,上六为四月。乾坤两卦一为阳一为阴,交叉并行,配成十二个月,为一岁。爻辰说是纳甲说和律历相结合的产物,其本义是讲一年节气的变化,并以六十四卦为周期,计算年代。从理论上说,是以阴阳二气的消长和循环来解释一年四季的变化。此说后来为东汉经师所吸收,用以解释《周易》。

  升降说:是汉代荀爽用来解释《周易》的学说。认为乾坤两卦是基本卦,此两卦的爻位互易,即乾卦的九二当升到坤卦的六五为君,坤卦的六五当降到乾卦的九二为臣。此即是乾升坤降,由此形成坎离两卦,为上经之终。坎离两相配合,则形成既济卦和未济卦,为下经之终。由此可见,乾坤两卦的爻位的升降是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基础。荀爽以阴阳爻位升降说,解释六十四卦,以阴阳爻位变易解释易学原理,丰富了易学象数派的内容。

  卦变说:指卦与卦之间的变化关系,即在六十四卦中,卦与卦之间有着某种变化关系,此一卦可以看作是由某一卦变化而来。虞翻发挥了孟喜的卦气说和荀爽的升降说,以卦的爻位的变化来解释《周易》的经传,形成了所谓“卦变说”。虞翻卦变说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其一,乾坤父母卦变为六子卦,他说:“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四象四时也。两仪谓乾坤也。乾二五之坤则生震、坎、艮,坤二五之乾则生巽、离、兑,故四象生八卦。

  虞翻此说是荀爽升降说和京房“乾坤者阴阳之根本,坎离者阴阳之性命”的发挥。其二,十二消息卦变为杂卦。十二消息卦指复卦、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乾卦、姤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坤卦。从息卦即自复卦到夬卦的变化过程,叫以乾推坤;从消卦即自姤卦到剥卦的变化过程,叫以坤推乾。他认为复卦、夬卦为一阳一阴之卦,临卦、遁卦这二阴二阳之卦,泰卦、否卦为三阴三阳之卦,大过卦、观卦为四阴四阳之卦。除乾坤中孚小过卦之外,将其他卦按阴阳爻画的多少,分别纳入以上四大类之中。每一类的其他卦,都是由消息卦爻象互易的结果。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