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邵燕祥先生

书名:当代文坛点将录.3 作者: 何镇邦 李广鼐 谭好哲 李春风 字数:130789 更新时间:2019-11-20

  韩石山

  在当今的文学界,邵燕祥先生已是个快成“精”的人物了。

  文章写得好,那是不用说了,比文章还要好的是他那个人。不是什么人缘,也不是什么朴实,这号货色多的是,是那分儒雅的风度,磊落的情怀,一种久违了的品格和风范。

  最近一次见到邵先生,是在张家界召开的中外传记文学研讨会上。我来迟了,头天晚上赶到,第二天早饭后便坐在那间四面通风的会议室里了,偷偷地四下打量,几乎全是生面孔,忽然眼前一亮,咦,那不是邵先生吗!不是我跟邵先生多么熟络,而是我知道,邵先生这样的人物,对一次会议多么重要。不管沾边不沾边,邵先生来了,这会就有了格调,就有了气象,就像个会了。别说会标上还有“文学”二字,就是没有,只要能请来邵先生,就算是开成了会,不管你是什么会。

  邵先生发言了。我心里直嘀咕,邵先生来开会还用发言吗?坐在那里,看看人,让人看看,就够了。

  听听,嘿,还真是专家水平。邵先生新近出了两本书,一本是他在“反右”中的笔记,一本是他在“文革”中的检查。要在别的场合,那该是随笔或纪实文学了,这会儿叫他那薄薄的嘴唇一吧嗒,原来都是传记文学。与会者的评价还不低,说这才是正牌的,真正的传记文学就该这么写,不光有文学价值,还有史料价值呢,就差说该“宜付国史馆立传”了。

  邵先生发言的时候,人人都支棱起耳朵听。有骨头有肉,还有血。那语调,由不得你不想听,还得用心听。邵先生是北京人,老北京人。好多北京人说起话来,跟大舌头似的,连嘴唇都懒得张,就那么随随便便地由着舌头在嘴里搅和,听清了是你的福气,没听清那是你不配。邵先生没这个毛病,说起话来缓缓的,文文的,吐字清爽且字正腔圆。若旁边有人敲上小锣,那就是地道的京剧念白了。对了,准确点说,邵先生的话语,有那么种丝竹之气。

  会议休息时间,我过去跟邵先生套近乎,他居然没有忘了我这个山西人,还问起常风先生的病情。

  又是常风!上次在太原,就是为了他去看望常风先生,让我感动得直想哭。1948年,常先生主持《文学杂志》的编务(主编是朱光潜先生),邵先生还是个十几岁的中学生,写了稿子寄去,常先生回信说要用,可是没等刊出,刊物就停办了。几十年了,邵先生一直记着这事,这次来太原,放弃了会议上安排的游览项目,专程去山西大学看望了这位老先生。我没去,是青年学者谢泳陪着他去的。

  不忘旧情,常人都能做到,但不忘到这个地步的,怕就不多了。

  “谢泳好吗?”

  “都好!”

  此后几天里,一有空儿,我总......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6.80 购买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