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 家 姓

书名: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作者:(南宋) 王应麟,(南朝)周兴嗣等 字数:220661 更新时间:2019-09-21

  原文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chǔ)卫,蒋沈韩杨。

  注释

  赵:嬴姓祖先伯益的后代名叫造父,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在穆王出巡及征伐中屡屡建功,穆王于是把赵城封赏给了他,造父的后代便以赵为姓。

  钱:相传五帝之一颛顼(zhuānxū)的后代彭祖之孙彭孚,在西周时任钱府上士,专管财政,其子孙便以官职钱为姓。一说彭祖姓篯(jiān)名铿(kēnɡ),乃古之长寿者,其后裔去掉竹字头而改姓为钱。

  孙:春秋时卫武公的儿子名惠孙,其后代子孙便以孙字为姓。一说孙姓源于楚国贤臣孙叔敖之后。一说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后改姓田,田完六代孙田书讨伐莒国有功,被齐杲公封于乐安(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

  李:颛顼帝高阳氏后裔皋陶(ɡāoyáo)在尧、舜时任理官,执掌刑狱之事,故以理为姓。其后代遭殷纣王迫害,当时理氏家族族长理征之子理利贞出逃避祸,采食李子充饥,后改理姓为李姓,以躲避纣王耳目,同时也是为了表达对李树救难的感激。又唐代开国皇帝名李渊,李氏于是成为国姓,许多有功的家族都被赐姓李,李姓由此大增,血缘亦不再单纯。

  周:周平王小儿子姬烈被封在汝州(今属河南省),当地人称其家族为周家,从此便以周为姓。周王室后裔仍保持姬姓未改者,至唐代玄宗时因避李隆基的“基”音之讳,也被诏改为周。同是在唐代改姓,与李姓相比,周的血缘关系要简单得多。

  吴:古代周族领袖古公亶(dǎn)父的长子太伯与弟弟仲雍远奔江南,始建勾吴国,都城梅里(今江苏无锡)。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三代孙周章为诸侯,建国号为吴。吴国被越王勾践灭掉后,其后代为记其耻,遂以国名为姓。

  郑: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南郑(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桓公子郑武公先后攻灭郐和东虢(ɡuó),建立了郑国,定都新郑(今属河南省),郑国一度成为春秋强国。郑于战国时被韩所灭,郑国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改姬为郑。

  王:商代贤臣箕子和比干本是纣王的叔父,因直言苦谏,遭到纣王残酷迫害。周武王灭商后,箕子、比干的后裔因其先人是商朝王族,于是改姓为王。此外周与战国诸侯国的王族后裔,在秦灭六国之后,四处避难散居,不少家族也纷纷隐姓埋名,改称姓王。

  冯:周武王灭商后,其弟毕公姬高受封于冯城,子孙于是以冯为姓。另外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封邑也是冯,后代也以冯为姓。

  陈:西周初,武王将舜的后代胡公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胡公满建陈国,子孙后便以陈为姓。

  褚:春秋时宋共公的儿子公子段被封于褚,任职褚师,是掌管市场的官员,后代便以褚师为复姓,后又省略为单姓褚。一说公子段食邑封在褚地,因其德可以为人师法,故号褚师,后代于是以之为姓,简略作褚。

  卫:周文王第九子分封于康邑,称作康叔。周公旦平定商纣王儿子武庚之乱后,将商遗民七族划归康叔统治,康叔于是建立卫国(都今河南淇县)。秦灭卫后,卫国王公贵族后代遂以国名卫为姓。

  蒋:周初周公旦第三子姬伯龄被封在蒋邑(今河南淮滨县东南),后被楚国所灭,后代便改姬姓为蒋。

  沈:周文王第十子李载因平叛有功被封在沈邑(今河南平舆北),后建沈国。沈国最终被蔡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姓。

  韩: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后代毕万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建立韩国,韩被晋灭后,子孙后代便以韩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后代韩景侯于“三家分晋”之后建立韩国,迫使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州)。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今属河南省)。韩被秦灭之后,子孙以韩为姓。

  杨:周成王三弟叔虞的次子名姬杼,在周康王时被封为杨侯,建国于今山西洪洞东南。杨侯第六代孙杨康随周宣王北征时阵亡,其子尚父继国。东周桓王时杨国被晋武公所灭,子孙陆续南迁,并以国名杨为姓。

  故事链接

  1.赵匡胤黄袍加身

  赵匡胤原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相当于禁军统帅,是一个手握军事实权的职位。周世宗死后,他的儿子柴宗训即位,是为周恭帝,周恭帝只有八岁,后周的军事实权落入了赵匡胤手中。

  公元960年,周恭帝即位后的第一个春节,所有的文武百官都来朝贺,后周朝廷突然接到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契丹联军直冲后周京城,大家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慌乱不堪,两个执政大臣范质和王浦商定,临时决定派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去迎敌。赵匡胤接到命令后,立刻调兵遣将。第二天,都点检刚刚走,京城就传出两句流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意思就是说,出兵的那一天,将要立点检为天子,这个点检就是都点检的简称。正月初三的时候,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匡义以及谋士赵普一起,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这时候,军队中有一个懂天文的人,据说他夜观天象,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而且两个太阳在互相搏杀,这是很不吉利的。于是,在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驻扎休息时,部队中开始出现变化,一部分将领聚集到一块儿议论一件事,就是另立皇帝,大家说:我们舍命打江山,小皇帝只有八岁,等他长大了,已经记不得我们流血牺牲的功劳了,还不如立都检点为天子。将领们于是拥到赵普和赵匡义的帐下,说要拥立赵匡胤为天子。这时候赵匡胤酒醉正在酣睡中,将士们纷纷立在赵匡胤的床边,拔出刀,露出白刃。赵匡胤的弟弟叫醒了他,有人把早就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纷纷下跪磕头,山呼万岁。赵匡胤开始还坚决拒绝,后来却半推半就地被将士们拥立上马,在回京城的路上,赵匡胤约法三章:“第一,要将士们善待太后和皇帝;第二,朝中文武都是我的同僚,不得伤害朝中大臣;第三,不允许任何烧杀抢夺。如果有人违反了三条中的任何一条,我就要灭你们的九族。将士们自然答应了。就这样,赵匡胤兵不血刃,在执法机关、文武百官都没有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和平演变了后周朝。在外晃荡了一圈,他以皇帝的姿态重新回到了京城。顾命大臣宰相范质握着杨浦的手,哭泣着说:“我们得到消息,匆匆忙忙就派兵,这是我们两人的罪过啊!”两人手指头掐在对方的肉中,都快出血了。年幼的恭帝不得不让位,赵匡胤顺理成章地做了皇帝,定国号宋,他认为宋朝代表着“火德”为正统,所以后代又称为“炎宋”。

  2.赵云血战长坂坡

  赵云字子龙,是常山真定人。他武艺高强,最初随刘备一起跟着公孙瓒。直到袁绍攻打田楷,公孙瓒派刘备救济田楷,拒敌袁绍,赵云和刘备情同兄弟,跟随刘备,此后便一直在刘备麾下。

  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独自逃生,撤军速度非常缓慢。当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混战中,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刘备不见了,糜夫人母子走散了,急忙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断墙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赵云慌忙下马,跪在糜夫人面前说:“请夫人速速上马,我必杀出一条血路,领夫人和小主人突出重围!”糜夫人哭泣着:“见到将军,我们阿斗有救了,我死而无恨!”说完,她把熟睡中的阿斗塞入赵云怀中,趁赵云不注意,纵身跳入了一口井中。赵云知道糜夫人此举是不愿意连累他和阿斗,于是强忍悲痛,推倒了一面土墙盖住水井,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裹在自己的怀中,上马杀将出来。前面又一支军队拦住了道路,只见旗帜飘飘,是曹操麾下的猛将张郃。赵云挑起长矛,拍马来战张郃。大约战了十余回合,赵云料定不能立刻取胜,便夺路而走。背后张郃赶来,不料赵云连马和人颠下一个土坑中。正当情形万分危急的时候,忽然有红光紫雾从土坑中腾涌滚起,那匹马一跃而起,居然跳出了土坑,吓得张郃一个劲后退。又有曹军将领见赵云脱险,前后包围杀来,刚刚开战三回合,被赵云一枪刺死于马下。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长矛所到之处,血光四起,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但见千军万马中,一个白色身影杀出重围,没有人能够接近他半步,势不可当,曹操叹息着说:“真是一员虎将啊!传令下去,千万不能放箭,这个人一定要活捉!”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五十员曹将,当他把阿斗交给刘备时,襁褓解开,阿斗仍在熟睡。刘备狠狠地指着阿斗说:“都怪这个孽子,害得我差点失掉了一员虎将!”赵云凭借长坂坡一战,声名大震,也是曹操爱才,才能让他在千军万马中冲杀出来。

  3.爱国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他为“两弹一星”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勋,为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建设做出了的突出贡献。

  1934年,二十三岁的钱学森考取了北京清华大学公费赴美留学名额,专业为飞机设计,他进入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学院学习,并成为美国研究航空科学最著名的专家卡门的优秀学生,还加入了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为火箭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十六岁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

  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自己的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钱学森准备返回中国的决定,引起美国的恐慌。他们认为:钱学森的回国,势必高速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对美国是一种威胁。美国海军的一位官员曾说:“我宁可把钱学森杀了,也不让他回到中国!钱学森至少能抵五个师!”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严重的阻挠。美国下达国家官方文件通知他,不准离开美国。本来他的行李已经装上了驳船,准备由水路运回祖国。可美国海关硬说他准备带回国的书籍和笔记本中藏有重要机密,诬蔑钱学森是间谍。其实,这些书籍和笔记本,一部分是公开的教科书,其余都是钱学森自己的学术研究记录。几天之后,钱学森突然被逮捕。钱学森突然被捕的消息震惊了冯·卡门教授以及理工学院同事们,大家都为他打抱不平,纷纷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在加州理工学院师生和冯·卡门教授以及美国许多友好人士的强烈抗议压力下,美国当局被迫允许钱学森被保释出狱。钱学森出狱后对他遭受的非人待遇十分气愤。他说,他被作为要犯,关在单人牢房,不准与人接触,不准说话,监狱里空气混浊,伙食极差。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夜间每隔十分钟狱警就 “啪” 的一声,把电灯打开,察看他是否还在,使他整夜难眠,仅仅十五天,体重就掉了三十磅!

  钱学森虽被保释出狱,但却形同软禁,失去人身自由。尽管有种种限制,但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地提出严正要求:坚决离开美国,回中国去!五年过去了。钱学森争取回国的斗争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极大关怀。周恩来总理曾亲自了解他的情况,并指示参加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的中国代表,在会谈中提出钱学森博士归国问题。

  1955年8月,这场外交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返回中国。到达北京的第二天清晨,钱学森就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天安门广场,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冲破了重重阻拦回国的钱学森,一头扎在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中。他倾其所学,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殚精竭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导弹之父”。

  4.伯乐孙阳

  春秋时代有一个人叫孙阳,他对马匹非常有研究,善于鉴别马匹的优劣。由于那时还是冷兵器时代,人们要依靠马匹托运重物,国家军队要依靠马匹打仗,所以会相马的人非常受重视,各个国君都想收揽会相马之人为己所用。

  有一次,楚王听说孙阳是著名的相马师,便把他请来,为他购买日行千里的千里马。孙阳跋山涉水,四处寻访,都毫无所获。有一天,孙阳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孙阳不由得走到马的跟前,那匹马一看到孙阳,突然昂起头,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仿佛要向孙阳倾诉什么。孙阳从马的嘶鸣声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孙阳对驾车的人说:“把这匹马卖给我吧!”驾车人很疑惑,他对孙阳说:“这匹马拉车没气力,吃得还多,骨瘦如柴。你要来有什么用呢?”孙阳回答:“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同意了,孙阳牵着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说孙阳找到了千里马,兴致勃勃地走出宫外,只见一匹瘦得不成样子的马,楚王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解释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得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楚王一听,将信将疑地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半个月后,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米之外。

  在神话传说中,天上有专门管理马匹的天官叫伯乐,孙阳就是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

  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孙姓名人中,孙阳可能要算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阳这个名字,大家也许比较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伯乐”,大家一定熟悉万分了。孙阳是春秋秦穆公时人,伯乐是他的字,以善于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了。

  5.一代名医孙思邈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十多个月了,不但不能分娩,并且得了重病,虽经宫廷太医的精心诊治,病情仍然不见好转。一天,唐太宗对徐茂公说:“爱卿可知哪里还有名医能治好娘娘的病?”徐茂公说:“臣闻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有一名医叫孙思邈,疑难杂症一经他手,即可妙手回春。”太宗听后说:“既有这样的名医,卿可派人速速请他进宫,为娘娘除患,为朕解忧。”徐茂公遵照太宗的吩咐,即派人火速去请孙思邈。孙思邈被召进宫中,唐太宗急忙让他给皇后治病。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彩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隔着罗帐,捏着这条线为娘娘“切脉”。根据丝线的抖动,片刻功夫,孙思邈即对娘娘的疾病作出了诊断。然后,他向太宗禀告说:“娘娘迟迟不娩,只需在中指上微刺一针即可,再吃几服汤药,娘娘的玉体就能康复。”

  唐太宗欣然同意为皇后施针,宫女们遵从孙思邈的吩咐,便将娘娘的左手扶出帐外。孙思邈手持银针,在皇后的中指(中冲穴)上迅速刺拔。针后不久,皇后果真顺利分娩了。随后,孙思邈又为皇后开了药方。皇后服药后,精神日渐好转。不多日,居然能下床走动了。

  皇后病愈康复,太宗龙颜大悦。一日,群臣朝贺,太宗将孙思邈宣上金殿,命他执掌太医院。但是,孙思邈立志为民治病,不愿在朝做官,对太宗的任命婉言谢绝。太宗不好强留,又赏他黄金千两、绸缎百匹、金牌一面。临别时,太宗亲率文武百官,依依不舍地将孙思邈送出京城。

  6.李冰与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有一条江叫岷江,岷江东岸有一座山叫玉垒山,玉垒山正巧挡住了岷江江水的东流。因此,玉垒山以东没有江水流过,常常引发旱灾;而玉垒山以西,每当夏季多雨的时候,岷江江水就奔腾而下,从灌县流到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常常引发洪灾。而且等到洪水一退,河底的泥沙碎石还淤积在河沟处,这给成都平原的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当地人民早就盼望能把玉垒山凿开,分流江水,既可分洪减灾,又可引水灌溉造福乡里。

  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太守,他到任后,耳闻目睹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景况,打算立即着手治理岷江,修筑一个水利工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经过对当地地形和水情的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二十米,高四十米,长八十米的山口。这个山口的形状酷似瓶口,所以取名“宝瓶口”。 这样岷江的水就可以从宝瓶口穿过玉垒山流向东部。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东面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依靠自己丰富的治水经验,又率领当地人民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修筑了一个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西边的江叫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排洪;东边的江叫内江,负责提供灌溉生活用水,内江的水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李冰跟儿子商量,决定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修建一条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这样可以起到双重保险作用。溢洪道前设计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当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李冰把这取名为“飞沙堰”。

  内江是成都平原居民安居乐业的保障,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用以确定水位。只要水量淹没到人像的脚,就不算枯水期,只要水量没有淹没过人像的肩膀,就不算洪峰期,反之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了。为了清除淤泥沉积,李冰父子又总结出了“深淘滩,低作堰”的调节水流原则,使都江堰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分洪、溢洪、引水灌溉的作用。

  李冰用自己丰富的水利知识为蜀郡人民办了一件实事,在当时运输、基建工程都非常落后的情况下,修筑了位置合理、规划完美、布局讲究的都江堰工程,工程原理通过鱼嘴分水、宝瓶口引水和飞沙堰溢洪,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水利布局,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一直沿用至今。

  7.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本名叫李鸿基,出生于陕西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他给地主牧羊,吃尽了苦头,看透了明朝官员奴役百姓的惨状。长大后曾充银川驿卒。李自成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好勇斗狠,他数次犯法,被官府判处死刑,都是朋友搭救了他。

  明朝万历末年,北方几乎年年都有天灾,干旱、洪水、蝗灾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农民几乎颗粒无收。崇祯元年(1628),陕西北部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接着,饥荒遍及大半个中国,人们吃完了野草吃树皮,啃完了植被吃石头,甚至出现母亲吃女儿、丈夫吃妻子的惨状,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明王朝不但没有采取有效的救灾措施,反而继续加派赋税,官僚地主们不管老百姓死活,鱼肉百姓,兼并了大量土地,太监们只管争权夺势。农民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当时家破人亡又身背死刑逃脱的李自成也参加了农民起义,他自幼练成一身好武功,人又机智勇敢,胆识过人,不久就在义军中崭露头角,受到闯王高迎祥的重用,号称“闯将”。崇祯皇帝派军队对各地农民起义军进行疯狂镇压。为了打破官兵的围剿,协调整体作战,分散的十三家起义军聚集到荥阳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李自成看到义军领袖们意见摇摆不定,不能达成一致,发生了激烈争论,他毅然站起来大声说:“一个人就可以勇猛作战,更何况我们有十万大军!官兵人数不到我们十分之一,根本不用害怕他们!我们只需要采取分兵作战的战略,那么大事可成!”这个建议得到了十三家义军的一致同意,大家对他也开始刮目相看。

  在李自成的战略指导下,原来分散作战的农民军团结起来打配合战,兵分五路迎击官军,彼此响应,相互增援,这使战场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起义军气势旺盛,人心整齐,一举打破了官兵的围剿。不久高迎祥不幸战死,李自成被大家推举为“闯王”。

  崇祯十三年(1640),河南正闹蝗灾和旱灾。李自成进军河南,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极大欢迎,他们纷纷要求加入起义军的队伍,起义军顿时扩充到几十万人,甚至一些地主和知识分子也加入了李自成的义军,其中包括李岩、牛金星两位举人。李、刘二人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劝李自成重视收揽民心,李自成便将抢掠来的财物分发给饥民。那时传唱着一首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儿童们四处传唱。李自成还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对深受苛捐杂税之苦的农民来说,具有极大的鼓动性。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宣布建国,国号是“大顺”,年号“永昌”。随后,起义大军东渡黄河,直逼北京,当义军攻破北京城的时候,崇祯皇帝杀尽了后宫的嫔妃,绝望地在万岁山自缢身亡,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年的明王朝就这样灭亡了。

  8.周瑜火烧赤壁

  诸葛亮草船借箭以后,又不谋而合地与周瑜一起提出了火攻曹操水旱大营的作战方案。恰在此时,已投降曹操的荆州将领蔡和、蔡中兄弟,受曹操的派遣,来到周瑜大营诈降。心如明镜的周瑜又装聋卖傻,将计就计,故意接待了二蔡。

  一天夜里,周瑜正在帐内静思,黄盖潜入帐中来见,也提出火攻曹军的作战方案。周瑜告诉黄盖:他正准备利用前来诈降的蔡中、蔡和为曹操通报消息的机会,对曹操实行诈降计。并说:“要使曹操堕于诈降计,必须有人受些皮肉之苦。”黄盖当即表示:“为报答孙氏厚恩和江东的事业,甘愿先受重刑,而后再向曹操诈降。”

  第二天,周瑜召集诸将于大帐之中,他命令诸将各领取三个月的粮草,分头作好破曹的作战准备。黄盖打断周瑜的话茬,抢先说:“不要说三个月,就是支用三十个月的粮草,也无济于事。如果这个月内能打败曹操,那再好不过了;如一月之内不能击溃他,倒不如依了张子布的主意,干脆束手投降。”周瑜闻听到这种灭自家威风、长他人志气、动摇军心的投降论调后,勃然大怒,喝令左右将黄盖推出帐外,斩首示众。黄盖也不示弱,他以江东旧臣的资格倚老卖老,根本就没把周瑜放在眼里。这就越发使周瑜怒不可遏,他立命从速斩决。周、黄矛盾的升级激化使诸将惶惶不安。大将甘宁以黄盖乃东吴旧臣为由,替黄盖求情,被一阵乱棒打出大帐。众文武一见大都督火冲脑门,老将黄盖即将死在眼前,就一齐跪下,苦苦为黄盖讨饶。看在众人的面子上,周瑜这才松了口,将立即斩决改为重打一百脊杖。众文武还觉得杖罚过重,仍苦求周瑜高抬贵手。周瑜此次寸步不让,他掀翻案桌,斥退众官,喝令速速行杖。行刑的士兵把黄盖掀翻在地,剥光衣服,狠狠地打了五十脊杖。众官员见状再次苦苦求免,周瑜这才恨声不绝地退入帐中。周瑜和黄盖导演的双簧苦肉计,几乎瞒过了所有的文武官员。唯独一人心里清楚,他一言不发,袖手旁观,他就是诸葛亮。这五十军棍将黄盖打得也真够惨的,他皮开肉绽,鲜血迸流,一连昏死过几次。其他将领来探视时,黄盖守口如瓶,只是长吁短叹,似乎有许多难言的隐情。当他的密友阚泽抱着怀疑的态度前来视疾时,黄盖才道出了实情,并转请素有忠义和胆识的阚泽替他潜去曹营代献诈降书信。富有阅历、老谋深算的曹操,面对潜至曹营的阚泽和诈降书,将信将疑,但阚泽也决非等闲之辈,他既具胆识,又能言善辩,最终使曹操不得不信。恰在此时,已混入周瑜帐下的蔡中、蔡和两人也遣人送来了周瑜怒杖黄盖的密报。阚泽离开曹营回去之后,又使人给曹操带去了密信,进一步约定了黄盖来降时的暗号和标志。这期间,蔡和、蔡中也从江南岸为曹操暗通消息。这一切,做得天衣无缝,更使曹操对黄盖“投降”一事深信不疑了。

  曹操水军多由北方人组成,他们不适应水上生活,不少人因颠簸晕船而生病。另外,周瑜等虽然确定了火烧战船的作战方案,但曹操水军战船各自独立,一船着火,其他船尚可以迅速离去。为了为火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周瑜又巧妙地让庞统潜至曹营,为曹操献上了将战船拴到一起的“连环计”。这样一来,曹操的战船或三十只一队,或五十只一组,都用铁锁连到了一起,并在船上铺了木板,士卒战马往来如履平地。晕船的问题解决了,不仅士卒为之欢呼雀跃,就是久经战阵、深明兵法的曹操,面对稳如泰山的船阵,也自以为得计。

  建安十三年(208)十一月二十日,孙刘联军方面已作好大战前的准备与部署。诸葛亮设坛祭风三日,是夜将近三更时分,果然东南风渐起,并越来越急。黄盖也将准备好的二十只大船,装满芦苇干柴,浇上鱼油,铺好引火用的硫黄、焰硝等物,然后用青布油单遮盖好,船头还钉满大钉,船上又竖起诈降的联络标志“青龙牙旗”。每条大船后面各系着行动便捷的小船走舸。黄盖还特派小卒持书与曹操约定当晚来降。周瑜也安排好接应黄盖的船只和进攻的后续队伍。

  江北的曹操,正在大寨中与诸将等待消息。诈降的黄盖开船来投降曹操,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到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将领、士兵都走出营房站在那里观看,指着说黄盖前来投降。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各船同时点起火来,火势很旺,风势很猛,船只往来像箭一样,把曹操的战船全部烧着,并蔓延到岸上军营。霎时间,烟火满天,烧死的、淹死的人和马不计其数。周瑜等率领着轻装的精兵跟在他们后面,擂鼓震天,曹操的军队彻底溃散了。曹操带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泞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风,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者无数。刘备、周瑜水陆一齐前进,追击曹操到了南郡。这时,曹操的军队饥饿、瘟疫交加,死了将近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把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把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余的军队退回北方。

  9.吴刚伐桂

  我们抬头望天上的月亮,可以看到月亮并不是洁白如玉、光洁平滑的,就像玉石有瑕疵一样,月亮中也有一些黑色的影子。根据现在的科学知识,我们知道月亮上的黑色影子是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的山脉反射太阳光不均匀造成的。但是古人并没有这么先进的科学知识,他们为月亮的黑影编造了一个浪漫的神话故事。

  传说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人叫吴刚,他醉心于仙道,却不愿意刻苦专心地学习,因此惹得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天帝为了惩罚他,命他在月宫砍伐那棵五百余丈的桂树,并承诺说:“如果你砍倒桂树,我就可以把仙术赐予你。”吴刚答应了,便开始伐桂,但奇怪的是,吴刚每砍一斧,刚刚把斧头拔出来,树上的创伤就马上自动愈合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刚不停地砍伐桂树,桂树不停地愈合,吴刚的愿望一直未能达成,桂树始终高高矗立在月宫,没有动摇半分,但吴刚不死心,他不停地砍啊砍啊,千百年来一直做着这种徒劳的努力。因此我们凡界的人们,每当眺望明月的时候,总能看到吴刚在月亮上伐桂的身影。

  10.吴道子

  吴道子(680-759),汉族人,玄宗赐名道玄。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画史尊称“吴生”。

  吴道子少年时孤苦穷困,随书法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未能成功。后发愤改攻绘画,渐渐掌握了绘画的妙法。由于他的刻苦好学,年未弱冠之时,已“穷丹青之妙”。景龙三年(709),韦嗣立擢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逍遥公。这时吴道子在其属下任小吏。他“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后来,又任瑕丘(今山东兖州)县尉。约在开元初年,吴道子不再做官,开始“浪迹东洛”。由于他能“穷丹青之妙”,在画坛上有些名气,不久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后官至“宁王友”。

  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一次,他随驾去东都洛阳,会见了将军裴旻和书法家张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绝技:裴旻善于舞剑,当即舞剑一曲;张旭长于草书,挥毫泼墨,作书壁上;吴道子也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洛阳士庶,一时大饱眼福,人们都高兴地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后来,裴旻将军居母丧,请吴道子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像数壁,“以资冥助”。吴道子回答说:“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励,获通幽灵。”裴旻听了,遂脱去丧服,如平时装束,走马如飞,剑在手中“左旋右抽”,忽地将剑抛向高空,距地面有数十丈,落地如电光下射。裴旻举起剑鞘,不左不右,正好插入鞘内。观者数千人,齐声喝彩。吴道子看了裴旻的舞剑英姿,一时灵感大兴,遂挥毫作画,“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这是吴道子一生的杰作,“得意无出于此”。

  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东封泰山,吴道子陪同前往。事后还至潞州(今山西长治),车驾过金桥,御路“曲折萦转”。玄宗见数千里间“旗鲜洁,羽卫整肃”,心中非常兴奋,对左右侍从说:“张说言‘勒兵三十万,旌旗千里间,陕右上党,至于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万岁。于是召来吴道子、韦无忝、陈闳等,命他们三人共同绘制《金桥图》。陈闳主画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马,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之类,而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等主题部分则由吴道子主画。《金桥图》绘成后,“时谓三绝”。

  天宝年间(742—755),一天唐玄宗忽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横生,遂命吴道子乘驿传赴嘉陵江去写生。到了嘉陵江,吴道子漫游江上,纵目远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过,当时的体会与感受,便深深铭记在心上,并没有绘制一张草图。当吴道子游览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之后回到长安,玄宗问他绘画的情况时,他回答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绘画。吴道子不是将嘉陵江山水表面罗列一番,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胜的境界,即把这一带的山川壮丽优美与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凝神挥笔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玄宗看了啧啧称赞。在此之前,大画家李将军(思训)擅长山水画,也曾在大同殿壁上画嘉陵江山水,虽然画得也十分奇妙,但却“数月方毕”,不如吴道子画得又快又好。因此,玄宗颇为感慨地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可见吴道子画技之高超,笔法之娴熟。

  11.吴承恩与《西游记》

  吴承恩的父亲吴锐是一个小商人,闲时喜欢读书,具有正义感。这对吴承恩影响很深。可是由于官府和社会的欺凌,他的父亲只能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吴承恩因此在少年时代便被人称作“痴人家儿”,回家来便常常哭泣,茶饭不思。但是吴承恩幼年就非常聪慧,天赋异禀,他用墙壁上的土粉灰画画,生动逼真,惟妙惟肖。一次,邻居有一个老人让吴承恩画一只鹅,吴承恩大笔一挥,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鹅,但奇怪的是,这只鹅是在天空中飞。老人哈哈大笑说:“你这孩子,鹅怎么能在天上飞呢?”吴承恩不慌不忙地回答:“这不是一只家里饲养的鹅,这是一只天鹅呀,天鹅当然能飞了!”邻居老人咂咂舌头,说道:“这孩子真是聪明呀,等他长大,考取科举第一名,就如同拾草那么容易!”

  然而世事往往事与愿违,尽管吴承恩的才学得到了当时很多名人的肯定,乡里也公认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在少年时代中了秀才以后,却迟迟考不上举人。最后终于在四十多岁时候,依次排队成了一名贡生。这期间吴承恩在北京留居了大约三年,当时奸相严嵩当国,操纵权柄,明世宗沉迷仙道,根本不理朝政,只在西苑修道祷天,并任用道士做大官,把国家政治弄得乌烟瘴气。吴承恩亲眼见证了这些事情,《西游记》里那些迷信道术的帝王,那些哄骗帝王的道士,那些因帝王的昏庸而倾覆邦国的事件,正是吴承恩亲见亲闻的黑暗政治的一种折射。

  吏部候选的结果,吴承恩获得了浙江长兴县丞的卑微官职,是一个正八品官。吴承恩新官上任后,看透了官场上尔虞我诈、欺压百姓的黑暗,仅仅一年就辞去了官职。尽管他老年无子,晚景凄凉,但吴承恩非常喜欢志怪的小说,他把各处的奇闻奇事、稗官野史,统统搜集整理起来,把他心酸的人间艰辛体验通过写书发泄了出来,写成了《西游记》。他说:“我的这本书虽然名字是志怪小说,但是书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写神仙鬼怪的故事,还是记录人世间种种感情的、精神的变异,更为着使看了这本书的人引以为戒。”这样的创作宗旨让《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充满了现实的意义,加上深刻的思想内容,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使这部书成为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12.郑成功

  明天启四年(1624),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三月,郑成功亲率二万五千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其与台湾城的联系。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六十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八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康熙元年初(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

  13.郑和下西洋

  永乐三年(1405)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夏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二万七千名多人。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再次出使西洋诸国。满剌加当时是暹罗的属国,郑和奉了明朝皇帝的命令,赐给满剌加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并为满剌加建了边界封域碑,满剌加正式摆脱了暹罗宗主国,成为了名为独立自主,实为依附明朝的国家,暹罗再也不敢惊扰满剌加。

  满剌加国中的九洲山盛产沉香、黄熟香,太监郑和差官兵入山采香,得到直径八九尺、长八九丈的珍贵标本六株,满剌加不敢不献。永乐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带着诏书和金银供器到锡兰山寺布施,并建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正当郑和访问锡兰山国时,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对明朝特使郑和不恭敬,并想偷偷地谋害郑和船队和出使队伍,郑和觉察了国王的阴谋,立即离开锡兰山前往其他国家。当郑和出使团准备返回明朝时,再次访问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又砍伐树木阻断郑和归路。郑和趁贼兵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领随从的两千官兵,取小道出其不意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亚烈苦奈儿和他的家属。回国后,郑和把叛乱的亚烈苦奈儿献给永乐皇帝,明朝大臣们都上奏要求诛杀亚烈苦奈儿,永乐帝怜悯亚烈苦奈儿无知,释放了亚烈苦奈儿和妻子,另外推选锡兰山国人中贤明的人为国王,并遣返亚烈苦奈儿回国。郑和在出使西洋过程中,不辱使命,随机应变,散播了明朝的文化,彰显了大明王朝的国威,保住了明王朝的尊严。

  14.王莽篡位改制

  西汉自宣帝以后,元、成、哀、平四个皇帝都极端荒淫腐朽,朝廷大权落到外戚手里。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他父亲王曼去世得早,不久哥哥也死了,王莽对母亲非常孝顺,他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贤名远播。

  王莽的伯父是王凤,王凤身居大司马之位,他的几个兄弟和侄儿都十分骄奢淫逸,唯独王莽做事谨慎小心,生活也比较节俭。人们都说王家子弟数王莽最好。公元前22年,汉成帝任命王莽担任黄门侍郎,后来又升为射声校尉。他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民众爱戴。连他的叔父王商都上书皇帝,说愿意把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

  这样到了绥和元年(前8年),王莽在他的四位伯父和叔父之后,继任了大司马职位,那时他才三十八岁。第二年,昏庸的汉成帝死了。汉哀帝继位,哀帝年幼,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的外戚得势,王莽被迫退位,隐居在新野。这期间王莽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谢罪,得到世人好评。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没有太子,传国玉玺落入了王政君手中,王莽任大司马,立汉平帝为皇帝。平帝只是一个九岁的小孩,完全受大司马王莽的摆布。王莽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拉拢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结交官僚贵族。当一切布置妥当后,王莽毒死了平帝,立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帝,他便成了辅政大臣,称为“摄皇帝”。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王莽日益膨胀的野心。公元8年,孺子婴禅位,王莽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新”,次年改元为“始建国”。王莽登基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朝的统治,便打出《周礼》的旗号,宣布实行改制。他屡次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这些措施引发了豪强的不满。王莽蔑视边陲的蕃民,把边疆的藩王削王为侯,不断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少数民族的战争。除此之外,王莽还多次改动官名和县名。在全国几大城市里设“五均司市”负责管理市场,实行盐、酒、铁器官卖,规定钱由政府统一铸造。这些措施表面好似有益于民,实际是对人民的又一次变相搜刮。王莽还实行了多次币制改革,造成了严重的金融混乱,货币贬值,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到他们的腰包。

  王莽的改制并没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以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短暂的新朝遂告灭亡。

  15.王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嫱,是西汉元帝时期的人,她从小长得艳若桃花,聪明伶俐。王昭君十七岁那年,正逢汉元帝诏示天下,海选美女,充塞后宫。美貌的昭君被选入后宫待诏。汉元帝是一个非常好色的皇帝,他的后宫佳丽数以千计,就算皇帝每天见一个不同的宫女,还有好多排队到死也见不到皇帝的面。汉元帝想了一个办法,他让画家把每个宫女的样貌画下来,他根据画像的美丑决定召幸次序。这下皇宫的画师可就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了,凡是稍微有点姿色的宫女,纷纷贿赂画师,都希望画师把自己画得更加美貌,让皇帝召幸。画师贪得无厌,按照宫女们所纳贿赂的多少来画宫女的样貌。当时宫中有一个出名的画家叫毛延寿,很多宫女都给他送钱财金银,他就会把宫女们画得美若天仙。王昭君自恃天姿国色,心高气傲,不肯行贿。毛延寿非常生气,便在昭君画像的脸上点上了一颗黑痣。可想而知,汉元帝看到这幅画自然是不会召见昭君的了,王昭君就在后宫中默默无闻地生活着。

  西汉时,汉朝和匈奴常有战事,竟宁元年(前33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前往长安朝汉称臣,主动提出愿与汉朝和亲,共保边塞安宁。汉成帝非常高兴,但是当挑选和亲女子的时候,又开始苦恼了。他拿着手中一卷一卷的画像,左看看,右挑挑,都舍不得把画像中倾国倾城的美女送给单于和亲,因此他就想挑一个长得不怎么好看的宫女,拿去凑数了事。

  皇帝挑选单于和亲女子的消息传遍了皇宫上下,宫女们整天提心吊胆,生怕选中了自己。昭君听到消息后心想:“与其在这里虚度年华,还不如用自己的苦难换来汉朝的和平安定。”于是王昭君毅然“自愿请行”,出塞和亲。元帝听说有一个宫女自愿嫁去,连忙看了她的画像,是一个长得非常平凡的宫女,他非常高兴,当即拍板,就是她了!

  皇帝挑选了王昭君,消息传到单于耳中,单于也做好了迎亲准备。在为王昭君饯行的宴会上,汉元帝第一次见到了王昭君。满朝文武顿时为之倾倒,只见她亭亭玉立,光采照人。这时元帝大惊,深感后悔,想把昭君留下,但已经通知了匈奴单于,碍于大国情面,又不好更改,为了取信于匈奴,只好忍痛割爱,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得到了这样一个绝世美女,自然欢喜若狂,对汉朝千恩万谢。

  昭君离开汉朝,出塞前往匈奴的那天,满腹愁怀,为抒解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了琵琶,琵琶声音哀鸣徘徊,久久荡漾在旷野上,人人闻之落泪。一群南飞的大雁经过,听到了昭君幽怨的琵琶声,看到如此绝代芳华的一个女子落泪的演奏,雁群们都为之倾倒了,以至放弃了飞行,落在昭君的周围。这就是“落雁”典故的由来。

  为了纪念昭君出塞和亲,汉元帝将这年改元“竟宁”,意为边境安宁。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意思是娶了昭君做匈奴皇后,从此得安宁。汉元帝回宫后,调查了画像的事,发现原来是画师们搞的鬼,皇帝大怒,斩杀了毛延寿。尽管画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却换不回一个王昭君了。

  16.宽容的丞相蒋琬

  蒋琬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主持朝政,担任丞相十二年,为蜀汉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蒋琬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比较孤僻,也不会说话。蒋琬与他说话的时候,他也是只应和着。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那个人听到后感动地说:“蒋丞相您真是雅量过人,宰相肚里能撑船啊!”后来杨戏碰到姜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姜维找个借口把他贬为平民,直至终老。两相比较,姜维难容,蒋琬能忍,由此可见蒋琬的气度和胸襟。

  蒋琬府中督农官杨敏曾私下说蒋琬:“做事昏乱糊涂,不及他的前任丞相。”有人将这话密报给蒋琬,主管法纪的官员请求对杨敏追究治罪,蒋琬却感叹道:“普天下人,都知道前丞相诸葛亮神武赫然,威震八方,功盖宏宇,我怎能及他?我本无丞相之能,却任丞相之职,身居如此高位,怎么会没有处事不当之时?而处事不当,那自然就是糊涂了。他说的是事实,这没什么可追究的。”后来,杨敏因犯罪下狱,众人都以为他必死无疑,谁知蒋琬依法秉公处理此案,使他得免重罪,丝毫没有借机报复,并说道:“敢于直言参政的人,正是我求之不得的!”

  蜀国的官员杨仪虽有才干,但却是个狭隘自私的小人。诸葛亮死后,他自觉才能超群,且平定魏延功高盖世,理应继任诸葛亮之职,没料到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是蒋琬。于是,杨仪就非常记恨蒋琬等人,他向费祎抱怨:“以前诸葛丞相刚刚去世的时候,如果我这样的人才率领全部军队投降魏国,哪能才止现在的卑微的职位呢!”后主刘禅得知此话,非常震怒,下令将杨仪下狱问斩。蒋琬知道此事后,不但没有记恨杨仪而乘机落井下石,反而替杨仪说情:“杨虽然有罪,但念在他以前追随诸葛丞相立下了很多功劳,死罪就免了吧,废他为庶人就是了。”

  蒋琬作为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不泄私愤,不计私仇,不排斥异己,宽以待人,正派为官,展现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气度雅量,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7.北宋科学家沈括

  沈括是北宋时著名的科学家,从小就刻苦学习。他读书很多,但并不迷信书本,而是善于独立思考,常常用自己的见闻来检验书本上的东西。为了弄懂一个问题,沈括往往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为了观测北极星的正确位置,他一连三个月没有睡好觉,前后画了两百多幅图,计算出了北极星的正确位置。他还用十年的时间,绘制了精确的地图集《守令图》。沈括对天文、历史、地理、物理、生物、医学、文学、音乐等都有深入研究,他把许多科学研究成果综合起来,写成了《梦溪笔谈》。这是一部北宋科学史的资料宝库,对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都有重大的影响。

  18.沈从文的爱情故事

  沈从文跟他的夫人初见是在他的课堂上,当时他第一次登台授课,看到底下黑压压的一片学生,顿时愣住了,十分钟都不知道如何开口。等他平复心情,好容易开了口,只局促地讲着,飞速地在黑板上写板书,手和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预定一小时的课程不到二十分钟就讲完了。这是多么尴尬的事呀,就这样,度秒如年,好不容易挨到了下课。课后同学们都笑话他:“这样的老师也来中公上课,十分钟没讲一句话,讲完了也就用了十分钟,真可笑。”

  在这一群学生中,有一个女孩子叫张兆和,那年才十八岁,正是青春妙龄,加上她的美貌和才情,身边的追求者很多。沈从文深深地被年轻的张兆和迷住了,不停地给她写情书。可爱的张兆和把她的追求者编为“青蛙一号、二号、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那这样看来,沈从文大约只能排到“癞蛤蟆十三号了!”

  沈从文不善言辞,随着情书一封一封地寄出,学校把他俩的事儿传得沸沸扬扬,但张兆和始终保持沉默,直到听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自己要自杀,在情急之下才拿着全部情书给胡适看,委屈地说:“沈老师老是对我这样子。”胡校长说:“他非常顽强地爱你。”兆和固执地答道:“我也非常顽强地不爱他。”胡适想了想,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做个媒,成就这段姻缘吧。”兆和听了,不乐意地走出了胡适的办公室。没有得到胡适校长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从文继续对她进行感情文字的轰炸。沈从文开始了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沈从文锲而不舍的追求下,张兆和坚如磐石的心开始动摇起来:“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别人着想,我虽然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是谁安排了这样不近情理的事?叫人人看了摇头?”张兆和在日记中透出了自己的无奈,也透出了一些感情上的松动,哪怕这只是一种同情怜悯的松动,也让沈从文欣喜若狂,经过近四年的努力,沈从文终于把张兆和追到了手,成就了一段感情佳话。

  原文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huà),金魏陶姜。

  注释

  朱:颛顼玄孙陆终的第五子名安,大禹时赐姓曹。武王灭商后封曹安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邹城一带),建邾国。至战国时邾被楚灭,王公贵族以国名去偏旁改姓朱。其偏旁右“阝”,古代同“邑”,意思是邾国已失其地,国已不国。

  秦:古代赢姓祖先伯益后代赢非子替周孝王牧马有功,受封于秦,后代遂以为姓。此外周公之子伯禽裔孙封邑在秦,子孙以封邑为姓。所以秦氏祖先或源出赢姓,或源出姬姓。

  尤:五代时,王审之在福建称闽王,闽国沈姓人为避闽王名字中“审”字的音讳(“沈”与“审”音同),去掉水字旁,改余下的右半边为“尤”字作姓。

  许:周武王灭商后,将不肯食周粟而逃亡的贤士伯夷后人文叔封于许国,世称许文叔。封国旧址在今河南许昌,后虽多次迁徙,但均在今河南省界内。战国初许为楚灭,子孙始以许为姓。一说许姓的祖先是尧时的隐士许由。传说尧想将君位让给他,后又想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均辞而不受,隐居在箕山、颍水畔。

  何:战国时韩国被秦所灭后,子孙流离分散。其中逃至江淮一带的便以韩为姓,当地发音“韩”与“何”相近,于是被变称为何。

  吕:传说上古炎帝因出生并居住于姜水流域,所以姓姜,姜姓羌人有四支胞族即“四岳”,其中一支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吕国(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所灭,子孙后代以国为姓,称吕氏。

  施:施氏原系殷商七族之一,其余还有陶氏、樊氏等。周公旦平定武庚之乱,殷商七族都被划归文王之子康叔管辖,施氏家族主要负责制造旗帜。

  张:相传黄帝的孙子姬挥夜观天象,见弧矢九星如弓状排列正对天狼星,于是受到启发而发明制造出了弓箭,被黄帝封官做弓正。这当然是神话传说,不过制作弓、箭的弓匠都以姬挥为祖师爷。弓正也被称作“弓长”,后代将弓长二字合一为姓,遂有了张姓。汉代道教盛行,领袖张角、张宝等都称道教源于黄帝,而张姓亦为黄帝所赐,于是张姓人数渐多。

  孔:商族始祖为契,子姓。后十四代孙成汤灭夏建立商朝,被商民尊奉为开国英主。商汤字天乙,所以他的一支后裔便用汤的本姓“子”,再加上他字里的“乙”,合成一个孔字为姓。又纣王庶兄微子启被周封于商丘,国号宋,史称宋微子。宋微子后代中有名叫孔父嘉者,他的子孙因祸逃到鲁国,改姓孔,这个家族中后来诞生了孔子。

  曹: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叔振铎于曹(今山东曹县),世称曹叔振铎。曹被宋灭,其国人遂以曹为姓。

  严:严姓本源为庄氏,是春秋楚王侣的后裔。楚王侣死后谥号楚庄王,其支庶子孙便有以庄为姓者。东汉明帝名刘庄,庄氏为避明帝讳,便以同义词“严”代替庄做了姓氏。

  华:春秋时宋戴公之子考父封邑于华(今河南新郑),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

  金:黄帝儿子少昊(hào)为金天氏,所以他的一支子孙便以其中的金字为姓。一说汉武帝时,匈奴王太子日(mì)磾(dī)曾侍武帝,武帝将其装扮成金色人身参与祭天大典,并赐姓金,所以金氏为少数民族后裔。

  魏:周文王后裔毕万在晋国为大夫,毕万后代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后各自建国,魏斯建立魏国,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史称魏文侯。魏文侯任用李悝(kuī)变法改革,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被秦灭后,后代便以魏为姓氏。又战国时秦国穰侯魏冉本是楚王后裔,芈(mǐ)姓,后改芈姓为魏,子孙亦沿袭魏姓。

  陶:武王弟康叔统治的殷商七族中有陶氏,负责陶器制作,子孙也以陶为姓。一说尧任君主前居住于唐,后又居住于陶,称陶唐氏。尧的后裔子孙中的一支遂以陶为姓。

  姜:炎帝(一说即神农氏)出生并居住在姜水,故以姜为姓。在历史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炎帝后代子孙许多支已改变为别的姓氏。周代齐国的开国始祖吕尚就是炎帝的后裔,姓姜名望字子牙,因功封于吕地,遂改姓吕。到春秋时,姜子牙之后齐桓公已成为五霸之第一霸主。齐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许多族裔又改回姜姓。

  故事链接

  1.扁鹊见齐桓侯

  扁鹊姓秦,名越人,年少的时候是守护客馆的负责人。有一个客人长桑君经过此处,寄宿在这里,只有扁鹊觉得这个人不是常人,因此时常谨慎小心地侍奉他。长桑君也觉得扁鹊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对他另眼相看。这样过了十余年,有一天,长桑君与扁鹊单独坐在一起,私下对他说:“我有一个秘密的方子,我老了,想把这个秘方传授给你,你千万不要泄露出去!”扁鹊答应了。于是长桑君拿出怀中的一味药递给扁鹊,说:“你和着上池中的水服用,三十天后就知道这个药的神奇之处了。”然后又把他的秘密独家医术都教给扁鹊,忽然无影无踪,原来,这长桑君并不是人世间的平常人。扁鹊按照长桑君的话连续服药三十天后,就能隔墙给人看病了,并且能透视人的五脏症结,从此名声大振。

  扁鹊四处给人看病,当他到了赵国的时候,赵国人民根据《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认为扁鹊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哪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人们称他为扁鹊,而他以前的名字秦越人反而不为人知了。

  一天,扁鹊路过齐国,齐桓侯以客人礼仪相见,扁鹊入朝进见齐桓侯,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在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厉害了。”齐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桓侯说:“医生总是这样,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去晋见,他对齐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下去。”齐桓侯仍不理睬。扁鹊走后,齐桓侯又一次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进见,对齐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深入下去。”齐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走后,齐桓侯再一次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入朝,远远望见齐桓侯,转身就跑。齐桓侯特地派人去问他。扁鹊说:“齐桓侯的病在表皮,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能够治疗;病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病在肠胃里,用火剂能够治疗;病在骨髓里,就是神仙也无可奈何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现在他的病在骨髓里,所以我不再过问了。”果不其然,过了五天,齐桓侯浑身疼痛,才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齐桓侯就死去了。

  2.张良的故事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年轻时胸怀大志,到处求师访贤。有一天,他从下邳的一座桥上路过,一位白发老人走到他跟前,故意脱下一只鞋子,丢下桥去,然后对张良说:“快到桥下把鞋子给我捡上来。”张良捡来鞋子,老人又让他给穿上,张良又给他穿上鞋。老人笑着说:“我看你有出息,很乐意教你,五天后一早,我在这儿等你。”第五天天刚亮,张良来到桥上,老人却早到了,老人怪张良没礼貌,让他五天后再来。五天后,张良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侯,老人来了后,笑着送给他一本《太公兵法》,张良从此认真研读,最终成为一名运筹帷幄的名将。

  3.曹冲称象

  三国时,南方的一个部族为了表示对魏国的友好,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曹操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便问手下有什么办法。手下人有的建议做一杆大秤,有的主张将大象杀了分开称,曹操都不满意。这时,曹操的小儿子曹冲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他把大象牵到河边,让人把大象赶上船,并在船上画出大象站上去时吃水的刻度,然后又命人按照刻度的标准在船上装上石头,之后,再把石头卸下来称量,于是得到了大象的重量。曹操见后,拍手叫好,大家也都称赞曹冲聪明。

  4.华陀刮骨序伤

  三国初期的时候,有一次,关羽到樊城去攻打曹操,右臂被毒箭射中。后来,伤口渐渐肿大,十分疼痛,不能动弹。经医生多方诊治,始终无效。一天,关羽和他的部将正在发愁。忽然,部下前来报告,说医生华佗要进见。关羽说:“请进帐来!”

  华佗进来后,关羽说:“您如果能把我的右臂治好,我是感谢不尽的。”

  华佗说:“我正是为治您的病才来的。办法倒是有,只是怕您忍受不了疼痛。”关羽听后笑了笑说:“我是一个久经沙场、出生入死的军人,千军万马尚且不怕,疼痛有什么了不起!”华伦说:“那就好了。您中的箭是乌头毒箭,现在毒已入骨。我准备在房梁上钉上一个铁环,把您的右臂伸进铁环中去,再把您的眼睛蒙上,然后给您动手术。”关羽说:“不用什么铁环,您就这样给我治吧!”

  关羽一边和谋士对弈,一边袒胸伸出右臂。华佗抽出消过毒的尖刀,割开关羽的胳膊,被毒侵蚀的骨头已变成青色。他用刀“咔嚓咔嚓”地将骨头上的箭毒刮净,而后缝合复原,敷上药,包扎好。手术时,关羽谈笑风生,毫不动容,让旁边的人都感到十分惊讶。手术后,关羽站起来对华伦说:“现在我的右臂不疼了,您真是妙手回春啊!”

  5.近代爱国思想家魏源

  魏源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也是最早倡导向西方学习的革新家之一。魏源从小喜欢读书,白天埋头苦读不说,晚上也要读到深更半夜。魏源九岁参加本县的童子考试时,县令指着茶杯上的太极图说:“杯中含太极。”魏源应声答道:“腹内孕乾坤。”众人都十分惊异,魏源解释说:“天地就是乾坤,我要考虑天下的大事。”县令连连称赞他少年有大志。后来,魏源与龚自珍、林则徐等人结成好友,并写成《海国图志》,成为后来变法维新的思想先驱。

  6.大教育家陶行知故事二则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了教育事业中。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真生活就是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教育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陶行知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觉得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真理。

  陶行知创办了育才学校,在学校里,学生们每天上午上基础文化课,如语文、外语、数学等,下午上文艺专业课,如文学、音乐、戏剧等,此外还要进行劳动、军事训练和社会调查,学习日程非常紧凑。有一段时间,有的学生厌烦了这样紧张的生活,在自习时间偷偷地打扑克。老师发现了,上前劝阻,学生们毫不理会。一天晚上,陶行知走过男生宿舍,顺便进去看看,正赶上有七八个男生在打扑克,玩得很带劲。陶行知没作声,站在旁边看着。一个同学突然发现了陶校长,急忙推旁边的同学,几个人慌忙放下扑克,羞愧地站起来,低着头等着挨批评。陶校长一句话也没说,沉默了一会儿就转身走了。

  第二天,陶行知在全校会上讲述了抗日战争的形势,他随后问道:“抗日需要人才,抗日胜利了建国需要人才,你们难道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吗?你们有多少本领要学啊!我要你们自觉地把扑克牌交出来,像烧鸦片烟一样地把它烧掉!要知道,时光是最可贵的,你们要珍惜啊。”孩子们低着头,把一副副扑克牌放在台上,堆成一垛。陶行知用火柴点燃了扑克,望着燃烧的纸牌,学生们发誓,一定要为祖国强大而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有一次,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准备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陶行知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这个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那个同学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于是又掏出了第三块糖递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7.姜太公钓鱼

  姜太公(约前1128-约前1015),本名吕尚,姜姓,字子牙,被尊称为太公望,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之一。

  姜子牙的祖先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这个地方,所以他又叫吕尚或吕望。

  姜子牙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胸怀济世之志,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一直怀才不遇,大半生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他曾经在朝歌宰过牛,又在孟津卖过面,岁月蹉跎,转眼已到了垂暮之年,两鬓白发苍苍。他听说当朝贤主周文王的圣名后,便来到渭水河畔,假借垂钓之名观望时局,希望能得到周文王的赏识,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他的头发由花白变成了全白。他在渭水河边钓鱼也很久了,在他投竿抛饵、两膝跪踞的石头上,已磨出了两个浅浅的小坑。人们见他一直垂钓,却毫无收获,都劝他放弃,他却说:“你们不懂其中的奥妙!”依旧垂钓。

  一天,他正在河边垂钓,从身后的大路上来了一辆马车,车后面跟着的人都垂丧着脸,其中有的人还哭哭啼啼,就连赶车的人也哭丧着脸。他问明原因后方知车中躺着的人是这家的大公子,出门拜师求学,突然间昏迷不醒,找了几个郎中都说是不治之症,让赶紧回家准备后事,不然就要死在外面了。姜子牙用手撩起车帘看了一会儿说:“诸位不必悲伤,尽管放心,此人三日内必好。”没有人相信一个穷困潦倒闲得无聊的钓鱼的穷老头说的话是真的。

  几天后,姜子牙正在钓鱼,从城中出来一伙人马直奔他而来,到了他钓鱼的地方,从车里走出一个英俊青年对着姜子牙叩头就拜,嘴里不停说着救命恩人,一定要拜姜子牙为师。原来这个青年就是前几天躺在车里的那人,家父是当朝重臣,辅佐周文王治理国家。他要把姜子牙请回家中给他当老师,因为他现在恰好正在寻访高师。并许以重金,还想认姜子牙为义父。都被姜子牙婉言谢绝。

  又有一天姜子牙正在钓鱼,从大路上过来两个人,每人牵着一匹高头大马,武将打扮,正值中午,马要饮水,人要洗脸。姜子牙看了一眼其中一个的面相,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老朽看你印堂发黑,有赤脉贯瞳,如果现在回去马上救治还来得及,不然的话,七日内必死。”哪想到这两人冲着姜子牙哈哈大笑了一阵,说姜子牙是疯老头,说完后毫不在意的扬长而去。

  这两人是周文王属下负责守城的副将,其中一个人第五天突然暴病而亡(用现代面相术语说,赤脉贯瞳是人的眼球突然出现大量血丝,说话时语言略有颠倒和迟钝,行走时步伐不稳,视力有双影出现。这是患脑溢血的前兆。其人暴病而亡,很可能是患脑溢血而死)。

  “渭水河边有个钓鱼的穷老头能断人生死,百发百中。”这件事一时在城里一传十,十传百地传了出去。姜子牙的名声大噪。从百姓传到了西岐,同时也传到了周文王的耳朵里。一个钓鱼算卦的穷老头,对国家能有什么用呢?所以当时周文王并没有放在心上。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地过着,姜子牙还是天天在渭水河边钓鱼。

  一天,周文王打算出去打猎,占卜的结果说:“出猎所获不是龙也不是貘,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能够辅佐你成就霸业的人才。”周文王又回想起梦中先人说过的话“圣人出现之日,就是周振兴之时”,于是满心欢喜地外出打猎。不经意间就来到了渭水之滨。

  幽静的林间传来了阵阵马的嘶鸣,喧哗的人声也由远而近。姜子牙看见一个王者打扮的人向这边走来。

  文王见这位垂钓老者一副超然物外的神情,便上前与他交谈起来。姜子牙不失时机地告诉文王自己的身世,两人谈得非常投机。让周文王惊讶的是,一个天天以钓鱼为乐的穷老头,对天下大事以及国家的武功文治知道得这样清楚,知识又是如此的渊博,而且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他还发现这个钓鱼的穷老头对五行术数及用兵之法有很深的造诣。

  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从姜子牙睿智、机敏的谈吐中发现,此人正是自己所要寻访的大贤。他高兴地感叹:“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啦!”于是周文王用最隆重的礼节款待他,并把他让上自己坐的马车,可是这个穷老头还真不识抬举,看到周文王这么尊重他,他反倒摆起谱来。周文王坐的马车他不但不上,还非得让周文王亲自背着他回城。当时,天下没有第二个人能坐上周文王的车,让他坐在车里文王亲自为他赶车还不行,这已经是天下最重的礼遇了,除姜子牙外天下还没有第二个人能遇到这样的礼遇。这可难为了周文王:不背吧,国家朝廷求贤若渴,正是用人才的时候,不能失去这么难得的人才;背吧,面子又不好看,自古以来哪有王侯背臣民的?为了国家兴旺就不要考虑个人面子了,想到这里,周文王真的背起来姜子牙向城中走去。

  走了一小段的路程后,把周文王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趴在周文王背上面的姜子牙似乎一点也不知体谅别人,看到把文王累成这样,嘴里却总是说:“再多走几步……”周文王实在走不动了,就把姜子牙放了下来。周文王这时累得也顾不上王侯的面子了,坐在地上满脸流汗,姜子牙看着累得汗流满面的周文王,笑着对他说:“你一共背我走了294步,我要保你大周江山294年,一步一年呀。”说完他又哈哈大笑起来。文王听姜子牙这么一说,立刻来了精神头,也不感觉累了,一骨碌就爬起来拽过姜子牙还要背,这时姜子牙笑着说:“再背就不灵了,就294年吧,我们坐车回城。”

  后来,姜子牙又辅佐文王之子武王灭了商纣王,武王也尊他为军师和先生。

  东周从公元前770年直到诸侯割据的春秋时代末期的公元前476年,恰好刚刚是294年,正应了当年周文王背姜子牙的294步。从此以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这是后话。

  原文戚谢邹喻(yù),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注释

  戚: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至戚邑,遂以封邑为姓。

  谢:周宣王封其舅父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后代遂以谢为姓。

  邹:周武王灭商后封颛顼后裔曹挟于邾国,邾国被灭后其后代改姓为朱。邾国被楚灭前一度为鲁国的附属国,鲁穆公时曾将其国号改为邹,故其后代在国亡后,一部分改姓了朱,另一部分则改姓了邹。

  喻:西汉苍梧太守谕猛的后代在东晋时改姓为喻,其子孙遂沿袭改谕作喻姓。

  柏:春秋时有一小国柏国(今河南西平),后被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为姓。又传说上古炎帝有师名招,帝喾(kù)有师名同,他们居住在柏地,后代便都以柏为姓。

  水:因大禹治水之故,其后代子孙很多人做了水官,负责掌管治理江河湖泊,渐渐地便以水作了姓氏。另上古居民住在江河湖泽之畔者,也多有以水为姓的。

  窦:夏朝第五代君主名相,相失国被杀,其妃当时已怀有身孕,慌乱中从窦(墙洞)中逃出,生下了遗腹子少康。后少康中兴,成为夏的第六代君王。少康儿子杼、龙为纪念祖母逃难之举,遂以窦为己姓,后代子孙也都姓了窦。

  章:齐太公姜尚(姜子牙)的一支子孙被封于鄣(今山东章丘),春秋时被齐所灭,后代于是去掉右边偏旁“阝(邑)”改姓为章。

  云:传说颛顼后裔祝融在帝喾时担任火正,居住于盘妘(yún),以妘为姓。其后代一支南迁成为周代诸侯国郧(yún)国,亦称郧(yún,今湖北郧县)。郧于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其后代便以国名作姓,并去掉偏旁改字为云。

  苏:周武王时颛顼后裔忿生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因功封采邑于苏,史称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人所灭,其子孙便以国名苏为姓。

  潘:周文王后代姬高被封在毕国(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称毕公高。毕公高之子季孙被封在潘(今陕北一带),季孙之后遂以封地潘为姓。又春秋时楚成王世子商臣的太师为潘崇氏,潘崇氏后代便改姓作了潘。

  葛:夏代有一诸侯国名葛(今河南长葛),葛国国君封为伯爵,所以史称葛伯。葛伯后人于是以葛为姓。

  奚:黄帝后裔姬仲在夏朝时任车正,掌管车马,其封地(供其赋税之地,即食邑)在奚,故被称为奚仲。奚仲后代取其名字中的奚代姬,便有了奚姓。

  范:帝尧后裔杜伯被周宣王所杀,其子出逃到晋国任士师。晋国后封杜伯曾孙士会食邑于范(今河南范县),人称范武子,后代于是以封邑范作了姓氏。

  彭:颛顼裔孙陆终的第三子篯(jiān)铿(kēnɡ),即钱氏先祖,因居于彭地,故世称彭祖。彭祖据说长寿,活了八百岁。商代有诸侯国大彭(在今江苏徐州),大彭的开国君主据说就是传说人物彭祖,大彭国亡后子孙便以彭为姓。所以钱姓与彭姓均奉彭祖为其先祖。

  郎:春秋时鲁懿公孙子费伯修筑了郎城(故址在今山东曲阜),居住在那里,后代子孙遂以郎为姓。又历史上南匈奴也有郎氏。

  故事链接

  1.谢道韫咏絮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谢道韫出身于王、谢两大家族的谢家,是谢安的侄女,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妇,出身于书香门第。谢安非常重视家族中子女的才学,有一天,天降鹅毛大雪,谢安灵机一动,想考考身边这对侄儿侄女。谢安沉思对雪吟句,片刻便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道韫的哥哥谢朗大声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想了想,不紧不慢地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叹!

  谢朗的诗句把雪花比作盐巴,虽然形似,但既没有描绘出雪花的轻盈之美,而且诗句的境界也不高。谢道韫把纷纷的白雪比作飘飘的柳絮,既突出了雪花的纷纷扬扬轻柔之美,又境界空灵,优雅而有风韵。这样一对比,自然是谢道韫棋高一筹了。

  2.苏武牧羊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世袭了父亲的职位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当时汉朝廷和匈奴战争不断,多次互派使节侦察对方,并互相扣留使节。公元前100年且鞮被立为单于后,想与汉朝修好,于是汉武帝派苏武带领使团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匈奴的汉朝使者回国。

  苏武使团在匈奴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的时候,正巧碰上匈奴内部的谋反,谋反的人是缑王与虞常。缑王是投降了汉朝的人,虞常一向与汉朝的副使张胜有交往,这样就牵涉到了汉朝的使节,而苏武是汉朝使节的最高代表,这件事儿自然也牵扯到了苏武头上。单于召唤苏武审讯问话。苏武为了保持汉朝使节的尊严,拔刀自刎,后来被匈奴的医生救活了,匈奴单于由此认为苏武是一个义士,佩服他的节操,想招降苏武。苏武宁死不屈,单于只好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下雪的时候,苏武嚼雪止渴,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苏武有神明保佑,就把他派到北海放羊,单于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你就可以回到汉朝了。”

  苏武被派到北海后,没有粮食,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充饥。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牧羊时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苏武与李陵都是汉朝廷的侍中,李陵因为攻打匈奴失败了,被汉武帝诛灭了全族,走投无路投降了匈奴。单于派李陵去北海劝说苏武。李陵动情地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你,你终究不能回到汉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这样的忠义又有谁能看到呢?以前你的大哥被汉朝皇帝逼得自杀了,你弟弟也因害怕获罪服毒自尽了。你的母亲已去世,你的夫人也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你现在可以说是无家可归之人。人生就像早晨的露水,转眼即逝,何必长久地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又担心拘禁中的老母亲,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我当时呢!皇上年纪大了,法令朝令夕改,大臣中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呀!”

  苏武正色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牺牲自己就能效忠国家,即使受到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的!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我就死在你的面前!”李陵慨然长叹道:“真是义士啊!我李陵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汉昭帝即位后,匈奴和汉朝达成议和,汉廷寻求苏武等人,费尽千辛万苦才找到了他。苏武要李陵同他一起回去,李陵在送别酒席上叹道:“今天你归汉,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我李陵虽然无能、胆怯,假如汉朝能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亲,我还有归路可退,但皇帝惨杀我全家,让我蒙受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不再见了!”李陵说着,跳起了舞,悲戚地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身归何处?”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到汉朝的有九人。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他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的时候,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3.潘安断案

  古代第一美男、晋朝大文学家潘安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当了一年县令之后,老百姓来县衙告状的几乎绝迹,三班衙役纷纷向潘安称贺,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潘安却冷静地说:“老百姓的祖传信条是‘屈死不告状’,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走这条路。无人来告状,冤屈仍然在,表明我官当得不好,没有什么可庆贺的。从即日起,三班衙役下乡巡访,就地办案,重大冤情禀告本官裁决,功绩卓著者提拔重赏。”

  有一天,潘安化装成一位游方郎中,腰藏弹弓防身,手摇铃铛吆喝,走村串户,访察民情。潘安来到了宁郭驿,经过多方询问,得知村里有一个恶霸,名叫程虎。他倚权仗势,为富不仁,欺压村民,横行霸道,村中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但只敢在背地暗暗咒骂他。潘安决计要为民除去这个祸害。

  潘安正在村西十字路口旁边的茶馆里喝茶歇息,突然发现一辆马车从北向南急急而来,一头母猪从东向西姗姗而去,马车躲闪不及,轧断了猪腿,大母猪顿时躺在地上,拼命嚎叫。赶车人吓得脸色煞白,慌忙刹住了马车,低声下气打听谁是猪的主人。四十岁开外、凶神恶煞的程虎闻讯赶来,二话不说,一手揪住赶车人的胸口,一手“啪啪”打了赶车人两个耳光,恶狠狠地破口大骂:“你把眼睛长到屁股沟了,没看见您娘在你面前走吗?”赶车人一边擦着嘴角的鲜血,一边赔着笑脸表示情愿多加赔偿。程虎望着马车上满载的八斗缸和石缸,嘿嘿冷笑说:“俺家这头母猪吃食泼,窝头壮,两年能下五窝小猪娃,每窝都是十八头,它是俺家的聚宝盆、摇钱树,发家致富全靠着它呢。你这车和马,满车缸,全扣下也抵补不了我的损失,还得脱下你的大皮袄。”这个三十多岁的赶车人,苦苦哀求程虎高抬贵手。程虎狠狠踢了赶车人几脚,高声喝道:“这是我的一亩三分地,我的话就是王法,你敢不听就捏死你!”围观的人越聚越多,无人敢上前参言。潘安挤到程虎跟前,为赶车人讲情道:“轧伤母猪,非人故意所为,得饶人处且饶人。按公平市价,照价赔偿与你也就是了。”程虎骂潘安道:“谁的裤裆破了,把你漏出来了,哪有你的说话资格!”此时正好有四名衙役闻讯赶到,同声高喊:“县太爷在此,休得无礼!”程虎被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潘安在衙役们的护卫下,脱掉化装,扯掉胡须,洗净脸面,戴上官帽,换了官袍,一位光彩照人的美男县令就展现在了老百姓的面前。周围的女人们一听到美男县令潘安在此,争相从四面八方拥来以求一睹潘安真颜。衙役们借来了桌椅,就地摆起了民间公堂。潘安传令“地方”来见,没想到“地方”竟是程虎。潘安只好按照官场规矩,让程虎在旁落座,协同办案。程虎连称得罪得罪。潘安却说:“不知者不罪,我这县官还得依靠你这村官办案呢。”

  潘安在临时公堂上宣布:“这场车祸的当事者是赶车人和老母猪双方,理应先审赶车人,再审老母猪,不偏不倚,当众公断。”潘安喝问赶车人道:“你放着三丈六尺宽的阳关大道不走,为什么把马车赶到人家的猪圈里轧伤了老母猪?”赶车人连喊冤枉,说明案发现场就在十字路口,车马至今原地未动。潘安判道:“十字路口不是猪圈,是用来行车走人的,不是用来养猪的,马车行走路线正确,赶车人无有过错,你赶车走吧。”赶车人如逢大赦,磕头致谢,赶着马车如飞而去。

  潘安接着开始审猪。他让衙役们将母猪抬到“公案”之前,猛拍桌子喝道:“呔,大胆母猪!人有人路,车有车道,猪有猪圈,各守规矩。你不在猪圈里老实待着,跑到十字路口有何公干?”老母猪只是哼哼,当然说不出话来。潘安教训道:“众所周知,娶得起媳妇管得起饭,养得起猪打得起圈。猪不在家里养,十字路口倒成了养猪场,像你这样猪仗犬势,横行霸道,叫人如何能过安定日子?”潘安以审猪为名,对程虎一番痛骂,骂得程虎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走又不敢走,坐又坐不住,抓耳挠腮,不得安生。潘安下位来用脚踢了踢母猪问道:“你可知罪?”老母猪只是哼哼。潘安道:“既无异议,且听本官宣判。原想可怜于你,法外施恩;但公理所在,王法无情,判处立即斩决,以儆效尤,肉食分赠村中孤寡老人。”程虎吓出了一身冷汗,刚想悄悄溜走,被潘安喝个正着。潘安微笑道:“你我同为大小官员,当为百姓表率。母猪被斩,你也有治家不严之罪,理应重罚;若不治你,恐被百姓骂我官官相护。念你认罪伏法,本官从轻处理,罚你白银百两交付村里学堂助学,免去地方之职,再领取五十大板,以长终身记性。”

  程虎被五十大板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瘫在地上,不能动弹。周围群众人山人海,欢呼之声震耳欲聋,人人都夸潘安审猪审得真好,不光教育了养猪家户,而且为老百姓除掉了一个人人痛恨的大祸害。

  原文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rén)袁柳,酆(fēnɡ)鲍(bào)史唐。

  注释

  鲁:周公旦的封国为鲁(今山东西南部),但他一直留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辅佐成王,让其子伯禽就封曲阜(鲁国都城)。后代子孙遂以鲁为姓。

  韦:夏朝少康帝中兴复国后,封其孙元哲于豕韦(今河南滑县南),元哲到了封地后只选留了一个“韦”字建韦国。韦国后被商汤所灭,王族遂以韦为姓。又秦汉时韩信后人避祸曾藏身南粤(今两广一带),仅以姓氏的半边韦字作姓,故今广西广东多韦姓。

  昌:传说黄帝之子名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儿子颛顼,这个家族的一支便以昌字作姓氏。

  马:伯益后代赵奢是战国时代赵国的名将,因战功被封于马服(今河北邯郸),世称马服君,后代于是以马服为姓,并简化成马。

  苗:春秋时楚国发生若敖之乱,楚大夫伯棼(fēn)被杀,其子贲(bēn)皇逃到晋国,被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子孙便以苗为姓。

  凤:相传帝喾高辛氏时,凤鸟氏担任历正,掌管历法节令,后代子孙便以先祖氏中的凤字为姓。又唐代南诏国王族中有阁罗凤一支,阁罗凤的后代便以其中最后一个字作为姓氏。

  花:古代本无花字,花草之“花”通“华”字,所以花姓、华姓同源。唐朝开始,花与华字意渐渐有所区别,所以花姓也随之由华姓分支出来。华(huà)姓源自春秋时宋戴公子考父,考父食邑于华地,子孙后便以华为姓。

  方:周宣王大臣姬方叔是黄帝后裔方雷氏的后代,他奉命南征叛乱的荆人有功,宣王便赐其子孙取其名字中的方为姓。

  俞:黄帝时主管医药的俞跗(fù)是医术高超的神医,据说《素问》就是经他注释推广的,故后代以其名中俞字为姓。

  任:黄帝少子禺阳封在任邑,其后代遂以任为姓。

  袁:周朝时陈国开国君主胡公妫(ɡuī)满为舜的后代,其十一世孙妫诸,字伯爰(yuán)。伯爰后代遂取爰字为姓,因“爰”与“袁”通,故又称姓袁。因此爰、袁同出自妫姓。

  柳:春秋时鲁孝公之子姬展的孙子无骇,以祖父名字展为姓,生有展禽。展禽任鲁国负责刑狱的士师(司寇的属官),不但执法严明,而且品行端方,死后谥号惠。因其食邑封于柳下(今河南濮阳柳下村),其后代遂取其封邑中的柳字为姓。

  酆:周文王的小儿子姬封被封国于酆,人称酆侯,其后遂以酆为姓。

  鲍:夏禹后代敬叔,春秋时任齐国大夫,齐侯将鲍邑(今山东历城东)封给了他,世称鲍敬叔。其子叔牙以敬叔封地为姓,名叫鲍叔牙,后成为了齐桓公的贤臣,鲍姓由此而始。

  史:西周著名史官太史佚(yì)与周公、召公、姜太公齐名,世称“四圣”,传说太史佚的先祖就是黄帝时发明文字的史官苍颉(jié)。后代以他们的功绩为荣,于是取史官的史字为姓。

  唐:出自尧之后。尧为陶唐氏部落首领,封于唐(今山西翼城),后来舜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建唐国。至周时,唐国被成王灭掉,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故事链接

  1.东汉名将马援

  马援是东汉时的名将,他志向远大,英勇善战,被光武帝刘秀封为伏波将军。他六十二岁时,边境又发生了战事,马援向皇帝请战,皇帝认为他年纪太大,没有答应。马援却不服老,坚决要求出征,他慷慨激昂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为了保卫祖国边疆,就应当战死沙场,用马皮包裹着尸体运回故土,怎么能待在家里,老死在妻儿身边呢?”皇帝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只好命他为帅,领兵出征。后来,马援不幸病死在军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篇章。

  2.女英雄唐赛儿

  明朝永乐年间,山东蒲台县出了一位女英雄叫唐赛儿,她为人正直,不畏强暴,好扶弱济贫,在当地农民中很有威信。一天,唐赛儿正在练武,许多人抬着她丈夫林三的尸体进到院里,原来,林三在县城因抗缴赋税被官府打死。唐赛儿没有被痛苦压倒,她聚集群众,抬着丈夫的尸体,到官府门前控诉他们的罪行,号召大家反抗明朝的统治。在她的率领下,数千民众捣毁县衙,开仓济民,并在益都建立了根据地,多次打败前来围剿的官兵,给他们以重创。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但唐赛儿坚贞不屈的精神,却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3.唐伯虎点秋香

  唐伯虎是“吴中四才子”之一,本名唐寅,他的父亲唐广德是大商人,家资雄厚。按中国古代的历法算,唐伯虎的出生时辰正巧是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因此得了“寅”这个名字。寅年在中国传统纪年中是虎年,他是家中长子,因此又以“伯虎”为字。后来人们就都称他为唐伯虎。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出自冯梦龙编的《情史》和《警世通言》。

  相传唐伯虎家道中衰,科举考试时又被牵连进作弊案中,遂被朝廷逐回苏州。有一天游湖时,他看见一艘大船,船舱里面有一个娇媚的美女看着他笑,并以眉目传情。他立刻雇了一条小船尾随着大船。船到岸,才知道那是一个仕宦官僚之家。于是他装成落魄书生,天天到这家大门口来,请求做这家两个公子的“佣书”(受雇为人抄书)。主人家怜悯他,把他收容下来,教两个儿子读书作文。唐伯虎“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这家的两个儿子文章越写越漂亮,主人一家都十分欢喜。唐伯虎想回家了,他提出要主人把府上那个对他笑过的美丽女子嫁给他。两个公子不愿意让他回去,说:“家中婢女任你挑选,但你不能走。”唐伯虎就答应了。主人于是叫家中婢女全到厅里来排队,任他挑选。唐伯虎一眼认出了其中的一人就是在苏州对他笑的那个美人,问了名字才知道叫秋香。主人在自己家为他们举行了婚礼。新婚之夜,秋香问道:“你就是我在苏州看见的那位先生吗?”唐伯虎说:“就是!就是!”秋香说:“你是个读书人,为什么要自轻自贱,到这里来当佣人?”唐伯虎回答:“你那天看着我笑,我因此不能忘情!好女子,你能在风尘中识别名士,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对待你!”

  有一天,贵客临门,主人命令他出来待客。酒席宴上,客人注目唐伯虎,暗暗吃惊,拉他到一边小声问道:“你的相貌怎么这么像苏州的唐伯虎呀?”唐伯虎坦然说道:“我就是唐伯虎,因为爱慕主人家的一位女子才来这里的。”客人把情况诉了主人,主人大惊,第二天特地为唐伯虎置办了价值百金的行李,雇船把他与秋香双双送归苏州。

  原文费廉岑(cén)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注释

  费: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其后人于是以费为姓。又春秋时鲁懿公后裔被封于费,后代子孙便以费作为姓氏。

  廉:颛顼的孙子名大廉,子孙便以其名字中的廉作为姓氏。

  岑:周武王封自己的堂弟姬渠在岑邑,为子爵,人称岑子。岑子建岑国,子孙后代便以岑为姓。

  薛:夏禹封黄帝后裔奚仲于薛(今山东滕州),其后有薛国。薛国都迁徙至邳(今山东微山西北),再迁至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成为齐国属地。战国时薛被楚兼并,公子登仕楚,封官大夫,登命子孙改姬姓为薛姓。

  雷:上古有部落方雷氏,其后代分为方姓或雷姓,据说黄帝妃子中便有方雷氏之女。

  贺:齐桓公后代有公子封,封父名庆克,于是他便以父名中的庆字为姓。传至东汉安帝时,因汉安帝父名刘庆,为避庆字讳,安帝的侍臣庆纯便以同义词“贺”代庆作姓,从此便有了贺姓。

  倪: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建邾国。邾武公封其次子肥于郳(ní),建附庸小国郳国。战国时,郳国被楚所灭,后代便以郳为姓,为避仇杀又去偏旁改作兒(ní),后又加人字旁作倪姓。

  汤:商王朝建立者成汤,甲骨文中称唐、大乙,史书亦作商汤,后代以汤为荣,遂用汤为姓。

  滕: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十四弟错叔秀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建滕国。战国初期先被越国所灭,复国后又被宋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殷:成汤第九代孙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商亦称作商殷、殷商,商亡国后,子孙后代便以殷为姓。

  罗:黄帝后裔祝融的后代于春秋时建罗国,后被楚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毕: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世称毕公高,后代遂改姓为毕。

  郝:殷商时商王帝乙封子期郝乡(今山西太原),子期后代便以郝为姓。

  邬:黄帝时求言为邬邑部族首领,后代遂以邬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大夫祁臧封邑于邬(今山西介休),子孙后来以邬为姓。

  安:黄帝孙子名安,据说后居西戎,以名字立国称安息,后代于是以安为姓。实际上安息国应为少数民族所建,东汉灵帝时西域安息国太子安清来到京城洛阳传习佛事,后定居洛阳,以安为汉姓。又北魏时有安迟氏族随孝文帝南迁洛阳,亦改单姓作安氏。除安息国外,西域尚有安国,唐时归附中原,亦以国名效汉姓作安。而柳城(今辽宁朝阳)胡人安禄山本姓为康,后改为安姓,子孙亦随之姓安。

  常:黄帝时司空名常先,后代便以常为姓,一说周文王儿子康叔分封其子常邑,这支后代最终以常为姓。又春秋时楚国公族恒惠公的后人以恒为姓,北宋时为避宋真宗赵恒名讳,恒氏便改姓为常,因“常”与“恒”义同。

  故事链接

  1.廉颇负荆请罪

  廉颇是赵国的一名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大将,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凭借勇猛善战在各诸侯国闻名。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等各位大臣商议:想把璧给秦国,但怕不能得到秦国的城,白白地被欺骗;想不给,又担忧秦国发兵攻打。计策定不下来,寻求可以做使者去答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于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蔺相如的才能,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换我的和氏璧,可不可以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他。”赵王说:“他取得了我的璧,却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王请求用城换璧,而赵国(如果)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的话,理亏在秦国。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问:“谁可以出使呢?”相如说:“如果大王没有可做使者的人,臣愿意捧着和氏璧去做使者。”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捧着和氏璧西行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秦国后,秦王果然爽约并不打算把城池给赵国。机智的蔺相如用计骗回和氏璧,并以人亡玉碎相威胁逼秦王答应斋戒五天后再接受和氏璧。相如预料秦王虽然斋戒了,一定会违背信约,不愿把城给赵国。于是就派他的一个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着那块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以后,蔺相如空着手来到秦王大殿,以视死如归的气概让秦王在朝廷上接见了他,仪式完毕之后秦国就送他回了赵国。

  蔺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能不受诸侯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第二年秦军再次攻赵,杀了赵国两万人。

  秦王派遣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在渑池会上,跟随赵王的蔺相如以自己的才智和秦王等人针锋相对,使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也布置重兵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之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次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凭着口舌立下功劳,他的位次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愿意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碰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跟廉颇争夺朝会的位次。不久,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齐规谏说:“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只是仰慕您的高尚的品格啊。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您却害怕他躲避他,恐惧得太过分了。就是平常人对此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德,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以秦王那样的威势,我却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相如虽然愚笨,难道害怕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头啊。”廉颇后来听到这些话,为自己的举止深感惭愧,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通过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两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结为生死之交。

  2.岑参与岑鹘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推辞。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便随口吟了出来。岑参有些吃惊,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士兵告诉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的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放羊的。”岑参转过头问放羊娃:“是谁教你汉语的?”放羊娃说:“是父亲。”一个士兵说:“他家是早年流落到这里的。”放羊娃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岑参。岑参不懂回鹘文,问放羊娃是什么。放羊娃说:“是爷爷写的,叫《论语》。”岑参没再吱声,他抚摸了一下放羊娃的头,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志远。”放羊娃把题词揣到怀里,向岑参鞠了三个躬,高兴地走了。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听说诗人岑参来此,就领着放羊娃找到岑参说,他家是书香门第,原来在漠北草原,因宫廷之乱逃亡西域。他恳求岑参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内心非常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军队很缺翻译,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于是对放羊娃的父亲说:“我是军人,要收他为义子,我得把他带走。”放羊娃的父亲立刻答应了岑参。放羊娃的名字原来叫也里,岑参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岑鹘”。就这样,岑鹘跟着岑参参军入伍,来到了轮台。

  几年过后,岑鹘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岑参入关赴任,向朝廷举荐了岑鹘。岑鹘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了许多翻译。岑鹘晚年回到了家乡蒲昌,享受天伦之乐。他继续教育他的儿孙们,讲岑参的故事。后来,回鹘首领仆固俊尽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岑鹘后代多有在王国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译家舍兰兰就是岑鹘的后代。

  3.隋代诗人薛道衡

  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人。隋代诗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后为炀帝所杀。薛道衡少孤,好学。十三岁时,作《国侨赞》,颇有思致,见者奇之。北齐武平年间,以主客郎接待南朝陈使者傅。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当时著名文人魏收说:“傅所谓以蚓投鱼耳。”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其诗虽未摆脱六朝文学浮艳绮靡的余风,有些作品,却具有一种刚健清新的气息。如与杨素唱和的《从军行》,就是较好的边塞诗。代表作《昔昔盐》描写思妇孤独寂寞的心情,其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最为脍炙人口,甚至传说是其引起隋炀帝嫉妒而被杀害的原因。小诗《人日思归》含蓄委婉,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

  4.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薛礼是唐朝时候的名将,字仁贵,因此大家都叫他薛仁贵。薛氏家族到他这一辈已经没落了,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困,但他习文练武,特别地刻苦努力,天生就是个大力士。

  薛仁贵长大后以务农为生,他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武力却穷困潦倒,可能是因为祖坟的位置不好,想要迁祖坟来改变风水,以带来好运。他的妻子指责他说:“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时机。当今皇帝现在御驾亲征辽东,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你有这一身的本事,何不从军立个功名?等你富贵还乡,再改葬父母也不迟!”薛仁贵觉得妻子言之有理,于是起程到新绛州城里找到张士贵将军,应征入伍,开始了他驰骋沙场四十年的传奇经历。

  在薜仁贵指挥的战争中,最能体现他统兵打仗能力的是平定回纥叛兵的“三箭定天山”。在这场战争中,薛仁贵利用“擒贼先擒王”的战术,仅用三支箭射杀了回纥三员大将,就几乎震慑了十三万人。龙朔元年(661),铁勒进犯唐朝边境。薛仁贵被唐高祖封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征讨铁勒。出发前,唐高宗宴请将士,席间兴致高昂地对薛仁贵说;“古代擅长射箭的有一箭刺穿七层铠甲的人,你试试用箭射穿五层铠甲看行不行呢?”薛仁贵领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刺穿五层盔甲。唐高宗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更加坚固的铠甲赏赐薛仁贵。第二年,回纥铁勒九个部落联盟得知唐朝大军将至,便聚兵十余万人,凭借天山的有利地形,阻击唐军。当年三月,唐军与铁勒交战于天山,铁勒派几十员大将前来挑战,薛仁贵披甲应声出战,他乘敌不备,朝着敌军的领头大将连发三箭,敌人三员将领坠马而亡。铁勒大军看见自己的三位将军顷刻间做了箭下亡魂,慌忙逃窜。薛仁贵指挥大军趁势追杀,失去了统领的敌军乱作一团,溃不成军,完全不能抵挡薛仁贵士气正盛的唐朝大军,最后不得不投降。考虑到铁勒骚扰唐边境达数十年之久,薛仁贵便学战国时候的白起大将,命令将投降敌兵就地活埋,永除后患。之后他领兵继续北进,擒获了铁勒九部的首领伪叶护三兄弟。从此回纥九姓突厥衰落。当时世间流传着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就是对薛仁贵平定回纥、保唐边境平安的赞美。

  5.汤显祖与戏剧

  张居正当权的时候,有个叫汤显祖的读书人和姓沈的好友一起来到京城赶考,张居正的手下来威胁他们二人:“你们考试时不要写得太用心,不能超过我们张公子(张居正的儿子张嗣修)的水平,这样对你们有好处!”

  汤显祖一口拒绝,说:“我怎么能为这点私利而丧失自己的名节!”

  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有学问的人,家里藏书有四万卷。他在五岁时就能作对子,十二岁就会作诗。伯父酷爱戏曲,还从事过戏曲演出,因此汤显祖从小也对戏曲产生了兴趣。

  汤显祖不愿讨好张居正,结果科考落榜了,但他的正直赢得了人们的赞扬。张居正死后第二年,汤显祖终于考中了进士。当朝宰相申时行和张四维想拉拢汤显祖做门生,他又拒绝了。他说:“我像一根笔直的硬木头,不会柔软地弯曲!”

  汤显祖在南京做官期间,正碰上闹灾荒。朝廷派去赈灾的官员贪赃枉法,只顾吃喝玩乐。他实在看不下去,就冒着生命危险写了一篇给皇帝的奏折,揭发时弊,抨击朝政,弹劾那些贪官污吏,还直言不讳地指责当今皇上。明神宗一怒之下,把汤显祖发配到广东雷州半岛最南端的一个小县城,让他当了一个小小的典史。

  几年后,汤显祖被调到浙江遂昌县担任知县。他为当地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在遂昌五年,他没有打死过一个囚犯,没有拘捕过一名妇女。除夕和元宵,他让囚犯回家过年、观灯,村里有了虎患,他组织村民打虎。他下乡组织农民发展生产,兴利除害,还建立了学校,深得人民的爱戴,遂昌人尊称他为“汤公”。

  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辞去官职,回到故乡临川,开始了他做戏曲梦的历程。

  汤显祖在城内香楠峰下建造了一座新房子,取名为“玉茗堂”。这个玉茗堂成了他后半生进行戏曲文学创作和演出活动的中心。他的代表作《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完成后,就是在这里首次公开演出的。

  《牡丹亭》讲的是江西南安郡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梦见少年书生柳梦梅。从此她天天相思,不幸得了场大病死了,葬在浙江临安(今杭州)。三年后,柳梦梅去考试路过临安,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于是和她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妇。可是,杜宝却竭力反对。后来柳梦梅中了状元,杜宝才在皇帝做主的情况下,最终认了这门亲事。

  汤显祖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这个封建时代大胆追求幸福的少女形象,传达了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广大青年要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呼声。

  除了《牡丹亭》,汤显祖还写了《邯郸记》《南柯记》和《紫钗记》,这四部戏被人合称为“玉茗堂四梦”。

  《南柯记》大致剧情为:书生淳于棼(fén)在梦中来到了大槐安国,被召为驸马,和瑶芳公主成婚。淳于棼后来当了南柯太守,很有政绩。不久外族入侵,公主受惊,不幸死亡。淳于棼被遣回乡,于是大梦方醒,淳于棼从此皈依佛道。

  《邯郸记》写一个叫卢生的人在梦中娶了有财有势的妻子崔氏,中了状元,为朝廷建立了功勋。奸臣宇文融虽然不断地算计、陷害他,但奸臣最终被杀。卢生做了二十年宰相,享尽了荣华富贵。后来睡醒,才知道是一场黄粱美梦。

  《紫箫记》(后改为《紫钗记》),反映的是一个叫霍小玉的女子与李益的爱情故事。

  “玉茗堂四梦”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汤显祖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汤显祖写完“玉茗堂四梦”后,便把主要精力放在舞台艺术的创作上。他亲自参加江西地方戏曲宜黄戏的导演工作,组织宜黄剧团到各地演出,宜黄戏演员最多时发展到一千多人。

  原文乐(yuè)于时傅,皮卞(biàn)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注释

  乐: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儿子名衎(kàn),字乐父。乐父孙子夷父须取祖父字中的乐为姓,世遂有乐姓。

  于:周武王第三子受封在邘(yú)国,人称邘叔。子孙后以国名为姓,并去偏旁简化作于。

  时:春秋时宋国公子来,受封在时邑,子孙以封邑为姓,遂有时氏。

  傅:商王武丁派人四处访贤,在傅岩(今山西平陆)发现了筑墙的奴隶说(yuè),便推举为相,世称傅说,其子孙后代便以傅为姓。又黄帝后裔大由,周朝时封邑于傅,因以封地名为姓。

  皮:周公后裔仲山辅因辅佐周宣王有功,被封在樊国,称樊侯。樊侯后人有一支又封在皮氏邑,遂改以皮为姓。

  卞:周初武王封其弟叔振铎于曹,人称曹叔振铎。曹叔振铎的后人中出了个勇士名庄,受封在卞邑,称为卞庄子,其子孙遂以封邑卞为姓氏。

  齐:周初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东北)。到齐桓公时用管仲为相,国力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康公时,齐国君权被田氏取代,史称田齐。齐康公的后代遂改原姜姓为齐姓。

  康:周初武王七弟姬武被封于康邑(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称康叔。周公灭武庚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土地都封给了康叔,建国称卫,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成为当时大国。后国势渐衰,先后沦为齐、魏的附庸国,最终被秦所灭。后代为缅怀康叔,遂以康为姓氏。

  伍:春秋时楚庄王有大夫姓芈(mǐ),名伍参,后代以其名字中的伍字为姓,遂有伍氏。

  余:春秋时有晋人叫由余的入秦为相,子孙以为荣耀,遂取余字为家族姓氏。

  元:商朝有一太史名叫元铣(xiǎn),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元为姓。又春秋时卫国大夫咺(xuān),食邑在元,其后人便以元为姓。

  卜:上古有占卜之官,其后代遂以卜字为姓。

  顾:夏朝有附庸小国名顾,在今河南范县东南一带,后被商汤所灭,国人改姓为顾。

  孟:古代兄弟排行居长者称孟或伯,以下依次是仲、叔、季。春秋时鲁桓公次子仲庆父趁其同父异母弟鲁庄公去世,先后作乱杀死即位的子般和鲁闵公,引起鲁国人公愤,被迫出逃,后自缢而死。其家族后代仲孙氏以仲为耻,改仲孙氏为孟孙氏,继又改孟孙为单姓孟。又春秋时卫襄公之子,字孟公,子孙后以孟为姓。

  平:战国时韩哀侯少子婼(chuò)被封于邑(今山西临汾),韩亡国后婼的后代南迁下邑(今安徽砀山),以平为姓。

  黄:颛顼帝后裔有封于黄者建黄国(今河南潢川西北),后被楚灭,子孙散居四方,以黄为姓。

  故事链接

  1.乐羊子求学

  古时候有个叫作乐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书达礼、勤劳贤惠的好妻子,她总是帮助和辅佐丈夫力求上进,做个有抱负的人。

  妻子常常跟乐羊子说:“你是一个七尺男子汉,要多学些有用的知识,将来好做大事,天天待在家里或者只在乡里四邻转悠一下,开阔不了眼界,长不了见识,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不如带些盘缠,到远方去找名师学习本领来充实自己,也不枉活一世啊!”

  日子一长,乐羊子被说动了,就按照妻子的话收拾好行李出远门去了。自从和乐羊子依依惜别后,妻子一天比一天思念自己的丈夫,牵挂他在异乡求学的情况,但她把这份惦念埋在心底,只是每天不停地织布干活来排遣内心的相思,好让乐羊子安心学习,不牵挂自己和家里。

  一天,妻子正织着布,忽然听见有人敲门。她过去开了门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站在面前的竟然是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她高兴极了,忙将丈夫迎进屋坐下。可是惊喜了没多久,妻子似乎想起了什么,疑惑地问:“才刚刚过了一年,你怎么就回来了,是出了什么事吗?”乐羊子望着妻子笑答:“没什么事,只是离别的日子太久了,我对你朝思暮想,实在忍受不了,就回来了。”

  妻子听了这话,半晌无语,表情很是难过。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织布机前,“咔嚓咔嚓”地把织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断了。乐羊子吃了一惊,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妻子回答说:“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织呀织呀,它才一丝一缕地积累起来,一分一毫地变长起来,终于织成了一整匹布。现在我把它剪断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它也永远不能恢复为整匹布了。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一点点地积累知识才能成功。你现在半途而废,不愿坚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断布一样可惜吗?”

  乐羊子听了这话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错了,不由得羞愧不已。他再次离开家去求学,整整过了七年才终于学成而返。

  乐羊子妻以她的远见和勇气帮助丈夫坚定了求学的意志,而乐羊子也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坚持学习。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应该磨炼自己的意志,不懈地努力。

  2.清代大将傅恒

  傅恒,字春和,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傅恒的姐姐为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故而他又是外戚。家族显贵使之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正当傅恒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之时,地处西南边陲的四川金川地区燃起战火,乾隆任命傅恒为经略,前往金川督师,并拟旨说:“能够奋身致力的大将只有傅恒了。”随之又晋升傅恒为保和殿大学士。同年十一月初三,傅恒出师。临行之际,乾隆帝亲自到场为傅恒行祭告礼,并“亲祭帅旗”,还一直送到东长安门外,亲赐傅恒壮行酒,命他在御幄前上马。众皇子和大学士来保还奉命到良乡为傅恒送行。典礼之隆重前所未见。

  离开京城后,傅恒率所部日夜兼程奔赴金川。进入四川境内后,山高路险,气候也十分恶劣,行军异常艰难,加之四川地方财力匮乏,军队所需马匹常常不能及时供给。傅恒为了尽早赶到金川前线,常常是精简行装,昼夜兼程,自己有时候都要随军队一起步行。乾隆帝为此特颁旨嘉奖。

  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傅恒到达卡撒军营后,大力整顿军队纪律,同时亲临两军阵前,仔细观察地形。待傅恒感到他充分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并且想出破敌之策的时候,便把想法上报给了乾隆。谁知,此时的乾隆屡次接到太后旨意,要他“息武宁边”,于是乾隆在十四年正月十五下令傅恒班师回朝。

  但是傅恒却反对中途撤兵。他上奏说:“事态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就这样撤兵,必然后增长贼人的气焰,边境将永无宁日。”于是不顾乾隆的再三催促,纵兵大破金川土司莎罗奔。莎罗奔到傅恒帐上乞降,保证效忠清朝,不再侵犯其他土司,并交纳赋役,履行职责。乾隆帝闻讯非常高兴,特地颁诏嘉奖,赐给傅恒豹尾枪两杆、亲军两名。同年三月,傅恒班师返京,乾隆帝命皇长子和裕亲王到郊外迎接,又在大殿摆宴为傅恒庆功,并下令按开国元勋的待遇建宗祠,祭祀傅恒的祖父、父亲,还在东安门内赐住宅一所。至此,傅恒备受恩宠,无以复加。

  3.顾恺之思母成大家

  顾恺之擅长人物画,又以画女人像和女神像最为拿手。画人物像时,他又特别工于点睛。说起顾恺之画人物像“点睛”,还有一段传说呢。

  据说,顾恺之一生下来,他母亲就去世了,他一直由一个奶妈抚养。顾恺之因为生得虎头虎脑,很讨人喜欢,所以大家都叫他小虎子。小虎子和普通孩子一样,一岁就能说话,一岁半就能走路,四五岁时就能跟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了。有一天,小虎子玩得正欢,忽听一个小伙伴“妈妈”“妈妈”地叫,他突然想到自己的妈妈哪儿去了?为什么从来不见妈妈的面呢?想到这里,他拔腿就往家里奔去。

  顾恺之的父亲虽说是当时朝廷的一名小官,但他不满朝廷,无意功名,因而一直在家著文写诗。看见小虎子突然奔跑回家要找妈妈,不禁伤心起来,抱起儿子说:“小虎子,你妈妈到很远很远的外婆家去了。”小虎子问:“妈妈几时回家来呢?”

  “个把月就能回来的!”父亲为了搪塞孩子,一时随口回答。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虎子扳着手指头,扳满了三十天,还不见妈妈回家来。那天,小虎子天没亮就爬起身,蹲在门口,眼巴巴地守着,守着。快到中午了,小虎子急得哭了。父亲过来抱起小虎子问道:“小虎子,你在门口等谁呀?”“我等妈妈嘛!上次爸爸说,妈妈一个月之后就回家,一个月时间过去了,怎么还不见妈妈回家来呢?”父亲再也瞒不住儿子了。他抱起小虎子,走到堂前坐下来,说:“小虎子,我告诉你妈妈的事,你听了别伤心!你妈妈一生下你来就死了。人死不能复生,小虎子,从今以后别再想啦!”还没等爸爸说完,小虎子就伤心得昏迷了过去。

  以后,小虎子变得更加寡言寡语了,他不玩也不笑,只是常常缠着爸爸问:“妈妈是怎样的人?妈妈的脸是怎样的?身材是怎样的?手脚是怎样的?”日里问,夜里问,一直问个不停。有一天,爸爸对小虎子说:“你妈妈的面貌是:樱桃小口鹅蛋脸,丹凤眼睛眉似线。”

  又说:“你妈妈的手是:两手过膝指儿尖,白玉腿儿足金莲。”

  又说:“你妈妈的身材是:不胖不瘦像你姐,长短个儿到我肩。”

  爸爸说一句,儿子重复一句。爸爸说完了,儿子也背熟了。小虎子听得出神,听得开心,最后问:“爸爸,妈妈喜欢穿啥衣裳?”爸爸回答:“你妈妈穿的衣服是:冷天爱穿蓝布棉,热天爱穿绸丝艳。”

  从此之后,小虎子天天脑子里都浮现着妈妈的音容笑貌。

  小虎子长到七八岁了。有一天,他又蹦又跳地到爸爸跟前,说:“爸爸,我想给妈妈画个像。”他爸爸惊奇地问:“你没见过妈妈,怎么个画法呢?”“我照爸爸说的画。”父亲连连摇头:“你是个孩子,既没学过画,又没见过你妈妈,画不像的,一定画不像的,别耍孩子脾气了。”

  小虎子仍旧坚持画。他早晨迎着太阳画,晚上点起明灯画,今天画,明天画,天天画,这样,半年时间过去了。一天,小虎子拿着一幅画像给他父亲看。他父亲一看,连连摇头,说:“不像不像,一点也不像你妈妈。”

  小虎子这下要灰心了吧?嘿,还是一点也不。他仍然坚持早晨迎着太阳画,晚上点起明灯画,今天画,明天画,天天画,不停地画,半年时间又过去了。一天,小虎子拿着一幅画像给他父亲看。父亲一看,还是连连摇头,说:“不像不像全不像,一点也不像你妈妈。”

  小虎子这下该灰心了吧?嘿,一点也不。他还是早晨迎着太阳画,晚上点起明灯画,今天画,明天画,天天画,半年时间又过去了。一天,小虎子又拿着画像给他父亲看。他父亲一看,还是连连摇头,说:“不像不像,就是小脚有点像。”

  小虎子一听父亲说小脚画得有一点点像了。于是更加起早摸黑地画,画呀画,画呀画,又是半年时间过去了。一天,他又拿着画像给他父亲看。他父亲微微地摇摇头,说:“手足完全像,身材有点像,其余都不像。”

  小虎子心里像灌了蜜糖,画像像得多了。可他既不自满,也不松懈,继续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画。他画呀画呀,不知不觉又是半年时间过去了。

  一天,小虎子又拿着画像给父亲看。父亲一看,连连点头说:“像了,像了,全身都像了,就是眼睛不太像,特别是‘睛’不像。”

  开花要结果,造塔要结顶!小虎子狠下决心,天天画眼,日日点睛,画呀画呀,点呀点呀,半年时间过去了,又是半年时间过去了。一天,小虎子拿着画像走到父亲身边,往桌上一摊。父亲看了,连连点头,赞不绝口地说:“像了,像了,全都像了。”他伸出双手捧起画像,细细地看着看着,喃喃地说:“像极了,眼睛特别像呀!”

  从此,顾恺之拿手的“点睛”功夫就出名了。可他不满足,继续勤学苦练,到二十岁时,他的艺术造诣更高了。传说那一年,南京要建造一个大寺院,寺僧请当时的达官贵人捐款,认捐的富贵人家没有一个超过十万的,谁知,顾恺之却认捐了百万。有人说他说大话,他却不在意,只是全心全意地在寺内白壁上画了一幅女神像,就是没有点睛。他对寺僧说:“明天是初一,我点睛时大家可来看,但每人需捐银十万两。”果真,初一那天,许多达官贵人都来看他点睛了。只见顾恺之登上高台,挥笔一点,那画像顿时发出灵光,满室生辉,那班人惊得个个跪倒,人人叩头,都来许愿,顷刻之间捐得了数百万两银子,大大超过了他认捐的数目。后来,顾恺之终身坚持不懈,越老越深入钻研,他的艺术成就,也就越来越高超了。

  传说,顾恺之老年时,画人像从不点睛,人家问他为啥?他说:“哪能点睛?一点睛,人像就要讲话呢!”

  原文和穆萧尹(yǐn),姚邵(shào)湛(zhàn)汪。祁毛禹狄(dí),米贝明臧(zāng)。

  注释

  和:传说尧、舜时掌管天地四时之官有羲氏、和氏,后羲与和合称成为官名。又太阳的驾者、太阳的母亲均名羲和,和姓后代以之为荣,遂以上述神话传说的人物为其远祖。一说楚国发现“和氏璧”玉璞(pú)的卞和后代,取其祖先名字中的和字为姓。

  穆:春秋时宋宣公弟弟和继承兄位,在位九年,临终前力排众议将君位让给宣公之子兴夷,即宋殇公,而将自己的儿子公子冯送去郑国居住。为褒扬其品德,死后谥号穆,子孙后代遂以穆为姓。

  萧: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后裔乐叔大心平息叛乱有功,封于萧邑,建附庸于宋的小国萧(今安徽萧县),后被楚灭,后代遂以萧为姓。

  尹: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hào)之子殷被封于尹地(今河南新安一带),后代遂以尹为姓。又尹在古代为辅弼之官,春秋时楚国长官多称作尹,后代便以祖上的官名为姓。

  姚:传说舜的母亲生舜于姚墟,舜的后代便有以姚为姓者。

  邵:春秋时邵与召(shào)为同一个氏族,都是召公夷(shì)的后代。召公姓姬名爽,为周的支族,曾助武王灭商,后又与周公一起辅佐成王,为西周“四圣”之一,封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后代遂以召为姓。召姓后人又有加邑(右“阝”)旁表示封邑之意,于是又有了邵姓。

  湛:传说夏朝时有一氏族建斟灌国,后因战乱亡国,国人为避祸,相约分取国名两字中的各一半“甚”和“水”组成湛字为姓。

  汪:春秋时鲁桓公庶子名满,食邑于汪(在今山东省境内),后代遂以封邑汪为姓。一说汪姓来源于汪芒氏,夏禹时有防风氏因罪被禹诛杀,后代以为耻,于是改防风为汪芒,在商代时建汪芒国(在今浙江武康东),后代以国名中的汪为姓。

  祁:春秋时,节献侯四世孙名奚,官拜大夫,封食邑于祁(今山西祁县),后代遂以祁为姓。

  毛:周文王之子伯聃(dān)被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后代遂以邑名为姓。又周文王庶子叔郑封于毛国(今陕西岐山一带),史称毛公,后代于是以国名为姓。

  禹:春秋列国中有一小国名鄅(yǔ),在今山东临沂一带,鄅国后人去“邑”旁改姓为禹。一说夏禹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禹为姓。

  狄:周康王姬钊推行其父周成王政策,周国力日盛。两王并称“成康之治”。康王封其弟孝伯于狄城,后代遂以狄为姓。一说孝伯为周成王舅父,封食邑于狄,后人遂以狄为姓。

  米:西域少数民族“昭武九姓”之一。原居住在昭武(今甘肃临泽北),后为匈奴所败,迁居至中亚地区,建立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隋唐时,米国有一支系来到中原地区,遂按照汉俗以米为姓。

  贝:西周召公后代的一支被封在(pèi)水畔的丘(今山东淄博北),后代子孙去汉字的水旁为贝字,作姓氏。

  明:春秋时晋国灭虞国后俘获了虞大夫百里奚,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百里奚与蹇(jiǎn)叔等共同帮助秦穆公建立霸业。百里奚之子名视,字孟明,为秦国大将,曾率军大胜过晋国军队,后代子孙遂以孟明视字中的明字为姓。一说,传说中燧人氏有大臣叫明由,明姓由此而始。

  臧:春秋时鲁孝公之子名(kōu),被封在臧邑(今山东境内),子孙遂以臧为姓。又鲁惠公之子名欣,字子臧,其家族一支便以先祖字中的臧字为姓。

  故事链接

  1.萧何月下追韩信

  项羽原来是楚国的贵族,趁着农民起义的机会,参加了反秦战争。灭了秦朝以后,他决定重新划分封地。他把六国旧贵族和有功的将领一共封了十八个王,自称为“西楚霸王”。

  在十八个诸侯中,项羽最忌惮的是刘邦。他把刘邦封在偏远的巴蜀和汉中,称为“汉王”。又把关中地区封给秦国的三名降将章邯等人,让他们挡住刘邦,不让刘邦有机会争霸。刘邦对封地很不满意,无奈自己兵力弱小,只好带着人马到封国的都城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去了。

  汉王到了南郑,拜萧何为丞相,曹参、樊哙、周勃等为将军,养精蓄锐,准备再和项羽争夺天下,但是他手下的兵士们却都想回老家,差不多每天有人逃走,急得汉王连饭也吃不下。有一天,忽然有人来报告:“丞相逃走了。” 汉王急坏了,真像突然被人斩掉了左右手一样难过。到了第三天早晨,萧何才回来。汉王见了他,又气又高兴,责问萧何说:“你怎么也逃走了?”萧何说:“我怎么会逃走呢?我是去追逃走的韩信呀!”

  萧何所说的韩信,本来是淮阴人。项梁起兵以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了个小兵。项梁死了,又跟着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韩信好几回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感到十分失望。等到汉王刘邦到南郑去的时候,韩信就投奔了汉王。没想到刘邦也只给韩信封个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法被抓了起来,差不多快要被砍头了。将军夏侯婴经过,韩信高声呼喊,向他求救,说:“汉王难道不想打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斩壮士?”夏侯婴看韩信是一条好汉,便把他放了,还向汉王推荐,汉王于是派韩信做了个管粮食的官。

  后来,丞相萧何见到了韩信,跟他谈了谈,认为韩信的能耐不小,很器重他,还几次三番劝汉王重用他,但汉王总是不听。韩信知道汉王不肯重用他,也找了个机会走了。萧何得到韩信逃走的消息,急得跺脚,立即亲自跨马加鞭去追赶,追了两天,才把韩信追了回来。汉王听说萧何追的是韩信,生气地骂:“逃走的将军有十来个,没听说你追过谁,单单去追韩信,是什么道理?”萧何说:“一般的将军有的是,像韩信那样的人才,举世无双。大王要是准备在汉中待一辈子,那就用不到韩信;要是准备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不重用他,韩信早晚还是要走的。” 刘邦答应了:“好吧,我就依着你的意思,让他做个将军。”“将军留不住他。”刘邦想想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吧!你现在让他来见我,我马上拜他为大将。”萧何不同意:“大王平日不大注意礼貌。您真决心拜他为大将,要择个好日子,还得隆重地举行拜将的仪式才行。” 刘邦答应了。

  汉营里传出消息,汉王要择日子拜大将。几个跟随汉王多年的将军个个都非常兴奋,认为这次说不定是自己拜为大将呢。等到拜大将的日子,大家才知道拜的大将竟是韩信,一下子都楞了。

  拜将仪式过后,韩信谢过汉王,向汉王详详细细地分析了楚(项羽)汉双方的形势,建议刘邦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刘邦听了,连连称是。从那以后,韩信指挥将士,操练兵马,东征项羽的条件渐渐成熟了。萧何追到了韩信,等于追到了汉王的大半壁江山。

  2.姚崇计赚死后碑文

  传说唐玄宗时,姚崇和张说同朝为相。张说素以“大手笔”闻于朝野,故为姚崇所嫉妒,两人经常明争暗斗,有时连皇上也觉得难以调解。

  这年,姚崇患了重病,日甚一日,他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便把儿子召至床前,说:“爹爹就要撒手归天了,审视一生,也曾干下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事。只是有件身后事我甚不放心。张丞相与我同朝为官多年,言来语去,多有摩擦。我在世时,他不敢怎样。但我死后,他会罗织罪名,毁我名声。一死万事休,任他说什么,我倒没什么了,只是放心不下你们几个。若我一旦获罪,肯定会株连你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应付吗?”

  儿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觉得没有什么良策对付。姚崇继续说;“制人,要因人之性,借人之手。若能让张丞相来为我盖棺定论,出于时风所碍,他不会不说好话的。这样吧,等我死后,张丞相照惯例会来祭奠。他来之前,你们可把我平生搜集到的佩饰玉玩都摆在供案上,见机送给他。待他收下,就请他为我写碑文。一旦拿到碑文,就速禀皇上批准。这样,就万事大吉了。”

  姚崇死后发丧,张说果然来吊唁。刚进灵堂,他就盯住了摆在灵案上的诸多玉器宝玩。连行礼时,也心不在焉,直盯着不放。姚崇儿子们心中暗喜,忙按爹爹生前指教,将宝玩玉器尽数送与张说。张说假意推辞了几下,最后欢天喜地地收下了。

  宝玩送到张说府上,张说还顾不上看个遍,就有姚崇长子前来求见。见面一问,原来是来请求为父撰写碑文的。拿了人家的东西,这点事情,当然应当效劳。张说没考虑,就一口答应了。姚崇长子千恩万谢地走了。

  死人的碑文是等着用的,说写就得写。再说,张说也想赶紧应付了此事,好细细品玩那批稀世珍宝。于是叫下人磨墨,挥笔草就。按照当时写碑文的时风,说了不少赞誉的话。

  碑文刚写完,就有姚府上的人等着取走。姚崇儿子们见到碑文,忙按父亲吩咐,呈奏皇上。皇上御批“可”,便速请人刻在石碑上。

  过了两天,张说从偶得宝玩的狂喜心境中平静下来,仔细回味,才觉得此事有点不对头,他姚崇家为何平白无故送这么珍贵的宝玩给自己呢?又一想所写的碑文,才大呼“上当”,忙派人去姚府,说前日所写碑文有不妥之处,请求取回去修改。但家人回来说那碑文已奏过皇上并已刻在碑上,张说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长叹一声:“又让姚崇这匹夫算计了!”

  姚崇深知张说贪求宝玩玉器之性,才因其性而巧施贿赂之计,让自己的政敌说自己的好话,避免政敌在自己死后对自己进行攻击,也为儿孙们免除了一场大劫难。

  3.毛遂自荐

  战国时期,秦国大军攻打赵都邯郸,赵国虽然竭力抵抗,但因为在长平之战遭到惨败后,国力兵力大损。赵孝成王要平原君赵胜想办法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叔叔,他决心亲自上楚国去跟楚王谈判联合抗秦的事。

  平原君打算带二十名文武全才跟他一起去楚国。他手下有三千个门客,可是真要找文武双全的人才,却并不容易。挑来挑去,只挑中十九个人,其余的都看不中。

  他正在着急的时候,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了起来,自我推荐说:“我能不能来凑个数呢?”

  平原君有点惊异,说:“您叫什么名字?到我门下来有多少日子了?”

  那个门客说:“我叫毛遂,到这儿已经三年了。”

  平原君摇摇头,说:“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儿很快就冒出来了。可是您来到这儿三年了,我没有听说您有什么才能啊。”

  毛遂说:“这是因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到这把锥子。要是您早点把它放在袋里,它早就戳出来了,难道光露出个尖儿就算了吗?”

  旁边十九个门客认为毛遂在说大话,都带着轻蔑的眼光笑他。可平原君倒赏识毛遂的胆量和口才,就决定让毛遂凑上第二十人的数。当天辞别赵王,上楚国去了。

  平原君跟楚考烈王在朝堂上谈论合纵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个门客都在台阶下等着。从早晨谈起,一直谈到中午,平原君为了说服楚王,把嘴唇皮都说干了,可是楚王说什么也不同意出兵抗秦。

  台阶下的门客等得实在不耐烦,可是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想起毛遂在赵国说的一番豪言壮语,就悄悄地对他说:“毛先生,看你的啦!”

  毛遂不慌不忙,拿着宝剑,上了台阶,高声嚷着说:“合纵不合纵,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了。怎么从早晨说到现在,太阳都到顶了,还没说停当呢?”

  楚王很不高兴,问平原君:“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说:“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一听是个门客,更加生气,骂毛遂说:“我跟你主人商量国家大事,轮到你来多嘴?还不赶快下去!”

  毛遂按着宝剑跨前一步,说:“你用不着仗势欺人。我主人在这里,你破口骂人算什么?”

  楚王看他身边带着剑,又听他说话那股狠劲儿,有点害怕起来,就换了和气的脸色对他说:“那您有什么高见,请说吧。”

  毛遂说:“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万兵士,原来是个称霸的大国。没有想到秦国一兴起,楚国连连打败仗,甚至堂堂的国君也当了秦国的俘虏,死在秦国。这是楚国最大的耻辱。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小子,带了几万人,一战就把楚国的国都——郢都夺了去,逼得大王只好迁都。这种耻辱,就连我们赵国人也替你们害羞。想不到大王倒不想雪耻呢。老实说,今天我们主人跟大王来商量合纵抗秦,主要是为了楚国,而不是单为我们赵国啊。”

  毛遂这一番话,真像一把锥子一样,一句句戳痛楚王的心。他不由得脸红了,接连说:“说的是,说的是。”

  毛遂紧紧追问了一句:“那么合纵的事就定了吗?”

  楚王说:“决定了。”

  毛遂回过头,叫楚王的侍从马上拿鸡、狗、马的血来。他捧着铜盘子,跪在楚王的跟前说:“大王是合纵的纵约长,请您先歃(shà)血(把牲畜的血涂在嘴上,表示诚意,是古代订立盟约的时候的一种仪式)。”

  楚王歃血后,平原君和毛遂也当场歃了血。楚、赵结盟以后,楚考烈王就派春申君黄歇为大将,率领八万大军,奔赴赵国。

  原文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梁。

  注释

  计:周文王封少昊后裔兹舆期于莒(jǔ)国,最早建都计斤(今山东胶县西南),春秋时迁都于莒(今山东莒县),后被楚国所灭,后代的一支遂以国都计斤中的计字为姓。

  伏:南北朝时,北魏骠骑将军侯植跟随魏孝武帝西迁,甚得宠幸。至西魏文帝时,他又随宇文泰(后被尊为北周太祖文皇帝)破沙苑,战河桥,屡建功勋,进封大都督并赐姓侯伏侯氏,继又因功赐姓贺屯氏。后裔子孙中一支遂取赐姓中的一个伏字为姓。又,伏羲氏后裔中亦有以伏为姓者。

  成:武王灭商后,封自己一个弟弟姬叔武于郕(chénɡ,今山东宁阳东北),建郕国,也称盛(chénɡ)或成国。后代子孙遂以成为姓。

  戴: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把商殷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春秋时,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宋戴公死后,其庶支子孙遂以其谥号戴为姓。又西周时有小国名戴,姬姓,故址在今河南民权东,春秋时被宋国所灭,戴国后代遂以国名为姓。

  谈:宋国殷商后裔传至三十多代后有封邑于谈的,人称谈君,后代遂以谈为姓。又周朝有大夫名谈,其子孙遂以谈作姓氏。

  宋:战国时宋国被齐所灭,宋国的王公贵族遂相约以宋为姓氏。

  茅:周公旦第三子姬叔受封于茅(今山东金乡西南),世称茅叔,后代于是以茅为姓。

  庞: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后裔中,有庶支封于庞乡,遂以庞为姓。

  熊:黄帝为姬姓,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后裔中遂有以熊为姓者。又西周时芈(mǐ)姓氏族领袖鬻熊于荆山一带建立楚国,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传至熊渠时,疆土不断扩大。后楚国迁都至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到了楚庄王时更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王族后裔遂有以先祖名字中的熊字为姓者。

  纪:相传炎帝后裔于周初建有纪国,故地在今山东寿光东南,春秋时被齐国灭掉,后代以国名纪为姓。

  舒:周朝建立后封皋陶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建国,春秋时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国名舒鸠,后又被楚所灭,子孙便以舒为姓。

  屈:春秋时楚武王儿子瑕(xiá)受封于屈邑,后代遂以屈为姓。又南北朝时,北魏有屈突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改革,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屈突氏遂改为屈姓。

  项:春秋时楚国公子燕被封于项(今河南项城),建项国,后被齐灭(一说被鲁所灭),后代子孙遂以项为姓。因项国源出于楚,故秦末项羽便自号西楚霸王。

  祝:西周初周武王分封先代遗民,黄帝后裔中有一支被封在祝(今山东长清东北),子孙遂姓祝。又古代有官称太祝,在《周礼》中为春官的属官,掌管祭祀祈祷,其后代遂以先祖官职祝为姓。

  董:周代大夫辛有之子被派往晋国做太史,掌管监督祭祀、策命、编写史书等大事,地位很高。监督之责在《尚书》中称作董,故其后代以董为姓,并世袭太史之职。春秋时著名史官、晋国良史董狐即出于此氏族。又传说帝舜时有名叫董父的人善于养龙,其后代以先祖为荣,遂取其名字中的董字为姓。

  梁:伯益后裔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封于秦,为秦开国始祖。传到秦仲时,周宣王命其为大夫,令其讨伐犬戎,秦仲战死,其长子又把犬戎打败,受封西垂大夫。其次子康则被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南),建梁国。春秋时梁被秦灭,后代遂以梁为姓。梁国另有部分子孙逃到晋国,居住在晋国的解梁(今山西临晋西南)、高梁(今山西临汾东)、曲梁(今河北永平)等地,这些地方后被晋惠公割让给了秦国,梁的遗民亦都相约改姓梁氏。

  故事链接

  1.宋就以德报怨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夫名叫宋就,他曾在与楚国楚县接壤的地区任县令。在两国的边线界上都有哨亭,以防止对方人员闯入。两国都在各自的国土上种有西瓜。由于魏国的士卒非常勤劳,他们经常给瓜地浇水施肥,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大又多;而楚国的士卒非常懒惰,他们既不给瓜地浇水,又不施肥,结果他们的瓜又小又少。楚县的县令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恼火,他立即派人将驻守边界的亭尉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番。亭尉遭到斥责后,心里非常恼火,他把自己受责备的原因归咎于魏国的西瓜长得好,于是在一个风高月黑之夜,偷偷越过边境,毁坏了魏国的瓜地。

  魏国的士卒发现这一举动后也要捣毁楚国的瓜地。魏国的亭尉知道这事非同小可,搞不好会因小失大,破坏两国的关系。于是他就此事前去请示宋就,宋就听后不以为然,他对亭尉说,楚国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再去效法,就有可能引起事端。为了和楚国搞好关系,我们可以以德报怨,每天晚上派一些人到楚国去帮助他们浇水施肥,而且这事一定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结果没用多少天,楚国瓜地里的瓜也一天天长大了,亭尉和士卒觉得非常奇怪,后来才发觉是魏国人干的。楚县的县令听到这件事后,立即派人把此事奏报楚王,楚王为魏国宋就的做法所感动,也为自己士卒所做的事情深感羞愧,于是派人带厚礼前往魏国赔礼道歉,从此两国结为友好邻邦。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以德报怨。

  2.纪晓岚对联断案

  乾隆二十八年(1763)仲春,纪晓岚被任命为福建省提督学政。几个月后,纪晓岚来到泉州。泉州太守刘知远正为一个棘手的人命案子发愁,被告是晋江知名秀才黄正轩,其舅父是当朝吏部侍郎,他岳父陈蒲田任过礼部侍郎。陈蒲田状告黄正轩逼死女儿陈雪娇。

  原来黄正轩成婚那天,天气炎热,夜幕降临,暑热未消,室内闷热,黄正轩请陈雪娇到院中梧桐树下纳凉。陈雪娇激励丈夫刻苦读书、三元及第。黄正轩自命不凡,言称稳操胜券。陈雪娇说:“既然夫君这样自信,为妻出一题目,考一考你怎么样?”“倘若我回答不出,无颜在洞房内见娘子,任凭您罚!”

  “夫君何时答上,何时入洞房,如果对不出来,今夜就要委屈夫君一夜啦!”说完陈雪娇望着天上的明月,沉思片刻说:“移椅依桐同望月。”

  黄正轩见上联“移椅依”三字是同音异声,“桐同”二字音同义异,后字是前字的一部分,沉吟良久,仍然不能对出下联。陈雪娇见他急得头上挂满汗珠,一边递过手帕让他擦汗,一面取笑说:“既然我们有约在先,只好委屈相公一夜啦!天色已晚,早点回书房歇息去吧!”陈雪娇说完回到洞房,黄正轩因为对不上不入洞房,负气一夜未睡,直到天明尚未想出下联。

  两日过去,黄正轩仍未对出下联。这天深夜,丫鬟挑灯到书房说:“夫人请老爷回房歇息!”黄正轩说:“未能作出下联,无颜见到娘子。”

  次日早晨,发现新娘已经自缢身亡。黄正轩痛断肝肠,自恨无能。

  陈老员外视爱女如掌上明珠,噩耗传来,悲痛欲绝,询问死因,黄家人也说不清楚,愤怒之下,投诉官府。刘太守受理以后,经仵作验明,陈雪娇死前不久已经破身,并非处女,然而被告黄正轩咬定尚未圆房。

  纪晓岚见黄正轩悲泪横流,情词恳切,便问黄正轩:“花烛之夜,新娘出题之事,是否有他人知道?”黄正轩哭泣地说:“夫人死前两日,几位同学曾到府上,我请他们帮助作对,以求早日完婚。”“是否作出下联?”“没有。”

  纪晓岚恍然大悟,令黄正轩退下,传讯陈雪娇的贴身丫鬟。审完丫鬟,纪晓岚吩咐丫鬟回去对任何人不要说过堂情形。并命刘太守放还黄正轩,速将陈雪娇埋葬,只说是黄府里死了一名陪嫁丫鬟,并严令知道此事的人不准泄露消息。

  夜晚,纪晓岚叫仆人搬来椅子,放在院中树下,坐在椅子上仰望明月,低声吟道:“移椅——依桐——同望月……”天色已晚,他差人去取灯,自己在阁下踱步等灯取书,脑子里又想起那副对联,忽然停下脚步,自言自语说:“对对!只能是这个对句!”纪晓岚心中豁然开朗,并暗暗为陈雪娇之死感到惋惜,更迫切想弄清此案真相。

  几日后,督学大人纪晓岚把参加科试的人召来,先训教一番,然后要出一副联,能对上者可以破格参加乡试。督学大人出的就是:“移椅依桐同望月”。生员一个个愁眉苦脸地交了白卷,只有晋江县的吴绍智写出了下联:“等灯登阁各攻书”。然后纪晓岚哈哈大笑,赶忙差人报告刘太守:罪魁祸首已经查明,就是晋江县秀才吴绍智。

  吴绍智情知事泄,只好供认不讳:那天他和几个同学去看望黄正轩,得知新娘出题难住新郎,不能圆房,当时谁也没有对出下联。吴绍智回到家中,越想越有趣,但一直也没有对出下联,夜晚叫书童打着灯笼到楼上书斋里读书,在攀登楼梯时突然想出下联。随后换上新郎装束,逾墙进入黄府,躲在花丛中,等到夜深人静,见丫鬟已经睡下,便来到新娘窗前模仿黄正轩声音叫门,趁夜黑与陈雪娇做了一夜夫妻。

  待陈雪娇听了丫鬟说夫君黄正轩不肯圆房的话,方知受骗失身,羞恨难当,便悬梁自尽了。

  3.屈原与端午节习俗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面前毁谤屈原。楚王逐渐疏远屈原,也不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有关楚人爱戴屈原的故事也流传很广。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驾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通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位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初五,也就是后来的端午节,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屈原曾经写了很多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

  4.项羽乌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的楚汉战争进入尾声,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gāi)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吃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马把楚军包围得水泄不通。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出去,那儿的汉兵又围了上来。项羽没法突围,只好仍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小心防守,准备瞅个机会再出战。

  这天夜里,项羽进了营帐,愁眉不展。他身边有个宠爱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见他闷闷不乐,便陪伴他喝酒解闷。到了定更的时候,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得呼呼直响,风声里还夹着唱歌的声音。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由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净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还真不少。项羽听到四面到处是楚歌声,不觉愣住了,失神似的说:“完了!难道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吗?怎么汉营里有这么多的楚人呢。”项羽再也忍不住了,随口唱起一曲悲凉的歌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意思是:“力气拔得起一座山,气魄能压倒天下好汉,时运不利,乌骓马不肯跑。马儿不肯跑有什么办法?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么办?”)项羽一连唱了几遍,虞姬也跟着唱起来。霸王唱着唱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旁边的侍从也都伤心得抬不起头。

  当夜,项羽跨上乌骓马,带了八百个子弟兵冲过汉营,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天蒙蒙亮时,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连忙派了五千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渡过淮河,跟着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项羽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瞧见一个庄稼人,就问他哪条道可以到彭城。那个庄稼人知道他是西楚霸王,不愿给他指路,哄骗他说:“往左边走。”项羽和一百多个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对头,跑到后来,只见前面是一片沼泽地带,连路都没有了。项羽这才知道是受了骗,赶快拉转马头,再绕出这个沼泽地,汉兵已经追上了。项羽又往东南跑,一路上,随从的兵士死的死,伤的伤。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只有二十八个骑兵跟随。但是汉军的几千名追兵却密密麻麻地围了上来。项羽料想没法脱身,但是他仍旧不肯服输,对跟随他的兵士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历过七十多次战斗,从来没打过一次败仗,才当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里被围,这是天叫我灭亡,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他把仅有的二十八人分为四队,对他们说:“看我先斩他们一员大将,你们可以分四路跑开去,大家在东山下集合。”说着,他猛喝一声,向汉军冲过去。汉兵抵挡不住,纷纷散开,当场被项羽杀死了一名汉将。项羽到了东山下,那四队人马也到齐了。项羽又把他们分成三队,分三处把守。汉军也分兵三路,把他们围住。项羽来往冲杀,又杀了汉军一名都尉和几百名兵士。最后,他又把三处人马会合在一起,二十八名骑兵只损失了两名。项羽带着二十六个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了江,还可以在那边称王。”项羽苦笑了一下说:“我在会稽郡起兵后,带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们没有一个能回去,只有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再见他们呢!”他把乌骓马送给了亭长,也叫兵士们都跳下马。他和二十六个兵士都拿着短刀,跟追上来的汉兵肉搏起来。他们杀了几百名汉兵,楚兵也一个个倒下,受伤的项羽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了。

  原文杜阮(ruǎn)蓝闵(mǐn),席季麻强。贾路娄(1óu)危,江童颜郭。

  注释

  杜:帝尧后裔原封于唐,建唐国(今山西翼城西),西周时被成王灭,成为周成王弟叔虞的封地。原居住于此的帝尧后代被迁居至杜邑(今陕西西安东南),建杜国,春秋初年被秦宁公所灭,后代子孙遂以杜为姓。

  阮:商代时有诸侯小国阮国,旧地在今陕西岐山东北至渭河之间,后被周武王灭掉,子孙于是以国名为姓。

  蓝:楚国公子塞亹(wěi)受封于蓝,人称蓝尹,后代遂以蓝为姓。又春秋时秦王族一支被封于蓝邑(故地据说即今陕西蓝田一带),后代便以蓝为姓。

  闵:春秋时鲁国庆父作乱,先是杀死了庄公之子般,立庄公另子开即位。接着他又杀了国君开,打算代之为君,引发众怒,逃亡后自杀。鲁国亡君开谥号为闵,即鲁闵公,后代子孙遂以闵为姓。

  席: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的先人因为世代掌管典籍,所以便以籍做了姓氏。秦末西楚霸王项羽势力益强,项羽名籍字羽,当时籍氏为避项羽名讳,遂改籍姓为语音相近的席姓。

  季:春秋时鲁桓公的小儿子名友,按伯、仲、叔、季排行称作季友。季友在平定庆父之乱时立了大功,以后几代均在鲁国掌权,后代以此为荣,遂以季为姓。

  麻:春秋时楚国有位大夫食邑于麻,齐国也有一位大夫叫麻婴,他们两位的后代据说都以麻为姓。

  强: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公孙彊(jiānɡ),“彊”与“强”通,故其后代遂以强为姓。

  贾:西周时周康王把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人称贾伯。后来小国贾被晋所灭,贾伯后代遂以贾为姓。

  路:相传高辛氏帝喾(kù)的第四个妻子常仪生下了挚,挚的儿子玄元在尧时被封在中路,传到夏时始建路国,子孙后代遂以国名“路”为姓。一说路是河水名,即路水,故道在今河北涿(zhuō)州一带,后来在路水畔居住的人便以河名“路”为姓。

  娄:周武王灭商后封少康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建杞国。春秋时杞国被楚所灭,东楼公子孙又被迁至娄邑,后代遂以娄为姓。又颛顼后裔抉所建邾娄国于战国时被楚所灭,其国人或以邾为姓,或以娄为姓。

  危:据说帝舜时,尧的不肖子丹朱荒淫狂傲,因不满尧禅位于舜,联合诸多部落作乱反舜。居住于今洞庭湖至鄱阳湖一带的三苗族因参与了丹朱与舜争夺帝位的叛乱,被舜迁往三危(今甘肃敦煌南),三苗后裔遂以危为姓。

  江:伯益后人嬴姓的一支被封于江(今河南正阳西南),建江国,春秋时被楚所灭,后代遂以江为姓。另一支封在江陵(今属湖北省),亦以江为姓。

  童:据说颛顼之子中有名字为老童者,声音高亢洪亮,深得颛项喜爱,老童子孙后代遂以童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大夫胥童后人以其名字中的童字为姓。

  颜:颛顼帝后裔在周武王时建邾国,邾国传至邾武公,因其字伯颜,世人于是称武公为颜公,颜公后代遂有以颜为姓者。

  郭:周文王封其二弟虢(ɡuó)仲于东虢,三弟虢叔于西虢。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春秋时为郑所灭。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也被称作城虢、小虢,西周灭亡后其支族仍留原地,后被秦所灭。周王室另有姬姓旁支建北虢,在今河南三门峡西和山西平陆一带,后被晋所灭。东虢、西虢、北虢三国相继被灭后,后代均以国名为姓,因虢与郭音同,故而都改姓郭。

  故事链接

  1.杜甫乱世传诗史

  “安史之乱”后,唐军收复长安,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时,他在华州(今陕西华县)做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

  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跟差役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作“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2.君子颜回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一次被围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七天没有食物可吃了。

  子贡就找机会突围,用私房钱买得一石米(石是古代计量单位,约相当现在130斤~150斤)。颜回就去煮饭。

  谁料子贡在井边远远看去,见到颜回在吃煮熟的饭,于是很不高兴就去问孔子:“对于仁人廉士,贫穷能够改变他们的品德吗?”

  孔子回答:“品德改变了怎么能够称为仁呢?”

  子贡再问:“就算是颜回也一样吗?”

  孔子说:“是的。”子贡就把颜回偷吃饭的事情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个仁义的人已经很久了,虽然听你说了,我还是不怀疑颜回的品德,其中必然有原因。你就不要追究了,我来问他。”于是孔子召见颜回问道:“我梦到了先人,不知是否有什么启示?你煮饭好了吧,让我来祭祀先人。”

  颜回说:“刚才有些灰尘落在饭中,置之不洁,弃之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但却不可用来祭祀了。”

  孔子说:“好啊,如果是我也会吃掉沾上灰尘的饭的。”颜回出去后,孔子对身边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个君子,并不是今日啊。”弟子们由此更加佩服颜回了。

  3.郭隗(wěi)劝君揽英才

  战国时,齐国攻入燕国,杀了燕王哙。哙的儿子职从韩国回到祖国,继任为燕昭王。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拿出丰厚礼物来招揽人才,希望将来能凭借他们的力量报仇。

  昭王去见大臣郭隗说:“齐国趁着我国混乱,乘人不备而进攻。我非常了解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仇。然而若能得到贤士一道治理国家,以洗刷先王的耻辱,是我的愿望。敢问先生,凭借一国之力报仇该怎么办?”

  郭隗回答说:“成就帝业的人与老师相处,成就王业的人与朋友相处,成就霸业的人与臣子相处,亡国之君只能同仆役小人相处(这里是说越贤明的君王就越能招揽才高的贤人,不能尊重贤人,贤人都会离去)。屈己之意是以侍奉贤者,恭敬地接受教导,那么才能超过自己百倍的人就来了。奔走在人前,休息在人后,自己最先向贤者求教,最后一个停止发问,那么才能超过自己十倍的人就来了。见面时别人有礼貌快步迎上来自己也就有礼貌地快步迎上去,那么和自己能力相仿的人就来了。倚着几案,拿着手杖,斜视用手示意别人去做事,那么服杂役的仆人就来了。如果君主对人狂暴凶狠,随意打骂践踏,那么只有刑徒和奴隶在他身边了。这就是自古实行正道求得人才的方法。大王果真能广泛选拔国内的贤者,亲自登门拜见,那么天下的贤者便会疾速聚集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拜访谁合适呢?”

  郭隗道:“我听说古时的一位人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打扫宫廷清洁的人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死,那人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大怒,道:‘我要买的是活马,怎么带回死马而花去五百金?’那人答道:‘死马都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很快就会到来了。’结果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现在大王如果真想要招揽贤士,就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尊奉,何况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会嫌路远而不来燕国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让郭隗作为自己的老师,给他高官厚禄。此举让天下震动。不久,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赶来,剧辛从赵国赶来,人才争相奔向燕国。燕昭王悼念死者,慰问活着的人,与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殷实富足,士兵们生活安乐舒适,不怕打仗。于是昭王就用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赵魏韩,三国的国君原是晋国大夫,后瓜分了晋国)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军败,齐闵王外逃。燕军独自追赶败退的齐军,深入到齐都临淄,掠尽齐国的财宝,烧毁齐国的宫殿和宗庙。齐国城邑没被攻下的,只剩莒和即墨。

  4.郭守敬与《授时历》

  郭守敬是元朝时期的大科学家,他的祖父是金元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精通天文地理,擅长水利技术,郭守敬从小就有一个很好的家学氛围。他小时候特别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工具,人们都说他天赋异禀。

  通过在刘秉忠门下学习,郭守敬掌握了更多更全面的天文、经学知识,得到了更多的教益。长大后的郭守敬除了在数学、水利方面有所成就外,最重要的是在天文历法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郭守敬最著名的成就要数《授时历》。

  早在西汉以后,我国天文台的设备和组织已经相当先进了。它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编制历法。我国古代的历法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推算日月运动及其位置、编制每一年的日历、预测五大行星的位置、推算日食月食等等。历法关系到生产、生活甚至政治活动等很多方面,因此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对这项工作都相当重视。一种历法用久了,误差就会逐渐显著,因而需要重新修改。元朝初年沿用金朝的“重修大明历”,这个历法已经使用了几十年,误差越来越显著,发生过好几次预推与实际现象不符的事。再一次重新修订历法迫在眉睫。

  古代在历法制定工作中所要求的天文观测,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测定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冬至和夏至的确切时刻,用的仪器是圭表。一类是测定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用的工具是浑仪。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预示着冬至来临;表影最短的时候,表明夏至来到。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郭守敬针对圭表造成误差的原因做了详细分析和研究,然后找出了克服困难的办法。使得圭表测量误差减少,测量范围也由只能测量日影扩大到还可以测量月影和星影,提高了精确度,使原来只能直接量到“分”位的提高到能够直接量到“厘”位,原来只能估计到“厘”位的提高到能够估计到“毫”位。

  郭守敬通过对天文仪器的改良修订,终于在与许衡、王恂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四年的时间,完成了历法的修订,他在新历法中考证了七项天文数据:(1)至元十三年到至元十七年的冬至时刻。(2)回归年长度及岁差常数。(3)冬至日太阳的位置。(4)月亮过近地点的时刻。(5)冬至前月亮过升交点的时刻。(6)二十八宿的赤道坐标。(7)元大都日出日没时刻及昼夜时间长短(相当于现在的北京时间)。元世祖赐名这部新的历法为《授时历》。《授时历》是中国古代创制的最精密的历法。

  原文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注释

  梅:商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亳州东南),建梅国,世称梅伯。到商纣王时,梅伯被杀,梅国封号被废。武王灭商后封梅伯后人于黄梅(今属湖北省),其后代子孙遂以梅为姓。

  盛:周穆王时封其同宗建盛国,春秋时盛国被齐所灭,其后代遂改姬姓为盛姓。

  林:商纣王暴虐无道,将屡次劝谏自己的叔父比干剖心杀死,比干妻逃到了长林,生下遗腹子名坚。武王灭商后拜坚为大夫,因其生长于长林,故赐姓林。又周平王庶子名林开,后代遂以其名中的林字为姓。

  刁:周文王时有雕国,其后代遂以国为姓,并以同音字“刁”代替。又古代工匠中有雕人,是专门刻玉的工匠,他们的后代遂以雕为姓,改字作刁。又春秋时齐国大夫竖刁,曾与管仲共同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后代于是以其名字中的刁字为姓。

  钟:春秋时宋桓公曾孙伯宗在晋国做官,因忠直敢言而被杀。伯宗儿子州黎出逃到了楚国,官至太宰,食邑封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子孙后代遂以钟离为姓。秦末,钟离氏有大将钟离昩追随项羽起兵反秦,项羽败亡后钟离昩被刘邦追逼,被迫自刎而死。其子钟离接避难于长社(今河南长葛西),改复姓钟离为钟,世遂有钟姓。

  徐:皋陶后代伯益辅佐禹治水有功,被赐嬴姓。到夏朝时,伯益之子若木被封于徐(今安徽泗县北),后建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国被吴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邱:太公望姜子牙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东北),子孙遂有以丘为姓者。因孔子名丘,所以后世为避孔子名讳,将丘加邑旁而改为姓邱。

  骆:伯益后代非子因善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赐姓嬴。非子父亲名大骆,大骆的长子成世居大邱,以父亲之名建大骆国,西周厉王时被西戎所灭,后代遂以骆为姓。又姜太公后裔子孙中有公子骆,骆的后代遂以其祖之名为姓。

  高:姜太公裔孙齐文公吕赤的一个儿子食邑于高(今河南禹州),人称公子高。公子高有孙名傒,以祖父封邑为姓,世称高傒,后代遂有高姓。又齐惠公之子吕祁,字子高,其后代一支的子孙遂取高代吕为姓。

  夏:春秋时陈宣公有子名少西,字子夏,后代子孙中有叫征舒的,取先祖之字为姓,称夏征舒,陈国的夏姓由此始。又周武王灭商后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建杞国。夏禹后裔中未得到封地的,后来便以先祖的国名夏为姓氏。

  蔡:周武王灭商后把弟弟叔度分封到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国,叔度后因随同武庚叛乱被周公旦放逐,改封叔度儿子姬胡于此,世称蔡仲。春秋时蔡国不断受到楚国侵扰威逼,被迫多次迁徙,蔡平侯迁新蔡(今属河南省),蔡昭侯再迁州来(今安徽凤台),称下蔡。战国时蔡被楚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田: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后代胡公建陈国,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胡公姓妫(ɡuī)名满,传至十三代君陈厉公,生子名完,字敬仲。至陈宣公时,欲立庶子款继承君位,杀太子御寇。敬仲与太子关系密切,害怕祸及自身,出逃齐国,齐桓公封其食邑于田,遂以田为姓。敬仲后人田和后来推翻姜姓齐国而代之,史称田氏代齐,田姓齐国至齐威王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樊:周文王之子虞仲的后代仲山甫任周宣王卿士,食邑封于樊邑,后代以樊为姓。又殷商遗民七族中,樊为其中一族,其后代遂以樊为姓氏。

  胡:陈国开国君主胡公满,为舜的后裔,春秋末年陈被楚灭,国人中遂有以胡为姓氏者。

  凌:周文王儿子康叔是卫国的开国之君,康叔庶子中有在周任凌人官职的,凌人是负责采贮冰块管理冰窖的官员,子孙中遂有以祖上官名凌字为姓者。

  霍:周文王第六子名处,封于霍国(今山西霍州),人称霍叔。霍叔与武王弟管叔、蔡叔同为周初三监,因不服周公旦摄政,勾结商纣王子武庚反叛,结果被周公打败。武庚、管叔被杀(一说管叔自杀),蔡叔被放逐,霍叔则降为庶人,霍叔后代遂以国名霍为姓。

  故事链接

  1.徐渭的智谋

  徐渭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兼画家,自幼聪明过人。有一天,徐渭的伯父把他和一群孩子叫到竹桥边,说:“谁能把这两桶水提过桥,我就送他一包礼物。”由于桥身软,有弹性,人一走上去,桥就会弯得碰到水面,因此提水很难过河。徐渭自告奋勇,用两根绳子系着水桶,然后放在水中,毫不费力地过了小桥。他刚要取礼物,伯父却把礼物吊在一根长竹竿上,并说不能把竹竿横躺,也不能站在凳子上去拿。徐渭眼珠一转,走到井边,把竹竿慢慢放到井里,当竹竿和他一般高时,轻易地取下了礼物。大伙一起欢呼,都称赞徐渭机智聪明。

  2.徐悲鸿与马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美术家,他特别爱画马,他笔下的许多骏马图成了艺术珍品。1934年春天,徐悲鸿到莫斯科国立博物馆举办画展,并为观众现场作画。那天,观众把展览厅挤得水泄不通。徐悲鸿从容地磨墨、铺纸,转眼之间,一匹活生生的骏马便出现在纸上了。观众被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征服了,大厅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时候,一位身材魁梧的元帅拨开人群,走到徐悲鸿面前,彬彬有礼地说:“徐先生,我能要这幅画吗?不然,我会发疯的!”徐悲鸿被这位元帅的诚意感动了,他点头微笑,挥笔题上字,把这幅画送给了元帅。元帅高兴得像打了胜仗似的,和徐悲鸿热烈拥抱,大声称赞道:“徐先生,你不但是东方的一支神笔,而且是世界的一支神笔。你笔下的马,比我骑过的那些战马更壮美!”

  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嘚嘚响,看着马御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心仿佛和马一同驰骋。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一书中回忆,一次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爱马,马养得非常好。他举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马便扬起那好看的蹄子,欢快地向前奔驰了。徐悲鸿喜欢这样待马的好人,他走下马车,马车夫正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这个给你。”徐悲鸿忽然对马车夫说,一面从手提皮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奔马画。这是他昨天晚上才画好的。马车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满是皱纹的前额,细眯着眼睛呆望着徐悲鸿,仿佛没有听懂他的话。“老大爷,”廖静文从旁解释说,“这是一张画,是送给你的。”马车夫那双混浊的眼睛陡然亮起来,他双手接过画,连声说:“谢谢老爷,谢谢老爷。”马车夫眼角湿润了,“我碰到好人了,今天一早,我看见一只喜鹊飞到我的窗子上,我就想,兴许有啥子喜事要来,可是,我这个穷老头儿还能有啥子喜事呢?现在,真灵验啦!”他又唠叨开了,同时用右手扯起左臂的袖口,擦去已流到面颊上的泪水。徐悲鸿先生握着马车夫那双粗糙得像核桃壳般的手,连声说着“再见”才离开。“先生,您为什么突然要给一位素不相识的马车夫一幅画呢?何况他又不知道您是谁,您是否有点过分慷慨了?”廖静文带着惊异问他。徐悲鸿十分柔和地回答说:“因为我爱马,也爱善待马的人。你看这个马车夫,既能非常熟练地驾驭,又能视马如子。他对马的爱打动了我的心,使我受到感动,何况他的生活很困难呢!”听着徐悲鸿先生的话,廖静文也十分感动了。

  马,最能反映徐悲鸿个性,最能表达他思想感情。徐悲鸿笔下的马受到人们喜爱,除了他所下的工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于其中的感情,并将这种情感化作一种精神,以马为载体而表现出来。马,在中国人心目中始终是人才的象征,民族振奋的象征。执着于现实的徐悲鸿翻来覆去地画马,正是有所感而发。徐悲鸿笔下的马,从来不戴缰辔,但在《九方皋》画面上的黑色雌马,却例外地戴上缰辔,有人问悲鸿这是为什么,悲鸿笑着答道:“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

  2.高启因文被腰斩

  高启是明代初年著名的诗人,青年时代就很有名气,同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他从一开始就对政治抱着疏离的态度,“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洪武二年(1369)的时候,朱元璋下诏命高启进京为朝廷效命,主要的任务是在宋濂的带领下修撰《元史》。完成《元史》的修撰后,三十四岁的高启想辞官回家,朱元璋不放行,无奈他只好留下。一年之后,朱元璋授予高启户部侍郎的官职,这级别已经不低了,可见朱元璋对他的确抱有很高的期望。但高启说什么也不接受,找出种种的理由来推脱,甚至干脆连翰林院国史编修官的职务也要一并辞掉。最后朱元璋答应了他辞官的请求,赐给他黄金。高启终于回到了家乡。

  不幸的是,高启的家乡正好在苏州,朱元璋的死敌张士诚的老窝就在苏州。当年为了打败张士诚,夺取苏州,朱元璋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哪怕明王朝建立了,他还怕苏州有谋反的逆臣。因此,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苏州知府就更换了三十次之多,而其中遭到“左谪”、“坐事去”、“被逮”、“坐赃黥面”、“坐法死”的人就有十四个。可见朱元璋对这个地方是多么的不放心。当时苏州的前任知府陈宁因胡惟庸案的牵连被诛杀,新任知府是魏观,他到任之后,请高启做考订经史的工作,没想到高启竟然答应了。一个力辞户部侍郎的隐士,竟答应小小知府的延聘,这无疑引起了朱元璋的猜疑。更有甚者,原来的苏州府衙在张士诚时期被改造成了皇宫,而将府衙迁到别处,那里偏僻狭小,交通不太方便。魏观竟然忘记了古代的忌讳,要把府衙重新搬回张士诚改造成皇宫的地方,并且闹得兴师动众。在改造府衙时,张士诚请高启写了一篇《上梁文》。也许是一时疏忽,高启竟然在文中用了“虎踞龙盘”的字样。这可就麻烦了,本来府衙被张士诚作过王宫,这就很令朱元璋不满的了,现在连专门形容皇家的字眼,都用来形容一座小小的苏州府衙了,所谓“天无二日,地无二君”,在朱元璋眼中,普天之下,最不能用这四个字的就是苏州城。朱元璋看到这样的字眼大动肝火,下令对高启、魏观双双处以腰斩之刑。朱元璋亲自监斩,竟然将高启斩为八截。传说高启当时并没有立即死去,还蘸着自己的鲜血连写了三个“惨”字。其残酷真是无法想象,其悲惨真的让人叹息!

  3.田忌赛马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以便分场进行比赛。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齐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

  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三场都嬴了田忌,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爱马时,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注。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田忌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的结果可以想象,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接着进行第三局比赛,孙膑拿田忌的中等马对阵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出来,当然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4.胡适与母亲

  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一个世代经商的家庭,年仅两三岁时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学写方块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三岁后入家塾。但是很不幸的是,父亲在胡适不满五岁时便因病去世了。此后便由母亲冯顺弟担负起教育胡适的重任。

  胡适的父亲胡传是一位仕官学者,夫妻两人感情一直很好,冯氏受丈夫影响很深,她十分敬佩丈夫的人品和学问,丈夫在世时教给她不少古文知识,如《论语》以及其他一些经典书籍。冯氏常常用丈夫教给她的道理和知识学以致用,用来教育儿子,特别是用《论语》等教育孩子要学会日省自律。

  南方的冬天其实并不比北方暖和,相反由于屋里没有北方那样的炕,要比北方冷很多。胡适的家乡绩溪上庄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冬天来临时,就非常的冷。这时候,早上起早去上学,小胡适就不太愿意了,因为被窝里实在是太暖和了。

  有一天早上,窗外刮着呼呼的大风,院子里和路上可以说是滴水成冰,7点半已过,小胡适还躲在被窝里,整个脑袋像一只小乌龟样缩在被子里。母亲在外屋做好了早饭,就喊:“适儿,该起床了,吃早饭了,吃完了上学去!”母亲喊了半天,见胡适没反应,就进屋掀开胡适的被子,对他说:“儿子,该起来了,再不起来,上学就来不及了。”被子被母亲一掀开,胡适立即感到有一股寒意,不高兴地说:“娘,没听到外面这么大的风吗?我不去了,太冷了。”“乖啊,怎么能不去呢?不去功课可就落下了,和其他同学不同步了。”但是,母亲的话小胡适一点也听不进,对母亲的坚持也表示不理解,丢下一句“不去就不去”,干脆就把整个脑袋都缩进被窝里了。母亲这下很来气了,不过她还是压住了心头的怒气,尽量温和地对孩子说:“你父亲在世时,就经常说,一个人如果任由着自己的性子去,不能对自己有点自我约束,是成不了大事的。你现在因为刮一点点风就不想去上学了,你对得起你父亲吗?”在被窝里,胡适听到母亲提及父亲,顿时知道自己的行为让母亲伤心了,也想起了父亲平时对自己严厉的教导。于是一骨碌翻身起床,说:“娘,你别伤心,我去我去。”就这样,母亲冯氏遵循丈夫的遗志,时常教导儿子要学会自律。同时,她还让儿子通过经常性地反省来约束自己。她以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来鞭策和鼓励儿子。

  每天临睡前,胡母就坐在床沿上,叫儿子站在窗前搁脚板上“省吾身”:今日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该背的书是否背熟,该写的帖是否写完。胡母在督促儿子自省之后,又对儿子讲他父亲生前的种种事迹,讲他是如何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的,说:“我一生只晓得你父亲是一个完全的好人,对自己要求非常的严格,每天都会静思反省。你要学他,不要丢他的脸。”经过母亲这样的谆谆教导后,当又一个寒冷的早晨来临时,小胡适虽然也想再多睡会儿,但他就用母亲的话来提醒自己,以父亲为榜样,立刻就起床了。所以后来,每日晨光微露时,胡母叫一下儿子,胡适就很快起床了,因为学塾的钥匙放在老师家里,所以胡适总是天蒙蒙亮时就得赶到老师家门口。听到敲门声,里面就有人把钥匙从门缝里递出来。胡适接到钥匙后,就立即赶往学塾把门打开,一人静坐读书,等待老师和同学到来,天天如此。

  胡适长大后,想起自己的母亲小时候对自己的教育,说是“慈母兼严父”,母亲给予胡适的爱让胡适终身感念,同时,母亲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特别是让自己学会了约束自己,更是对他以后的为人处世乃至治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原文虞万支柯,昝(zǎn)管卢莫。经房裘(qiú)缪(miào),干解(xiè)应(yīnɡ)宗。

  注释

  虞: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dǎn)父被周尊奉为太王,周太王之子虞仲的后代在文王时建立了虞国(今山西平陆北),春秋时晋国以借道攻虢为由趁机灭掉了虞国,虞国后人遂以原国名虞为姓。

  万:西周时芮伯受封于芮(今山西芮城),后代中有名万者,人称芮伯万,芮伯万的子孙中遂有以万为姓者。又春秋时晋献公灭掉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魏国(也在今山西芮城北一带)后,把它封给了晋国大夫毕万,毕万后代遂有以万为姓氏的。

  支:古代西域有少数民族所建的月氏(zhī)国,也称月支,其族最早居住在今甘肃敦煌与青海祁连县之间。汉文帝时月支国被匈奴攻破,一部分迁徙至今伊犁河上游,称大月支;余下的进入祁连山区,称小月支。魏晋南北朝时,大、小月支有与汉民族交往并留居中原者,学习汉俗以支作姓,此后遂有支姓。

  柯:春秋时吴王有子名柯卢,子孙后来以柯为姓。

  昝:原本出自咎(jiù)姓。晋文公重耳身边有五名贤士辅佐,其中一名是他的舅父狐偃,狐偃字子犯,史称狐偃咎犯。'因“咎”与“舅”音同,借以代舅意,狐偃的后代中遂有以咎为姓者。然咎字还有灾祸之意,咎姓后人认为不吉利,于是在这个字下面的口中加上一横,成为昝字,读音zǎn,之后遂有昝姓。

  管:武王灭商后,将自己的弟弟鲜封于管(今河南郑州),人称管叔。管叔与蔡叔、霍叔并为周初三监,以监管殷商遗族,后因参与武庚叛乱,被周公杀死(一说自杀),管叔后人遂改姬姓为管姓。

  卢:齐文公姜赤之子公子高有孙名姜傒,任齐国正卿,封邑于卢(今山东长青西南),姜傒后代遂以邑名为姓。又齐桓公小白后裔有一支封于卢蒲(在今河北文安西),战国时被燕兼并,子孙遂改姓卢蒲,后又改为单姓卢。故卢姓均为姜太公后裔。另传帝舜后代中一支在夏商时居于卢地(今湖北襄阳),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处融合,史称卢戎。周初因其系帝舜后裔,故被封诸侯国。春秋时卢国被楚所灭,子孙后代遂以卢为姓。

  莫:颛顼曾建造鄚(mò)城,其部族居此城的便以城名鄚为姓,后又去邑旁改姓莫。又春秋时楚国有官职称莫敖,地位仅次于令尹,楚庄王大夫屈荡之子屈到就担任过莫敖。因莫敖地位较高,只有王公贵族子弟方可担任,所以担任过莫敖的后代子孙中便有以祖上官职为姓者,再后又演变成单姓莫。

  经:春秋时郑武公之子共叔段曾封于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世称京城太叔,后出奔到共国,其后代遂有以京为姓者,为避仇杀又改京为经。一说西汉《易经》京氏学创始人京房,本姓李氏,自己推律定为京姓。汉元帝时京房为博士,任魏郡太守,后因与中书令石显争权被下狱处死,其后代为避祸改姓经。另说春秋时魏国有经侯,后代遂以经为姓。

  房:尧有儿子名朱,封在丹水,世称丹朱。因其荒淫无能,所以尧禅位于舜。丹朱不服而反舜,被舜击败后改封到房(今河南遂平)建国,世称房侯。房侯之子陵以封国为姓,称房陵,后遂有房姓。

  裘: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邑于裘,后代遂以裘为姓。又古代制皮工匠中按技能分为五种,裘是其中之一,裘人的后代于是便有以裘为姓者。也有说是由仇(qiú)姓所改的。

  缪:“春秋五霸”之一秦国国君任好,死后谥穆,史称秦穆公。“穆”与“缪”古时音同,故秦穆公后裔中遂有以缪为姓者。

  干: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名干犨(chōu),他的后代遂以先祖名中第一字为姓。又说春秋时有小国名干国,干国灭亡后遂有以国为姓者。

  解: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世称唐叔虞。唐叔虞儿子名良,食邑于解(今山西解县),人称解良,其子孙遂以解为姓。

  应:周武王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应(今河南鲁山东)建国,世称应侯,其后代遂以国名应为姓。

  宗:古代职官有宗人,主要负责宗庙祭祀之礼,后代子孙故有以先人官职为姓者。因为宗有祖庙、祖先、宗族的意思,所以历代与此有关的职官名称大多有宗字,比如宗伯主要执掌邦国祭礼典礼,为古代六卿之一,宗伯的后代遂有以此为复姓宗伯的。宗与宗伯虽一为单姓,一为复姓,但都是执管家国祭祀大典职官的后裔。

  故事链接

  房玄龄尽忠唐太宗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房率龄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李世民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李世民一见到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遇到了知己的人,便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迎接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当中有谋臣猛将,就跟他们推心置腹,讲陈大义,让他们都表示愿为李世民竭尽死力。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倚马可待。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非常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也好像对面说话一样。”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

  李建成因为玄龄、杜如晦为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隐太子将要发动兵变时,李世民令长孙无忌召房玄龄和杜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暗中进内阁商量大事。等到李世民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房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晋爵为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贞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

  第二年,房玄龄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他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而是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人们都称赞他是良相。高宗成为太子之后,加封玄龄为太子太傅,仍主持门下省事务,像原来那样监管编撰国史。不久因撰写《高祖太宗实录》成,赐下玺书表彰,赐布一千五百段。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处置调拨。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尤应当警惕小心。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

  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喜形于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后来房玄龄病情加重,太宗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探望,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诀别。房玄龄去世后,朝廷三日不上朝。

  原文丁宣贲(bēn)邓,郁单(shàn)杭洪。包诸(zhū)左石,崔吉钮龚。

  注释

  丁:西周时姜太公望的儿子伋(jí)死后谥号丁公,丁公子孙遂以丁为姓。又三国时吴帝孙权宗室中有中郎将孙匡在伐曹时触犯军纪,孙权强令其族改姓为丁,因丁在古代是苦役的代称。又商代有丁国,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就曾讨伐过丁国的反叛,丁国随同殷商一起被武王灭掉后,其后代便以丁为姓。

  宣:西周厉王之子姬静继承君位,死后谥号宣,即周宣王,宣王子孙中遂有以宣为姓氏的。又春秋时鲁国大夫宣伯后代亦有以宣为姓者。

  贲:作姓氏时读作bēn。春秋时鲁国有大夫名县贲父,其后人遂以贲为姓。又春秋时楚国令尹斗椒因罪被杀,其子贲皇投奔晋国,封邑于苗,称苗贲皇。晋楚鄢(yān)陵之战中,贲皇为晋侯出谋,大败楚军,被晋侯封为大夫,子孙遂以其名中贲字为姓。又据说古有勇士孟贲,其后代亦以贲为姓。

  邓: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今河南邓州),称邓侯,其后代遂以邓为姓。又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yù)幼子从镒被封做邓王,南唐被宋灭后,从镒子孙为避祸改李姓为邓姓。

  郁:春秋时鲁国宰相有名郁黄者,其后代子孙遂以郁为姓。又春秋时吴国大夫食邑中有郁国,之后遂有郁姓。

  单:周成王分封少子臻(zhēn)于单(今河南孟津东南),作为周朝王都辖内的诸侯,世代拱卫周王室,地位显贵尊荣,人称单伯,其子孙后遂以单为姓。

  杭:传说夏禹治水之后留下许多舟船,便命自己庶子管理这些余下的船只,其封国称余航(故地在今浙江余杭),后代将航去舟旁改作木旁为姓,遂有杭姓。

  洪:相传尧有大臣共工,和(huān)兜(dōu)、三苗、鲧(ɡǔn)合称“四凶”。他们或为祸作乱,或治水无功,结果有的被尧流放,有的被杀。共工后代本以共为姓,后为避仇杀,兼欲获水德,遂将共字加水旁成洪姓。又西周时有姬姓诸侯国共国(今河南辉县),春秋时被卫国所灭,后代改姓共氏,又为避难,加水旁改姓洪。

  包:春秋时楚国有大夫申包胥,其后代子孙中有以包为姓者。又说有鲍姓后人去鱼字旁改姓为包者。

  诸:春秋越王勾践的后裔支族有驺(zōu)无诸,封为闽越王,秦时被废为君长。因参与诸侯反秦有功,汉代时复为闽越王。后因子孙数次反叛,被汉武帝所灭,其后裔遂取先祖字中的诸字为姓。又春秋时鲁国有诸邑(今山东诸城西南),食邑于诸的公族大夫后裔中遂有以诸为姓的。

  左:周代各诸侯国均设有史官,分左史和右史,左史记言为内史,右史记事为太史。如周穆王有左史戎父,楚威王有左史倚相,他们的后代便以祖上官职左字为姓。

  石:西周初,周成王封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世称卫康叔,其后裔子孙中有公孙碏(què)立有大功,被卫桓公封为大夫。公孙碏,字石,史称石碏,其后代遂以其字为姓。又自秦汉始,西域地区石姓少数民族不断融入中原。到唐时,以建都昭武(今甘肃临泽境内)的康国为首,石、安、曹等“昭武九姓”少数民族小国全部归附中原,从此石姓也成为了我国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

  崔:春秋时齐国丁公之子季子让君位给其弟叔乙,自己食邑于崔(今山东邹平西),后代遂以崔为姓。又自唐代开始,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崔姓朝鲜人不断经中国东北南下进入中原,其中一部分融入汉族,留在东北的部分成为“满洲八旗”崔姓,或形成我国的朝鲜族崔姓。

  吉:周宣王时大臣兮甲,字伯吉父,官职为尹,史称尹吉父。他率军大败猃狁(xiǎnyǔn,即匈奴),立有战功,后又负责征收南淮夷族贡赋,子孙以为荣,遂以其字中的吉字为姓。

  钮:钮姓世系源出未见记载。晋代有钮滔,见于《晋书》,故推测晋代钮姓大概是此姓氏之祖。

  龚:传说尧帝时“四凶”之一共工的后裔,开始时均姓共,后代有加水旁的演化成洪姓。共工儿子中有一个叫句龙,他接替父亲继任水土治理之官,句龙子孙后来为避仇祸,在共字上加上与水有关的龙字,遂有了龚姓。故龚姓与洪姓同为共工后裔。

  故事链接

  1.丁汝昌吞烟自尽

  1894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中日海战爆发,清政府令北洋舰队阻击日军。

  战争开始时,作为北洋水师提督的丁汝昌接到上级命令,在威海卫召集舰队集中,把中国陆军成功地运到朝鲜,帮助朝鲜镇压内乱和抵抗日军。不料运输舰队在回归威海港口的返程上,遇到了在仁川等地的日本军舰。由于清舰是为了运兵到朝鲜,舰艇上未装舷侧速射炮,炮弹数量和质量远远比不上日军,而日军则是寻战而来,一字摆开,早有准备。战斗中,北洋水师损失了五艘军舰,严重失利,丧失了在黄海的主动权。丁汝昌也被炮火所伤,但仍坚持坐在舰内的过道中鼓励士气。

  日本取得大胜,李鸿章慌了,命令丁汝昌死守威海卫,不要再出海与日军交战。这期间,有人向丁汝昌建议,当日军在荣成湾登陆时,如果用鱼雷艇袭击,一定能成功。丁汝昌采纳了这个意见,但询问执行任务的人员时,居然没有人敢承担,结果计划落空。光绪皇帝数日间,连发电报指责丁汝昌,质问为什么没有战果,要将丁汝昌革职,送交刑部治罪。丁汝昌的处境顿时变得艰难,有人说他是叛国贼,有人说他私通敌寇,有人说他让北洋舰队丧失了五艘战船,罪不可赦。在刘步蟾等将领的通电请愿、李鸿章的极力申辩下,光绪帝才下诏,等丁汝昌手头事务结束后,解送刑部。

  一天,丁汝昌收到一封信,拆开一看,是日军联合舰队的司令写的,他在信里花言巧语地说了一大堆吹捧丁汝昌的话,最后要丁汝昌率舰队投降日本。丁汝昌把信往地上一扔,斩钉截铁地说:“他们白日做梦!我丁汝昌决不背叛祖国!”为了表示他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他特意找家里的人叮嘱说:“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时刻准备着为国献身!”

  丁汝昌明白,必须守住海边的炮台,这是跟海军形成前后呼应的一个底线。只要占据炮台,那么中国军队在陆地上也可以击沉日舰,并可以和北洋舰队成夹击之势。但丁汝昌深深知道,中国陆军不可靠。他们平时既未进行充分的操练,而且几乎二三个月也不发给士兵一次津贴,士兵不肯效力。丁汝昌担心如果日军攻来,全部炮台将被日军夺取,因此还不如现在由海军掌握为好。但双方交涉结果是陆军坚决不同意,还上报朝廷,说丁汝昌无理没收武器。光绪皇帝批评丁汝昌蛮横无理,并命令把武器返还。这一来一去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期间,日军仅用半天时间便把陆地炮台全部占领,只有鹿角嘴炮台被丁汝昌部下的一个士兵爆破炸毁。这个士兵五十多岁,他到丁汝昌面前说,请让我一个人去把它炸毁吧!丁汝昌非常激动,承诺说:“你死后用我自己的俸禄养育你的妻儿。”正当日军攻占炮台的瞬间,这位老年士兵手持线香,冲进火药库,和火药库一起粉身碎骨。其他炮台则全部被日军占领,结果形成了清军自己的的炮台从四面八方轰击北洋军舰的大不利局面。日军依次交替地从海上以海军猛烈攻击。同时,还又从夺来的炮台不断发起炮击,北洋舰队四面八方受敌,而且没有轮换人员。最后只能一边放炮,一边打瞌睡。士兵越来越少。有人报告丁汝昌说,舰队中有人想要造反,因为迟早难免一死,还不如造反夺取军舰逃走。丁汝昌听到后向大家说:“炮弹并不是挑人打,不会因为你是士兵就打你,我是提督就不打我,在战场上,我和你们的命运是一样的!只有奋起拒敌,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说完,他自己独身站在日本炮弹打来的地方,以此来激励士兵们。但是人员越来越少,剩下的人也都精疲力竭,北洋舰队的炮弹都是火力羸弱的次品,因为慈禧太后过六十寿辰,挪用了海军军费,所以根本没有钱购买足够精良的炮弹,有的弹壳里甚至还混有泥沙。丁汝昌早已身负重伤。他抬头望着茫茫的江水,看着大清的军舰一艘一艘被日本人炸沉,自己的兄弟部下浑身鲜血地一个一个地倒下,看到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北洋舰队就要在自己手上全军覆没,他微微地牵动了一下嘴角,平静地对一个士兵说:“请给我拿鸦片和葡萄酒。”然后他和着葡萄酒,一口吞掉了所有的鸦片,从容就义。

  2.包拯受教于嫂娘

  包拯早年丧母,是嫂嫂将他养大,包拯称她为“嫂娘”。包拯考中进士要到外地去做知县,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为他做了条红烧鲤鱼。包拯要嫂嫂和侄儿包勉同吃,嫂嫂没答应。他只好吃掉一面鱼肉,剩下的留给包勉吃。吃晚饭时,嫂嫂又将剩下的鱼给包拯吃,他就将鱼的另一面给吃了。

  第二天,嫂嫂问包拯昨天吃的两条鱼哪条好吃些。“昨天那条鱼很好吃。”包拯说。嫂嫂一听大怒道:“我昨天明明是给你做了两条鱼,你怎么能说只吃了一条呢?”包拯见嫂嫂发火了,连声又说:“请嫂娘息怒,我记错了!嫂娘息怒,我记错了,昨天是吃了两条鱼。”嫂娘听了,知道包拯孝顺,不惹自己生气,但却严厉地对包拯说:“黑子,我昨天真的只给你做了一条鱼!我一说两条,你为啥不敢坚持呢?今后做官,如果只看大官的脸色就歪曲事实,不敢秉公执法,势必当的是昏官!”包拯听了嫂嫂一番话,方知昨天嫂嫂给自己吃鱼的良苦用心,忙撩衣跪倒,说道:“嫂娘教诲,黑子我铭记在心,永不忘记!”

  后来,包拯为官果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

  原文程嵇(jī,旧读xí)邢滑,裴(péi)陆荣翁。荀羊於(yū)惠,甄(zhēn)麴(qū)家封。

  注释

  程:颛顼之孙重黎任火正官,负责管理天下火事,其后裔封于程,遂有程氏。一说伏羲氏后裔在夏朝时建立了程国(故地在今河南洛阳东),商朝灭亡后被周武王迁到广平(今河北境内),再被周宣王迁回原程国故地,后代遂以程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大夫荀罐的食邑在程(今河南洛阳东),后裔亦改姓为程。

  嵇:夏朝第六代国君少康封自己庶子于会(kuài)稽,其后代遂以会稽为姓。西汉初会稽公族大姓被迁到谯郡嵇山(今安徽宿州西南),稽与嵇音同,子孙于是改会稽为嵇姓。

  邢:周公旦第四子封于邢(今河北邢台),建邢国,春秋时被魏所灭,后代遂以邢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大夫韩宣子家族有食邑于邢邑(今河南温县东)者,子孙于是以邢为姓。

  滑:周代有姬姓小国滑国,故地在今河南睢县西北,后迁都于费(今河南偃师西南),又称费滑。春秋时滑国被秦所灭,旋即归属晋国,滑国公族后代便以滑为姓。

  裴:伯益后裔秦非子旁支子孙中有封于乡者,遂以为姓。到第六世孙陵时封邑改迁别地,陵便将姓去掉下面的邑字换为同音的裴字,遂有裴姓。又春秋时晋平公封颛顼后裔于裴中(今陕西岐山北),人称裴君,后代遂有裴姓。

  陆:齐宣王幼子名通,封于陆乡,子孙遂以陆为姓。又春秋时有陆浑国,故地在今河南嵩县东北,是少数民族所建的小国,后来按汉习改为陆姓。南北朝时北魏有步陆孤氏,为鲜卑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命其改为汉姓陆氏。

  荣:周文王大夫夷公受封于荣邑,世称荣夷公,后代遂以荣为姓。又周成王卿士封于荣,世称荣伯,后代以荣为姓。另传说黄帝时命荣将与乐官伶伦一起铸造了十二口编钟,用来演奏黄帝所作的乐曲《咸池》,因编钟音质优美乐律精准,深得黄帝喜爱,于是封荣将为荣国之君,子孙于是以荣为姓。

  翁:周昭王庶子受封于翁山(今浙江定海东),子孙后代于是以封地为姓。又说夏朝第二代君主启当政时有贵族名翁难乙,其后人遂以他名字中的翁字为姓。另传说周昭王小儿子出生后左手掌纹似“公”字,右手掌纹似“羽”字,于是左、右相合起名称翁,其子孙遂以翁为姓。

  荀:周文王有子封于郇(xún),建郇国,人称郇伯,其子孙后改郇为荀作为姓氏。

  羊:春秋时晋国大夫祁盈封于羊舌,遂称羊舌氏,后代去掉舌字改姓羊。又据《周礼》记载,古代有官名羊人,掌管宰羊祭祀方面的事情,其后代于是以羊为姓。

  於:相传黄帝有大臣名则,他发明了用草和麻编织鞋子,结束了古人赤脚无鞋的历史。因为这一功绩被封在於邑,人称於则,子孙后代便以於为姓。

  惠:周惠王的后代子孙以祖上谥号惠字为姓。又颛项后裔陆终第二子名惠连,惠连后人遂以惠为姓。

  甄:古时制造陶器所用的转轮叫作甄,所以陶瓦工匠就被叫作甄工。据说舜曾做过甄工,后代子孙中遂有以甄为姓者。又说皋陶次子名仲甄,甄姓就是他的后代。

  麴:麴(也作麯),即俗称的酵母,是酿酒、制酱用的发酵物,古代掌管酿造官员的后代遂以麴为姓。一说鞠(jū)氏后代在汉代为避难而迁徙,同时改鞠姓为麴姓。又中国姓氏中另有曲姓,据《风俗通》说是晋穆侯封小儿子成师于曲沃,后代遂姓曲沃,再去掉沃字改姓曲。另一说则认为曲是夏桀时的一个逆臣,他助桀为虐,被商汤杀死,曲姓就是他的后代。故麴、曲二姓并不同源同宗。

  家:周考王有子名家父,是周朝的卿士,其后代遂以家为姓。一说家父就是《诗经·小雅·节南山》的作者,为周代大臣,因为他敢挺身而出揭露执政者尹氏的暴虐,希望周王任用贤士为民造福,所以后代非常尊敬他,遂以其名家字作姓。

  封:炎帝裔孙名钜,据说他是黄帝的老师,夏朝时其后代被封在封父(今河南封丘),建立封父国,子孙遂以封或封父为姓。

  故事链接

  1.裴松之与《三国志》注

  裴松之是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史学家。他出生于世代官宦家庭,祖父、父亲都是大官。裴松之从小就喜欢学习,八岁的时候就熟读《论语》《毛诗》等经典。二十岁开始做官。在官场上他敢于直谏,实事求是,体现出一个史学家基本的人格品质。

  裴松之学问渊博,精通史学。宋文帝诏令他为《三国志》作注。《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约六十年间的史事,共六十五卷。人们都称赞陈寿善于叙事,有良史之才,裴松之也认为这本书用字措辞把握得非常精准,记叙的事件也非常精妙而正确,并认为陈寿是近代以来一位优秀的史官。但这书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过于简略,时时有脱漏,读者阅读就不是很通畅流利。因此,宋文帝命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释。裴松之殚精竭虑,潜心三年,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在《三国志注》中,裴松之旁征博引,考溯源流,注释的内容竟有原来陈寿《三国志》原书的三倍之多,其中很多古代的文献,原书都在历史中消失了,但赖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得以保存下来,使我们能知道以前书籍的大概面貌。

  《三国志注》作成后,裴松之刚刚五十八岁,宋文帝看了,高度赞扬他说:“裴松之凭借这个就可以永垂不朽了啊!”

  2.陆游与美食

  人们都知道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美食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还记述了当时吴中(今苏州)和四川等地的佳肴美馔,其中有不少是对于饮食的独到见解。

  陆游的烹饪技艺很高,常常亲自下厨掌勺。一次,他就地取材,用竹笋、蕨菜和野鸡等物,烹制出一桌丰盛的佳宴,吃得宾客们“扪腹便便”,赞美不已。他对自己做的葱油面也很自负,认为味道可同神仙享用的“苏陀”(油酥)媲美。他还用白菜、萝卜、山芋、芋艿等家常菜蔬做甜羹,江浙一带居民争相仿效。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莱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并诗曰:“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由此可见,陆游是很会烹饪,又喜爱烹饪的。

  陆游在《洞庭春色》一词中有“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被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片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金齑玉脍”就是以霜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陆游在诗中称赞的这些菜肴,在当时确实都是名菜。

  正是因为陆游欣赏这些家乡名菜名点,所以当他宦游蜀地之时,不时要通过怀念家乡菜点来抒发他的思乡之情,写出了“十年流落忆南烹”的诗句。

  陆游长期在四川为官,对川菜兴味浓厚。唐安的薏米,新津的韭黄,彭山的烧鳖,成都的蒸鸡,新都的蔬菜,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离蜀多年后还念念不忘。晚年曾在《蔬食戏作》中咏出“还吴此味那复有”的动情诗句。在《饭罢戏作》一诗中,他说:“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彘骨”就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味美至极。此外,诗中还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

  陆游在选用新鲜的优质烹饪原料时写道:“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的经验,吃起来也很新鲜。

  陆游到了晚年,基本吃素,他认为这样吃既节俭,又可养生。他喜爱的素菜有白菜、芥菜、芹菜、香蕈、竹笋、枸杞叶、菰、豆腐、茄子、荠菜等。他还自亲种菜,而且几乎与荤菜绝缘。在评价薏米时,有诗句云:“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陆游还提倡乡土风味,如:“鲈肥菰脆调羹美,麦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又如:“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淡云出岫发何日,野味争如乡味醇。”这是有一定的道理。可见,陆游是位遍赏美食兼通晓诗文的烹饪学者。

  原文芮(ruì)羿(yì)储靳(jìn),汲(jí)邴(bǐnɡ)糜(mí)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

  注释

  芮:周武王封姬姓司徒于芮(今陕西大荔南)建芮国,世称芮伯。《诗经·桑柔》据说就是他写的讽谏周厉王搜刮民脂民膏的诗篇。芮伯后代东迁居芮伯城(今山西芮城北),春秋时被晋献公所灭,子孙后代为纪念先祖改姓芮。

  羿:夏代有穷氏部落首领名叫后羿,又称夷羿,善于射箭狩猎。他曾一度推翻夏朝,夺取了夏第三代君主太康的王位,但不久就因不理民事而被家众杀死,他的后代遂改用其名字羿为姓。

  储:古有储国,储国公族后代遂以储为姓。又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名储子,子孙于是以储为姓。

  靳:战国时楚怀王侍臣名尚,因食邑封于靳(今湖南长沙至宁乡间),史称靳尚。张仪替秦王游说,离间齐、楚联盟,即将被楚怀王处死,靳尚通过怀王夫人郑袖说服怀王释放了张仪。靳尚子孙后以其封国之名靳为姓。

  汲:周文王之后康叔受封于卫建国,至卫宣公时封儿子于汲(今河南卫辉),人称太子汲,后代子孙遂以汲为姓。

  邴: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豫食邑封于邴(今山东费县),人称邴豫,子孙遂姓邴。邴氏后人亦有去掉邑旁改姓为丙者。

  糜:夏代姒(sì)姓同姓部落中有一族为有糜氏,有糜氏后代遂取糜字为姓。一说古代种植粮食作物糜子的人中,后来有以糜为姓者,为的是祈求上天保佑其氏族永远食粮丰足。

  松:据说秦始皇登泰山封禅祭祀天地时途中曾遇大雨,幸有一棵大松树得以避雨其下,于是即以当时的第九等爵“五大夫”封之,后来五大夫便成了松树的代称。陪侍秦始皇泰山封禅的大臣中遂有以松为姓者。

  井:周代虞国有大夫名井伯,晋灭虞之后,井伯后代百里奚入秦,秦穆公用之为大夫,与蹇(jiǎn)叔、由余等共同辅佐秦穆公建立霸业,百里奚支族中遂有以先祖井伯之名中的井字为姓者。

  段:春秋时郑庄公弟弟共叔段的后代,有以共为姓者,也有以段为姓者。又道家创始人老子后代子孙中,有在鲁国为卿士食邑于段的,后人遂以段为姓。

  富:东周时,周襄王准备伐郑,大夫富辰苦谏不听。后襄王利用翟人攻郑,还娶了翟人的女子为自己王后,富辰再谏仍不听。最后翟人反叛,襄王被迫先后出逃到郑国、晋国。富辰后代以祖上忠正贤良为荣,遂取其名字中富字为姓。

  巫:古代以舞降神之人叫巫,他们执掌祝祷、占卜、治病等事,被认为是神的代言人,其后代遂以巫为姓。据说黄帝时神巫名咸(一说是商代人),黄帝与炎帝逐鹿中原,大战阪泉之前就是先由巫咸占卜胜负的,故巫姓以巫咸为始祖。一说巫咸之子名贤,商时任太宰,史称巫贤,巫姓就是由他而始。

  乌:上古少昊氏以鸟名任命官职,掌管高山丘陵之官名乌鸟,其后代遂以乌为姓。又南北朝魏孝文帝时改变鲜卑风俗,令其民族改姓汉姓,乌石兰氏遂改汉姓作乌氏。

  焦: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代子孙于焦地(今安徽亳州),其后人遂以焦为姓。

  巴:周代在今四川东部地区有巴人所建巴子国,其不少文化遗存保留至今。巴人的后代遂以国名巴为姓。

  弓:古代制造弓弩的官称作弓正,子孙遂以弓为姓。又春秋时鲁大夫叔弓出使晋国,不辱使命,世赞其知礼,死后谥敬子。叔弓之后遂以其名弓为姓。

  原文牧隗(wěi,又读kuí)山谷,车侯宓(fú,又读mì)蓬。全郗(xī)班仰,秋仲伊宫。

  注释

  牧:春秋时卫国康叔后代有牧人,为管理放牧之官,其子孙遂有以牧为姓者。又传说黄帝有臣名力牧,黄帝梦见他执千钧之弓弩,驱羊万群,勇力过人,遂拜他为将,力牧后裔遂以牧为姓。

  隗:商汤灭夏桀后将夏王族封于隗,建隗国(今湖北秭归东),春秋时被楚所灭,后代以隗为姓。

  山:周代有山师之官,掌管山林,后代遂以山为姓。传说炎帝出生于厉山(也称烈山,今湖北随州北)的山洞内,遂号厉山氏(烈山氏),后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被黄帝击败,子孙后裔中的一支遂以山为姓。

  谷:颛项之后,秦国开国君主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后代遂有以谷或秦为姓者。又南北朝时魏孝文帝命鲜卑族改汉姓,其中谷会氏即改姓谷。

  车:“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死时,辅佐他的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鍼(qián)虎三位良臣被迫殉葬从死,子车氏后代子孙哀悼先人,改姓车氏。《诗经·秦风·黄鸟》就是秦国人挽“子车三良”的诗篇。又传黄帝时有大臣名车区,负责星相占卜,其后代以车为姓。又汉武帝时有丞相田千秋,因老迈,上朝时必须乘车出入,时人谓之车丞相,后其子孙遂有以车为姓者。

  侯:西周时封夏侯氏于侯,建侯国,子孙遂以国名侯为姓。又春秋时晋哀侯兄弟均被晋武公杀死,哀侯子孙避祸出逃,并以原封爵位侯为姓。南北朝魏孝文帝迁入中原后,鲜卑族侯奴氏、侯伏氏改为汉姓侯。

  宓:宓姓据说是伏羲氏的后代,因为上古时宓与伏音同,故伏羲也称宓羲,后裔遂有取宓为姓者,今多读宓为mì音。

  蓬:西周初周王室封支裔子孙于蓬州(一说即蓬陂,在今河南开封南;一说在今四川营山东北),后代遂以蓬为姓。又说蓬是蓬草,蓬姓祖先以蓬草筑屋,认为蓬草为生存必需品,故以蓬为姓。

  全:西周设有泉府之官,负责管理钱财,泉府后代遂有以泉为姓者。又因泉与全音同,故演化为全姓。一说全是古代邑名,居住全邑的人于是以全为姓。

  郗:东夷族少昊氏挚的后裔西周时被封于郗邑(今河南沁阳一带),子孙遂以郗为姓。

  班:楚国若敖有孙子名子文,官令尹,人称令尹子文,传说小时候他被老虎叼走,是吃虎奶长大的。因老虎身上有斑纹,所以令尹子文的后代就用斑为姓,后写作班。

  仰:秦惠王儿子名卬(yǎnɡ),人称公子卬,子孙后加人字偏旁以仰为姓。又说舜有大臣名仰延,精通音乐,他将原来仅有八根弦的瑟增加到二十五根弦,使其乐律更加丰富宽广,子孙引以为荣,遂改姓仰。

  秋: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湫(qiū)的裔孙名胡,在陈国为官,人称湫胡,湫胡后代遂有去水偏旁以秋为姓者。传统京剧中《秋胡戏妻》据说就是根据湫胡的故事改编的。

  仲:黄帝后裔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称“八元(善)”,舜举之使教化四方。八元中仲熊、仲堪的子孙,遂以先祖名字中的仲字为姓。又商汤王有左相名仲虺(huǐ),仲虺子孙遂以仲为姓。又周宣王有卿士仲山甫,多次劝谏宣王施行仁政,力佐周室中兴,其后代以仲为姓。

  伊:传说帝尧出生于伊水畔,其后代于是以伊为姓。一说商代大臣伊尹,辅佐商汤攻灭夏桀,子孙遂以其名伊为姓。伊尹名伊(一说名挚),尹为官名。

  宫:周朝专门负责修缮、清扫宫室庭院的官称宫人,其后人遂以官职宫为姓。又春秋时鲁国孟僖子的儿子食邑于南宫,后代子孙中的一支遂以宫为姓。

  故事链接

  1.侯宝林教子

  侯宝林是我国著名的相声大师,人称“中国的卓别林”。他的相声风格庄谐并重,独树一帜。众所周知,侯宝林先生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在他的培养下,他的大儿子侯耀华、小儿子侯耀文都成为响当当的文艺界人物。

  一般人看来,侯宝林是相声界的一代宗师,子承父业,理所当然。但侯宝林却极力反对儿子们也说相声,他认为:相声是一门综合艺术,不是消愁解闷耍贫嘴,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多种知识,是干不好这一行的。如果干一行不能干好,那还不如不开始的好。耀文读初中时,铁路文工团向社会公开招考相声演员,他被一个同学拉去应考。那天表演的是刚在北京市中学生文艺汇演中获得优胜奖的段子——《学校采访记》,结果意外被主考官一眼看中。这时候,侯耀文却感到为难了。要知道,他是背着父亲去应考的,因此,当主考人员打算录取他时,他支支吾吾地说:“我……我爸爸不同意我当演员。”

  “你父亲是谁?”

  “侯宝林。”

  主考老师恍然大悟,原来是相声大师的儿子。随后,铁路文工团便派人上侯家,不知费了多少口舌,侯宝林坚决不同意,他说:“相声已经摆脱了街头卖艺的杂耍地位,现在已经登了大雅之堂,它不再是生活的小丑和调料,而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所以相声演员应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要有相当的文化水平。耀文初中还没毕业,不适宜当演员。”

  “侯老师放心,我们负责给他补习文化。”来人说。

  耀文也立刻表示:“爸爸,我保证先当好学生,然后再当演员。”话说到这个地步,侯宝林才同意了耀文的要求。

  “不能在台上胡说八道!”侯耀文成了专业相声演员后,侯宝林对他的要求更严格了,思想品德上一丝不苟,艺术上精益求精,从不马虎了事。一次,耀文从外地演出归来,把一家刊物给他拍的“相声表演脸谱剧照”得意地拿给父亲看。谁知侯宝林看了十分生气:“这照片上的你,哪有点儿人样!还在杂志上刊登,都不嫌脸红?一个演员要认真严肃从艺,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

  有一年中秋节晚会,著名演员王铁成朗诵了一首词,作为节目主持人的侯耀文称赞道:“您这诗朗诵得太好了。”第二天,老侯一见耀文便说:“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学点东西?一个搞艺术的人,对诗和词都搞不清楚,丢人不!”耀文一听,知道自己错了,低着头不吱声。父亲抓住时机继续说:“耀文,你既当了演员,就要做个像样的,做有所贡献的演员,要不负这个称号呀!”此后,侯耀文坚持读书,天文地理,文史哲医,艺术理论统统涉猎。终于成为一代著名的相声演员。

  2.宓子贱以闹剧劝君

  鲁国人宓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曾有一段在鲁国朝廷做官的经历。后来,鲁君派他去治理一个名叫亶父的地方。他受命时心里很不平静,心想:到地方上做官,离国君甚远,更容易遭到自己政治上的宿敌和官场小人的诽谤。假如鲁君听信了谗言,自己的政治抱负岂不是会落空?因此,他在临行之际想好了一个计策,向鲁君要了两名副官,以备日后施展计谋之用。

  宓子贱风尘仆仆地赶到亶父不久,该地的大小官吏都前往拜见。宓子贱叫两个副官拿记事簿把参拜官员的名字登记下来,这两人遵命而行。当两个副官提笔书写来者姓名的时候,宓子贱却在一旁不断地用手去拉扯他们的胳膊肘,使两人写的字一塌糊涂,不成样子。等前来贺拜的人已经云集殿堂,宓子贱突然举起副官写得乱糟糟的名册,当众把他们狠狠地鄙薄、训斥一顿。宓子贱故意滋事的做法使满堂官员感到莫名其妙、啼笑皆非。两个副官受了冤屈、侮辱,心里非常恼怒。事后,他们向宓子贱递交了辞呈。宓子贱不仅没有挽留他们,而且火上浇油地说:“你们写不好字还不算大事,这次你们回去,一路上可要当心,如果你们走起路来也像写字一样不成体统,那就会出更大的乱子!”

  两个副官回去以后,满腹怨恨地向鲁君汇报了宓子贱在亶父的所为。他们以为鲁君听了这些话会处罚宓子贱,从而可以解一解自己心头的积怨。然而没有料想到鲁君竟然负疚地叹息道:“这件事既不是你们的错,也不能怪罪宓子贱。他是故意做给我看的。过去他在朝廷为官的时候,经常发表一些有益于国家的政见。可是我左右的近臣往往设置人为的障碍,以阻挠其政治主张的实现。你们在亶父写字时,宓子贱有意掣肘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隐喻。他在提醒我今后执政时要警惕那些专权乱谏的臣属,不要轻信他们而把国家的大事办糟了。若不是你们及时回来禀报,恐怕今后我还会犯更多类似的错误。”

  鲁君说罢,立即派其亲信去亶父。这个钦差大臣见了宓子贱以后,说道:“鲁君让我转告你,从今以后,亶父再不归他管辖,这里全权交给你。凡是有益于亶父发展的事,你可以自主决断,你每隔五年向鲁君通报一次就行了。”

  宓子贱很赞赏鲁君的开明许诺。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条件下,他在亶父实践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宓子贱用一个自编自演、一识即破的闹剧,让鲁君意识到了奸诈隐蔽的言行对志士仁人报国之志的危害,从而告诫人们,区分廉洁和腐败,扶正匡邪,不仅需要有一大批像宓子贱那样忠心耿耿的人,更需要有一个头脑清醒、品德正派的国君。

  3.班氏兄妹修《汉书》

  汉代班昭字惠班,又名姬,是大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的妹妹,秉承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作“曹大家(gū)”。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汉书》上。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与《史记》齐名。在班昭的父亲班彪时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班昭父亲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好在班昭还在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与了全书的纂写,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

  《汉书》问世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原文宁(nìnɡ)仇(qiú)栾(1uán)暴,甘钭(tǒu)厉戎。祖武符刘,景詹(zhān)束(shù)龙。

  注释

  宁:春秋时秦襄公曾孙死后谥宁,世称宁公,子孙遂以宁为姓。又卫武公儿子季亹(wěi)封于宁邑,后代于是以封地宁为姓。

  仇:夏代有诸侯九吾氏,入商后建立九国,九国的国君九侯在商朝末年时被纣王杀死,子孙为避祸,遂加人字偏旁改九为“仇”作为姓氏。又春秋时宋缗公被宋万杀死,大夫仇牧闻讯赶赴宫廷救君,在宫门口与宋万狭路相逢,仇牧仗剑斥责宋万,不幸亦被杀死。仇牧后代为纪念先人,取其名字中的仇字为姓。

  栾:春秋时晋靖侯有孙子名宾,封食邑于栾(今河北栾城),后代遂以封邑栾为姓。又齐国始祖姜太公后代中有叫子栾的,子栾的后人遂有以栾为姓者。

  暴:商代诸侯暴辛公建暴国,周朝时并入郑国,暴辛公后代遂以暴为姓。

  甘:夏代有甘国(今河南洛阳南),甘国王族后裔以甘为姓。一说夏代甘国后裔中出了贤士甘盘,在商朝时任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的老师,甘盘子孙因此以甘为姓。又西周时武王,东周时惠王、襄王,都有姬姓王族封邑于甘,他们的子孙后代都以甘为姓。

  钭:战国时田氏代齐,史称田齐。姜姓齐国末代君主齐康公被迫流落海滨,用酒器钭当作锅煮食野菜充饥,其支庶子孙中的一支为不忘先祖困苦,遂以钭作为姓氏。

  厉:春秋齐国厉公后代以祖上谥号厉为姓。一说上古炎帝生于厉山,号厉山氏,炎帝后裔中遂有以厉为姓者。一说西周时有厉国,故地在今河南桐柏东南一带,厉国公族后代以国名为姓。

  戎:周武王封其弟叔振铎于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南),建立姬姓诸侯国曹国。当时另一诸侯小国戎国(今山东菏泽西南),是曹国的附庸国,春秋末年戎国随同曹国一起被宋国所灭,戎国公族后裔遂以戎为姓。

  祖:商汤后裔子孙中,先后有祖乙、祖辛、祖丁、祖庚、祖甲任第十三、第十四、第十六、第二十三、第二十四代商王,他们的后代遂以祖为姓。

  武:据说夏代帮助后羿一度夺取夏王太康君位的部族首领中有名武罗者,武罗的子孙后来便以武为姓。又商代中兴之王武丁先后用兵征服了周边各国,后裔子孙中遂有以其名字中的武为姓者。又周平王小儿子出生后因手心中有“武”字手纹,故起名叫武,他的后代于是改姬姓为武姓。

  符:春秋时鲁顷公之孙公雅在秦国任符玺令,负责掌管传达命令调遣军队的符节印玺,其后代遂以符为姓。

  刘:相传唐尧儿子丹朱的后裔有名叫累的,为夏王孔甲养龙(实为鳄鱼)有功,封在刘地(故地在今河北唐县),故称刘累,刘累后人遂以刘为姓。刘姓后裔在周代曾被迁到杜邑(今陕西西安一带),后改姓为杜。杜氏子孙中有名隰(xí)叔的在晋国任士师,隰叔后代后来分为两支,一支留在晋国以隰叔官职中的士字为姓;一支入秦未归,并且改回最初先祖姓氏即刘姓。战国后期秦灭魏、楚等六国,刘姓亦随秦军东进,其中一支定居在了沛县(今属江苏省),这族中就出了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刘姓也从此成为了大姓。又东周匡王姬班少子王季封于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世称刘康公,后代遂以刘为姓。

  景:春秋时楚国大夫景差与宋玉同时,以楚辞见称,他的后人遂以景为姓。又春秋时齐国景公的后代,有以其谥号景为姓者。

  詹:舜封黄帝后裔于詹地(在今河南省界内),遂有詹姓。一说周宣王封其支庶子孙于詹地建国,人称詹侯,詹侯之后以詹为姓。因黄帝为姬姓,是周始祖,则詹姓源出于姬姓。

  束:春秋末期田氏代齐,至战国田齐公族中有踈(shù,今读作shū,写作疏)姓,因战乱避祸,去足字偏旁改姓作束。一说踈姓传至汉代,有踈广(疏广)家居传授《春秋》,汉宣帝征召其为博士太中大夫,做太子少傅。王莽篡国后,踈广曾孙踈孟达避难沙鹿山,去掉姓中的足旁改姓束氏,束姓由此而始。

  龙:相传黄帝时有臣名叫龙行;帝舜时有臣名龙,官职为纳言(负责上传下达之官),他们的后代遂以先祖名字龙为姓。一说颛顼后裔替舜驯养龙鱼(即鳄鱼),故称豢(huàn)龙氏,后代于是以龙为姓。一说刘氏先祖刘累曾师从豢龙氏为夏王孔甲养龙,因功封于刘,赐姓御龙氏,故其后代有姓刘者,有姓龙者。一说春秋时鲁国有龙邑,故地在今山东泰安西南,居于此地的人,后代有以龙为姓者。

  故事链接

  1.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祖冲之的父亲经常给祖冲之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其中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深深打动了祖冲之幼小的心灵。祖冲之常随其父去建筑工地,晚上,在那里他常同农村小孩们一起乘凉、玩耍。天上星星闪烁,在祖冲之看来,这些星星很杂乱地散布着,而农村孩子们却能叫出星星的名称,如牛郎、织女以及北斗星等,此时,祖冲之觉得自己实在知道得很少。

  祖冲之不喜欢读古书。五岁时,父亲教他学《论语》,两个月他也只能背诵十几句,气得父亲又打又骂。可是他喜欢数学和天文。一天晚上,祖冲之躺在床上想白天老师说的“圆周是直径的三倍。”这话似乎不对。第二天一早,他就拿了一段妈妈纳鞋子的绳子,跑到村头的路旁,等待过往的车辆。一会儿,来了一辆马车,祖冲之叫住马车,对驾车的老人说:“让我用绳子量量您的车轮,行吗?”老人点点头。祖冲之用绳子把车轮量了一下,又把绳子折成同样大小的三段,再去量车轮的直径。量来量去,他总觉得车轮的直径没有三分之一的圆周长。祖冲之站在路旁,一连量了好几辆马车车轮的直径和周长,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在他的脑海里萦绕。他决心要解开这个谜。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祖冲之研究了刘徽的“割圆术”。所谓“割圆术”,就是在圆内画个正六边形,其边长正好等于半径,再分十二边形,用勾股定理求出每边的长,然后再分二十四边形、四十八边形,一直分下去,所得多边形各边长之和就是圆的周长。祖冲之非常佩服刘徽这个科学方法,但刘徽的圆周率只得到九十六边,得出314的结果后就没有再算下去,祖冲之决心按刘徽开创的路子继续走下去,一步一步地计算出一百九十二边形、三百八十四边形以求得更精确的结果。当时,数字运算还没利用纸、笔和数码进行演算,而是通过纵横相间地罗列小竹棍,然后按类似珠算的方法进行计算。祖冲之在房间地板上画了个直径为一丈的大圆,又在里边做了个正六边形,然后摆开他自己做的许多小木棍开始计算起来。此时,祖冲之的儿子已十三岁了,他也帮着父亲一起工作,两人废寝忘食地计算了十几天才算到九十六边形,结果比刘徽的少0000002丈。他儿子说:“我们计算得很仔细,一定没错,可能是刘徽错了。”祖冲之却摇摇头说:“要推翻他一定要有科学根据。”于是,父子俩又花了十几天的时间重新计算了一遍,结果证明刘徽是对的。祖冲之为避免再出误差,以后每一步都至少重复计算两遍,直到结果完全相同才罢休。祖冲之从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算到两万四千五百六十七边形,两者相差仅00000001。祖冲之知道从理论上讲,还可以继续算下去,但实际上却无法计算了,只好就此停止,从而得出圆周率必然大于31415926,而小于31415927。很多朋友知道了祖冲之计算的方法,纷纷登门向他求教。之后,祖冲之又进一步得出圆周率的密率是355/113,约率是22/7。直到1000多年后,德国数学家鄂图才得出相同的结果。

  2.祖逖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二十四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仗。祖逖后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原文叶(旧读shè)幸司韶,郜(ɡào)黎蓟薄(bó)。印宿白怀,蒲邰(tái)从鄂。

  注释

  叶:春秋时楚国庄王的曾孙沈尹戌为楚平王左司马,在与吴国的交战中被杀。沈尹戌之子沈诸梁,字子高,被封于叶县(今河南南阳)任县尹,自称叶公,因平定楚国王族白公胜之乱有功,子孙世袭其爵,并改沈姓为叶姓。

  幸:幸氏世系不详,有人说因古代君王身边有不少宠幸的侍从之臣,其子孙遂被冠以幸姓。

  司:据传神农氏时属下有专门负责占卜祭祷的大臣名叫司怪,司怪子孙遂以司为姓。一说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叫司成,他的后代以司为姓。另说复姓司马、司徒、司寇、司城的子孙有改为单姓司的。

  韶:帝舜制作的韶乐美妙动听,后被当作庙堂音乐,据说孔子在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因此有人以韶为姓。一说舜南巡曾登韶石(今广东韶关北),演奏韶乐,故此地称韶石,居住于此地的人遂以韶为姓。

  郜:周文王有小儿子封于郜(今山东成武东南),春秋时被宋桓公所灭,郜国姬姓王公子孙遂以故国国名郜为姓。

  黎:据说颛顼裔孙被封于黎阳(今山西长治西南),建黎国,子孙后代遂以黎为姓。到商朝末年黎国被周所灭,周武王分封帝尧后裔居黎,尧的后裔亦以封地黎为姓。

  蓟:西周初武王封黄帝后裔于蓟(今北京大兴),建蓟国,子孙遂以蓟为姓。

  薄:商代诸侯中有薄姑氏,其后代遂以薄为姓。又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封于薄城(今河南商丘北),子孙于是以食邑为姓。又南北朝时鲜卑族有薄奚氏,魏孝文帝下令改汉姓时,一部分改作薄姓,一部分改作奚姓。

  印:春秋时郑成公名睔(ɡùn),字子印。他的孙子段为郑国大夫,曾著《蟋蟀赋》,被誉为保家之士,段以祖父之字印为姓,后遂有印姓。

  宿:据说西周初周武王封伏羲氏后裔于宿(今山东东平东)建国,子孙后代遂以宿为姓。

  白:据说炎帝时有大臣名白阜,负责水利工程,因治水有功,深得炎帝赞赏,子孙于是以白为姓。又春秋时秦文公之子公子白的后代以白为姓。又春秋时著名的秦晋殽(xiáo)之战中,秦军统帅为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为纪念先祖战功,白乙丙子孙后遂以白为姓,据说战国著名秦将白起就是他的裔孙。又春秋后期楚平王太子建有子名胜,楚惠王时被封在白邑(今河南息县西南)建城,人称白公城,胜则被称为白公胜。白公胜作乱被叶公平定,其后人遂以城邑之名白为姓。又西汉至唐宋时,西域少数民族中亦有大量仿效汉俗起单姓称白氏的。

  怀:西周时周武王初封其子叔虞于怀地,后周成王灭唐国(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封给了叔虞,世称唐叔虞,而原来居住于怀地的叔虞宗族则改姓怀。又春秋时宋国微子启后裔中有改子姓为怀姓的。

  蒲:据说是上古有扈氏的后裔。一说夏禹封舜的后代于蒲(今山西隰县北),蒲人遂以蒲为姓。

  邰:据说帝尧封后稷于邰,其子孙遂以邰为姓。后稷就是周的先祖弃,传说他的母亲名姜嫄,为有邰氏之女。姜嫄在田野上见一巨人脚印,好奇踏上去玩,结果因此怀孕而生一子,开始想把这男孩抛弃不要,故名叫弃。弃后来做了尧的农官,教民耕地种植稷、麦等粮食作物,因功封邑于邰(今陕西武功),邰姓和姬姓都是他的子孙后代。

  从:东周时平王将小儿子精英封于枞(cōnɡ,今安徽枞阳),建枞国,世称枞侯。枞侯后代枞公为刘邦大将,与御史大夫周苛同守荥阳,荥阳城破,枞公被项羽所杀。枞公子孙将枞字去掉木旁改姓从,意思是“去木留从”,枞姓由此渐渐消亡,而从姓则代代传承。

  鄂:春秋时晋孝侯之子郄(xì)接替父位,因其原居于鄂(今山西乡宁南),故称晋鄂侯,鄂侯子孙后遂以鄂为姓。又春秋时楚王有子封于鄂(今湖北鄂城),鄂邑王公子孙后代便以鄂为姓。

  故事链接

  1.怀素的草书

  怀素是唐朝人,很小的时候就出家当和尚了。他的叔父在当时很有才名,认为怀素聪慧,非常看好他。他的表兄弟邬彤曾经是草圣张旭的弟子,擅长草书和行书,邬彤把他从张旭那里学到的用笔法则一一传授给怀素。怀素受到张旭用笔“奇奇怪怪”、“真谛在笔墨之外”的影响,他出家的师父惠融禅师也非常喜欢书法,怀素常常跟他一起切磋书艺。

  怀素生长在这种具有浓厚文化气氛的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得他自幼就对书法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诸如东汉草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被染黑;三国魏人钟繇昼夜习字,睡梦中还时常用手指在被子上比比画画,天长日久将被子磨穿;隋初和尚智永躲进小楼,三十年如一日地练字,秃笔成冢等故事,他都烂熟于胸。这些书坛上的精英就成了怀素学习的楷模。

  怀素早年生活清苦,没钱买纸,他就将一个漆盘和一块方形木板专门用来练字,年复一年,木板和漆盘都被写穿了底,写秃了的笔头堆积起来,就像当年智永禅师的“秃笔冢”,垒得犹如小山一般。后来,他又效法古人在芭蕉叶上题诗的办法,在寺后空地上种植了一万多株芭蕉,以叶代纸,日夜练习不停。硕大的芭蕉撑起了无数把绿伞,覆盖了怀素居住的小屋,为他留下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宁静空间,怀素就在这绿色的天地里坐禅习字,还给小屋取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绿天庵。绿天庵中刻苦的学书生涯,为怀素日后超凡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芭蕉叶滑润的、不易着墨的特点,促成了怀素后来那种灵动疾速、忽断忽连、乍干乍湿的笔触和点画。

  有一次怀素出门,看见天空中一朵朵浮云,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辉。它们一会儿像奔马,一会儿像大鹏,一会儿像奇峰,变化无穷。他忽然想:“我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云彩的变化运用于草书之中呢?”从此,怀素的草书艺术有了一个飞跃,并创造性地形成了他的狂草风格。

  怀素在四十岁的时候,千里迢迢来到长安,向颜真卿求教。颜真卿也是张旭的学生,他把张旭教的“十二笔意”和自己的一些心得传给了怀素,怀素的草书造诣得到了升华。当他把自己的草书作品拿给颜真卿看的时候,颜真卿高兴地说:“‘草圣’的绝技终于有传人了!”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连大诗人李白也作了一首《草书歌行》,赞美怀素笔力雄健、意态狂乱又不同于张旭草书的文人书卷飘然之感。毛体草书也是在学习怀素草书的基础上,融合百家之长而成。

  2.蒲松龄机智谏友

  清代时,蒲松龄屡考不中,回至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

  一日,他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于是,他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回复宰相谅解。”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一人家是宰相,当了官没忘旧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宴席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此非宴席,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浑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出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想当年同窗共读,蒲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我数倍,只因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才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蒲松龄随口答道:“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

  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原文索咸籍赖,卓蔺(lìn)屠蒙。池乔阴郁,胥(xū)能苍双。

  注释

  索: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将殷商遗民“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地区一并封给了武王弟弟康叔。索氏即为殷七族之一,居住地在今河南商丘东部一带,这就是索姓的先祖。

  咸:帝尧有大臣名咸,是尧的巫祝之官。传说他能为人延年益寿,而且咒树树能枯,咒鸟鸟能坠。子孙为其神通广大而自豪,因此以咸的名字为姓。一说巫咸是商朝时负责掌管占卜巫祝的大臣,咸姓就是他的后代。

  籍:春秋时晋国大夫荀林父之孙伯黡(yǎn)管理国家典籍文献,后代遂以其官职籍为姓。一说卫国有地名籍圃,居住此地之民遂以籍为姓。

  赖: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炎帝后裔于赖(今湖北随州)建国,赖国后被楚国所灭,子孙出逃至鄢、傅、罗等地,有的以原国名赖为姓,有的则以寓居地鄢、傅、罗等为姓。

  卓:春秋时楚威王儿子名卓,人称公子卓,卓姓就是他的后代。一说卓姓是楚国大夫卓滑的子孙。

  蔺: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大夫韩武子后代韩景侯建立韩国,子孙后有以韩为姓者。后来韩国公族有支裔孙韩康在赵国为官,食邑封于蔺(今山西离石西),子孙后改以蔺为姓,蔺相如即出自这一家族。

  屠:据说东方九黎部族首领蚩尤与黄帝大战于涿鹿,兵败被诛。黄帝为使九黎族人难以集聚反抗,将其分散于各地居住,其中居住于屠地(今山东境内)的遂以屠为姓。又商朝王族有封于(tú)地者,后代去偏旁邑改姓屠。又古有以屠宰牲畜为职业者,其后代遂姓屠。

  蒙:夏朝初期封颛顼后裔于蒙双(今山东境内),之后遂有蒙姓。

  池:战国时秦国王族中有一公子名池,官居大司马,家族声名显赫,子孙遂以池为姓。又春秋时城邑都建有城墙,城墙外则围有护城河,因护城河称为池,故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家中便有以池作为姓氏者。

  乔:据说轩辕黄帝死后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子孙中留居桥山为其护陵守墓者遂以山名桥字为姓,后去偏旁木字简姓作乔。又东汉太尉桥玄后代裔孙桥勤在北魏时任平原内史,后随孝武帝避乱逃奔关中,投靠大将军宇文泰。后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权倾一时,史称西魏。某日宇文泰兴致所至,命桥勤改姓乔木之乔,取其高远之意,桥勤听命而改,据说桥姓简作乔姓的出处即此。

  阴:春秋时齐桓公贤相管仲后代孙管修仕楚,封为阴邑大夫,人称阴修。阴修与其先祖一样有贤名,后因白公胜之乱被杀,修的子孙遂以阴为姓。

  郁:古代有郁国,是吴大夫封地,其公族后以国名郁为姓。一说古时扶风有郁夷县,胶东有郁秩县,北边还有郁致县,居住在那里的人后来便陆续以郁为姓了。一说春秋时楚国曾征伐郁林氏,将其民强迁至楚都郢的附近,人称郁氏。

  胥:春秋时晋有大夫名胥臣,曾陪晋公子重耳出奔。重耳即位后胥臣得以封邑赐爵,子孙以为荣,遂以其名胥为姓。

  能:周成王封熊绎建楚国,其子熊挚受封于夔,建夔国。后楚国以夔国不奉祀祖先为罪名灭掉了夔国,夔国王族为避株连之祸,将熊字改为能字作姓。

  苍:传说黄帝诸子中有一个名叫苍林,其后代遂以先祖名字中的苍字为姓。

  双:夏朝时颛顼后裔的一支被封于双蒙,其子孙遂以双为姓。一说封于双蒙的颛顼后裔,后又分为双姓和蒙姓。双蒙与前面“蒙”姓之封地蒙双,实为一地。

  故事链接

  1.蔺相如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得到和氏璧的事,让秦昭襄王知道了,便派使者带了国书去见赵王,说愿意拿出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和氏璧。赵王就召集大将军廉颇和其他大臣商量。大家觉得,如果答应秦国,恐怕上当;如果不答应吧,又怕秦国打进来。讨论了半天,也拿不出一个好主意。再说,没有谁能担当答复秦王的使者。

  宦官长缪贤的门客蔺相如说:“秦国用城换璧,如果我国不答应,那么错在我国;我国交了璧而秦国不给城,那么错在秦国。我说,宁可答应秦国,让他们担当不交出城的罪名。”

  赵王说:“先生能当使者去秦国吗?”

  蔺相如说:“臣可以走一趟。秦国交了城,我就留下璧;秦国不交城,臣就把璧完整地带回来。”

  于是,赵王就派蔺相如出使秦国。

  蔺相如来到秦都咸阳,在离宫章台向秦王进献了和氏璧。秦王看完璧,高兴地把璧传给左右的美人和臣子们观赏。蔺相如在一边等了半天,也不见秦王提起交换城的事,知道秦王没有诚意,就走上前说:“这块玉璧上有点儿小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就把璧交还给他。蔺相如拿到玉璧后,后退几步,靠着柱子,怒发冲冠,说:“当初大王派使者送信来,说是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和氏璧。赵王于是诚心诚意地斋戒了五天,然后叫我送来玉璧。我们是多么郑重其事啊!可大王却不在朝廷正殿而是在离宫别馆接见我,并且态度非常傲慢,拿了璧又传给周围的美女玩赏,故意戏弄我。我看大王根本没有割地的诚意,所以才把玉璧拿了回来。大王如果把我逼急了,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璧同时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完高举着璧,对着柱子就要摔。

  秦王慌忙连声道歉,一面把管图籍的官吏召来,在地图上指出从某城到某城割给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不过是想欺骗他,就说:“和氏璧是闻名天下的珍宝。赵王送璧时先斋戒五天,大王您也应该斋戒五天,在大殿上举行隆重的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只好答应,叫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想,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一定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的。他就派自己的随从人员,穿着破旧的衣裳,怀里藏着和氏璧,从偏僻的小道偷偷地逃回了赵国。

  秦王经过五天的斋戒后,在朝廷中举行了九宾大礼的正式仪式,请蔺相如上殿。但当他知道蔺相如已叫人把玉璧送回赵国后,就喝令武士把蔺相如绑起来。

  蔺相如说:“慢,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国强、赵国弱。如果秦国真的能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会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必须接受烹刑,就请用大刑吧!不过,我的话还是请大王和您的大臣们仔细想想。”秦王想:“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破坏两国的关系,还不如放他回去。”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被赵王拜为上大夫。

  后来,秦国并没有割城给赵国;赵国也就没有送和氏璧给秦国。

  原文闻莘(shēn)党翟(zhái),谭贡劳逄(pánɡ)。姬申扶堵,冉宰郦(lì)雍。

  注释

  闻:春秋时鲁国的少正卯博闻强识(zhì),学问渊博,但观点政见与孔子不同,他聚徒讲学对孔子的学说冲击很大,孔子做了鲁国司寇执掌刑狱之后,便诛杀了少正卯。由于少正卯是当时远近闻名的人,其后代便以“闻人”二字为姓,后来又演变成了单姓闻。

  莘:夏代国王启的支系子孙被封于莘,后代遂以封国莘为姓。古史所称商汤娶莘氏之女,即是莘国女子。

  党:夏禹后裔世居党项(今青海、甘肃一带)者以党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公族封邑于上党(今山西长治),子孙后代遂以党为姓。又历史上党项一地是民族混居的地区之一,除夏禹后裔,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其中的党项羌人学习汉俗,亦以党为姓。

  翟:黄帝后裔居于翟地者,后便以翟为姓。翟又可读作翟(dí),与狄同,春秋时代居住于北地的狄族故有以翟字作姓者。

  谭:周初分封时夏禹的一支子孙被封于谭(今山东章丘西)建国,到春秋时谭国被“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所灭,谭国国君逃亡至莒(jǔ,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子孙遂以原国名谭为姓。又谈姓中有因避祸、避讳而改谭姓者。

  贡:孔子的著名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其后代子孙中遂有以贡为姓者。

  劳:崂山(在今山东青岛)古称劳山,居住山里的人原来很少与外界来往,西汉初劳山人开始与外界相通,朝廷于是赐山民为劳姓。

  逄:相传炎帝有裔孙名陵,商朝时被封于逄建国,世称逄伯陵,其后代遂以封国逄为姓。

  姬:传说黄帝出生于姬水畔,于是便以姬为姓,周朝王族是黄帝后裔,遂为姬姓。

  申:周朝封姜姓始祖炎帝的后裔于申(今河南南阳北),春秋时申国被楚所灭,其王族后代遂改姜姓为申姓。

  扶:夏禹有大臣扶登,其子孙遂以扶为姓。一说西汉初年有一个巫祝名嘉,善于占卜祈祷,预言无不应验,汉高祖刘邦因巫嘉能感召神祗扶助汉室,特赐巫嘉姓扶。

  堵:春秋时郑国大夫泄寇受封于堵邑(在今河南境内),世称堵叔。堵叔与叔詹、师叔号称三良臣,辅佐郑君,颇有善名,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堵为姓。

  冉:据说帝喾高辛氏部落中有冉氏,其后裔遂以冉为姓。又周文王第十子名季载,武王灭商后被封于,周公推举他做司空辅佐成王,声名显于当时,后代子孙遂把封邑去掉右边偏旁作冉为姓。又楚有大夫名叔山冉,他的后代也以冉为姓。

  宰:本为殷商时代开始设置的掌管家事、家奴的官职,西周时沿置,职权扩大到执掌王家内外事务,或在王的左右辅赞王命。春秋各国亦设此官,多称为太宰。周有大夫孔担任此职,史称宰孔,其子孙遂以其官职宰为姓。

  郦:夏禹封黄帝后裔于郦地建国,郦国灭亡后,王公族裔遂以国名为姓。

  雍:西周初文王将其一子封于雍地(今河南焦作),人称雍伯,雍伯后代遂以雍为姓。

  故事链接

  1.郦食其见沛公

  郦食(yì)其(jī),是秦末陈留高阳人。他非常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穷困潦倒,连能供得起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都没有,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尽管如此,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

  等到陈胜、项梁等人反秦起义的时候,各路将领攻城略地经过高阳的有数十人,郦食其听说这些人都是一些斤斤计较的小人,喜欢烦琐细小的礼节,又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因此他就深居简出,隐藏起来,不去逢迎这些人。后来,他听说沛公带兵来到陈留郊外,沛公部下的一个骑士恰恰是郦食其邻里故人的儿子,沛公时常向他打听他家乡的贤士俊杰。一天,骑士回家,郦食其看到他,对他说道:“我听说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许多远大的谋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替我介绍。你见到沛公,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的家乡有位郦先生,年纪已有六十多岁,身高八尺,人们都称他是狂生,但是他自己说并非狂生。’”骑士回答说:“沛公并不喜欢儒生,许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去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在和人谈话的时候,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所以您最好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向他游说。”郦食其说:“你只管像我教你的这样说。”骑士回去之后,就按郦生嘱咐的话从容地告诉了沛公。

  后来沛公来到高阳,在旅舍住下,派人去召郦食其前来拜见。郦生去见沛公的时候,沛公正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给他洗脚,就叫郦生来见。郦生进去,只是作个长揖而没有倾身下拜,并且说:“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沛公骂道:“你个奴才似的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们才陆续起兵反抗暴秦,你怎么说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郦生说:“如果您下决心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倨傲不逊的态度来接见长者。”于是沛公立刻停止了洗脚,穿上整齐衣裳,把郦生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并且向他道歉。郦生谈了六国合纵连横所用的谋略,沛公喜出望外,命人端上饭来,让郦生进餐,然后问道:“那您看今天我们的计策该怎么制定呢?”郦生说道:“您把乌合之众、散乱之兵收集起来,总共也不满一万人,如果以此来直接和强秦对抗的话,那就是人们所常说的羊入虎口啊。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地方,现在城里又有很多存粮。我和陈留的县令很是要好,请您派我到他那里去一趟,让他来向您投降。他若是不听从的话,您再发兵攻城,我在城内又可以作为内应。”于是沛公就派遣郦生前往陈留,自己带兵紧随其后,这样很快就攻取了陈留。后来刘邦赐给郦食其广野君的称号。

  原文(xì)璩(qú)桑桂,濮(pú)牛寿通。边扈(hù)燕(yān)冀,郏(jiá)浦尚农。

  注释

  郤:春秋时晋国公族叔虎因战功受封于郤,建郤国,世称郤子,其子孙后代便以封国郤为姓。

  璩:璩姓源出不详。因璩本是一种耳环,故一说认为璩姓可能是制作耳环工匠的后代。另一说认为古代有地名蘧,居住于蘧的人遂以蘧为姓,后蘧与璩混同为一姓。今见于著录的如唐代岳州人璩抱朴,春秋卫国大夫蘧瑗,汉代大行令蘧正。

  桑:传说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氏后代有居住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北)的,子孙遂以地名中的桑字为姓。又春秋时秦国公族有公孙枝,字子桑,他的后代遂以其字桑为姓。

  桂:周朝王族后裔姬季桢为秦国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被杀。他的弟弟姬季眭(ɡuì)为避祸,将季桢的四子统统更改了姓名,其老大改叫桂奕,因“桂”与自己名字“眭”同音,桂姓源出于此。

  濮:虞舜有子名散,封地于濮,子孙后改濮为姓。一说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于濮,后代遂以封地为姓。

  牛: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建宋国,微子启裔孙司寇牛父为保卫宋国战死,子孙引以为荣,以他的名字牛为姓。又北魏侍中寮允,因功赐姓牛,其子牛弘任隋朝吏部尚书,好学博闻,性情宽宏,史称大雅君子。

  寿:春秋时周王室支裔吴王寿梦的后代,以其祖名字寿为姓。

  通:春秋时巴国有大夫封食邑于通川(故地在今四川省),子孙遂以通为姓。一说秦汉时有爵位名彻侯,金印紫绶,地位极尊。曾有封爵彻侯者的子孙以先人爵位“彻”为姓,后因避汉武帝刘彻名讳,改彻姓为通姓,取“彻”与“通”字义相同之故。

  边:商代有小国名边,居其国者以边为姓。又东周襄王时有大夫封邑于边,称边伯,子孙遂以边为姓。一说春秋时宋平公之子御戎,字子边,子孙以他的字边为姓。

  扈:夏朝时禹的子孙中有封地于扈者建扈国(今陕西户县),禹去世后由启继承了王位,引起了其他王族公国的不满,扈国即是反对启的公国之一,结果扈国被启灭掉,国人遂改姓扈。

  燕:商朝封黄帝后裔伯倏于燕(今河南汲县一带),史称南燕国,其国人后以燕为姓。又周武王建国后,分封助其灭商的功臣召公奭(shì)于燕(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建国,都城为蓟(在今北京西南部),史称北燕。燕在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被秦灭,燕国公族遂以燕为姓。又东晋时鲜卑族慕容氏于北方称帝,国号为燕,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诸国,诸燕相继亡国后,其后人亦有仿汉族以燕为姓者。

  冀:唐尧的后裔周朝初年被封于冀(今山西河津一带)建国,春秋时冀国被晋吞并,其王族遂以冀为姓。又冀姓后代追溯其源,认为晋国大夫冀芮食邑于冀,子孙遂以冀为姓,故冀芮实为冀姓之祖。

  郏:周成王定国鼎于郏鄏(rǔ),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居住此地的人后遂以郏为姓。又春秋时郑国大夫郏张的先人封邑于郏地(今河南郏县),其族遂以郏为姓。

  浦:春秋时晋国大夫浦跞(lì)乃姜太公姜尚的后代,浦跞子孙后遂以其名字中的浦字为姓。

  尚:夏朝时有王族名尚黑者,他的子孙后以先祖名字中的尚为姓。又姜太公名望,西周初年官拜太师,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尊称为师尚父,也称姜尚。因其封于齐建国,为齐国始祖,故亦称太公。姜太公后裔中遂有以其尊号中的尚为姓者。一说战国时开始设置尚书官职,掌管文书,秦汉后因尚书在皇帝身边办事,地位渐重,尚书的子孙后代遂有取祖上官名中的尚字为姓者。

  农:西周初武王封神农氏后裔为农正,执掌农业生产与农事祈祷等事,农正后代子孙遂以祖上官职为姓。

  原文温别庄晏(yàn),柴瞿(qú)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

  注释

  温:西周初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唐叔虞后代子孙中的一支受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其族后人遂以温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大夫郤至的食邑封于温,世称温季,温季后代遂以温为姓。又唐代西域有康居国(故址在今新疆北),与唐交往中其国王取汉姓为温,后融入中原成为温姓源流之一支。

  别:古代宗法之制,嫡长子族系称宗子,长子之外的次子、三子等诸子族系称小宗。小宗的次子们地位更低,称为别子,因为按照宗法制度别子不能承继祖姓,于是就有了以别为姓以示区别者。别姓既然带有如此明显的尊卑有别之意,所以罕见于世,历史上大多用为元代蒙古族人的姓氏音译。

  庄:春秋时楚庄王支系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庄为姓者。又春秋时宋戴公名武庄,其后代子孙中遂有以其名字中庄字为姓者。

  晏:据说颛顼有裔孙名陆终,陆终第五子名晏安,晏安后人遂以晏为姓。又尧帝时有臣名晏龙,晏龙之后遂取其名字中晏字为姓。又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封于晏(今山东齐河西北)者,后代遂以封邑为姓,身为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大夫的晏婴即出此家族。

  柴:齐国姜子牙的后代裔孙有名高柴者,为孔子弟子。高柴之孙名举,举以祖父名字中的柴字为姓,称作柴举,柴姓由此而始。又元朝灭亡后,蒙古王公贵族中有不少家族改作汉姓柴氏。到了清代,亦有许多满族人效仿汉姓改称柴氏。

  瞿:商朝时有一大夫封食邑于瞿上,世称瞿父,子孙后以先祖封邑为姓。一说孔子有弟子名商瞿,居住地被称作商瞿里,后改称瞿上乡(在今四川双流东),他的后代便以瞿为姓。

  阎:西周初年武王封周太伯(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曾孙仲奕于阎乡,其后代遂以封邑阎为姓。又周康王之子封于阎,后代亦以封地为姓。春秋时晋成公之子封于阎,子孙亦以阎为姓。

  充:周代官职中有充人,主管饲养祭祀时所用的牲畜,后代遂有以祖先官职为姓者。

  慕:古代鲜卑族有慕容氏,意思是仰慕天地二仪之德,承继日、月、星辰三光之容。在不断与中原汉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鲜卑慕容氏有改复姓为单姓慕者。

  连:颛顼裔孙陆终第三子名惠连,他的后代中遂有以连为姓者。又春秋时齐国大夫连称与管至父一起戍葵丘,后发动叛乱杀死襄公,引起国人不满,最终连称亦被杀。连称子孙只好逃出了齐国,为了避祸,他们改掉原姓,以连称名字中的连字作为了新姓氏。又春秋时楚国设有连尹、连敖等军事官职,后合为一职,他们的子孙后来也有以祖上军职中的连字为姓者。

  茹:古代东胡族有柔然部落,南北朝时北朝称其作蠕蠕,南朝称其作芮芮,主要活动在今甘肃敦煌、张掖北部。柔然族人进入中原后改蠕蠕、芮芮为茹茹氏,后又效法汉族以单字茹为姓。

  习:古有小国名少习国,其故地在今陕西商州东南的武关北。少习国人后有以习为姓氏者。

  宦:宦姓源起不详,有人推测为官宦人家后代自称姓宦,当然是取仕宦之义,而非阉宦之宦。一说战国时赵国有宦者令,汉代有宦者令、宦者丞,均为少府属官,宦姓也可能源于任此官职者的后代。

  艾:夏代少康王时,有臣名汝艾,辅佐其中兴大业,其子孙后代便以艾为姓。又春秋时齐景公宠臣名孔,因封邑于艾(今山东莱芜东南),人称艾孔,后代遂姓艾。

  鱼:春秋时宋桓公因病打算让位,太子兹父请桓公立其庶兄子鱼(名目夷)继位,子鱼一再谦让,最后兹父登基为宋襄公。襄公命子鱼为司马,宋、楚泓之战,宋襄公不听子鱼趁楚军渡河前后阵脚未稳之机击溃楚军的正确建议,结果被楚军打败,襄公自己亦因伤而亡。子鱼后代以先祖贤能为傲,遂以其字鱼为姓。

  容:古有容氏国,其国人后遂以容为姓。又古代礼乐之官称作容,据说黄帝的礼官名容成,中国最早的历法就是他发明的,道家更是把他附会作仙人,说他是黄帝或老子的老师,容成的子孙后遂以容为姓。

  故事链接

  1.晏子使楚

  齐景公即位的第二年,由于他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国君的不满,晋国国君于是派兵攻打齐国。齐景公一开始并不在意,直到晋国军队几乎兵临城下,他才不得不服软,意识到单凭自己一国之力不能抗击强大的晋国。于是,齐景公决定与南方逐渐强大的楚国修好,共抗晋国。于是派晏子出使楚国。

  晏子本名叫晏婴,是春秋后期齐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因为那时候人们把值得尊敬人都称为“子”,所以晏婴也被称为“晏子”。晏子身材矮小,不足五尺,其貌不扬,但却能言善辩。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狂妄自傲,打算羞辱一下齐国的使节。他得知晏子身材矮小,便命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不慌不忙地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会是走这个门吧?”楚国人只好让晏子从正大门进去。晏子拜见了楚王,楚王蔑视地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我们齐国有一个规矩,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国家,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的国家。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说着,还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楚王有些尴尬,便宴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有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绑着的是什么人?”公差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不怀好意地问晏子:“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正色回答说:“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树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住在齐国就能安分守己,遵纪懂法,一到了楚国,就偷起东西来了,莫非也是由于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喜欢偷东西吗?”楚王自讨没趣,顿时哑口无言,最终同意了齐国的联盟要求。

  就这样,晏子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的使命,保住了齐国的尊严。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他比为管仲。

  2.唐代画师阎立本

  被人称为丹青神化的唐代画家阎立本。出生在雍州万年(今西安市)一个绘画艺术之家。他在父亲和哥哥的培养下,十六七岁就已落笔不俗,名噪乡里。但阎立本却总觉得自己的水平还比不上一些古代的名画家,决心吸取各家之长,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有一天,有人告诉他,在长江之滨的荆州,新近发现了一块张僧繇的绘画石刻。阎立本一听,喜形于色,暗想,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的“画圣”之一,尤其是他画的龙,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我何不前往荆州,一饱眼福啊!

  于是,他毅然带上笔墨纸砚,踏上了千里行程。

  经过两个多月的跋山涉水,阎立本终于平安到达了荆州。他住进旅店,风尘未洗,就请店家领他去看绘画石刻。绘画石刻是在一家菜园的角落里,上面已被涂上了许多污泥,不少地方难以辨认。石刻周围,荒草丛生,乌鸦鼓噪,阴森森的。

  阎立本打眼一看,大失所望:“原来不过如此,我白来一趟了。”可回店之后,他又觉得自己有点太轻率了。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原处,擦掉石刻上的污泥,细看一番,才发现画中果然有不少妙处。

  第三天,他提来一桶水,把石刻认真冲刷了几遍,再细心端详,反复揣摩,更觉得张僧繇的技艺高人一筹。他越看越入迷,白天看不够,晚上又打起灯笼继续观赏。就这样,阎立本在石刻前竟一坐就是十几天。

  唐太宗有一次同侍臣们乘舟在御苑的池中游玩赏景,看到池中有奇异的怪鸟在水面上随波浮游。唐太宗手拍船舷叫了好多次,命令在座陪同的侍臣们当场赋诗赞咏,又命令随侍的宫人宣召阎立本前来将怪鸟画下来。宫人们当即向岸上传呼道:“召画师阎立本到青苑玉池拜见皇上!”当时,阎立本任主爵郎中。听到传召后,他急忙跑步赶来,顾不得大汗淋漓,立即俯身池边挥笔绘画起来。事后,阎立本告诫他的儿子说:“我小时候爱好读书,值得庆幸的是我还不是个不学无术的蠢材。我都是有感而发才写文章。在同行中,我的文章写得还是比较不错的。然而,我最知名的是绘画。可是,它却使我像奴仆一样地去侍奉他人,这是莫大的耻辱。你应该深以为戒,不要学习这种技艺了。”

  原文向古易慎,戈廖庾(yǔ)终。暨(jì)居衡步,都耿满弘。

  注释

  向:春秋时宋桓公儿子中有公子肸(xī),字向父,其子孙遂以其字向为姓。

  古:周太王古公亶父后人中有以古为姓者。又春秋时晋景公大夫郤(xì)犨(chōu),又称苦成叔,谋事有智,临戎有文,而且有辩才,为使有礼,其后代中有以苦成为姓者。苦成的后人又以音近而改姓古成者;古成的子孙则又有改复姓为单姓古者。

  易:春秋时齐桓公有宠臣名雍巫,字牙,精于烹调美食,封邑于易,人称易牙,易牙子孙后代即以易为姓。又古代易州在今河北易县,居于此者遂以地名为姓。

  慎:春秋时楚太子建的儿子白公胜曾于慎地(今安徽颍上西北)打败吴国军队,后作乱出逃,自缢而死。白公胜的后代居于慎的遂以地名慎为姓。

  戈:夏禹后裔子孙中有封于戈地者,遂以封地为姓。

  廖:商朝时封颛顼后裔叔安于廖国,世称廖叔安,子孙后以廖为姓。又周文王有子名伯廖,伯廖子孙中有以廖为姓者。

  庾:古代称露天堆积粮食的临时仓库为庾,远在帝尧时代就有负责看管这种粮仓的官职掌庾大夫,周朝沿置此官职,且子孙一般世袭其职,因此他们的后代中就有以庾为姓者。

  终:颛顼裔孙名陆终,陆终子孙中遂有以终为姓者。一说夏桀太史令名终古,子孙遂以其名为复姓终古,后裔中又有改复姓为单姓终者。

  暨:据说颛顼裔孙陆终儿子名箴,箴的后人在商代时封于诸暨(今属浙江省),子孙遂以地名中的暨字为姓。

  居:春秋时晋国大夫先轸善用兵,先后统帅中军击败楚师,为襄公谋划大败秦师,后不穿胄甲勇入狄师战死。先轸之子先且居继其父职,辅佐晋襄公多有善策,子孙因以为荣,以其名字中的居字为姓。

  衡:商汤辅国之臣伊尹,官拜阿衡,至太甲王时改称保衡,为执掌国政之臣,伊尹后代遂以先祖官职名称衡字为姓。又三国时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不久病死,其支裔子孙避祸于衡山(今属湖南省),后便以山名为姓。

  步:春秋时晋国大夫郤豹的裔孙名扬,封邑于步,世称步扬,其子孙后代以封邑步为姓。

  都:春秋时郑国大夫公孙阏,字子都,好强逞勇,长相俊美,闻名当时。郑庄公命子都与大夫颍考叔伐许,子都因为争功而将颍考叔射杀。子都后人中有以其字都为姓者。

  耿:商代自祖乙王至阳甲王均于耿(今河南温县东)建都,后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留在耿的商王族后裔中遂有以耿为姓者。又周灭商后,分封周姬姓王族中一支建诸侯小国耿(在今山西河津南),春秋时为晋所灭,其王族遂以国名耿为姓。

  满:周初封舜的裔孙胡公满于陈建国,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春秋时陈国被楚所灭,胡公满的后代遂以满为姓。又伊斯兰历史上阿拔斯王朝统治者艾布·贾法尔又名满苏尔,意即胜利者。后满苏尔演变成穆斯林中的一支大姓,在与我国中原汉民族交往融合的过程中,我国回族遂效仿汉姓改满苏尔为满姓。

  弘:春秋时卫懿公大臣弘演出使在外,狄人攻卫,杀死卫懿公后食尽其肉而丢弃其肝。弘演闻讯赶回卫国,呼天悲号,并自剖己腹将懿公之肝置于腹内而死。弘演子孙以其祖忠耿为荣,遂改姓弘。

  故事链接

  1.向敏中断案

  宋太宗时(976—998),丞相向敏中曾驻守在洛阳。

  一日,某县报来一个杀人案件,说有个和尚勾搭有夫之妇梅氏,诱骗外出,将梅氏杀死,扔入枯井,自己不慎亦掉入井中被擒。

  向敏中看了案卷,命令该县将人犯送来重审。不几日,人犯送到,向敏中亲自审问,知他是天台山的和尚,上月初九到洛阳。

  “从你到洛阳地面算起,到犯案为止,前后只有几天时间,你是如何勾搭上那个女人的?”

  “这……”和尚支支吾吾说不上来。

  “我再问你,你杀人用的什么刀?”

  “我不懂刀的名称……”

  “是鬼头刀吗?”

  “对,正是鬼头刀。”

  “哈哈哈!”向敏中大笑起来,“鬼头刀是行刑刽子手所用之刀,你一个出家人怎能带在身上?实话告诉你吧,我正是看出你是冤枉的,才亲自审问,快把实情道出吧。”

  “老爷!”和尚大哭起来,“贫僧确是冤枉的呀!”

  原来那天和尚云游至李家庄,天色已晚,路径不熟,掉到枯井里,这时,枯井里已有了梅氏的尸体。

  向敏中听后问:“那你为何要屈招呢?”

  “那县太爷可不像老爷这样清明,他根本不准我答辩,动不动就大刑侍候,我吃不消啊!”

  向敏中退堂后,立即派出十名捕快化装后到案发地点,要他们如此这般察访。

  却说有个捕快在路边小茶馆喝茶,开茶馆的老太婆给他倒茶时问:“客官是西京来的吧?”

  “是啊,你有什么事?”

  “向你打听个事。我们县里报上去的和尚杀人一案,向丞相是如何处理的?”

  “那个和尚么?昨天一早就杀了。哦,这关你何事?”

  “没什么,随便问问。”老太婆马上离开茶馆,众捕快悄悄跟踪,只见老太婆进入屋中,对一个男人说:“你放心吧,今天我向一个西京客人打听,他说那个和尚已被向丞相判了死刑。”

  “这我就放心了。”男子的那句话刚说完,躲在窗外偷听的众捕快一拥而进,将他捉拿归案。

  此男人果真是杀人真凶。他与梅氏的丈夫一向有仇,乘她丈夫不在家,持刀潜入逼梅氏外出将她杀死,扔入枯井,没想到和尚当了替罪羊。后来听闻向丞相调查此案,心中不安,便叫开茶馆的老太婆打探消息,没想到打听到捕快身上了。

  2.庾信与《哀江南赋》

  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一生可以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早年的庾信很有才名,博览群书。他十五岁入宫为太子萧统伴读,十九岁任抄撰博士,后任梁湘东国常侍等职,这时候的他身居高位,又得到皇太子的赏识,天天在宫中陪伴达官贵人,写一些花鸟风月、女子闺房的宫体诗,诗歌内容苍白,语言艳丽,因为这是梁朝统治者喜欢的风格。

  这样的风月日子不长,公元544年,梁元帝派他出使西魏。可没多久,梁朝就西魏灭掉了。庾信顿时成了无家可归之人,西魏的皇帝非常赏识庾信,挽留他在西魏的国都长安做官。庾信不愿意离开熟悉的南方故土,可是又被西魏皇帝扣押住走不了。就这样,他在长安一直住了近三十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故乡,遭逢离家之愁和丧国之痛,加上羁旅之情,让庾信心境变得苍凉,内心充满凄楚,伴随他的只有孤独和寂寞,正是这样的酸楚和这样的经历,让庾信在北方西魏作的诗歌跟早年在南方作的宫体诗呈现了完全不同的风格。他本来就擅长齐梁宫体诗的音韵对偶,加上他到了北方,被北方刚健雄浑的诗歌风格感染,又把自己的遭遇渗透进诗歌,他的文章和诗赋不管从内容或是形式上都变得成熟。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要数《哀江南赋》,在赋文中,庾信提到了梁朝成败兴亡、统治者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如实地记录了历史的真相。在赋文中,他沉痛地把自己比作北魏的囚犯,并表达了“日暮途远,人间何世”的绝望。

  庾信晚年在西魏虽然做了大官,他的心境无疑是凄楚的,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叹道:“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意思是说,纵观庾信一辈子,可以说是不幸的,然而这样的不幸却造就了他诗赋的盛名。这也可说是有失必有得了。

  原文匡(kuānɡ)国文寇,广禄阙(quē)东。殴殳(shū)沃利,蔚(yù)越夔(kuí)隆。

  注释

  匡:春秋时鲁国句须担任匡邑(故地在今山东西南一带)宰,子孙遂以其居官的地名为姓。

  国:据说夏禹时,为其掌管车马出巡的御者名国哀,国姓子孙认为国哀即其始祖。又春秋时齐国有上卿名国,子孙以国为姓,世袭上卿。又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公子发,字国,后代遂以其字为姓。

  文:周武王灭商建周,追谥父亲姬昌为文王,文王后代中遂有以其封谥文为姓者。

  寇:西周初苏忿生任司寇,负责刑狱,尽职尽责,他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中寇字为姓。又卫国始祖康叔为周武王弟,周公灭武庚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土地均封赏给了他,成王时又命他做了司寇,康叔后代中遂有以其官称中的寇字为姓者。又后魏时鲜卑族中的若口引氏改汉姓为寇。

  广:据说上古轩辕黄帝时,有号广成子的高人隐居于崆峒山石室中,黄帝曾向他请教过治国之道,广成子后代有以广成为复姓者,亦有以广为单姓者。

  禄:商纣王儿子武庚,字禄父,武王灭商后继续守其封地为殷君,周公旦摄政时他勾结“三监”谋反,被周公诛杀。武庚死后,子孙改以其字中的禄字作姓。

  阙:相传春秋时孔子讲学授徒之所在洙、泗二水之间的阙里(故地在今山东曲阜北),孔子学生中有定居此地的,其后代遂以阙为姓。一说阙里有邑名阙党,封于阙党邑的鲁人中有以阙为姓者。

  东:传说帝舜有七位好友,其中的东不识乃伏羲后裔,东不识的后代子孙遂以东字为姓。

  欧:春秋时越国著名的冶炼锻造工匠欧冶子,曾为勾践王制作过湛卢、巨阙等五把名剑,与干将携手为楚王打造了龙渊等三把宝剑,因此名噪当时,他的子孙后以其名字中的欧字为姓。又越王勾践后裔有封为乌程欧阳亭侯者,其子孙遂以欧阳为姓,欧阳复姓在传继过程中又演化出了欧这个单姓。

  殳:帝舜是传说中远古部落有虞氏的领袖,他曾命垂担任共工一职,负责执掌百工之事,垂让贤于殳斨(qiānɡ),殳斨后代遂以先祖名字中的殳为姓。

  沃:商王太甲之子名沃丁,他即位后名相伊尹已卒,沃丁任用贤臣咎单继续实行伊尹善政,天下大治。沃丁后代认为先王治理有方,遂以沃为姓。一说古代居住于沃(今山西曲沃)的人以居住地为姓。

  利:帝尧的理官皋陶后裔理利贞,为了躲避商纣王追杀,出逃至今河南嵩县伊水旁,曾以李子充饥,他的后代遂有以李、以理或以利为姓者,故利姓与李姓同出一祖。

  蔚:北周宣帝时改代郡为蔚州(今河北蔚县东北)。代郡上溯至春秋时为诸侯小国代国,战国初被赵襄子所灭,其侄赵周受封于此。战国末期赵国为秦攻破,赵公子嘉由邯郸出奔到代,自立为代王。后代国终为秦灭,居住此地的古代国和迁徙来的赵国王公贵族后裔中遂有改姓代者。至北周宣帝改代郡为蔚州后,代姓中又有改姓蔚者,蔚姓由此而始。

  越:夏朝第六代帝王名少康,少康庶子名无余,建立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战国时越被楚灭,王族后裔以国名越为姓。

  夔:西周时成王封熊绎建立楚国,其子熊挚受封于夔(今湖北秭归东)建夔国。后楚国以夔不敬祀先祖为借口灭掉了夔,熊挚的后代为免受株连纷纷改姓避祸,有改熊字为能字作姓氏者,有改以封国夔字作姓氏者。

  隆:春秋时鲁国境内有隆邑,居住此地的人后便以隆为姓。

  故事链接

  1.文天祥丹青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侍郎、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有《文山先生集》传世。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夺取宋朝残余地盘。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当朝的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临时朝廷,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临时朝廷移驻厓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临时朝廷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什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至元十九年(1282),元世祖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最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求长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什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2.宰相寇准

  寇准是北宋时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宰相。他少年有为,十九岁就中了进士。他秉性刚正,敢于诤言直谏,宋太宗赞美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了魏征一样啊。” 由于皇帝的赏识,寇准官路亨通。

  大学士张咏与寇准关系很好,他听说寇准身居要职,赞颂他的同时,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指出:“寇准很有才华,但是学术方面有所欠缺。”因为宋朝非常重视士大夫的学识,如果有广博的学识,哪怕你是一个平民,也会受到很多人的赏识;如果学识欠缺,哪怕你身居宰相,也会受到很多人的鄙视。张咏和寇准两人相会于陕西时,促膝长谈,寇准问张咏:“先生有什么要教育我的吗?”张咏回答说:“《霍光传》。”寇准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送别张咏后找出《霍光传》细细研读,读到“不学无术”一句时,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张咏给我的建议呀!”从此,寇准手不释卷,发愤读书,终于成长为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寇准将日夜苦读的理论知识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抗辽的问题上,寇准果断地做出极具创新性的决策,激励皇帝御驾亲征,鼓舞将士斗志,创造了封建王朝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就是“澶渊之战”,这是他知识厚积薄发,才干与日俱增的结果。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在广大中原人民群众中享誉极高,甚至连辽邦也深为敬佩。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意思是寇准官至宰相,却没有地方为自己修筑房屋。这可以看出他不贪不欲,怜惜民财的品质。这首诗传到契丹,契丹人景仰万分。寇准晚年被贬到广东雷州。一次辽国使臣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廷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

  原文师巩厍(shè)聂,晁(cháo)勾敖(áo)融。冷訾(zī)辛阚(kàn),那(nuó,或读nā)简饶空。

  注释

  师:上古至先秦负责掌管音乐的官员称师,如轩辕时的司乐师延,传说他抚一弦琴则地祇皆升,吹玉律则天神俱降,听遍诸国乐声,可以从其中分辨出兴亡之兆。商代乐官师涓为商纣王作靡靡之音,武王伐纣时师涓投河自杀。春秋时卫国乐官也称师涓,晋国著名乐师为师旷。这些乐师的后代多以师为姓。

  巩:周敬王时有同族姬姓卿士简公封邑于巩(今河南巩义),世称巩简公,他在辅佐敬王时主张选贤任能,弃用了不少姬姓王族子弟而录用了大批远道前来的异姓诸侯国人才,结果招致王侯子弟的不满而被诛杀,简公的子孙后遂以封地巩为姓。

  厍:厍为库的俗字,古代有守库大夫的官职,其后代则有以库或厍为姓者。又我国少数民族中多有厍狄、厍门、厍傉官等复姓或三字姓,在与汉民族的融合过程中不少改成了单姓厍或库。

  聂:春秋时齐国有丁公封支庶子孙于聂(今山东省境内),子孙后代遂以聂为姓。一说是卫国大夫(或说是楚国大夫)封地于聂,因以为姓。

  晁:西周时景王姬贵小儿子姬朝在王位争夺中失败,被迫出逃至楚国,子孙后以朝的同音字晁为姓。又晁与鼌通,所以鼌姓亦作晁姓,例如西汉著名刑名家、景帝御史大夫鼌错,今多写作晁错。

  勾:传说上古有木正、火正等五行之官,木正为春官,主掌天地四时万物生死。勾芒氏为少昊时木正,其后代以勾为姓,勾姓又演化出句(gōu)姓、钩姓,勾、句、钩三姓实为一源。

  敖:传说颛顼帝有老师名太敖,其子孙遂以敖为姓。又春秋时楚国称被废被杀没有谥号的国君为敖,他们的后代也有以敖为姓者。

  融:传说高辛氏帝喾的火正祝融,执掌火事,他是颛顼后代老童之子,祝融子孙中有以祝或融为姓者。

  冷:传说黄帝时有乐官名泠(línɡ)伦,古代乐律就是由他发明制定的。泠与伶通,故乐官、乐人后便称作伶人,他们的后代遂有以泠或伶为姓者。又因为寒冷的“冷”字在表示清凉或象声时可写作冷冷(línɡ),与泠泠音、义皆同,所以泠姓又有演变成冷姓并读成lěnɡ音。

  訾:古代有訾陬(zōu)国,居其国者遂以訾陬为姓。据说帝喾的一个宠妃即訾陬氏人,訾陬后又演化做单姓訾。一说訾姓原本为祭姓,因祭祀要杀牲,祭姓的后代认为姓“祭”不祥,所以改为字形相近的訾姓,或将祭姓读音易为zhài姓。

  辛:夏禹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封其支庶子于莘(shēn,今河南开封东南,一说在今山东曹县北),莘国也称有辛、有莘、有侁(shēn),其后人遂以地名莘或辛等为姓。商汤所娶有莘氏,即其国之女。又今陕西合阳东南亦曾是古代莘国故地,姒姓,周文王妃太姒即此国之女,居此国者也有以莘或辛为姓者。

  阚:春秋时齐国大夫止曾居住于阚(今山东汶上西南),世称阚止,他的子孙遂以阚为姓。一说黄帝后裔南燕国(与北方燕国并非一国,在今河南延津东北)王族中有封于阚邑者,后代以阚为姓。

  那:春秋时诸侯小国权国(在今湖北当阳东南)被楚所灭,楚把权人迁徙至那城(在今湖北荆门东南),权国王公后裔遂有以那为姓者。

  简:春秋时晋国大夫狐鞠居食邑于续,号续简伯,他的后人或以简为姓,或以续为姓,或以狐为姓,故简姓、续姓、狐姓同源同宗。

  饶:战国时赵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今河北饶阳),其子孙遂以饶为姓。又战国时齐有大夫食邑于饶,他的子孙后代也以饶为姓。

  空:古代有小国名空,居其地者称空侯氏,空侯氏后代遂以空为姓。又商代始祖名契,契的后裔中有封于空桐(今河南虞城)者,子孙遂以空桐为姓,继而又演化出单姓空。

  故事链接

  1.晁错与“七国之乱”

  西汉时,汉景帝也像文帝一样,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决心把国家治理好。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有个官员叫晁错,才能挺不错,大家把他叫作“智囊”,汉景帝即位以后,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

  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同时又有二十二个诸侯国。这些诸侯都是汉高祖的子孙,也就是所谓同姓王。到了汉景帝的时候,诸侯的势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齐国有七十多座城,吴国有五十多座城,楚国有四十多座城。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特别是吴王刘濞(pì),更是骄横。他的封国靠海,还有铜矿,自己煮盐采铜,跟汉皇帝一样富有。他自己从来不到长安朝见皇帝,简直像一个独立王国。

  晁错眼看这样下去,对巩固中央集权不利,就对汉景帝说:“吴王一直不来朝见,按理早该把他办罪。先帝(指文帝)在世时对他很宽大,他反倒越来越狂妄。他还私自开铜山铸钱,煮海水产盐,招兵买马,准备叛乱。不如趁早削减他们的封地。”

  汉景帝还有点犹豫,说:“好是好,只怕削地会激起他们造反。”

  晁错说:“诸侯存心造反的话,削地要反,不削地将来也要造反。现在造反,祸患还小;将来他们势力雄厚了,再反起来,祸患就更大了。”

  汉景帝觉得晁错的话很有道理,决心削减诸侯的封地。诸侯大多不是荒淫无度,就是横行不法,要抓住他们的罪恶,作为削减封地的理由,还不容易?过了不久,有的被削去一个郡,有的被削掉几个县。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家乡颍川(今河南禹县)特地赶来对晁错说:“你当了御史大夫,地位已经够高的了。怎么不安分守己,硬管闲事?你想想,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至亲,你管得着吗?你把他们的封地削了,他们哪一个不怨你,恨你,你这样做究竟是为的什么?”

  晁错说:“不这样做,皇上就没法行使权力,国家也一定要乱起来。”

  他父亲叹了口气说:“你这样做,刘家的天下安定,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老了,不愿意看到大祸临头。”

  晁错又劝了他父亲一阵。可是老人不体恤晁错的心意,回到颍川老家,服毒自杀了。

  晁错正跟汉景帝商议要削吴王刘濞的封地,吴王刘濞先造起反来了。他打着“惩办奸臣晁错,救护刘氏天下”的幌子,煽动别的诸侯一同起兵叛乱。

  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西、胶东、甾(zī)川、济南等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很大,汉景帝有点害怕了。他想起汉文帝临终的嘱咐,拜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尉,统率三十六名将军去讨伐叛军。

  那时候,朝廷上有个妒忌晁错的人就说,七国发兵完全是晁错引起的,他劝汉景帝说:“只要答应七国的要求,杀了晁错,免了诸侯起兵的罪,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他们就会撤兵回去。”

  汉景帝听信了这番话,说:“如果他们真能够撤兵,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个人呢。”

  接着,就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弹劾晁错,说他大逆不道,应该腰斩。汉景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竟昧着良心,批准了这个奏章。

  一天,中尉来到晁错家,传达皇帝的命令,要他上朝议事。晁错还完全蒙在鼓里,立刻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车走了。

  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忽然拿出诏书,要晁错下车听诏。中尉宣布了汉景帝的命令,后面一群武士就一拥而上,把晁错绑起来。这个一心想维护汉家天下的晁错,竟这样被无辜地腰斩了。

  汉景帝杀了晁错,派人下诏书要七国退兵。这时候吴王刘濞已经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他听说要他拜受汉景帝的诏书,冷笑说:“现在我也是个皇帝,为什么要下拜?”

  汉军营里有个官员名叫邓公,到长安向景帝报告军事情况。汉景帝问他说:“你从军营里来,知不知道晁错已经死了?吴楚愿不愿意退兵?”

  邓公说:“吴王为了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这次借削地的因头起兵,哪里是为了诛杀晁错呢?陛下把晁错错杀了,恐怕以后谁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汉景帝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后悔之已晚。亏得周亚夫很能用兵。他先不跟吴、楚两国的叛军正面作战,却派一队轻骑兵抄了他们的后路,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楚两国军队没有粮食,自己先乱起来。周亚夫才发动精兵出击,把吴、楚两国的兵马打得一败涂地。

  吴、楚两国是带头叛乱的,两国一败,其余五个国家也很快地垮了。不到三个月时间,汉军就把七国的叛乱平定了。

  汉景帝平定了叛乱,虽然仍旧封了七国的后代继承王位,但是打那以后,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国里征收租税,不许干预地方的行政,权力大大削弱,汉朝的中央政权才巩固下来。

  2.抗金英雄辛弃疾

  与陆游同时期的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和陆游一样,是一名坚定的反投降、反妥协斗士。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大片地区已成为金朝的统治区。辛弃疾自幼丧父,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的。宋朝廷南渡时,辛赞因受家口拖累,只能留在北方,并且担任了金朝的开封府知府等职,但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的是大宋政权。他常带领子孙们登高望远,放眼山河,希图恢复中原。他对辛弃疾寄予的期望尤其殷切,曾两次让辛弃疾去金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乘机侦察、了解金人的形势。

  在祖父的培养教育下,辛弃疾不仅诗文写得好,剑术高超,而且从小就立下了抗金爱国的大志。他曾豪迈地说:“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公元1161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下,想消灭南宋,统一江南。但这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不堪金朝的压迫,纷纷起义。当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率众起义,组织了有两千多人的队伍。后来他又带领起义部队投奔了在山东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受到耿京的器重,让他掌管全军的文件和大印。

  1162年,完颜亮被杀,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他对起义部队采取了劝降诱降、分化瓦解和调集兵力严酷镇压相结合的政策。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是他们重点镇压的目标。

  面对这样的形势,辛弃疾力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与宋军配合作战。耿京即派辛弃疾等十一个人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联系。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等人回山东复命,走到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却听到了一个坏消息:耿京的部下张安国、邵进等人在金人的收买下,杀死了耿京。起义军大部分溃散了,一小部分被张安国带去投降了金兵。张安国也被金人任命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知州。

  辛弃疾既愤怒又悲伤,他立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带了五十名精锐人马直奔济州,捉拿张安国。到达济州的那天晚上,张安国正和金朝的将领在中军帐中喝酒。辛弃疾率众出其不意地闯进有五万金兵的大营,活捉了张安国。他还向金兵宣称:宋军十万人马即将开到,劝他们赶快投降。军中不少将士都是耿京的旧部下,听辛弃疾这么一说,当场就有上万人投奔到辛弃疾一边,跟着他南下。张安国后来在临安被斩首示众。

  辛弃疾的壮举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震动,不仅军民们非常敬佩,连宋高宗也连声赞叹。

  此后,辛弃疾便留在了南方。他被朝廷派往江阴做官。江阴虽靠近前线,但在主和派的势力下,辛弃疾的抱负和才能根本无法施展。宋孝宗即位后,重用主战派的张浚,南宋王朝第一次主动出击。但张浚在符离大败,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主和派又占了上风。

  尽管如此,辛弃疾仍向宋孝宗上奏了他的著名的《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在文中,他分析了当时宋金双方的形势,提出了恢复中原的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但他的主张、建议都没引起朝廷的重视,这使他感到了极大的悲愤和苦闷。这时期他写了不少词,大都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不平和悲愤的。

  从1168年起,辛弃疾先后到建康府、滁州等地任职,后来又当过江西、湖南的安抚使,成了职位颇高的“封疆大吏”。可是主和派当道,他职位再高也实现不了杀敌报国的志向。他只能花力气整顿地方政府,并创办准备北伐的“飞虎军”,这却又给主和派们抓到了把柄,公元1181年,他被主和派排挤,被贬谪到江西上饶的带湖闲住。

  十多年后,直到宋光宗绍熙年间,他才又被起用,先后担任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不久又被罢官。公元1203年,他再度被起用,担任了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等职。

  在绍兴期间,他特地去拜会了年近八十的陆游。这对文坛骁将、抗敌志士喝酒作诗,相见甚欢。这年底,宋宁宗召辛弃疾去临安,征求军国大计。临行前,辛弃疾又去向陆游告别。陆游特地写了一首七言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为他壮行。诗中有“稼轩落笔凌鲍谢”,“青史英豪可雄跨”的句子,这是陆游称赞辛弃疾的词作超过南北朝的著名诗人鲍照、谢灵运,并且具有非凡的才能,可以超过历史上的英雄们。陆游对这位文坛后起之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公元1205年3月,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正当他积极备战时,朝廷却以他所推荐的官员有不法行为而把他连降两级,后来又把他罢了官。公元1207年,宰相韩侂胄在北伐失败后,又召辛弃疾等人去挽救局势。可是辛弃疾已重病在身,于当年九月十日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去世后,留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他的词继承苏轼的风格,以慷慨豪放为主,是南宋词人中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有写自己的报国心声的,有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的,也有揭露主和派投降丑行的,也有吟咏大好河山的,但作品的中心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抗金御敌,恢复中原。

  辛弃疾的文章也写得很好,特别是政论文,和他的词一样大气磅礴,充满激情,很有说服力。

  原文曾毋(wú)沙乜(niè),养鞠(jū)须丰。巢关蒯(kuǎi)相(xiànɡ),查(zhā)後(hòu)荆红。

  注释

  曾:相传夏禹之后第五代君少康中兴夏室后,封小儿子曲烈于鄫(今山东苍山西北),建鄫国,历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时被莒国所灭。鄫国太子出逃到鲁国为官,其子孙后将原国名鄫去掉偏旁邑,表示离开了故国都邑,只留曾字以为姓。

  毋:战国时齐宣王封其弟食邑于毋邱,以延续田氏齐国的祖祀,其子孙后代遂以毋为姓。

  沙:相传神农氏时有大臣夙沙氏,他的后代遂有以沙为姓者。又春秋时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后裔中的一支受封食邑于沙(今河北大名东),子孙后代以沙为姓。

  乜: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邑于乜,子孙后代遂以封邑为姓。

  养:春秋时吴国公子掩余、烛庸出逃至楚国,楚王封赏他俩大片田地以作养地食邑,其故址在今河南沈丘东与安徽界首西之间,他们的后代遂以养为姓。

  鞠:相传周族始祖后稷的孙子出生下来时手心有菊形花纹,因古代菊与鞠字相通(一说生而有纹在手称作鞠),所以给他起名叫鞠陶,鞠陶后代遂以先祖名中鞠字为姓。

  须:相传中古时东夷族首领太皞(hào)的后裔,春秋时期先后在济水流域建立了须句、任、宿、颛臾等国,其中须句国人后来便以须句或须为姓。一说燕国有附庸小国密须国,密须国公族后代遂以密或须为姓。

  丰:西周初周文王灭了商朝崇侯虎的封国酆(今陕西户县),将其改作酆邑,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第十七子)于酆为邦侯,酆侯子孙后去偏旁邑字,以丰为姓。又春秋时郑穆公有子名丰,子孙遂以丰为姓。

  巢:相传远古时代巢居的发明者教民构木为巢居住在树上,以避免野兽侵袭,史称有巢氏。夏禹时封有巢氏后人建巢国,巢国人遂以巢为姓。

  关:夏朝末年有贤臣龙逢,因其封邑于关,世称关龙逢。当时夏帝桀荒淫暴虐,沉溺酒肉,不理朝政,关龙逢屡屡直谏,触怒了暴君夏桀,结果被囚禁杀死,关龙逢子孙后便以关为姓。

  蒯:春秋时卫灵公太子蒯聩(kuì)欲杀灵公夫人南子,灵公大怒,蒯聩被迫出逃到晋国。后卫国内乱,蒯聩趁机回国即位,是为卫庄公。卫庄公后裔子孙遂以蒯为姓。一说晋国大夫蒯得后代以蒯为姓。一说商代有蒯国,故址在今河南洛阳一带,其国人后遂以蒯为姓。

  相:夏朝第五代王名相,建立都城相里,故城在今河北省境内,居住于相里的王族后裔遂以相为姓。又商朝第十二代君名河亶(dǎn)甲,也曾居于相地,他的后代中亦有以相为姓者。

  查:春秋时,齐顷公有子食邑于樝(zhā),“樝”通“楂”,故其后代子孙以楂为姓,后又去掉木字旁改姓查。

  後:传说古代东夷族首领太皞裔孙中有名後照者,他的子孙遂以後为姓。此“後”姓不同于“后”姓,“后”姓另有起源。

  荆:西周时鬻熊立国荆山一带,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称荆国,为楚国前身,故楚国也称为荆楚,楚国后裔子孙中遂有以荆为姓者。

  红:西周周夷王时,楚王熊渠趁周室衰微,不断兴兵吞并周围小国,并封长子熊挚为鄂王。熊挚字红,故其支庶子孙中有以其字红为姓者。又汉高祖刘邦后代中有楚元王刘交,刘交之子刘富封地于红,刘富子孙后代遂以封地红为姓。

  故事链接

  1.曾国藩的另一面

  一次曾国藩与几位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皆我所不及。我所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

  一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

  曾国藩问:“你们以为我怎么样?”

  众人低首沉思,忽然走出一个管抄写的后生插话道:“曾帅仁德,人不忍欺。”众人听了,一齐拍手。

  曾国藩得意地说:“不敢当不敢当。”

  后生告退,曾氏问:“此是何人?”

  幕僚告诉他:“此人是扬州人,入过学(秀才),家贫,办事还谨慎。”

  曾国藩说:“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

  不久,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派这位后生去扬州任盐运使。老曾每每都在怵惕着“谀”,却挡不住无形中谀的神奇力量。

  天京攻破后,御史贾铎在京城发难,奏请朝廷命曾国藩将太平天国的金库查明,报部备拨。这是对曾氏兄弟极为凶狠的一招,使他们几乎没有招架的办法。当时,太平天国的大量金银珠宝在幼天王等仓皇逃命的时候,是不可能全部带走的。湘军入城后,对这些积存已抢劫一空,不可能再“报部备拨”了,就是少有劫余,曾氏兄弟也不愿意上缴,但是,面对朝廷的命令,该怎么办呢?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克复老巢,而全无财货,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朝廷当然是不相信他的话的,但是,这时的朝廷并不愿意与曾氏兄弟的关系闹得太僵,于是在给他的廷寄中说,根据你的奏折,城中(指天京)并没有贼库,这是事实。这样,朝廷算是给了曾氏兄弟一个体面的台阶。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曾氏兄弟在俘获李秀成后,没有解京献俘,而是在十七天之后匆匆地将李秀成杀了。消息传到京城,舆论大哗,都说曾氏兄弟专横跋扈,杀人灭口,使曾氏兄弟又陷入难以招架的地步。

  本来,曾国藩在六月二十三日的报捷折中还向朝廷请示,李秀成、洪仁达“应否槛送京师,抑或即在金陵正法,咨请定夺”。按理,曾国藩应在朝廷“定夺”之后行事,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却在七月初六放出李秀成饮宴了一番之后,便将李秀成凌迟处死了。把李秀成槛送京师,是当时各方面的共同意见,就是曾国藩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他又为什么不等朝廷的命令而将李秀成匆匆处死了呢?他给朝廷作了一番解释。他认为,除了洪秀全之外,其余的都没有必要解送到京师,陈玉成和石达开就是现成的例子。再说,李秀成自知罪重,到哪里也是死,微臣担心他在途中绝食,或者逃跑,留下祸患,就与弟弟曾国荃再三商量,统一了意见,将他就地正法了。

  曾国藩生怕这样的解释交代不了朝廷,于是在另一奏折中进一步解释说,李秀成很得民心,党羽很多,威信很高,号召力很强,如果不迅速杀掉,则贻害无穷,所以就把他杀了。真实的情况是,曾国藩害怕一旦把李秀成解送京师,李秀成的供词与自己连日来的奏折不符,这样他就犯了欺君之罪,吃不了也得兜着走了。比如,曾国藩报捷说,破了金陵当日,杀“贼”十万,而当时城中连居民也不过三万多人,哪里来的十万?至于天京的“金库”,李秀成自然是一清二楚的……想到这些情况,精明的曾国藩自然是不会把李秀成解送京师的了。

  曾国藩为了保护自己,什么谎话都敢编造。本来,朝廷在六月二十九日的谕旨中明确命令他“遴派妥员,将李秀成、洪仁达押解来京”。曾国藩于七月初六收到了谕旨,而他就在当天把李秀成杀害了。过了半个月,他才慢腾腾地于七月二十日复奏说,微臣在初十日才收到谕旨,仔细算一下,臣应该在初六日就收到谕旨了,但不知道什么原因竟迟了四日。谕旨是由安庆转递江宁的,不知道是何处驿站出了差错。朝廷为了利用曾国藩,虽然也下令挨站严查,最终却没有结果,只好不了了之。

  曾国藩有“中兴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相”、“近代史之父”等美誉,抛开这些美丽的光环,我们看到了另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2.荆轲刺秦王

  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

  太子丹非常恐惧,于是就对上卿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我们该怎么办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对秦王采取行动。但现在去如果没有凭信之物,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秦王用一千斤的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悬赏樊将军的头。如果我能够得到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我就会有办法来报答太子。”太子说:“樊於期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我自己的私仇,而有伤害长者的心思,希望您再想想别的办法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拜见樊於期,说:“秦王对待您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的刻毒。父母宗族,都被杀害。现在听说秦王用一千斤黄金、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来悬赏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起这个,常常恨之入骨,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我有一个建议,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并且报樊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问:“什么建议?”荆轲说:“希望借您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非常高兴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将军是否愿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进一步说:“这是让我日夜咬牙切齿非常痛心的事,我听你的主意!”于是拔剑自杀了。

  太子听说这件事后,骑马前往,伏在樊将军尸体上大哭,非常伤心。事已至此,无可奈何,于是就收拾盛装好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封装起来。太子还事先用百两黄金从赵国徐夫人那儿买到了天下最锋利的匕首,让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在匕首上。于是准备打点行装送别荆轲。

  荆轲从燕国临行前,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拍打着乐器,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荆轲又走上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声调激愤的羽声,大家都瞪大着眼睛怒发冲冠。荆轲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

  到了秦国之后,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派兵来抵抗,愿意拿全国的百姓来做您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进贡,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燕王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派遣使者来把这些告诉大王,一切听大王您吩咐。”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盒子,助手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按先后顺序进来。到了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对他笑了笑,走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粗鄙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给我拿来。”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但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去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但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情突然发生,大家根本没想到,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群臣,是不能带任何兵器的;那些带了兵器的侍卫,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命令不得上殿。慌急之中,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而大家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只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还在绕着柱子跑,惊惶之中,不知所措。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快拔剑!大王快拔剑。”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身中八处剑伤。

  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两腿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痛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捉你,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斩了荆轲。秦王吓得很长时间头晕目眩。

  原文游竺(zhú)权逯(lù),盖(ɡě)益桓(huán)公,万俟(mòqí)司马,上官欧阳。

  注释

  游:春秋时郑穆公有子名偃,字子游,其子孙以其字中一字游为姓。又晋国桓、庄之族后裔有游姓。

  竺:商朝末年孤竹国君长子伯夷与三子叔齐争让君位,后双双投奔了周,武王灭商后他俩因不食周粟而死,他们的后代中有以原国名中竹字为姓者,后又有改竹为竺者。又古代西域天竺国(印度古称)僧徒进入中国后,多以竺为姓,而我国僧人又常有取其师之姓为己姓者,如南朝宋时庐山名僧竺道生,本姓魏,出家后就以其师竺法汰之姓为姓。

  权:商朝第二十二代王武丁裔孙封地于权(今湖北当阳东南),其子孙遂以权为姓。

  逯:战国时秦有大夫封邑于逯,子孙遂以逯为姓。又楚国公族中有逯姓。

  盖:战国时齐有大夫食邑封于盖(今山东沂水西北),子孙便以盖为姓。

  益:相传帝舜时掌管刑法的大臣皋陶有子名伯益,伯益为禹重用,助禹治水有功,被禹选为继承人,后被禹子启所杀。伯益支系子孙中有以益为姓者。

  桓:相传黄帝时有大臣名桓常,其子孙遂以桓为姓。又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桓公后代,以其祖先谥号桓为姓。又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乌丸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乌丸氏改汉姓为桓。

  公:春秋时鲁昭公有两个儿子,名“衍”与“为”,他们的封爵是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一等即公爵,所以世称公衍、公为,其子孙以祖上封爵为姓,遂有公姓。

  万俟: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王族拓跋氏为汉姓元,故北魏亦称元魏。在孝文帝倡导下鲜卑族纷纷改用汉姓,魏献文帝之弟即孝文帝的叔叔这个家族,被赐改称复姓万俟。

  司马:传说古代东夷族首领少皞设官职司马,执掌军政大事。但文献记载司马一职始见于西周,春秋战国至汉代一直沿用,负责军政、军赋,周宣王时程伯休父任司马,他的后代遂以司马为姓。

  上官:春秋时楚庄王小儿子名子兰,官拜上官大夫,他的子孙遂以其官职上官为姓。又在今河南滑县东南三十多里处古时有上官邑,是河南通向河北的通道,居住此地的人遂有以邑名为姓者。

  欧阳:战国时,越王勾践第五代孙越王无彊(qiánɡ)被楚威王杀死,越国被灭。无彊之子蹄被楚王封于乌程欧余山(在今浙江吴兴)南面,因山南为阳,故世称其欧阳亭侯,子孙后遂以欧阳为姓。

  故事链接

  1.司马相如凤求凰

  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击剑,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但这并非其初衷,故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令王吉。临邛县有一富豪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容貌秀丽,素爱音乐,善于击鼓弹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未聘夫死,成望门新寡。

  司马相如早已听说卓王孙有—位才貌双全的女儿,他趁一次做客卓家的机会,借琴表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他弹琴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的事件。

  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大方方地在临邛老家开了家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2.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不行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秉性刚直,在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而在举荐贤人、斥责奸人的斗争中,他也敢触犯龙颜,宁死直谏,当廷与皇上争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仁宗得病之初,皇位继承人还没确定下来。因为怕提起继位的事会触犯正在病中的皇上的忌讳,群臣都缄口不言。司马光此前在并州任通判时就三次上奏提及此事,这次又当面跟仁宗说起。仁宗没有批评他,但还是迟迟不下诏书。司马光沉不住气,又一次上书说:“我从前上呈给您的建议,马上应实行,现在悄无声息,不见动静,这一定是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马上做这种不吉利的事。那些小人们都没远见,只想在来不及的时候,拥立一个和他们关系好的王子当继承人,像‘定策国老’、‘门生天子’这样大权旁落的灾祸,真是说都说不完。”仁宗看后大为感动,不久就立英宗为皇子。

  原文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fǔ),尉迟(yùchí)公羊。

  注释

  夏侯:西周时夏禹后裔东楼公被封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建杞国。战国时杞简公被楚所灭,简公之弟佗(tuō)出逃奔鲁,鲁公认为佗乃夏禹之后,尊称为夏侯,佗的后代遂以夏侯为姓。

  诸葛:相传远古有葛天氏部落,夏代诸侯葛伯即葛天氏后裔。葛伯其国被商所灭后,他的支族中有一支迁至诸(今山东诸城西南),并以迁居地名诸,加上原诸侯国名葛,组合成复姓诸葛。

  闻人:春秋时鲁国大学问家少正卯因与孔子政见不同被杀。少正卯曾与孔子同时讲学,他的影响力使得孔子门下三盈三虚,在当时闻名遐迩,号称“闻人”。其子孙在其被杀后遂以闻人为复姓,或单姓为闻。

  东方:相传伏羲氏创八卦,以震为尊,认为震是雷之象,万物均出于震,与之对应的方位为东方,是太阳神居住之地,伏羲后裔中遂有以东方为姓氏者。

  赫连:东汉时长期活跃于漠北的匈奴族开始分裂为两部,留居当地的称北匈奴,南下的称南匈奴。南匈奴右贤王刘豹子后代刘勃勃拥兵自立,号称大夏天王,自创姓氏称赫连,意思是光辉显赫与天相连。

  皇甫:春秋时宋戴公有子名充石,字皇父,曾任周太师,子孙遂以皇父或皇为姓。汉代时,皇父氏族后裔皇父鸾徙居于茂陵,将姓中的父字改为甫字,这一家族后遂姓皇甫。

  尉迟: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鲜卑族纷纷改姓汉姓,与鲜卑拓跋部落一起南迁的尉迟部落,从此就以尉迟为姓。

  公羊:春秋时鲁国有贵族公孙羊孺,他的子孙后代取其姓和名中各一字组成又一复姓公羊。

  故事链接

  1.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传说诸葛亮临死的时候,对他的后代子孙说:“我预测以后你们或者你们的后代将要遇到杀身之祸,如果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就把这个房子拆了,房子的墙壁夹缝中有一个纸包,里面写着逃身的办法。”

  不出所料,诸葛亮死后,魏国夺得了天下,然后司马氏又夺取了曹氏的政权,司马昭坐上了皇帝的龙椅。一天,他得知朝中的一位官员是诸葛亮的后代,想到诸葛亮以前对自己的父亲司马懿的种种愚弄,便想治治他,出一口恶气。司马昭随便找了个借口,把诸葛亮的后代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昭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官员大汗淋漓地一五一十把诸葛亮的临终遗言说给他听。司马昭听后,便命令士兵们把诸葛亮家的房子拆了,取出墙壁中的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赫然写着“遇皇而开”。士兵们把信递给司马昭,司马昭拿到信,看着封面的字,心想:这不就是写着让我亲自打开吗?于是他拆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请打开信的皇帝后退三步。”司马昭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他刚刚坐的地方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梁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司马昭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翻过信看后面,只见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也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司马昭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把那个诸葛亮的后代官复了原职。

  2.机智幽默的东方朔

  东方朔,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他性格诙谐滑稽,爱好喝酒。古代隐士,多避世于深山之中,而他却自称是避世于朝廷的隐士。

  有关东方朔的传说很多,最有趣的,当数他喝“君山不死酒”的故事。

  据说,君山上有美酒数斗,如能喝到,可以不死为神仙。武帝得知后,就斋居七天,派了栾巴带童男童女数十人到山上求之,果然得到了仙酒,就带回来给武帝喝。武帝未喝之前,东方朔就偷偷地喝光了。于是武帝大怒,下令把东方朔推出去斩首。东方朔就说:“假如酒有灵验,你杀我,我也不死;要是没有灵验,这酒有什么用呢?”武帝想了一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笑着把他放了。

  东方朔在当太中大夫时,昭平君娶了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为妻。这昭平君是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平日飞扬跋扈,经常犯罪,所以隆虑公主很不放心。在病重临终前,拿出金千斤钱千万,为儿子预赎死罪,武帝答应了。

  果然,昭平君自母亲死后,更加骄横,竟然醉杀了夷安公主的傅母(古时负责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老年妇人)。按汉代法律,应是杀人偿命,但朝中大臣都不敢问斩,因为隆虑公主曾预赎过死罪,而且皇上又同意了的。于是将此事奏请武帝,由他亲自裁夺。武帝说:“我妹妹已故,只有这么个儿子,死前,又嘱托过我。”讲到这里,他泪流满面,叹息良久。又说:“但法令是先帝制定的,我不能因妹妹而违反先帝的法令,否则,我有什么面目进高庙见祖先?何况还要辜负天下万民。”于是下令廷尉斩了昭平君。斩了昭平君,武帝十分悲痛,左右大臣也为之伤心。

  此时,只有东方朔没有哀伤的表情,反而拿了一杯酒,为武帝祝寿。他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国政,赏赐不避仇人,杀戮不择骨肉。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这两件事,是五帝所推重的,也是三皇所难以办到的。现在陛下却做到了,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各得其所。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我手捧酒杯,冒死再拜,祝皇上万岁。”武帝没说什么,就起身进入宫内。

  到了傍晚,武帝召见东方朔说:“《传》曰:看准时机后再说话,别人不会讨厌。今天先生给我祝寿,认为是看准时机了吗?”东方朔马上脱下帽子,磕头请罪道:“我听说快乐过分就阳溢,哀伤过分就阴损。阴阳变化就心气动荡,心气动荡就精神分散。精神一散,就邪气侵入,消除愁闷最好的是酒。我所以用酒向皇上祝寿,是表明陛下刚正不阿,用它来替皇上止哀的。我不知忌讳,罪大该死。”武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以前,东方朔曾喝醉了酒,闯入宫殿,而且在宫殿中小便,宫中值巡发现了,弹劾他大不敬。武帝就下诏,免去了他的官职。现在,通过这件事,又恢复了他的中郎官职,并且还赏给他一百匹帛。

  3.尉迟恭的故事

  尉迟恭是唐朝鲜卑族人,他淳朴忠厚,勇武善战,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时帮助李世民夺得皇帝位。后来尉迟恭被民间百姓尊为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华门神,与秦叔宝(秦琼)一起成为“门神”的原型。

  唐太宗小时候多灾多病,宫里怕他养不大,就让他拜一个名叫仙林的和尚做师父。后来,唐太宗打出天下,做了皇帝。仙林和尚听说杭州风景好,就要唐太宗在杭州造一座顶大的寺院,让他养老。唐太宗碍着师父的面子,只好答应下来。还差大元帅尉迟恭到杭州监造寺院。

  仙林和尚跟尉迟恭商量这座大的寺院到底要造多大。仙林和尚说:“这寺院是给皇帝的师父养老的,非同小可,至少也得五里地吧!”尉迟恭一听火冒三丈:“谁见过五里大的寺院呀!你一个老和尚,除了吃饭、睡觉、念经,要那么大的地方干什么?五十丈就差不多了!”

  仙林和尚非常不满,两人争论到天黑也没有结果。

  第二天一早,仙林和尚差人请尉迟恭再去商量。尉迟恭到了仙林和尚门口,刚刚跨下马鞍,只听仙林和尚在屋里大喝一声:“圣旨下!”尉迟恭一听圣旨下,只好趴在地下磕头。仙林和尚故意一字一板,拖长声调慢慢地念圣旨,几十个字的圣旨,足足念了半个时辰,还重复了好几遍。一直从清早念到晌午。尉迟恭本来就是个好动的武将,如今叫他跪着半日不动,真是浑身都不是滋味儿。仙林和尚念罢圣旨,笑嘻嘻地问尉迟恭:“大元帅,这回听清楚了呢?圣旨上讲得明明白白,要造一座大寺院给我养老。如果没有五里地,能称作大寺院吗?”

  尉迟恭执拗脾气上来了:“圣旨上只讲造一座大寺院,却没有讲要造五里那么大。我是钦差负责监造寺院,我说五十丈就五十丈!”两个人又争了一天,还是没有结果。

  又过了一夜,仙林和尚又差人去请尉迟恭。尉迟恭心想:这刁和尚叫我跪了半天,我也要教训教训他!就从箱子里翻出一柄唐高祖御赐的碧玉如意,藏在怀中,骑着马去了。他刚在门口,就听里面传来“圣旨下!”这一回,尉迟恭不慌不忙地走进屋里去,往正中太师椅上一坐,摸出碧玉如意,喝道:“太上皇恩赐如意在此,下跪宣读圣旨!”仙林和尚只好跪下来,急急忙忙把圣旨念了一遍,刚想要起身。哪知尉迟恭说:“慢着,慢着,我耳朵不好,还没听清楚呢!”仙林和尚只好跪下再念一遍,尉迟恭还是说没有听清楚。念了一遍又一遍,念了一遍又一遍,从清早念到天快黑,念得仙林和尚差点断了气。尉迟恭看看差不多了,才让他起来。仙林和尚触了这回霉头,知道自己拗不过尉迟恭,便乖乖地答应只造五十丈方圆的仙林寺。

  仙林寺造成后,尉迟恭启程回京复命,队伍都走到了海宁县,没想到仙林和尚骑了一头秃驴,“的嗒的嗒”一路追赶上来,在后面大喊:“大元帅慢点走呀!还有一桩事要商量呢!”

  尉迟恭停下马问:“还有什么事儿?”仙林和尚说:“大元帅还不曾造山门呢,你倒说说看,天下哪有没山门的寺院呀!”尉迟恭想想也是,就答应再给他十丈地皮,在寺前补造一个山门。但仙林和尚非要把山门造出五里路以外去。尉迟恭问:“这又是为什么?”仙林和尚煞有介事地说:“这个道理你都不懂呀?我这仙林寺是大唐开国以来造的头一座寺院。山门造得远些,大唐江山就长久啦!”

  尉迟恭一听又火起来,转眼想了想:“我们大唐江山,难道只有五里路长吗?”仙林和尚还当尉迟恭要给他比五里路还多的地,眉开眼笑,尉迟恭跳下马,拿钢鞭在地上画了个十丈见方的圈子,说:“喏,山门就在这里!这比五里地多多了吧?”便自顾回京去了。

  仙林和尚原想拿大唐江山来压尉迟恭,好把山门以内五里路的田地都划归自己,哪知尉迟恭顺其道而行之,把山门造到了海宁县附近,海宁和杭州隔着一府一县,一个和尚怎能管得这么宽呢,他的如意算盘又落空了。

  今天,仙林寺还是这样:寺院座落在杭州,山门却孤零零地站在海宁。

  原文澹台(tántái)公冶,宗政濮阳(púyánɡ)。淳于(chúnyú)单于(chányú),太叔申屠。

  注释

  澹台:春秋时孔子弟子灭明因家住鲁国澹台山(今山东嘉祥南),故以澹台为姓,称澹台灭明,他的子孙以后均以澹台为姓。

  公冶:春秋时鲁国季氏之族有大夫季冶,字公冶,子孙遂以其字为姓。

  宗政:汉高祖之弟楚元王刘交之子刘郢客官为宗正,封上邳侯,统掌皇族事务,他的后代遂以其官名宗正为姓。宗正也作宗政,故其姓后改作宗政。

  濮阳:古代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濮阳(今属河南省)为春秋时卫国都城,在濮水之北,居住于此的王公贵族后代遂以都邑之名为姓。

  淳于:夏朝时有斟灌国,周武王时封淳于公在此建淳于国(今山东安丘东北),后被杞国所灭。杞文公时杞国迁都淳于,战国时杞国又被楚国所灭。居住于此的原淳于国公族贵戚中,遂有以故都名称为姓者。

  单于:汉代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意思是像天一样广大高远,匈奴左贤王去卑单于归降汉朝后,即以其君位之称单于为姓。

  太叔:春秋时卫文公儿子姬仪,人称太叔仪,姬仪后代遂改姬姓为太叔。又郑庄公弟弟段封邑于京,世称京城太叔。他的子孙也有以太叔为姓者。

  申屠:传说上古神农氏主掌四时、方岳之官称四岳,其后裔于周代时封国于申(今河南唐河),世称申侯。申侯支裔孙居住在安定(在今河南省境内)的屠原,其子孙后遂以封国申与居住地屠合为复姓申屠。一说夏代有贤人名申徒狄,申徒后转写为申屠,申徒狄后代遂以之为姓。一说春秋时楚有官职称申屠,子孙后代以祖上官称为姓。

  故事链接

  淳于髡智对齐宣王

  齐宣王求贤时,号召天下人推荐有才干、品德好的人。有个叫淳于髡(kūn)的人在一天内就向齐宣王推荐了七名贤士。齐宣王当然很高兴。可是,他对顷刻间出现的这么多贤士感到有点怀疑。

  于是齐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对他说:“先生,我有一个疑点想问问你。我听说,能在方圆千里的范围内找到一位贤人,那么天下的贤人就多得可以肩并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近百代的范围内能出现一个圣人,那么世上的圣人就多得可以脚跟挨着脚跟地向你走来。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时间里就给我推荐了七位贤人,如此看来,贤人岂不遍地皆是,不是有点太多了吗?”

  淳于髡笑了笑,对齐宣王说:“大王您听我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类的鸟,它们总是栖息、聚集在一起;同类的野兽,它们也总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们到低洼潮湿的地方去寻找柴胡、桔梗这些植物,别说是短短的几天,就是几辈子也不会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车去装了。万物都是以同类相聚的。我淳于髡向来与贤士为伍,我的朋友个个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寻求贤士,这就像在河里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样,轻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么能嫌我一天之内给您举荐的贤士太多了呢?我周围的贤士多得很,岂止这七个人!今后,我还要继续向大王推荐呢。”

  淳于髡一番话,使齐宣王茅塞顿开,心服口服。看起来,世上的人才不是少了,而是我们没有找到识别人才的方法和途径啊!

  原文公孙仲孙,轩辕令狐(línɡhú)。钟离宇文,长(zhǎnɡ)孙慕容。

  注释

  公孙:春秋时列国诸侯王位按例由嫡长子继承,继位前称太子,太子的兄弟称作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如果没有封邑爵号的一般皆以公孙为姓,追本溯源可知姓公孙的人非常多,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一说黄帝本姓公孙,因居姬水故改姓姬,姓公孙者为黄帝之后。

  仲孙:春秋时鲁桓公次子名庆父,因排行第二,故称仲庆父、共仲,又称孟氏。庆父弑君作乱,畏罪出逃,后自缢而死,他的子孙遂改姓仲孙或孟孙。

  轩辕:传说中原各部族的共同祖先黄帝号轩辕氏,所以黄帝后裔子孙中有以轩辕为姓者。

  令狐: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裔孙魏颗,与其父魏犨(chōu)均为春秋时晋国名将,魏颗以战功受封于令狐(今山西临猗西),子孙遂以封邑令狐为姓。

  钟离:春秋时晋国有大夫伯宗,因遭受谗言被杀,其子伯州黎出逃到楚邑钟离(今安徽凤阳),伯州黎的后代遂以钟离为姓。

  宇文:鲜卑族有部落首领名普回,据说普回有一次外出狩猎时拾获玉玺,上刻文字为“皇帝玺”,普回认为此玺是上天所授,而鲜卑族俗称天子为“宇文”,故普回改称自己部落为宇文,从此该部落遂以宇文为姓。

  长孙:北魏道武帝拓跋珪(ɡuī)的曾祖拓跋郁律的长子沙英雄,号拔拔,是鲜卑族南部首领;拓跋郁律的次子就是道武帝的祖父。沙英雄的儿子名嵩,按辈分排列应是皇室家族中的长房裔孙,所以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后封其为北平王,授太尉官,并赐姓长孙,长孙一姓自此而始。

  慕容:鲜卑族涉归单于自称仰慕天地二仪之德,承继日月星三光之容,因此改用慕容为自己部落的姓氏。

  故事链接

  1.公孙弘与“沽名钓誉”

  汉代丞相公孙弘年轻时家庭非常贫穷,后来虽然贵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儿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誉。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因为他深知这个指责的分量: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其实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及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分量。

  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们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沽名钓誉了,因为这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

  2.令狐楚智抑米价

  唐敬宗时,兖州(今山东兖州一带)大旱,赤地千里,颗粒不收,村间炊烟稀少,饿殍遍野。米价腾贵,有米户更加囤积居奇,待价而沽。原兖州节度使赈灾不力,朝廷将他革职外调,任命以善政闻名的令狐楚来做兖州节度使。

  上任前夕,令狐楚先派得力助手去兖州,乔装私访,掌握赈灾第一手资料。助手来到兖州,深入乡间、市镇调查,得知兖州素为鱼米之乡,以往连年丰收,民间贮粮甚多,但多集中在一些财力甚丰的大户手中,广大老百姓没有多少余粮,多是青黄不接时借贷,收下粮食后偿还。这一遇歉收,有的断了顿,有的变卖家产,以求度灾活命。但因米价天天上涨,故刮起抢米之风,致使不少米店关门不卖米,使米价更加上涨。加之,前任节度使只知出告示压米价,不知采取有效引导措施,故米店纷纷关门,大户人家更是囤米不卖,百姓嗷嗷待哺,社会局势动荡,潜伏着造反危机。兖州官仓中还有不少存粮,但为了保证驻军的供应,也不敢轻易开仓放粮。

  得知这些情况,令狐楚思谋良策,怎样才能让那些囤积居奇的大户们售出存米,来赈救灾民呢?突然,他想起大户们存米,不外乎是想等粮价越涨越高时抛售赚大钱,若他们得知米价涨到极限,马上就下跌时,肯定会纷纷抛售的。对,自己就制造个“米价马上下跌”的假情报。

  主意已定,令狐楚带手下人走马上任。消息早传到兖州,州内大小官员迎出郊外。未及进城,寒暄几句后,令狐楚马上问来迎的官吏,州内米价几何,州中有多少官仓,共存米多少。听完汇报,令狐楚掐指算起来:存米多少多少,可调出多少多少投放市场。多少多少米投放市场后,可将米价压下多少。最后说:“看来赈灾救民不成问题了。”他故意算得很响,让前来迎接的官吏和他们的随从们都听到。

  官吏、随从们回到家,赶忙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新来的节度使要开官仓平米价了,米价马上要下跌,赶快抛售存米!一时间,“米价马上下跌”的消息不胫而走,存米大户纷纷抛米换钱。没用令狐楚开一个官仓,米价就压下来了。

  原文鲜于(xiānyú)闾丘(lǘqiū),司徒司空。亓官(qíguān)司寇,仉(zhǎng)督子车。

  注释

  鲜于:相传西周初武王封商纣王的诸父、贤臣箕子于朝鲜,箕子旁支子名仲,食邑封在于地,仲的子孙后遂以祖上封邑中的鲜和于,组合成姓氏鲜于。

  闾丘:春秋时齐国大夫婴居住在闾丘,世称闾丘婴,子孙后代遂以闾丘为姓。

  司徒:相传帝喾之子契因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契的后代中遂有以司徒为姓氏者。司徒也作司土,夏商周至春秋时期主要掌管国家的土地民众、田赋徒役,汉代以后司徒官职渐高,职权相当于丞相。故祖上担任司徒官职之人的后代子孙,遂以司徒为姓氏。

  司空:西周时司空为六卿之一,主管建筑和制作业,春秋时夏禹后裔晋国的士蒍(wěi)担任司空,子孙后代遂以司空为姓。

  亓官:古代插定发髻(jì)和弁(biàn)冕的簪子称笄(jī),弁是贵族戴的一种帽子,冕是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自周代开始设立了专门执掌王侯冕服与等制的礼官弁师,又称笄官,因“笄”与“亓”通,所以也称亓官,他们的后代中遂有以祖上官职为姓者。

  司寇:西周时六卿之一,主管刑狱,周武王时苏忿生为司寇,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的后代也担任过司寇,他们的子孙遂以司寇为姓。

  仉:春秋时鲁国有大夫党(zhǎng)氏,是周公族之后,因“党”与“掌”音同,故又演化出掌氏,“掌”与“仉”通,故又有仉氏,所以党、掌、仉三姓不仅读音相同,而且源出一宗。

  督:春秋时宋国大夫华父督的子孙以其祖名字中的督字为姓。又战国时燕国督亢之地(今河北易县、涿州、固安一带)最为肥沃,燕太子丹为刺杀秦王,派荆轲带着夹藏匕首的督亢地图假作进献秦王的礼物刺杀秦王,结果行刺失败,荆轲被杀,督亢之人因此有以督为姓者。又汉末少数民族“板盾七姓”中,有改称汉姓督氏者。

  子车:春秋时秦国有大夫子车氏,其族人中子车奄息与子车仲行、子车虎三位贤臣同时辅佐秦穆公,号称“三良”。秦穆公卒,以三良殉葬,国人哀伤而赋《黄鸟》诗,今复姓子车即为秦国子车氏的后裔。

  原文颛孙(zhuānsūn)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yuèzhèng),壤驷(rǎngsì)公良。

  注释

  颛孙:春秋时陈国有公子颛孙在鲁国做官,他的子孙后来便以其名字颛孙为姓。孔子的弟子颛孙师,字子张,据说就是他的后代。

  端木:春秋时卫国人端木赐,字子贡,为孔子弟子。子贡有雄辩之才,田常代齐时本想出兵伐鲁,孔子打算选派弟子游说田常而救鲁国,子路、子张、子石争相请行,孔子却点名叫子贡赴齐,结果子贡先后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造成了史籍所称“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局面,子贡后代遂以其祖之名中的端木二字为姓。

  巫马:周代设有巫马官职,掌管疗治马病等事务,子孙遂以祖上官职为姓。孔子弟子巫马期的先人就是周朝时的巫马官。

  公西:春秋时鲁国国君桓公的儿子名季友,季友的后裔季孙氏家族自鲁文公以后世代为大夫。权倾一时,以至鲁国公室日益衰微。季孙氏中有一支子孙后以公西为姓。孔子弟子公西赤即其族人。

  漆雕:春秋时鲁国的漆雕氏中有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三人同时成为孔子弟子。其中漆雕开,字子若,喜读《尚书》,不乐做官,最为孔子赏识,漆雕一姓由此广为人知。

  乐正:周代设有大小乐正官,掌管礼乐教化,其后代遂有以祖上官职乐正为姓者。

  壤驷:据说周代时已有壤驷氏族,但最早见于史籍的是春秋时的孔子弟子壤驷赤,字子徒(一说字子从),以《诗经》《尚书》见长,复姓壤驷者一般认为壤驷赤即其先祖。

  公良:春秋时陈国有公子名良,他的后代遂以公良为姓,孔子弟子公良儒,字子正(一说字子幼),就是出自这一氏族。孔子经过蒲地时被蒲人所困,公良儒驾车仗剑为孔子解围,深得孔子赞赏。

  原文拓跋(tuòbá)夹谷,宰父(zǎifǔ)梁(ɡǔliáng)。晋楚闫法,汝鄢(yān)涂(tú)钦。

  注释

  拓跋:鲜卑族政权北魏王朝自称是黄帝之后,受封于北土,谓黄帝以土德王,而鲜卑语称土为拓,称君主为“跋”,故北魏皇族以拓跋为姓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以《周易》解释“元”为万善之始,遂改拓跋为汉姓元,所以北魏在历史上亦称拓跋魏或元魏。

  夹谷:满族的祖先在五代十国时称女真,到辽代时完颜阿骨打统一各部建立金王朝,金代女真族有加古部落,后来写成夹古,遂成为复姓,为子孙沿用。

  宰父:周代设有掌管朝议、考核官员职守等级的官职宰夫,后演化成复姓宰父。孔子弟子宰父黑即出自此氏族。

  穀梁:春秋时鲁国有大夫食邑封于穀梁,后代遂以先人采邑为姓。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战国鲁人穀梁赤,即这一氏族的后人,他后来为《春秋》作传,与《左传》《公羊传》并称“春秋三传”。一说古代种植穀粱的氏族后代以穀粱为姓,后改粱作梁,遂姓穀梁。

  晋:西周时周成王封其弟叔虞建唐国,唐叔虞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国南有晋水,改封国称晋,自称晋侯,晋侯后裔遂以晋为姓。

  楚:西周时鬻熊立国于荆山,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其裔孙熊绎受封于周成王,被称为楚子(子爵),其国则称为楚、荆楚或荆蛮。之后楚国疆土不断扩大,并迁都至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国被秦所灭后,公族后裔遂以楚为姓。

  闫:西周时周武王封周太伯(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曾孙姬仲弈于阎乡,其后人遂有以阎为姓者。阎与闫通,故闫姓与阎姓同宗,是阎姓的别支。

  法:战国末期田齐被秦国所灭,齐襄王的子孙为避祸不再称田姓,而改以襄王名字法章中的法字为姓。

  汝:西周末年幽王被杀,太子宜臼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史称周平王。周平王封少子于汝(今河南省境内),其子孙后以封地汝为姓。一说殷商有贤人名汝鸠,汝鸠后代遂以汝为姓。

  鄢:春秋时郑国有鄢邑(今河南鄢陵),《左传》载“郑伯克段于鄢”,记郑庄公讨伐反叛的弟弟共叔段至鄢邑,指的就是此地,鄢人后代遂以邑名为姓。

  涂:相传夏代有涂山氏,其后代去山字以涂为姓。又古有涂水(即今安徽东北部的滁河),居住水畔的人们遂以涂为姓。

  钦:本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东胡的别支,于秦末被匈奴所灭,其后人避祸迁徙至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改称乌桓族。乌桓族亦称乌丸族,其中的钦志贲(bēn)部落的后裔子孙,在民族融合中改称汉姓钦。

  故事链接

  1.拓跋家族与北魏

  北魏王朝经拓跋珪、嗣父子两代的经营,尽取黄河以北山西、河北之地,隔河与南朝刘宋政权相峙。处于上升阶段的拓跋氏雄心勃勃,力图统一北方,进击南朝。然而整个北方地区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赫连夏称雄关中,匈奴别种卢水胡建立的北凉盘踞河西,鲜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割占陇右,辽东则有冯跋建立的后燕,北方的柔然更是不断犯界侵扰,在拓跋氏统一北方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强硬的对手。同时,南方的刘宋政权亦虎视眈眈。公元424年,刘义隆即位,是为宋文帝。他一面改革内政,整顿吏治,督课农桑,在南方出现了一个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小康局面,史称“元嘉之治”;一面积极筹划北伐,力图收复武帝刘裕北伐时所丢失的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河南之地,形成对北魏王朝的又一个威胁。因此,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拓跋焘的第一个目标便是柔然。柔然,《魏书》称蠕蠕,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约在5世纪初,建立起一个东起外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南到大沙漠,北包贝加尔湖的强大游牧国家,成为拓跋族在北方的一个劲敌。北魏建立之初,柔然便不断侵扰,“蠕蠕犯塞”的记载史不绝书。始光元年(424),拓跋焘即位不久,柔然汉纥升盖可汗大檀就率领六万骑兵攻入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杀掠吏民,抢劫财物,攻陷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故都。拓跋焘率轻骑讨之,亦陷入重围,全赖殊死拼战,才使柔然兵退。柔然的侵扰牵制了北魏力量,使其无力进一步征服其他割据政权,更无力南进,与刘宋王朝争强。拓跋焘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提出如果不先征服柔然,就会腹背受敌,陷于困境。他不顾太后和众多大臣的反对,在崔浩等支持下,决定北征柔然。

  始光元年(424)九月,拓跋焘大集士卒,治兵于东郊,准备北征。十二月,拓跋焘亲征,以平阳王长孙翰率军出参合(今内蒙古凉城东北),自领一军进屯柞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与阿伏干率领的柔然骑兵相遇,斩首数千,获马万余匹,大胜而归。明年十月,拓跋焘再次治兵于西郊,大举北伐,东西五道并进,大军至漠南,舍辎重,轻骑带十五日粮越大沙漠进攻,柔然可汗大檀惊慌失措,率众北遁。这两次北伐虽然并没有使柔然受到致命打击,但使得柔然对北魏的侵扰有所缓和。

  始光二年(425),夏主赫连勃勃死,子昌继位。先是,赫连勃勃立太子赫连,后欲废而立幼子酒泉公赫连伦,于是攻杀伦,三子太原公昌又率兵攻杀,勃勃即以昌为太子,及勃勃死,昌遂得继位。拓跋焘闻知勃勃诸子相攻,关中大乱,遂乘机西伐。始光三年(426)九月,以司空奚斤领一军袭蒲坂(今山西永济县东),宋兵将军周几领一军袭陕城(今河南陕县西),进逼关中重镇长安。十月,亲领大军奔袭统万(今内蒙古乌审旗南),行至君子津(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北九十公里黄河处),天气暴寒,河水冰冻,拓跋焘遂帅轻骑二万从冰上渡河,兵至黑水(今陕西横山西北长城外无定河北岸的支流淖泥河),离统万城仅三十余里,正是冬至日,赫连昌在宫中大宴群臣,突闻消息,上下惊恐。赫连昌匆促领兵迎战,大败而退,城门未及关闭,魏军乘势攻入西门。赫连昌退入宫内,紧闭大门,拓跋焘见一时难以攻下,遂于第二天分兵四掠,获牛马十余万头,徙民户万余家而归。与此同时,另两路魏军亦先后占领弘农(今河南灵宝北)、蒲坂、长安。

  始光四年(427)春,赫连昌遣其弟赫连定领兵两万向长安,力图夺回这一关中重镇,魏兵固守,双方相持于长安城郊。拓跋焘闻报后,遂伐木阴山,大造攻城器具,准备再度伐夏。五月,分部诸将,以司徒长孙翰、廷尉长孙道生、宗正娥清等领骑兵三万为前锋,常山王拓跋素、太仆丘堆、将军元太毗等领步兵三万为后援,南阳王优真、执金吾桓贷、将军姚黄眉等领步兵三万护送攻具,将军贺多罗领精骑三千为前候。大军到拔邻山(在黑水东北,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魏军舍弃辎重,拓跋焘领轻骑三万奔袭,至于黑水,魏军在周围山谷分兵设伏,拓跋焘领一军直趋统万城。赫连昌本欲坚守,待在关中的赫连定回师援救,然赫连定正与长安魏军胶着不下,拓跋焘又故意示之以弱,令士兵采集野菜为食。于是,赫连昌引步骑三万出城迎战,魏军伪退,夏兵鼓噪追击,魏军突然反击,夏兵不及防备,大溃而奔,魏军乘胜攻入统万城内,赫连昌逃奔上邦(今甘肃天水),长孙翰领军追至高平(今宁夏固原),不及而还。正在长安城外的赫连定闻统万已破,军心大乱,亦收众退奔上邽。明年二月,平北将军尉眷领兵攻占上邽,赫连昌退保平凉(今甘肃平凉西北),不久,被魏兵所擒。赫连定收拾余众,保据平凉,即皇帝位。

  当拓跋焘大举攻夏之际,柔然见魏军方有事于西方,又屡屡侵扰边界,神麔元年(428),柔然骑兵万余攻入塞内,大掠边民而走。因此,拓跋焘决定再行北伐柔然。神麔二年(429)四月,拓跋焘治兵于南郊,分军遣将,平阳王长孙翰领军自西道向大娥山,拓跋焘领军自东道向黑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同会于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五月,东道魏军到达漠南,舍弃辎重,轻骑奔袭。兵至粟水(今蒙古国西北部之翁金河),柔然可汗大檀闻听北魏大军来到,不及设备,只得携其家族,焚毁屋舍西遁,部落四散,畜产布野,无人收视。大檀弟匹黎先闻有魏军来攻,帅众欲来救援,恰遇西道魏军到达,被魏军击溃。拓跋焘率魏军沿粟水西行,六月,到达离平城三千七百余里的菟园水(今蒙古国杭爱山南之推河),魏军分兵搜讨,东至瀚海(今蒙古高原东北境),西至张掖水(今纳林河),北越燕然山(今杭爱山),原来受柔然控制的高车诸部也趁机摆脱柔然,先后归附北魏者有三十余万落之多,所获牛马百余万匹。七月,拓跋焘引兵东还,回到漠南,闻东部高车屯驻已尼陂(今贝加尔湖),人畜甚众,遂遣左仆射安原等领骑兵往攻之,招降东部高车数十万落,将他们劫往漠南北魏控制地区。十月,魏军凯旋回到平城。

  原文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

  注释

  段干:春秋时道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老子的儿子李宗为魏国大将,受封邑于段干,其子孙后代以封地段干为姓。

  百里: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姓百,名奚,字里)原为虞国大夫,虞亡后被晋国俘获当作陪嫁之臣送入秦国,后来一度出走入楚,又被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回,用为大夫,世称五羖(ɡǔ)大夫。百里奚与蹇叔、由余等共同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其子孙后代遂以百里为姓。

  东郭:古代城邑筑有城墙围护,称作城;在城的外围再加筑的一道城墙则称作郭。周代齐国公族大夫居住于国都郭墙内东、南、西、北方的,分别有以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为姓氏者。

  南门:商汤时贤臣蠕居住在都城南门,人称南门蠕,其子孙遂以南门为姓。一说当时有负责开启、关闭都邑南门的管城官,他的后代于是以南门为姓。

  呼延:秦汉时散居我国北方大漠南北的匈奴族有呼延(也写作呼衍)、兰、须卜三个贵族部落,匈奴鲜卑族拓跋部建魏并南迁洛阳后,呼延则成为了北魏的一个复姓。

  归:周代有小国名胡或胡子,故址在今安徽阜阳西北,春秋时被楚所灭。胡子国公族中有归姓,即今归姓公认的始源。

  海:春秋时卫灵公有大臣海春,是海姓公认的氏族先祖。

  羊舌:春秋时晋国公族靖侯封食邑于羊舌,后代遂以其封邑为姓。

  微生:周代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中有以微为姓者。微生氏族认为自己的先祖是出生于微家,故姓微生,所以微生与微两姓同源同祖。一说鲁国有贵族微生氏,即微生姓氏的渊源所自。

  故事链接

  1.百里奚的身价

  春秋时百里奚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可是家境贫困,加上楚国宗法制度森严,平民没有希望入仕为官。百里奚的妻子杜氏是个很有见识的女子,深知自己丈夫是旷世奇才,于是就鼓励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

  在百里奚出游那天,家中已经揭不开锅了。杜氏一大清早起来,宰杀了唯一的一只下蛋母鸡,劈了门闩炖母鸡,煮小米饭,给丈夫饯行。百里奚从南阳出游求仕后,历经宋、齐等国,因为朝堂里无人,都没有得到录用。在齐国,百里奚陷入困境,一度沿街乞讨,继续求仕生涯。在齐国郅地,他遇见了蹇叔,两人一番高谈阔论,就结为知己。此后,在蹇叔的举荐下,到虞国当了个大夫。但虞国国君是个爱财如命的人,在收了晋国的垂棘(垂棘地方产的宝玉)和宝马等财物以后,就答应借道路给晋国,让晋国途经虞国去征讨自己的邻国虢国,也是虞国的同姓兼同盟国。百里奚对虞国国君述说唇亡齿寒的道理,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闭口不再劝谏,并对同僚宫之奇说:“对蠢人直言相劝,无异于把珍宝丢弃在路上。”果然,晋国灭虢国后,把矛头指向虞国。公元前655年,晋国(献公)灭掉虞国,俘虏了虞国君及其大夫百里奚。由于他拒绝在晋国做官,被晋国充作奴隶(媵人),在穆姬嫁给秦穆公时候,陪嫁到秦国。百里奚在去秦国的途中,逃回到楚国。

  楚国国君楚成王听说百里奚善于养牛,就让百里奚为自己养牛。刚当上秦国国君的秦穆公,名字叫任好,是一位胸有大志的国君,听说了百里奚是人才,就想重金赎回百里奚。秦穆公的谋臣公子絷说:“那楚成王一定是不知道百里奚的才能,才让百里奚养牛。若用重金赎他,那不就等于告诉人家百里奚是千载难遇的人才吗?”秦穆公问:“那我怎么才能得到百里奚?”公子絷说:“可以贵物贱买,用一个奴隶的市价,也就是五张黑公羊皮来换百里奚。那样楚成王就一定不会怀疑了。”

  当用五张黑羊皮换回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国后,秦穆公亲自接见了百里奚。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国君垂询!”穆公说:“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掳,并不是你的过错。”秦穆公亲自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并与他商谈,讨教国家大事。两人一谈就是三天,言无不合。穆公十分高兴,要拜其为上大夫(上卿),委以国政,实际上就是把秦国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百里奚。百里奚坚决辞让不受,并推荐自己的好友蹇叔当上卿。最后,秦穆公就用重礼将蹇叔请来秦国,让他和蹇叔一道做秦国的上大夫。因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换回来的奴隶,故世人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羖,就是黑公羊皮的意思。

  原文岳帅缑(ɡōu)亢(kànɡ),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

  注释

  岳:相传唐尧时设有掌管四方诸侯的大臣,称之为四岳(一说四岳为羲和的四个儿子),四岳的后裔中有以岳为姓者。

  帅:上古至先秦掌管音乐的官称作师,其后代遂以师为姓。西晋时为避景帝司马师讳,将师姓去掉一横改姓帅,遂有帅姓。

  缑:西周时有卿大夫封食邑于缑(今河南偃师东南),子孙遂以缑为姓。又北魏鲜卑有渴侯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渴侯为汉姓缑。

  亢:西周诸侯国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后裔有伉氏,其后代有去掉人字旁以亢为姓者。又春秋时卫国大夫三伉的后人以亢为姓。又战国时齐国有亢(ɡānɡ)父邑,地势十分险要,故址在今山东济宁南,受封镇守亢父的士大夫后裔中,亦有以亢为姓者。

  况:据说三国时蜀国有况长宁,是况姓之始见。一说况姓出自庐江郡,庐江郡即春秋时舒国,在今安徽合肥一带。明代苏州知府况钟,江西靖安人,以刚直清廉、断狱公正见称,是史籍中为数不多的况姓名人,但亦有人考证说况钟先祖姓况乃黄姓所改。

  后:相传与颛顼争帝而发怒头触不周山的共工氏,有个儿子名句龙,句龙担任后土一职,掌管社稷,即田地和五谷。后土自夏、商、周三代以来,被尊奉为土地之神,句龙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为姓,称后氏。

  有:相传远古巢居的发明者为有巢氏,有巢氏的后代中遂有以有字为姓者。一说孔子的弟子有若,字子有,是有姓的先祖。

  琴:春秋时卫国人琴牢,字子开,又字子张,为孔子弟子,他的后代遂以琴为姓。又古代世世相承的琴师子孙中亦有以琴为姓者。

  梁丘:春秋时鲁国有邑名梁丘,故址在今山东成武东北,有卿大夫封邑于此,后代遂以梁丘为姓。齐景公有下大夫名梁丘据,即出自其族。

  左丘:春秋时鲁国有太史左丘明,相传是周代史官之后,世代为左史,故以左为姓,名叫丘明。一说他因家住左丘,名叫明,故称左丘明。左丘明家世代担任史官,故他能搜罗到列国之史以解释《春秋》,著有《春秋左氏传》和《国语》。今复姓左丘者,均以左丘明为其先祖。

  东门:春秋时鲁庄公之子公子遂,字襄仲,因居住在都城东门,世称东门襄仲。鲁文公死后他借助齐国之力而立鲁宣公,其子归父也因此受宠于宣公,他们的后代遂以东门为姓。

  西门: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居住于都城西门,后代遂以西门为姓,战国魏文侯时邺令西门豹即出此氏族。

  故事链接

  1.一代名将岳飞

  岳飞出生时,有大雁般的鸟在他家的屋顶上飞鸣,所以他的父母就给他取名为“岳飞”。他还没满月,黄河决堤,洪水暴涨,淹没了岳飞的家乡,他妈妈抱着他坐在一个大缸中,大缸被洪水冲到岸边,岳飞母子保住了性命,大家都觉得很诧异,认为将来这个孩子必然会出人头地,有所作为。

  宣和四年(1122),真定宣抚使刘招募义勇士卒,岳飞应征入伍。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当时金兵年年南下侵杀抢掠,骚扰南宋边境,南宋朝廷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议和,以秦桧为主;一派主张坚决抵抗,以岳飞、韩世忠为主。

  当时岳家军节节胜利,金兵闻风丧胆。不久,岳飞进兵朱仙镇,又以少胜多,击溃了金兵的十万大军。岳飞高兴地向高宗奏告:“金兵锐气丧尽,目前已丢弃兵器,向北逃窜。机不可失,我军应该一鼓作气,追击逃兵,迎回被俘虏的宋徽宗和宋钦宗。 ”

  皇帝一听就慌了,他琢磨着:如果南宋军队获胜,那么被金国俘虏的宋徽宗和宋钦宗就会被放回来,那到时候,到底该谁做皇帝呢?想到此处,赵构不再犹豫了,他命秦桧先让一向与岳飞不和睦的张俊等将领率部先归,然后以岳飞不宜孤军久留为由,命令他班师回朝。皇帝怕岳飞不听,一天之内竟连发十二道金牌。岳飞开始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班师,但金牌一道比一道急促,语气一道比一道严厉,第十二道金牌已经变成“命你速即起,若再迟延,立斩不赦。”岳飞明白乘胜追击已绝无可能,仰天长叹道:“我十年的努力,没想到在一天之内全部作废了!大宋江山,社稷乾坤,再也无力挽回!”

  岳飞班师回朝后,痛苦地问他的部下张宪说:“天下事该怎么办呢?”张宪回答说:“那就看您想怎么办。”他们的谈话落入了有心人的耳中,报告给了皇帝,皇帝听了勃然大怒,加上以前有人告密说,岳飞曾经说,自己与宋太祖赵匡胤都是三十岁左右就当上了节度使。皇帝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马上派使者调查此事,岳飞这才知道事情原委,他痛极反笑,叹道:“皇天厚土,可以代表我岳飞的衷心!”于是让使者把他背后的衣服撕开,只见“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其力度深深刻入了背部皮肤的纹理中。

  绍兴十一年(1141)十月,秦桧首先诬陷岳飞手下的将领张宪谋反,然后又诬陷岳飞之子岳云给张宪写过谋反信,是同谋。岳飞父子下狱。岳飞拒绝自救,坚定地说:“如果苍天有眼,就不会诬陷忠臣。再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能往哪里逃呢?”没想到,宋高宗和秦桧坚持置岳飞于死地,两个月后,岳飞与他的儿子岳云被绞死在风波亭。消息传遍天下,百姓们都为岳飞感到悲痛,据说行刑当日,杭州城阴雨凄苦,整日绵绵不绝,仿佛也在为岳家父子的冤屈哀悼。

  岳飞父子死后,同为抗金名将的韩世忠愤慨异常,他质问秦桧:“岳飞抗金,何罪之有?岳飞谋反,证据何在?”秦桧支吾了半天,说:“岳飞与他的儿子岳云与张宪的谋反证据虽然没有找到,但谋反这个事儿,恐怕是有的吧!”

  一代名将岳飞就这样被秦桧和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了。千百年后的今天,在杭州西湖畔,秦桧塑像还跪在岳飞脚下,为自己做出的不齿行为进行深深的忏悔。

  原文商牟(móu)佘(shé)佴(nài,又读mǐ),伯赏南宫。墨哈谯(qiáo)笪(dá),年爱阳佟(tóng)。

  注释

  商:相传黄帝之兄有孙封地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遂以商为姓。一说商纣王有贤臣商容,他的后代于是以商为姓。又周武王灭商后,商朝公族后代以故国名为姓。又战国时卫国人公孙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任秦国左庶长,两次在秦实施变法,并因战功受封商十五邑,号称商君,秦孝公死后他被秦国贵族车裂,子孙遂以商为姓。

  牟:春秋时有牟子国,故址在今山东莱芜东,相传是帝喾火官祝融后裔的封国,国人遂以牟为姓。

  佘:佘姓起源不详,因古代有余字而无佘字,或是从余姓演化而来。又春秋时齐国有邑名佘丘,齐国公族中有食邑封于此者,后代遂姓佘丘,佘姓或由佘丘演化而成。一说余丘应作蛇丘,亦作佘丘。另说五代时有余姓音讹作沙姓,又写作佘姓。总之,佘姓晚于余姓,由余姓声、形讹变的可能性极大。古书上最早著录的是唐代太学博士佘钦;而百姓知道佘姓大多是因为小说戏曲《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

  佴:佴姓极少见,起源不详,存世书册中以晋代《山公集》中的佴湛为较早。佴还可以读作èr,是随后,居次的意思,但在词汇中亦极少使用。

  伯:相传帝舜时任命伯益为掌管山泽的虞官,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禹选定为继承人,最后被禹的儿子启所杀,伯益的后代遂以伯为姓。

  赏:春秋时吴国建都吴中(今江苏吴县),赏姓为当时“吴中八姓”之一,亦是赏姓可以查考的最早记载。

  南宫:春秋时鲁人南宫括,字子容,为孔子弟子,言行深得孔子赏识,孔子将哥哥之女嫁其为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索隐》认为括又作(tāo),即鲁国大夫孟僖子的儿子仲孙阅,因为居住在南宫,所以以南宫为姓。在《论语》中南宫括又作南容适或南宫适,其后代遂继用南官为姓。

  墨:商代孤竹国国君本姓墨胎氏,后改为墨氏。其长子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次子叔齐名墨智,字公达,两人皆因耻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中。孤竹国君即墨氏先祖。

  哈:我国少数民族回族的姓氏之一。回族的第一大姓为马姓,这是因为回族人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该教创始人如今译作穆罕默德,而在明清时代“穆”一般译作“马”。除马姓外,哈、白、沙、金也是用得较多的回族姓氏,此外满族中也有一些以哈为姓氏者。

  谯:周代召公奭曾佐武王灭商,为燕国开国君主。他的儿子名盛,封地于谯,故址在今安徽亳州一带,其后代遂以谯为姓。又周武王弟弟叔振铎封于曹国,其公族中有食邑封于谯者,子孙后代遂以谯为姓。

  笪:起源不详,宋代有笪深、笪揆见于书册记载。

  年:周代齐国始祖姜太公后裔中有以年为姓者。又有严姓因音近而讹传为年姓者。

  爱:唐代西域回鹘国,其先为匈奴族,北魏时称高车或敕勒部,唐初称回纥,与唐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并从属唐朝。回鹘有一位国相爱邪勿曾出使唐朝,唐朝皇帝赐其汉姓为爱,名弘顺,其子孙后代遂沿用爱姓。

  阳:周代有国名阳,故址在今山东沂水西南,春秋时被齐所灭,国人后遂以阳为姓。又东周景王封其小儿子于阳樊(今河南济源),后为避诸侯间不断战乱,举族迁往燕国,遂以原封地中的阳字为姓。

  佟:商汤灭夏后,夏朝内史终古归附商朝,终古后代以终为姓,因“终”与“佟”音形相近,后又演化出佟姓。又女真族有佟佳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后金,自号满洲汗,女真亦称满族。满族后金于皇太极时改国号为清,清统一中国后在与汉民族融合过程中,佟佳氏逐渐演变为佟姓。

  故事链接

  墨子见招拆招阻止战争

  战国初年,楚国国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他扩大军队,要去攻打宋国。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为鲁班的。公输般使用斧子不用说是最灵巧的了,谁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后来有个成语,叫做“班门弄斧”。公输般被楚惠王请了去,当了楚国的大夫。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作云梯。楚惠王一面叫公输般赶紧制造云梯,一面准备攻打宋国。

  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一传扬出去,列国诸侯都有点担心。特别是宋国,听到楚国要来进攻,更加觉得大祸临头。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得最厉害的是墨子。墨子,名翟(dí),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要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算违背他的主张。墨子还反对那种为了争城夺地而使百姓遭到灾难的混战。这回他听到楚国要利用云梯去侵略宋国,就急急忙忙地亲自跑到楚国去,跑得脚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裹着脚走。这样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诚恳地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产也不丰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绣花绸袍,去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呢?”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还是不肯放弃攻宋国的打算。公输般也认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墨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不信我们现在就比试比试。”他解下了身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下围着当作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作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一个用云梯攻城,一个就用火箭烧云梯;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石擂木砸撞车;一个用地道,一个用烟熏。

  公输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来。公输般呆住了,但是心里还不服,说:“我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你,不过现在不说。”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楚惠王听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弄得莫名其妙,问墨子说:“你们究竟在说什么?”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不过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帮助他们守城了。其实他打错了主意。我来到楚国之前,早已派了禽滑厘等三百个徒弟守住宋城,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即使把我杀了,楚国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没有希望,只好说:“先生的话说得对,我决定不进攻宋国了。”

  这样,一场战争就被墨子阻止了。

  原文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注释

  第五: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将战国原诸侯国王族后裔迁徙至关中,以削弱地方豪强割据势力。因原齐国田氏族大支众,需要迁徙的园陵太多,故从第一至第八按次第划分排序来代替其原来姓氏,划分为第五氏的后人遂以第五为姓。东汉光武帝时,第五氏族有名叫伦、字伯鱼的儒生被举为孝廉,拜会稽太守,以清廉著称于时,汉章帝时擢升司空,其子孙后亦陆续为官,故“第五”一姓因此而显。其余第一、第二等姓渐衰,子孙亦有改回田姓者。

  言:春秋时吴人言偃,字子游,为孔子弟子,任鲁国武城宰,以礼乐教化治理武城人,其后代遂以言为姓。

  福: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名福子丹,当为福姓始祖。又清代满族富察氏、蒙古族旺察氏等都有以福为称谓者,如康熙时进士、大学士福敏,乾隆时参赞大臣福禄,乾隆时大将军福康安等。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