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21世纪生存并取得成功需要“个人效能”(personal effectiveness),以应对未知,识别选择并做出选择。这被称作日常生活中的创造力或全方位创造力(Craft,2002),即在把握机遇、克服障碍时制定行动计划的全方位谋略。这一能力可能在处理个人、社会事务或负责某项学科或专业领域活动时闪现。这就是“专业技能”(knowhow)(Ryle,1949),它涉及到操控和运作理念、创意、自然界、社会的技能,也包括社会交往技能。
这一理念涉及到一定的知识,并超越了“别出心裁”(doing it differently)、“自辟蹊径”(finding alternatives)或者“创造新奇”(producing novelty),因为要对相关领域有一定的把握,才能清楚创意与现有事物之间的关系。不一定都会有成果,但都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运用想象力、智力、自我创造和自我表达。
对教育者而言,这意味着发挥才智且鼓励学习者考虑并践行其他的可能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完成这一使命的大背景,在过去二十几年全球发生了很大变革。在很多地方,创造力已经从教育界和艺术界的边缘区转而成为教育的核心区域。创造力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额外选项。我们所珍视的创造力是可以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不是装满生活工具的工具箱。创造力兴趣的复苏源自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
教育中为什么需要创造力?
经济活动全球化使得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促使各国提升潜在劳动力的教育成就水平(Jeffrey and Craft,2001)。我国经济在发生变化,雇员少于5人、营业额不足50万英镑的小企业和组织所占比例增加(Carter et al.,2004)。人们不会在任何一家机构终身供职。我们的核心业务20已经由加工转向“知识是经济生产的第一资源”(Seltzer and Bentley,1999:9)。
教育与不断变化的就业态势以及更广泛的经济世界有着动态的联系。因此,有关教育成就的观点也在发生变化。仅仅知识渊博已经远远不够,创造力才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创造力让人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创造力让人们发现其他人可能不会注意到的可能性和机遇。有人主张创造力是知识经济的基础(Robinson,2001)。
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来讲,很多方面的确定性都在减弱。家庭和社区结构中的角色及关系几个世纪以来都维持原样,现在却在飞速地发生变化。21世纪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扮演着前所未有的活跃角色,明确自己的所作所为,选择自己的人生(Craft,2001)。
同时,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作用愈加显著,它们既提供潜在的创造力又呼唤着创造力。通过人与自然界及社会的相互影响发挥作用,需要同步操作多种共存的可行方法,在同一时间匹配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
我们对创造力概念及探究、激发创造力方式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那种认为创造力是普遍的,即只要有适当的环境,每个人都有具备创造的能力这一观点已经是老生常谈了(Jeffrey and Craft,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