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天地玄黄①,宇宙洪荒②。日月盈昃(zè)③,辰宿列张④。
注释①玄黄:天地的颜色。玄,高空的深青色。②洪荒:古人想象中远古宇宙一片混沌、蒙昧的状态。③盈:月亮圆满。昃:太阳西斜。④辰宿:星辰,星宿。列张:排列分布。
译文苍蓝的上天,灰黄的大地,混沌的宇宙无边无际。太阳东升西下,月儿圆缺轮替,满天星辰排列自有序。
故事链接
1.盘古开天地
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有一个不知道为何物的东西,叫作帝江(也有人叫他混沌),它没有七窍,如同一个没有洞的口袋一样。它有两个好友,一个叫倏,一个叫忽。有一天,倏和忽商量为帝江凿开七窍,帝江同意了。倏和忽用了七天为帝江凿开了七窍,但是帝江却因为凿七窍死了。
帝江死后,它的肚子里出现了一个人,名字叫盘古。盘古在这个“大口袋”中一直酣睡了约一万八千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当他睁开蒙眬的睡眼时,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他想伸展一下筋骨,但“鸡蛋”紧紧包裹着身子,他感到浑身燥热不堪,呼吸非常困难。天哪,这该死的地方!盘古不能想象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忍辱地生存下去。他火冒三丈,勃然大怒,于是他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哗啦啦啦……”一阵巨响过后,“鸡蛋”中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飘扬扬升到高处,变成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变而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人置身其中,只觉得神清气爽。
盘古仍不罢休,继续施展法术,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天终于不能再高了,地也不能再厚了。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他缓缓睁开双眼,满怀深情地望了望自己亲手开辟的天地。啊!太伟大了,自己竟然创造出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此,天地间的万物再也不会生活在黑暗中了。盘古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慢慢地躺在地上,闭上沉重的眼皮,与世长辞了。
伟大的英雄死了,但他的遗体并没有消失: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皎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长;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了道路,供人们行走;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在山东),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在陕西),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在湖南),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在山西),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在河南)。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2.参商永隔
参(shēn)、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两颗星星的名字,它们正好分布在天球遥遥相对的两侧。当参星冉冉东升时,商星便悄然落下。它们从来没有相遇的时候,所以古人有“参商永隔”的说法,把兄弟不睦或亲朋久别不能重逢比喻为参商。星星为什么能和人事联系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常将天空中的星星与地上的版图、民族等相对应。《史记》上说:“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意思是说地上有什么事物,天上就可以找出与之相应的星星来。传说,上古时候,华夏大地有四个部落,即东夷、西羌、南蛮、北狄。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kù)高辛氏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阏伯(èbó),是东夷的首领;小儿子叫实沈,是西羌的首领。他们住在大森林里,不能相容,每天总是彼此争斗,互相攻打。
老爹高辛氏为此非常犯愁,本以为兄弟间应该和睦相处,没想到这对兄弟却像仇人似的。既然仇恨无法化解,就让他们离得远远的。
于是,高辛氏找到尧帝,让尧帝下了一道诏令,把阏伯封在“商”地,让他观测大火星(即商星),来定时节。把实沈封在“大夏”,让他观测参星,来定时节。当时的商即现在的河南东部一带,大夏则在山西南部。阏伯对应天空的商星,实沈对应天空的参星。这样,兄弟俩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南,从此不曾再见一面。
原文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①。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注释①律吕:乐律的统称。旧说我国古代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称作十二律。十二律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奇数个律为阳律,叫“六律”;偶数个律为阴律,叫“六吕”,合称“律吕”。古人将十二律于十二个月相对应,认为可用律吕调阴阳,使时序不相紊乱。
译文一年四季,寒来暑往,秋天地里收割忙,冬天粮食囤满仓。历法纪年,用闰日闰月来调整;六律六吕,调节时序合阴阳;云气蒸腾化为雨,天寒结成地上霜。
故事链接
1.桑林祷雨
相传商汤消灭残暴的夏桀之后,建立了商王朝,深得人民拥护。正当他准备领导民众恢复生产时,却遭遇连年大旱。据古籍记载,那时,河水干涸,大地龟裂。百姓挖草根、啃树皮,生活极其困苦。
当大旱持续至第七个年头时,心急如焚的汤再也坐不住了。一天,他命令史官在一个叫桑林的地方设立祭坛,亲率伊尹(商初名臣)等文武大臣沐浴斋戒,恭恭敬敬地祭天求雨,但老天爷还是不给面子。汤又吩咐史官占卜。占卜的结果是:祭天需要用“人牲”以显示诚意。所谓“人牲”就是人祭,是将活人放在柴上焚烧来祭祀,以此感动天地鬼神。
“这好办,随便抓一个人就是了。”史官说。
“祭祀求雨,本来是拯救民众于水火,怎可把活人扔到柴草上焚烧呢?再说,天不下雨,并不是百姓的过错啊。要烧就烧我吧。”汤沉着脸,语气坚定地说,“谁也不准阻拦!”
说罢,汤便命人架起柴堆,让左右将自己的头发、指甲剪掉,再一次洗浴洁身。之后,他跪在地上虔诚地祷告:“苍天呀,几年滴雨未下,是不是因为我处理政事不公道?是不是因为我向百姓征收的赋税太重?是不是王宫修建得太华丽?是不是我对贪官污吏心慈手软?是不是我听信了小人谗言?若是我一人之罪,不可连累万民;若是万民有罪,也由我一人承担。天降灾难,一定是我的缘故,请上天惩罚我一个人吧,不要让百姓跟着我一起受苦了。”祷告完毕,汤便毅然坐到柴堆上,命左右点火。
也许是商汤的真心忏悔感动了上天。霎时间,天空昏暗下来,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在场的人们也顾不得雨淋,高兴地又唱又跳,场面非常感人。汤王命史官把百姓的歌舞予以记录整理,取名“桑林舞”。
面对灾难,勇于自责,向老天反省人为的过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心系民众的仁君,商汤勇于担责的精神,受到后人的敬佩和颂扬。
原文金生丽水①,玉出昆冈②。剑号巨阙(què)③,珠称夜光④。
注释①丽水:金沙江流入今云南丽江境内的一段称丽水,也称丽江,自古出产黄金。②昆冈:昆仑山。③巨阙: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宝剑,乃欧冶子铸锻的五把名剑之一,后代常用作宝剑的通称。其余四剑称湛庐、胜邪、鱼肠、纯钧(一作纯钩)。④夜光:传说中夜里可以闪闪发光的宝珠,据说出自南海,为鲸鱼目瞳所变。一说即隋侯珠,隋侯救助了一条受伤的大蛇,大蛇后来便衔了夜光珠来报答他。
译文黄金出产在金沙江畔,美玉生成于昆仑山冈。锋利的宝剑号称“巨阙”,珍贵的明珠叫做“夜光”。
故事链接
1.子罕不受玉
春秋时有一个宋人得到一块美玉,决定把美玉献给子罕,可子罕却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玉给工匠看,他们认为是宝物,所以才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当作宝,你把玉给我,那么我就是一个贪心的人;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献玉的人很恭敬地说:“小人拥有玉,不能把它带入他乡,拥有这个玉是想请求免于死难。”
于是子罕把玉放置在自己居住的乡里,派玉人替自己雕琢、加工,卖掉璧玉,使献玉者富裕之后,才让其人回到他的居所。
原文果珍李柰(nài)①,菜重芥姜②。海咸河淡,鳞潜羽翔③。
注释①柰:沙果,俗称花红。②芥:芥菜。种类很多,叶用芥菜可腌制雪里红,茎用可腌榨菜,根用可腌大头菜,种子可磨碎做芥末。芥姜,与上句“李柰”均泛指果蔬。③鳞:这里泛指鱼类。羽:泛指禽鸟。这句意思是说物产丰饶。
译文果中美味有李子沙果,日常菜蔬离不开芥菜生姜。海水咸,河水淡,龟儿水里藏,展翅的鸟儿蓝天任飞翔。
原文龙师火帝①,鸟官人皇②。始制文字③,乃服衣裳④。
注释①龙师:即伏羲氏。相传他用龙给百官命名,故名龙师。火帝:即炎帝。传说炎帝以火纪事,命名百官,并自为火师。②鸟官:即少皞氏,也作少昊氏。传说他以鸟为图腾,并用鸟名为官名。人皇: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生有九个头,出巡时乘六鸟所驾云车。③制文字:相传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汉字。④服衣裳:传说黄帝之妻嫘祖,为西陵氏之女,创造发明了养蚕治丝法,教民制作衣裳。
译文龙师即伏羲,火帝是炎帝,鸟官乃少皞,人皇为古帝。仓颉发明创文字,嫘祖教民始制衣。
故事链接
仓颉造字
相传在遥远的黄帝时代,有一个很奇特的人,他智慧无穷,待人谦和,头上长有四只烱烱有神的眼睛。他就是黄帝的史官仓颉(jié)。
黄帝分派仓颉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挺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然有序。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样,文字产生了。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仓颉见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各个部落去。还有传说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么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么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原文推位让国①,有虞陶唐②。吊民伐罪③,周发殷汤④。
注释①推位:推让出君位。②有虞:有虞氏,即虞舜,名重华。上古部落联盟领袖,后选拔并让位给治水有功的大禹。陶唐:陶唐氏,即唐尧,名放勋。上古部落联盟领袖,挑选并考察了虞舜三年之后,让位给舜,由舜代他行政。③吊民伐罪:慰问被压迫的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④周发:西周开国君主武王姬发,他讨伐暴君商纣王,灭商建周。殷汤:殷商国王成汤,他率兵赶走夏代暴君桀,建立了商朝。
译文禅让王位和社稷,史颂圣君虞舜与陶唐。安抚百姓讨伐暴君,世赞英主商汤、周武王。
故事链接
纣王之鹿台
殷朝末年,纣王决意筑鹿台。一则固本积财,长期驾驭臣民;二则讨好妲己,游猎赏心。他先命姜尚监修,姜尚据理劝谏不受。纣怒欲杀之,姜尚逃遁,弃暗投明,辅佐周室。纣又命心腹崇候虎监工。崇候虎虔诚服从纣王旨意,兴师动众,集各地名匠,聚全国财宝,整整用了七年时间,一座豪华壮丽的工程才算告竣。还建造了宫廷楼榭数百间,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豪华盖世。殷纣王携妲己及歌女一连饮乐三日,以示庆贺。
这个时候,渭水流域周文王姬昌领导的周族正在崛起。经过多年准备,完成了对商都的包围之势。武王姬发继位后,以德治国,富国强兵,诸侯国纷纷归附。在姜太公的辅佐下,武王开始了讨伐商纣的斗争。当时,商军主力远攻东夷,都城朝歌十分空虚,周武王亲率虎贲(bēn)三千,甲士数万人,趁机杀奔朝歌。
公元前1046年年初的一天,天刚蒙蒙亮,周武王就来到朝歌郊外的牧野,举行战前誓师大会,他向士兵们做了简短有力的演说。
“各位将士,今天我替天行道,消灭暴君,希望大家勇敢作战。”周武王历数了纣王的种种罪行,并宣布了严明的作战纪律,大大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随后,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地向商都进发。
由于商军主力在外,临时拼凑的兵士多为囚犯、奴隶等罪人,这些人既无斗志又没经过训练,刚一交战,便溃不成军。不少士兵不堪忍受纣王的暴虐,临阵倒戈,致使商军全线溃败。商纣王见大势已去,慌忙逃回朝歌,和妲己一起自焚于平日寻欢作乐的鹿台。
原文坐朝问道①,垂拱平(pián)章②。爱育黎首③,臣伏戎羌。遐迩(xiáěr)一体④,率(shuài)滨归王⑤。
注释①道:治国方法。②垂拱:垂衣拱手,不做什么。形容古代帝王无为而治。平章:辨别彰明。出自《尚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即百官。意思是辨明百官功劳,论功行赏。③黎首:黎元,黎民百姓。④遐迩:远近。⑤率滨:“率土之滨”的省略语,出自《诗经·小雅·北山》,意思是四海之内。
译文英明圣君端坐朝堂,咨问贤臣治国良方。垂衣拱手,无为而治,考核百官,论功行赏。爱戴黎民,抚育百姓。戎羌臣服,俯首归降。无论远近,四域八方,江山一统,四海归王。
故事链接
1.卫鞅廷辩
战国时期,卫鞅喜好研究法律,可是他在魏国却得不到赏识。这时,刚即位的秦孝公在秦国积极推行改革,励精图治。一个偶然的机会,卫鞅看到了秦孝公颁布的《求贤令》。“真激动人心啊,我到了那里,一定能有一番作为!”于是卫鞅准备到秦国施展自己的才华。
不久,卫鞅拜见了秦孝公,二人谈得十分投机。听着卫鞅的强国之术,秦孝公不知不觉地在垫席上向前移动膝盖,没有一点倦意。“说得在理,寡人决意变法,以强秦国。”秦孝公感到卫鞅是一个难得的奇才,“不过,变法是一件大事,我想再听听其他臣子的意见。”
第二天,卫鞅、甘龙、杜挚等人应诏进宫。孝公发话了:“寡人想变法,可是不知道天下人会怎样说。”
“做事最忌讳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超出常人的行为,往往被世俗之徒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常常被一般人嘲笑。想成就大业,不能跟见识浅薄的人商量。因此,真正有作为的君主,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有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卫鞅坚定地说。孝公说:“讲得好。”
坐在一旁的甘龙早听得不耐烦了,心想:照你卫鞅这么说,恐怕老夫的待遇还得降低呢。于是,他带着责备的口气说:“不是这样的。老子就主张无为而治。圣人是不会改变百姓的习惯做法而施以教化的。再说,沿用已有的规章制度,是费力最小的。”
杜挚赶紧附和道:“甘大夫说得有理。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不利用现成的礼制,那才是自找苦吃,十足的大傻瓜。”
“请问二位,夏商周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这难道不是事实?二位拘泥书本,安于现状,是被旧规约束,以至于举步不前呢,还是有别的什么想法?创新者不应被责难,守旧者不应受赞美。”卫鞅鄙夷地瞟了他们一眼。
孝公拍手称道:“卫鞅有理有据,讲得好。变法的事就这么定了!”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当时最有实权的职务),开始变法。几年后,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最终吞并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
一个人、一个国家要成就大事业,必须勇于创新,不为旧框框所束缚。
2.千里送鹅毛
唐朝的时候,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声威远震,万国朝宗。对待少数民族,唐太宗更显宽容、开放,有海纳百川的气魄。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王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它有着突兀的额头、颀长的脖颈、洁白的羽毛、红红的嘴巴,显得美丽优雅、高贵大方。
因为路途遥远,缅伯高非常担心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给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一点也不敢怠慢,亲自给天鹅喂水喂食,还不时地让它透透风。
这天中午,天气十分炎热,一行人来到了沔阳河边。清澈的河水哗哗地流着。大家脱掉鞋,挽起裤腿,在水里美美地洗了个脚。
“好凉爽啊!”缅伯高洗完后又来看天鹅。只见笼子里的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宝贝啊,也让你乘乘凉吧。”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
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长颈一伸,翅膀一扇,“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坏了,天鹅飞走了。”大家吃惊地喊道。缅伯高急忙向前一扑,可是来不及了,他没抓到天鹅,只拔下几根鹅毛。
白天鹅灵巧地飞过小河,又飞过远处的山峰,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呆呆地站在原地发愣:“怎么办?拿什么去见唐王呢?我对不起我们国王啊!”
“对了,人们不是都说,唐王宽宏大量吗?我何不这样……”缅伯高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披星戴月,不辞劳苦,缅伯高终于来到了长安。他恭恭敬敬地献上贡品。唐太宗看到鹅毛觉得很奇怪,等读完那首诗后才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怪罪缅伯高,反而觉得这个使者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宽容大度是一种美德。具有这种美德的君主会赢得百姓的拥护。
原文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①,赖及万方②。
注释①被:遍及。②赖:惠,利。
译文凤凰在竹林间欢快地鸣唱,小白马驹悠然地觅食在草场。草木万物沐浴着太平盛世的雨露阳光,君王的仁德恩泽惠及天下万方。
原文盖此身发①,四大五常②。恭惟鞠养③,岂敢毁伤。
注释①盖:发语词。②四大:道家以道、天、地、王(一说“王”应为“人”)为四大,佛教以土、水、火、风为四大,认为一切事物道理均来源产生于四大。五常:即五伦,五教。旧时礼教宣讲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五种关系,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道德伦理。③恭惟:恭敬不安地想。鞠养:抚养。
译文人们的身体发肤,关系到天地伦常。虔敬地想着父母的抚养,哪里敢随便将身体毁伤。
原文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①。
注释①能:才能,技艺。
译文女子应仰慕操守贞洁之妇,男子要仿效德才兼备之人。知道了过错必定要改正,不可荒废已有的技能。
故事链接
李白与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想必大家对这首诗再熟悉不过了。它的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玄宗年间,李白云游天下,到了安徽泾县一带。当地桃花潭有个叫汪伦的人,与李白素昧平生,但非常仰慕他的大名与诗才。得悉李白将来泾县,汪伦便想:有什么办法能让大诗人来自己家乡一趟呢?他知道李白好游、善饮,于是就写了一封邀请信,信上这样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此地倒也值得一游。”读完来信,李白便高高兴兴地去了。到了那里,他跟着汪伦转了半天,只看见几株桃树、一两家酒店,根本没有十里盛开的桃花,也没有一万家酒店的盛况。
见李白很纳闷,汪伦就解释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酒店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哈哈。”李白听了,不禁大笑。对汪伦这个善意的玩笑,他一点也不在意,还是住了下来。在后来的几天里,李白在汪伦的陪同下,四处游玩,喝酒聊天,十分惬意。
有一天清晨,李白悄悄坐船准备离开。忽然,听到从岸上传来一阵歌声。原来,是汪伦带着村民为他送行。只见人们手挽着手,边舞边唱。听着动听的歌声,欣赏着质朴的舞蹈,再回想连日来那甘甜的美酒、清澈的桃花潭,李白被汪伦真挚的情谊深深感动了。他心想:就算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深呀。于是,李白拿起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赠汪伦》,给后人留下了“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佳话。
原文罔(wǎnɡ)谈彼短①,靡(mǐ)恃(shì)己长②。信使可覆③,器欲难量④。墨悲丝染⑤,《诗》赞羔羊⑥。
注释①罔:不可,不要。②靡:不。恃:凭借。③信:诚信。覆:审查。④器:器量。量:计算,测量。⑤墨: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悲:感叹。丝染:《墨子·所染》记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并进而分析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⑥羔羊:《诗·召南·羔羊》以洁白的“羔羊之皮”来比喻君子品德高洁。
译文不要议论别人有多差,不要自负自己多强。诚信要使它经得起考验,器量要大到难以度量。墨子感叹白丝本质容易被色染,《诗经》赞美君子品德洁白如羔羊。
故事链接
1.齐顷公的“恶作剧”
人与人交往,应当以礼相待,不要凭借自己的优势,嘲笑他人的短处。国与国之间亦应如此。否则,往往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春秋时期的齐顷公自恃齐国为中原第一霸,根本不把各诸侯国放在眼里。有一年,晋、鲁、卫等诸侯国的使者出使齐国。凑巧,那三位使臣各有生理缺陷:晋国大将郤克人很高大,但有点驼背;鲁人是个瘸子;卫人只有一只眼睛。
齐顷公得知情况后,告诉了母亲萧太后。这位老妇人也很好奇,非要亲自看看几位使臣。
“哈哈,好戏要上演了。”齐顷公立刻吩咐手下人找了一个瘸子、一个独眼龙、一个罗锅,充当接待人员,定于第二天在后花园会见客人。
当使臣和接待人员从门外进来的时候,台上的萧太后与嫔妃们捂着肚子,笑得前仰后合。下边的文武大臣也不顾礼仪,指指点点,窃笑不已。齐顷公呢,更是乐得合不拢嘴,对自己导演的这场戏很满意。
几位使臣刚开始还以为发生了什么意外,当看到人们的目光都盯着他们时,才明白过来。
“那位老妇人是谁?”郤克问陪他的那个罗锅侍者。
“国母萧太后啊。”侍者低声说。台上嬉笑的人群中竟有国母!郤克不由地怒目圆睁,而鲁卫等小国的使者只是忍气吞声。
接待会不欢而散,各国使者气呼呼地离开了齐国。在路上,大家愤愤地议论着,都觉得咽不下这口气。快过黄河的时候,面对汹涌的河水,郤克咬牙切齿地发誓道:“不报此仇,誓不为人。请河伯作证!”
果不其然,三年后,鲁、卫联军首先向齐国发难。紧接着,郤克率领的晋国军队也攻入齐国国土。公元前589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齐晋鞌之战,齐军大败,连齐顷公也差点当了俘虏。
嘲讽别人,拿别人的缺陷开玩笑,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2.六尺巷的由来
在安徽桐城市的西后街有一条狭窄的小巷,小巷两边是青砖砌成的高墙,中间是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人们将这条长约百米、宽两米的小巷道称为“六尺巷”。说起巷子的由来,还有一段流传甚广的佳话。
桐城人张英是康熙皇帝的重臣,曾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相当于宰相)。张英的老家府第与吴姓人家为邻。有一年,吴家建房子,占据了张家的地,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于是,双方告到了县衙。因为张吴两家都是显贵大户,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结果,事情越闹越大。张家人便决定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想让宰相打招呼“摆平”吴家,给自家人撑腰。
张大人阅过来信,只是微微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写了一首诗。诗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把诗折好装入信封交给来人,命他速回老家。家里人收到回信后,喜不自禁,以为张英肯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打开一看,却是一首打油诗,觉得很没面子。
后来张家人思忖再三,觉得除了“让”也再没有什么好办法。于是,立即动手让出三尺地基。乡邻们交口称赞道:“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张家人的旷达态度,使邻居深感愧疚。于是也把围墙向后退了三尺,争端很快平息了。从此,两家之间,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被乡人称为“六尺巷”。
让一点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三尺加三尺不是简单数学运算的结果,而是中华民族谦让美德的体现。只有人人礼让,生活才会和谐幸福。
原文景行维贤①,克念作圣②。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注释①景行:高尚的德行。语出《诗经·小雅·车舝(xi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是仰慕圣贤高尚品德,与之看齐,站到一起。②念:私欲。
译文高尚的德行,唯有向圣贤看齐,克制私念,就能与他们站列一起。一旦道德树立,声名定会四起,形体端直,堂堂正正,外表自具威仪。
原文空谷传声,虚堂习听①。祸因恶积,福缘善庆②。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注释①习听:重复听到。指有回声。②庆:吉庆,福。《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译文空旷山谷,可以很快传回声;空荡大屋,声音发出引共鸣。祸患皆因作恶多端而引起,福运则是积善行德的余庆。一尺长的璧玉并非真正是珍宝,一寸短的光阴不可虚度要力争。
故事链接
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西周末年,周王为了及时调动各诸侯国的兵马,对付外敌的进犯,在都城附近的骊山脚下修建了多处烽火台(又称狼烟台),并安放大鼓数十架。一旦有敌情,烽火台便冒起直冲云霄的浓烟,响起咚咚的鼓声。这个时候,邻近的诸侯就会火速援救周王。在周王朝统治的数百年间,这种报警系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然而,周幽王即位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位昏庸的国君,因为迷恋美妾褒姒,每天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尽管如此,这个美女却从来不笑一声。幽王想尽了办法,都不见效。
一天,周幽王问:“爱妃,你究竟喜欢什么呢?”
“妾觉得撕扯绸缎的声音好听!”褒姒随口答道。
于是,幽王就选了几名宫女,让她们专门撕扯华美的丝绸。整匹整匹的绸缎被撕成一缕一缕的,堆得满地都是,而褒姒连点笑影也没有。
“我非要让你开口不可。”幽王为此下了一道荒唐的命令:有谁能让褒后一笑,赏赐千金。
一个爱阿谀奉承的臣子提议说:“如果大王和王后到骊山游玩,夜里燃起烽火,诸侯援兵一定急急赶到,他们慌忙中扑了个空,王后必笑无疑。”这简直是拿国家安危开玩笑!可是,幽王却说:“此计甚善。”
第二天,周幽王携褒姒游骊山。到了夜里,幽王传令点燃烽火。霎时间,狼烟四起,鼓声震天。临近的各路诸侯看到报警信号,大吃一惊,纷纷领兵点将,连夜奔至骊山。
“各位慌什么?朕不过是开了个玩笑。都回去吧!”幽王在楼阁里继续饮酒作乐,让人传出话来。
诸侯将领面带怨怒之色,转身撤兵。这时,凭栏而望的褒姒见诸侯们慌乱的样子,果然拍手大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就重赏了那个奸臣。
过了不久,西戎兵进攻都城镐京,周幽王又下令点燃烽火,以待援兵。有了上次被戏弄的教训,这次各路诸侯没有一个率军来救援的。结果,镐京被攻破,周幽王成了刀下之鬼,褒姒被掳掠到荒蛮的西戎地区。
戏弄别人,也就是给自己制造灾难。
原文资父事君①,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注释①资:供养。
译文供养父母,侍奉君主,需要严肃与恭敬。尽孝应该竭尽全力,忠君则当不惜生命。
故事链接
1.缇(tí)萦救父
淳于意是西汉初年的一位名医,曾在齐地任主管粮食的太仓令。由于厌恶官场勾心斗角,他极少跟做官的来往,不久便辞职回乡行医。他谦虚好学,又热心培养弟子,在老百姓中间有很好的口碑,但却遭到权贵富豪的忌恨。
有一次,有个富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便死了。富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故意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在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脚或右脚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他被押解离家时,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到了紧要关头,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伤心得直哭,只有小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女儿怎么就没有用呢?我偏不信这个理!”于是,她提出要去长安替父求情。
“你一个女子,年龄又小,谁信你的话呢?”家里人再三劝阻,她就是不听。
到了长安,缇萦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皇上,这件奏章是一个小女孩给您送来的。”官员把奏章毕恭毕敬地递给了汉文帝。
“这可是件奇事。”汉文帝接到奏章,认真读了起来。“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装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做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好!真是一个大孝女。”汉文帝看了信,非常感动。他觉得缇萦说得有道理,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淳于意得救了。
至孝之心,可以感天动地。缇萦的孝行永远为后人传颂。
2.英雄汪踦(jī)
公叔禺人是春秋时期鲁昭公的公子,平时爱读那些有关忠臣志士的故事,颇有爱国之心。汪踦是他家邻居的孩子,才十二三岁。两人平时形影不离,称兄道弟。
鲁哀公十一年,齐国军队入侵鲁国。鲁军在都城曲阜附近一个叫“郎”的地方,同入侵的强敌展开激烈的战斗。
“不知战事怎么样了?”公叔禺人心里十分焦急,他磨亮宝剑,准备上战场。“哥,也带上我吧。”汪踦早已把家里那把砍柴刀拿在手里。“你太小了。”公叔禺人迟疑道。“不过也好,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
在路上,他们碰到几个鲁兵,有的浑身是伤,有的极度虚弱,气息奄奄地躺在路旁。
“士兵们真令人敬佩啊。平时替公家负担沉重的赋税,战时又毫无怨言地为祖国而战。”目睹眼前的景象,公叔禺人非常感慨,“再看看那些当官的,一个个贪生怕死,真是可笑啊。”
“今天咱俩就做个样子,让那些人看看!”汪踦也忿忿地说。说罢,二人挥舞着刀剑冲向敌阵。只见到处是刀光剑影,只听得到处是厮杀呐喊声。汪踦左冲右突,没有一点惧色。终因寡不敌众,他俩被齐军团团围住,死在乱刀之下。
“鲁国人真不怕死,连小娃娃也敢上战场。”齐军非常吃惊。鲁国士兵听说了汪踦的事迹后,大受鼓舞,更加勇敢地作战。结果,齐军大败。
在公葬牺牲的将士时,有人说:“汪踦只是个小孩,随便挖个坑埋了吧。”他的意见马上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汪踦虽是个孩子,但他是为国献身的,也应该享受隆重的成人葬礼。要不咱们请孔仲尼先生评评理。”
“能拿起武器、不顾性命保卫国家的孩子,完全有资格享用成人葬礼!”孔子对汪踦的爱国行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贫富与否,只要爱国,都应受到尊重。
原文临深履薄,夙(sù)兴温(qìnɡ)①。似兰斯馨(xīn)②,如松之盛。
注释①夙兴:“夙兴夜寐”的省略语,即早起晚睡。夙,早。温凊:“冬温夏凊”的略语。温,指温被使暖。凊,凉,谓扇席使凉。②斯:这样。馨:散布很远的香气。
译文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早起晚睡,侍奉双亲。冬天温被使暖,夏天扇席使凉。孝行如兰草,芳香不断;品德像松柏,茂盛久长。
故事链接
1.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兰花象征着高洁、清雅、忠贞的人格,被誉为“花之君子”。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同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孔子和屈原。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可是得不到各国君王的重用。有一次,他从卫国回鲁国,经过一个山谷的时候,看到一片草丛中散布着或黄或白的兰花,就想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大意是,自己像兰花一样的幽贞雅淡,芬芳袭人,但独自在深深的山谷中繁茂地开放,却没有人来欣赏。
还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被困于陈蔡达七天之久。子路不理解老师一辈子到处奔波,却总是那样穷困不得志,孔子说:“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这句话的大意是,兰花生长在冷清偏远的山谷之中,却不因缺少他人的观赏而停止开放;君子修养高尚的品性,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表现了孔子坚持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的处世态度。
孔子还把兰花和对弟子的教育结合起来。他曾经说,子夏“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而子路呢,“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用形象的比喻说明环境对人品的影响。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比喻良好环境的成语。
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更是酷爱兰花。据考证,他还是我国第一位栽培兰花的专家呢。“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在他的传世名篇《离骚》中曾十次提及兰花,《九歌》十一篇中竟有七篇说兰花,真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兰花情结”啊!
我们要崇尚美好的事物,培养良好的品德,做一个高尚的人。
原文川流不息,渊澄(chénɡ)取映①。容止若思②,言辞安定。
注释①澄:水清。取映:可用来映照。②容止:仪容举止。
译文河水日日夜夜奔流不停息,潭水宛若明镜清澈可照人。仪容举止似思索般安详沉静,言语对答要从容恰当又稳重。
原文笃(dǔ)初诚美①,慎终宜令②。荣业所基,籍甚无竟③。
注释①笃:诚厚,认真。诚:的确。②令:美,善。③籍甚:盛大,多。竟:穷尽,完。
译文真诚认真地开始,确实很美好;始终如一地坚持,更让人称颂。光辉荣耀的事业,德行是基础;根基强大又坚实,前途无止境。
原文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①,去而益咏。
注释①甘棠:即棠梨树。旧说西周时召伯巡行南方,宣扬文王之政,曾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后人怀念他的政绩,保存下来甘棠树而不忍砍伐。“甘棠”也成为了后代称赞地方官吏的颂词。
译文书读好了就能做官,可以担任职务,参与国政。做官就要像召伯一样:周人留下了为他遮阳的甘棠树,一直舍不得砍伐,虽然他已离去了,却越发被百姓怀念和歌颂。
故事链接
子产为相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弱肉强食。在一片混乱之中,小小的郑国却偏安一隅,和平安宁的日子竟维持了四十年的光景。这一切都归功于一个人——郑国国相子产。一部《左传》,作者左丘明在子产身上倾注了大量的笔墨。清朝人王源甚至说子产是“春秋第一人”。
“子国将军打了大胜仗了!”“连蔡国司马公子燮都被活捉了呢。”公元前565年的一天,郑国都城人人兴高采烈。原来,子产的父亲子国带兵攻打蔡国,大获全胜。大街上,人们将满脸笑容的子国将军围了个水泄不通,不断地说着赞美之词。十几岁的子产却站在一旁,皱起了眉头。
“咦,儿子怎么不高兴呢?”子国惊奇地问。
“爹爹,我觉得打败蔡国不是什么好事。”子产冷静地说,“我们郑国很小,不推行文教,反而崇尚武力,没有比这更大的祸患了。蔡国是楚的附庸,它被攻打必然会引起楚国的报复。如果我们顺从楚国,晋国又会干涉。晋、楚都是强国,我怕今后四五年,我国都不会安宁。”
一听这话,子国气得斥责道:“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出兵打仗是国家的大事,人家执政大夫是吃闲饭的?小孩子乱说话,是要砍头的!”但子产的话却不幸言中了,不到一年,晋、楚果然接连兵临郑国。在随后的十多年间,郑国动荡不安,子国也被人杀害了。
公元前543年,子产成为郑国的国相。他当政后,广开言路,允许百姓议政。那个时候,各地设有乡校。所谓乡校,就是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有一次,大夫然明对子产说:“干脆把乡校取缔了。”“这是为什么呢?”子产不解地问。
“好多人每天游手好闲,聚在那里对您说三道四,对国事妄加评论,我都容忍不下去了。”然明很气愤。
“大家劳累了一天,在乡校聚一聚,议论施政措施的好坏,这有什么不可呢?凡是百姓喜欢的,我们就积极推行;凡是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些人是我们的老师啊。如果用高压手段不让百姓说话,就好像硬堵江河一样,江河一旦决口,谁也管不了啊。我们不如认真听取大家的议论,把它当作治国的良药。”子产耐心地解释道。
然明听后,很感动地说:“您的心胸宽广,一定能成大事。我们郑国有指望了。”
在子产的治理下,郑国民风淳朴,社会安定,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象,下地的农民甚至连农具都不需要带回家。子产去世后,人们非常伤心,老年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死了,百姓依靠谁呢?”
原文乐殊贵贱①,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注释①殊:不同。
译文音乐要依照身份的贵贱有所不同,礼节要区别出地位的卑尊。上上下下要做到和睦相处,丈夫倡导的,妻子要附和跟从。
故事链接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五代十国的时候,吴越王钱镠(liú)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关心民众疾苦,努力发展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民问称他为“海龙王”。传说那时钱塘江的潮水浪高水猛,两岸堤坝日修夜坍。钱镠打听到是因为江里的潮神作怪。于是,召集了五百多弓箭手在潮神生日的八月十八日那天齐射江潮,最终把潮神赶跑,筑成海堤。后来便有了“钱王射潮”的典故。
然而,世人津津乐道的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与妻子恩爱有加的感情。他的小名非常有意思,叫婆留。这大概在中国男人的名字中也是独一无二的。据说,钱夫人戴氏每年寒食节要回娘家临安省亲。有一年,眼看春天就要结束,陌上花已开遍,可还不见夫人返家的影子。钱镠非常想念,便写了一封信。信上只有寥寥九个字: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意思是,小路上的花都开了,回来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走,好好欣赏啊。
钱大王本是军阀出身,文化不高,此信却写得温情十足,欲催归而请缓,怀念人而转惜花,虽婉约却实大气。第一句点明春光大好,提醒夫人珍重芳时,“陌上花开”,多美的景色啊!第二句欲擒故纵,明明心情迫切,却说要缓缓归,一副恳求商量的口气。这样的话谁听了不动情?
据清代王士禛《香祖笔记》记载,戴氏收到来信后,当即落下两行珠泪,说:“王爷年迈,捎信让我回去,怎敢不听?”于是当天便起程,很快返回杭州,夫妻团聚。
后来,宋朝的苏轼以《陌上花》为题作绝句三首,其中有“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广为流传。
原文外受傅训①,入奉母仪②。诸姑伯叔③,犹子比儿④。
注释①傅:傅父,古代保育、辅导子女的师傅,多由老年男子担任。②奉:遵奉。母仪:为人母者的典范。③诸:众。④犹子:侄子。比:类同。
译文在外要接受师傅训导,入内要遵奉母亲教诲。对待姑母、伯伯、叔父,做侄子的一样要恭顺孝敬,就像是他们亲生的儿辈。
故事链接
袁枚祭妹
1767年冬季的一天,太阳惨白。南京附近的羊山孤零零地矗立在寒风中。一位年届花甲的老人正神情黯然地坐在山间一块向阳的地方。在他面前,是一座长满枯草的坟茔。这位老人就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坟里埋葬的是他的妹妹袁素文。
“妹妹呀,你走了都八年了,哥来陪你说说话。”袁枚抹了抹眼泪,轻轻地理着坟上的枯草,许多往事浮现在他的眼前……
小时候,每到秋天,袁枚就领着妹妹到处捉蟋蟀。“哥哥,蟋蟀在这儿呢。”只见蟋蟀满地乱蹦,袁枚刚捉了这只,三岁的素文又追到别处挥动双臂,大喊大叫。可是,过不了几天,装在小竹笼里的蟋蟀不知怎么就跑光了。有一次,天很冷,素文又闹着要蟋蟀,袁枚只好带她到过去常逮蟋蟀的洞穴口。他用小树枝拨开一看,蟋蟀都僵死了。“好可怜呀。”素文竟哭了。两人学着大人的样子给小蟋蟀举行了“葬礼”。
还有一次,九岁的袁枚正在书房读书。忽然,“嗨”的一声,把袁枚吓了一跳。抬头一看,素文梳着好看的发髻,披了一件单衫,蹑手蹑脚地进来了,还顽皮地笑着。“哥哥,你教我读《缁衣》这首诗吧。”素文恳求道。“好啊。”袁枚答应道。于是,二人扯开嗓子读了起来。“吱呀”门开了,老先生进来了。“先生,我已经会背了。”素文高兴地说,说完,果然流利地背了一遍。“真是个小才女,好样的!”老先生啧啧称赞。
二十四岁那年,袁枚中了进士。后来,又在南京置了房产。袁家从浙江举家搬迁,遭受离婚打击的素文也来了。她照料母亲的起居,代家人写信读信,把家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袁枚在为妹妹的不幸而伤心的同时,也感到欣慰。尤其是袁枚生病卧床期间,素文更是寸步不离。给他讲些笑话、野史故事解闷。
“可是,你死的时候,我却不在跟前。”袁枚自言自语道,“我已经先一天梦见你来跟我告别,心知不吉,便飞舟渡过长江。回到家中,你的四肢还温热,可眼睛却永远闭上了!”
“可怜的妹妹,你那时才四十岁啊!”对着坟头,袁枚放声痛哭,“你死我埋,我死谁埋呢?”
惨白的太阳渐渐隐了影子。袁枚在坟前摆好祭品,又烧了纸钱。这时,风更大了,纸灰四处飞扬。袁枚吃力地站了起来,“哥回去了,以后再来看你啊。”他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回望坟茔,那真是一步三回头啊。
原文孔怀兄弟①,同气连枝。交友投分②,切磨箴(zhēn)规③。
注释①孔怀:指非常思念。语出《诗经·小雅·常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意思是死丧可畏,只有兄弟之亲甚相思念。后也以孔怀代指兄弟。孔,甚。怀,思念。②投分:意气相合,相知。③箴:劝告,规诫。
译文要常关怀自己的兄弟,因为血脉相同,共通气息,就像连理之树,枝叶永在一起。结交朋友应当志趣相投,互相切磋劝诫,一起探讨研习。
故事链接
1.对床夜雨
这是公元1076年中秋节的夜晚。皎洁的圆月高挂苍穹,被贬密州的苏轼在月下漫步。
“何时才能见上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一面啊?”苏轼仰天长叹。往事一幕幕浮现在他的眼前。
小时候,兄弟俩形影不离,经常趁大人不注意,到处游玩。“哥哥,慢点,当心脚下!”每次爬山过河,苏轼总是兴冲冲地乱奔一气。这时,沉静谨慎的苏辙就在后面大声喊叫。也多亏弟弟的提醒,要不然那次登山,苏轼差点掉下悬崖。
“子由,觉得你哥哥怎么样?”有一次,当着苏轼的面,父亲苏洵问苏辙。“在生活上,他是我的哥哥;在学习上,他是我的老师。”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苏轼却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惭愧啊,我经常惹祸,倒是弟弟像兄长啊。
给苏轼印象最深的,是1057年父亲带着兄弟俩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那天,因为赶路疲惫,父子三人在客店休息,兄弟俩对床而卧。半夜里,外面哗哗哗地下起了大雨。“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苏轼难以入眠,忽然想起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名句,便吟诵起来。“妙,简直写的就是此情此景啊。”苏辙忍不住击节叫好。二人顿时睡意全无,相约一旦考中进士做了官后,早点告老还乡,一起过隐居生活。
“那次考试,我们苏氏兄弟一举中榜,名震京师,连大文豪欧阳修先生都赞叹不已。可是现在,唉!”对弟弟浓烈的思念之情又油然而生,苏轼便以“兼怀子由”为序,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兄弟俩各自踏上仕途后,天各一方,难得见上一面。不过,二人谁都不曾忘记“夜雨对床”的约定,经常通信交流。苏轼以“子由”为题目的诗词达百篇之多,还特地嘱咐家人,他死后墓志铭由弟弟来作;而苏辙呢,也无时无刻不挂念兄长。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被牵连入狱,写下“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的绝命诗时,苏辙奔走呼号,甚至不惜免掉自己的官职为兄长赎罪。
《诗经》里说:“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苏轼、苏辙的手足之情,令后人为之动容,毕竟血浓于水。
2.庄子与惠施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和惠施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到了“抬杠”的地步。
“伙计,咱们到外面溜溜去。”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庄子午睡起来,来到他俩经常高谈阔论的那棵梧桐树下。那时,惠施坐在树下刚弹完一段曲子,靠在琴上眯了一会儿。
“好吧。”惠施拍拍屁股,站了起来。两个人上路了。
“我午睡的时候,做了一个梦,别提有多美了。”庄子满脸惬意。
“捡了一个大元宝?”惠施不屑一顾地哼了一声。
“真俗气。”庄子说,“我呀,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大蝴蝶,飞呀飞。可是醒来后,我还是我。”
“你以为你真的是蝴蝶?白日做梦!”惠施冷冷地说。
“你说对了,我真不知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
一边争论,一边漫步,两人上了横跨濠水的木桥。桥下面河水缓缓流着,水里有成群的鱼儿。因为水太清了,鱼儿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便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先是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飞快地向远处游去,往来十分迅速,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
“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庄子攀着栏杆,几乎看呆了。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呢?”庄子反问道。
“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感觉。你不是鱼,肯定也不会知道鱼的感觉。”惠施也不甘示弱。就这样,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又争开了。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濠梁之辩”。
惠施病逝后,庄子失去了好搭档,他长叹一声:“再也没有人能像惠施那样跟我论辩了!”
真正的友谊,不是“哥们儿义气”。它不是茶,愈冲愈淡薄;它是酒,愈陈愈醇厚。它不会因争吵而破裂,更不会因金钱的多少、地位的悬殊而断绝。真正的友谊与日月同辉,与青山同在!
原文仁慈隐恻①,造次弗(fú)离②。节义廉退③,颠沛匪亏④。
注释①隐恻:忧伤哀痛,对别人不幸表示怜悯、同情。②造次:匆忙,轻易。弗:不。离:指丢失放弃。③节:节气,节操。退:谦让。④颠沛:穷困,受挫折。匪:不。亏:亏缺。
译文做人要仁爱富有怜悯心,不能轻易地丢弃对别人的同情。气节、仁义、清廉、谦让,是必具的美德,即使颠沛困顿,也不能丝毫缺损。
故事链接
荀巨伯不弃病友
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期的一位义士,对人常怀友爱同情之心,为人们所称道。
有一次,远方的一位好友得了重病。消息传来,荀巨伯非常焦虑:“唉,情况也不知怎么样了!”他匆匆安排了家事,就前去探视。一路上,他翻过一道道山,蹚过一条条河,终于来到朋友居住的小城。
“咦,大白天的,街上怎么空荡荡的?”荀巨伯几乎没有碰到行人,觉得很奇怪。他也没有多想,凭着印象,找到了友人的居所。
“巨伯,巨伯,”好友躺在床上,面色惨白,连声低呼,“我天天想你啊。”荀巨伯连忙坐到病榻前,紧紧握住朋友的手。
“你赶快回去吧,不要管我了!”朋友忽然变了脸色,“胡兵马上就要来攻城了。”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荀巨伯这才明白街上冷冷清清的原因了。
“你病得不轻,身边又没亲人,我哪里能够离去呢?”荀巨伯诚恳地说。
“我是快死的人了,怎么能够再连累你呢?你还是赶快走吧,晚了就走不了啦!”朋友眼里噙着泪花,又吃力地把手一挥。
正在这时,外边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这里有人!”有人大喊大叫。“哐当”一声,门被踢开了,闯进几个胡兵,手持明晃晃的大刀。
“我军一到,全城人都逃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留在这儿?”一个满脸杀气的胡兵头领揪住荀巨伯喝问道。
“朋友重病在身,我不远千里来探视。”荀巨伯指了指病榻上的友人,“望将军刀下留情,要杀就杀我,千万别伤害他。”
胡兵头领一愣:天底下竟有如此讲义气的人!他便转身对随从说:“我们这些无义之人,却闯入有义之国,真不该啊,撤退!”
胡兵走了,二人如释重负,小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荀巨伯舍身救友正是患难见真情的体现。
原文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①,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mí)②。
注释①守真:保持自然本性。②好爵:高官厚禄。自縻:自我束缚。縻,牵系,束缚。
译文内心清静平和,就能舒适安逸;心为外物所动,精神则会疲惫。保持自然本性,知足就会满意;追逐物欲享受,意志就要衰退。坚持高雅情操,不被爵禄所累。
故事链接
李密之陈情表
“战乱刚刚平定,百废待兴,现在最紧缺的是人才。”公元267年的一天,晋武帝正在和大臣们谈论国事,“大家举荐些德才兼备的人啊。”
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声议论着。
“人人都知道圣上倡导以孝治天下。武阳人李密有才学,很孝顺,口碑不错,以前犍为太守曾向朝廷举荐过。”一位大臣说。
“对,我想起来了。益州刺史也推荐过这个人,”另一位大臣接着说,“不过,李密一直没有赴任。听说他是蜀汉的旧臣,不愿在新朝供职。”
“这李密好清高啊,不想为寡人出力。”晋武帝笑道,“这样吧,我亲笔写一张任命书,让他担任太子洗马。”
差役携皇帝的亲笔信,飞奔李密家中。还没进门,一股中药的味道迎面扑来。隔着窗户,他看到一位中年男子手端药碗,坐在破旧的床榻前。床上躺着一位白发苍苍、面容憔悴的老妇人。“奶奶,喝口药吧,孙儿离不开您啊。”中年男子哽咽着说。“傻孩子,有你这样孝顺的孙子,奶奶会好起来的。”老妇人抹着泪花说,“你六个月大就没了爹,四岁时亲娘又改嫁,苦命啊。”
听了祖孙二人的对话,差役有点感动。他轻轻地走进屋子,“先生,这是圣上给您的信。”“谢皇上。”李密恭恭敬敬地打开信。看罢,他为难地摇摇头:“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了,又病成这个样子,实在脱不开身啊。容我考虑几天再回话。”
差役走后没两天,县令、州官纷至沓来,催李密赶快上路,以赴王命。“看来,我得给皇帝写封信说明情况。”有一天晚上,李密服侍祖母睡觉后,便坐在灯下,思绪万千。他想起自小跟祖母相依为命的日子,想起朝廷一次次的征召。于是,那优美而情真意切的文字在他的笔下缓缓流淌:“……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就是后人广为传诵的《陈情表》。
“李密真是一个大孝子啊,恩准!”晋武帝一边读信,一边赞叹道。还下令赐给李家两名奴婢,并要求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帮助李密孝养祖母。
祖母刘氏过世后,李密来到京师洛阳,接受了晋武帝的任命。为官期间,他政绩显著,刚正廉洁,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孝敬父母、长辈,是人类应有的美德。试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感情,他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
原文都邑华夏,东西二京①。背邙(mánɡ)面洛②,浮渭据泾③。
注释①二京:汉代洛阳称东京,长安称西京。东汉班固《两都斌》、张衡《二京赋》是描写二都富丽繁华、社会百态的杰作。②邙:邙山。在今河南省西部,西起今三门峡市,东止伊洛河岸。洛:洛水。古人以水北为阳,洛阳地处洛水之北,故称洛阳。③浮渭:远望长安如同浮在渭水上。渭,渭水,源出甘肃渭源西北,入陕西后横贯渭河平原,至潼关入黄河。据泾:凭依泾水。据,凭靠。泾,泾水,源出甘肃平凉,入陕西后在长安东北的今陕西高陵流入渭水。
译文古来华夏都城,富丽要属二京,东京即是洛阳,长安则称西京。洛阳背靠邙山,面前洛水流经;长安北临渭水,泾水汇入其中。
故事链接
新亭对泣
“匈奴人来了,快逃命吧!”“投奔江南司马睿!”公元311年,匈奴首领刘曜即将率军攻打西晋都城洛阳。消息传来,城里一片混乱,达官贵人收拾行囊,恨不得立刻渡江。当时,大将军司马睿驻军长江以南的建康(今江苏南京)。
只见南下的陆路上,车轮滚滚,尘土飞扬;水路上,大小船只乘风破浪,仓皇前行。经过一番颠沛流离,狼狈的西晋贵族总算渡过长江,落脚建康。317年,在这些北方贵族的支持下,司马睿称帝,建立了新政权,王导任丞相,史称东晋。
江南,远离北方的战火,暂时比较宁静,逃难的王公大臣们又有了享乐的天地。他们每天游山玩水,乐不思蜀。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一帮衣着锦绣的贵族优哉游哉地来到一个叫新亭的地方。新亭地势较高,周围景色尽收眼底。前面是浩浩长江,四周佳木葱茏,绿草如茵。众人懒洋洋地坐在草地上,仆人们小心翼翼地拿出携带的酒肉,就地摆好。
众人猜拳行令,大呼小叫,非常开心。“三日仆射,你可得多喝几杯啊。”有人调侃道。“三日仆射”是尚书左仆射周凯的绰号,他很爱喝酒,常常酒醉不醒。
可是,今天这位周大人却坐在一旁,表情黯然。他突然长叹一声:“唉!这里风景不错,遗憾的是,不是洛阳啊!”说罢,眼圈红了。
这句话像一根针刺伤了众人敏感的神经。“故土沦陷,我们却在异乡作乐。”“这喝的是什么酒啊?”大家一下子都停了杯,呆呆地坐着,互相对视,泪流满面。
“现在不是哭的时候!各位应当努力效忠朝廷,收复中原失地。怎么都哭丧着脸,像犯人似的?”丞相王导慷慨激昂地说。
后来,东晋名将祖逖、桓温等人率军北伐,但因朝廷内部矛盾重重,终归失败。
当国家有危难时,要积极面对,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流泪哭泣,更不应醉生梦死,一味消沉。
原文宫殿盘郁①,楼观(ɡuàn)飞惊②。图写禽兽,画彩仙灵。
注释①郁:彩饰华丽。也可指繁多。②观:楼阙,楼台。惊:令人叹惊。
译文两京的宫殿回环曲折,重重叠叠,楼台宫阙凌空欲飞,令人叹惊。宫殿内外画满飞禽走兽,还有彩绘的天仙神灵。
原文丙舍傍启①,甲帐对楹②。肆筵设席③,鼓瑟(sè)吹笙④。升阶纳陛⑤,弁(biàn)转疑星⑥。
注释①丙舍:宫中的别室,也泛指正室两旁的房屋。傍:通“旁”,旁边。②甲帐:汉武帝时所造帐幕以甲、乙等天干数字编次排列,后以甲帐、乙帐代指皇帝闲居游宴休息的地方。对楹:殿堂前部的左右两根大柱子。③肆:摆设。④鼓:弹奏。瑟:这里泛指弦乐器。笙:泛指管乐器。⑤纳:进入。陛:宫殿的台阶。⑥弁:这里指古代官帽,上面缀有珠玉。
译文殿堂两旁敞开着嫔妃的厢房,左右大柱撑起了皇帝的幕帐。处处摆设着丰盛的宴席,鼓瑟吹笙乐曲美妙悠扬。官员们上下台阶互相祝酒,珠帽转动乍看疑是满天星斗。
故事链接
师旷和晋平公
师旷,是春秋时代晋国著名的音乐家。他虽是一个盲人,但因其对声乐极为敏感,后人便以“师旷之聪”来形容一个人良好的音乐天赋。
师旷也是一位正直的臣子,敢于直谏国君。
有一次,晋平公在宫里与群臣欢宴。酒过三巡,晋平公兴致正浓,便脱口说道:“众爱卿,普天下什么人最快乐呢?”大家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回答。有人悄悄说:“大概是婴儿吧,整天无忧无虑的。”
“哈哈,你们不知道吧。最快乐的人莫过于君主了,他说出来的话,谁都不敢违抗!”晋平公非常得意地说。
坐在跟前的师旷听了这话,不禁皱起眉头,顺手操起琴抛了过去。晋平公吓得撩起衣襟连忙躲闪。结果,“哗啦”一声,琴撞在墙上,摔成了碎片。
“乐师,你这是干吗呀?”晋平公大惊失色。师旷说:“我刚才听见有小人在这儿胡说八道,所以拿琴打他。”
晋平公说:“说话的人就是寡人啊。”师旷立即板起脸来,非常严肃地说:“这可不是国君应该说的话啊。”
大臣们都觉得师旷做得太过分,纷纷要求杀掉他。晋平公想了想说:“算了吧,我今后引以为戒。”
此后,晋平公不但朝廷大事要征求师旷的意见,就是自己的心事也对他说。有一天,晋平公不住地唉声叹气。师旷问:“君王有什么想不开的呢?”晋平公说:“我已经七十岁了,还想学点东西,可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一听,笑道:“晚了?君王何不点燃蜡烛去学呢?”
“你怎么能戏弄我呢?”晋平公以为他在开玩笑。师旷认真地说:“我哪里敢戏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好学,如同刚升起的太阳,渐渐明亮。青壮年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年老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蜡烛的光亮虽然微弱,但比起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说得好!”晋平公忍不住啧啧称赞。
好学,总不嫌晚;行动,就有收获。
原文右通广内①,左达承明②。既集坟典③,亦聚群英。杜稿钟隶④,漆书壁经⑤。
注释①广内:汉代内廷藏书殿府,后泛指帝王的书库。②承明:汉代未央宫中的殿名。承明殿旁设有专供侍臣值宿所居之屋,故后以“入承明”为在朝做官的代称。③坟典:《三坟》《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老的书籍,记载了三皇五帝的事迹。这里泛指古代典籍。④杜稿:东汉杜度奉汉章帝诏所上的草书章奏手稿。后世称为章草。钟隶:汉末钟繇的隶书真迹。后人赞誉其书法为秦汉以来第一人。⑤漆书:用漆书写的竹简。《后汉书·杜林传》记载杜林曾于西州得到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壁经:西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在曲阜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包括《尚书》《论语》等。
译文朝右转可通往广内大殿,向左行见到的殿是承明。广内殿集藏了古籍经典,承明殿汇聚有文武群英。典籍中有杜度章草,钟繇隶书,更有漆简《尚书》《论语》古经。
故事链接
1.“沧海遗珠”狄仁杰
唐朝的狄仁杰出生在一个官宦人家,很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卓异的品质。有一次,狄府大院的一个门客遇害,衙役赶来调查案情,盘问所有在场的人。大家七嘴八舌说个不停,场面乱哄哄的。而他却坐在一棵大树下认真诵读儒家经典,丝毫不为周围的纷争所扰。“出了人命案子了,你还有心思看书?”一名衙役责备他。狄仁杰不加理睬,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正与书中的圣贤交谈,哪有工夫与你这俗吏说话!”
长大后,狄仁杰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被任命为参军(低级官职)。不久,因为别人的诬陷,他身陷囹圄。正好,负责审讯的是大画家、黜陟使阎立本。狄仁杰的相貌和答话令阎立本惊奇,他道歉说:“孔子说过,查看一个人所犯下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你可算是沧海遗珠啊!”并极力推荐他做了并州法曹参军,后来又升为朝廷大理寺(主管司法)的官职。
身居要位的狄仁杰秉公执法,即使对皇帝也不留情面。有一回,大将军权善才手下的士兵误砍了昭陵旁边的一棵大柏树。昭陵,那可是皇帝祖先的陵墓啊。权善才因此获罪,按律应当被罢免官职。然而,唐高宗却非常愤怒,说:“祖坟上的树被人砍了,就是我做儿子的不孝。必须杀掉他!”
狄仁杰赶忙上奏说:“处理犯人本来就有标准,犯了不该死的罪却非要处死人家,这样做会导致法律无常,百姓无所适从。今天,皇上因为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掉一位将军,千载之后,人们将怎样评说呢?”进谏果然奏效,皇帝回心转意,收回成命,免了权善才的死罪,并吩咐史官把这件事记入史册。
廉洁勤政,执法严明,是官员的本分,更是百姓的愿望。惟其如此,国家才会繁荣昌盛。
2.尚书
这个标题,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官职名,一个是典籍。
先说“尚书”。尚书是古代官名。在古代汉语里,“尚”同“掌”,即“掌管”。秦朝及汉初,尚书是在皇帝身边任事的小臣,主管收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汉朝以后尚书地位逐渐提高。到了唐代,尚书成为中央政府“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行政首长,权力很大,相当于今天国务院各部部长。
再说《尚书》。《尚书》是一本书,又称《书》或《书经》,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所编。在古代汉语里,“尚”又同“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是中国第一部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记录了上起尧舜,下至秦穆公时期的历史。主要内容为训下或告上之词,相当于后世帝王的诏令和臣僚的奏议。《尚书》文字古奥艰涩,诘屈聱牙,但也有一些篇目较浅近简练,如与武王伐纣有关的《牧誓》,可视为一篇精彩的战前演讲词。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大量的典籍被烧毁。当时,有一个叫伏生的学者冒着生命危险,暗将《尚书》藏在墙壁之夹层内,躲过了灾难。汉朝建立后,儒家学说得到重视。伏生掘开墙壁找出所藏的《尚书》,除丢失了数十篇外,尚有二十九篇保存完好。伏生便以这二十九篇为蓝本,在齐鲁一带讲授,并由他的学生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这便是流传后世的《今文尚书》。伏生的事迹传到朝廷,汉文帝非常重视,欲召他进宫,但此时伏生已年逾九十,不能出行。于是,文帝派晁错到伏生家中,当面授受。晁错将伏生所述内容整理记录下来,补叙出所失篇章,这样才使《尚书》得以完整流传。
所以,《尚书》有两个版本,一为用古文字(如金文)抄写的《古文尚书》,一为用今文字(如隶书)抄写的《今文尚书》。
原文府罗将相,路侠(jiā)槐卿①。户封八县②,家给千兵③。
注释①侠:同“夹”。槐卿:指三公九卿。周时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面对三棵槐树者为三公之位,后因以槐棘指三公之位。②封:封邑。③千兵:兵丁上千。战国时秦有千户侯,封食邑千家,为上卿。这里“千兵”与上句“八县”均为泛指。
译文两京城内将相府第星罗棋布,三公九卿夹道高宅尽显威风。文臣武将户户享有八县多的封地,家家还有上千人的护卫亲兵。
原文高冠陪辇,驱毂(ɡǔ)振缨①。世禄侈富,车驾肥轻②。策功茂实③,勒(lè)碑刻铭④。
注释①驱毂:驱车。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孔,用以插入车轴,也代推车轮。缨:飘带。②肥轻:语出《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裘,皮衣。③茂:勉励。实:事迹。④勒:刻。铭:铭文。常刻在碑版器物上赞颂功德。
译文将相们头戴高高官帽,陪侍帝王的车辇,看那车轮滚滚,彩饰迎风飘。生活奢侈又富裕,俸禄得世袭,驾华车,骑肥马,身着裘皮衣。功劳记在简册上,以勉慰他们勋业,还要立碑刻铭,来彰显卓著功绩。
故事链接
叔向贺贫
“恭喜发财”是人们见面时的常用语。祝贺别人,当然是因为对方有可贺之事,比如职位晋升、财富增加等。然而,春秋时期,却有一桩“贺贫”佳话载入《国语》。
有一天,晋国大夫叔向去拜见位居正卿的韩宣子。一见面,这位朝廷大官就对他的下属哭穷。叔向一听,连声说:“恭喜,恭喜。”韩宣子一头雾水,不解地问:“我徒有正卿的虚名,却没有相应的财产,简直无法与同僚往来应酬,有什么可贺的?”
叔向趁机给韩宣子上了一堂廉政教育课。
“当年先贤栾武子多么清贫啊。按规定,他应该享受一百顷的田产,家里应当配备那些高档的祭器。可是,他婉言谢绝了这些待遇。他说得多好:祭祀的关键在于心诚。”叔向动情地说,“他也因清贫有德而免去灾难。”
韩宣子知道,当初栾武子曾犯杀晋厉公而立悼公的弑君之罪。按说,要给予处罚。但大家觉得他执法公正,品德高尚,也就不了了之。
“你还记得郤昭子吗?”叔向加重了语气,“身居正卿高位,却飞扬跋扈,贪得无厌,把他的亲族都安置在朝廷当大官。郤氏家族可谓权势遮天啊。结果怎么样?东窗事发,遭到灭族之祸,百姓拍手称快。”
在列举了正反两方面的史实后,叔向语重心长地说:“一个官员,如果不忧虑美好品德的修养,却担心财富的不足,哀怜他还来不及,哪里还有可祝贺的事呢?”
叔向的这一番忠告,如同当头棒喝,使韩宣子一下子清醒过来,他连连表示感谢。
为官清贫,国运昌盛;做人清贫,人生幸福。一味地追求权势和豪华奢侈的物质享受,而不注意品德修养,会使人处于危险的境地。
原文蹯(pān)溪伊尹①,佐时阿(ē)衡②。奄(yān)宅曲阜③,微旦孰营④。
注释①蹯溪:指姜太公吕尚。蹯溪在今陕西宝鸡东南,吕尚在此钓鱼,遇周文王,被拜为太师,后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伊尹:原为奴隶,被商汤起用,任以国政,帮助汤攻灭夏桀。汤去世后,继续辅佐卜丙、仲壬二王,是商初辅国重臣。②阿衡:商代官名。商汤授伊尹此官,总理国家大政。后以“阿衡”指代辅导帝王,主持国政。③奄:西周时古国名,在今山东曲阜东。宅:开辟居住之地。曲阜:今属山东省。周武王封周公旦于曲阜,周公因留佐武王而未就封地。成王时,周公使其子伯禽代赴封地,建鲁国,都城曲阜。④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旦:周公旦。孰:谁,哪一个。营:建造,经营。
译文伊尹和吕尚,是辅佐君王的一代名相。鲁都曲阜建立在古奄国的土地上,如果不是周公旦,谁能把鲁国经营成这样?
原文桓公匡合①,济弱扶倾②。绮(qǐ)回汉惠③,说(yuè)感武丁④。俊(yì)密勿⑤,多士(shí)宁⑥。
注释①桓公:指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匡合:《论语·宪问》称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匡合”即此省略语。匡,匡正。合,主持会盟。②济:救助。倾:危亡。③绮:绮里季。他与东园公、甪(lù)里先生、夏黄公子三人在秦末汉初时隐居商山,时称“商山四皓”。汉惠帝刘盈为太子时因性格柔弱,汉高祖一度想改立赵王如意。吕后采用张良计策,令太子卑词安车迎四皓并与之游,高祖认为太子羽翼已成,遂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④说:傅说。相传原是服苦役的刑徒,在傅岩筑墙修路,商王武丁因梦中感应,知道他是辅佐殷商的圣人,遂寻访得之,任为治国之相。⑤俊乂:贤德之人。密勿:勤勉努力。⑥多士:英才贤士。寔宁:宁:安宁。《诗·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意思是人才济济,文王赖之以安邦。
译文齐桓公会盟诸侯,匡正天下,扶助弱国,拯救危亡,多亏有了管仲。绮里季挽回了汉惠帝的太子位,没让他被高祖轻易黜废。因入梦傅说被武丁感应,由刑徒擢升为治国重臣。英杰贤士辅佐君王勉励又勤奋,人才济济天下平安社稷得安宁。
故事链接
武丁梦傅说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奇异的梦——武丁梦傅说。
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孔子被人们尊奉为“圣人”,但最早被尊奉为“圣人”的据说是傅说。他是我国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学家。
傅说从政之前,是一名奴隶,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做苦役。那里是虞、虢两国交界之处,山势险峻。因山涧的流水常常冲坏道路,奴隶们就采用传统的方式,以土石阻拦,但效果不理想。傅说在劳作中发明了版筑术,即用两块木板相夹,两边各置两根木椽,用麦草捆缠,中间填满湿土,或夹以石灰、草泥,以杵捣实筑成土墙,这种方法不仅效率极高,而且筑的墙质量过硬。可是,身为奴隶,傅说得不到重用。
商王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帝王。即位前,曾经跟下层民众有过广泛的接触,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即位以后,因为父亲去世,丧事在身,他把政事交由大臣们处理。他只是从旁观察,思索复兴殷商的方略。
有一天晚上,武丁梦见上天赐予他一位圣人。这个人披着奴隶穿的衣服,说自己姓傅名说,正在做苦役。武丁醒来以后想:“傅者,相也。说者,悦也。天下当有傅我而悦民者哉!”认为这是个好兆头,自己要得到一位治理天下的好帮手了。天亮以后,他把梦境告诉了百官,却没有一个人相信。武丁就让人把梦中人的形象画出来,在全国寻找。果然,在傅岩找到正在拖泥坯的傅说。武丁很高兴,就提拔他为国相。这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傅说起于版筑之间”。
傅说担任国相之后,辅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
当一个人处于逆境时,不要怨天尤人,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原文晋楚更霸①,赵魏困横②。假途灭虢(ɡuó)③,践土会盟④。何遵约法⑤,韩弊烦刑⑥。
注释①更:更替,变换。②横:连横。战国时秦国强大,齐、楚、燕、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六国中某些国家追随强秦进攻别国叫做连横。秦国采用范睢谋策,远交近攻,与秦接壤的韩、赵、魏最先被灭,所以说“赵、魏困横”。③假途灭虢:春秋时晋献公借道于虞国(旧址在今山西平陆东北),去攻灭虢国(在今河南陕县东南至三门峡一带,与虞国接壤)。假,借。④践土:地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晋文公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后,在践土主持诸侯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⑤何:萧何,汉高祖时丞相。鉴于百姓对秦苛政的强烈不满,他顺应民意,制订出较为简约的汉代第一部律法《九章律》。⑥韩: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提出“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方法,受到秦王嬴政重视,后因遭李斯等陷害,自杀于狱中。烦刑:烦苛的刑法。
译文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主,赵国、魏国被秦灭受困于连横。晋献公借道越境将虢国吞并,晋文公在践土召集诸侯会盟。萧何遵奉律法从简制订《九章律》,韩非主张苛刑峻法自毙搭性命。
原文起翦颇牧①,用军最精。宣威沙漠②,驰誉丹青③。
注释①起:白起。战国时秦国名将,长平之战大胜赵军。翦:王翦。战国末年秦国大将,得秦王嬴政重用,先后率军攻破赵、燕,灭掉楚国。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牧:李牧。战国末年赵将,曾于肥(今河北晋县西)大败秦军。②宣威沙漠:指西汉大将卫青、霍去病、李广。他们率军多次击败匈奴,北方解除了对汉威胁,西边打通了西域之路,宣扬国威,声震大漠。③丹青:史册。古代丹册记勋,青史记事。
译文战国名将白起、王翦、廉颇与李牧,个个善于用兵,作战最为精通。西汉大将卫青、李广还有霍去病,屡屡击败匈奴,大漠威名远震。天下到处赞誉,他们卓著功勋,代代英雄虎将,青史永留英名。
故事链接
少年将军霍去病
西汉时的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姐姐卫子夫的儿子。后来卫子夫成了皇后,霍去病就成了皇后姐姐的儿子,家世显赫,十八岁便为侍中。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常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烧杀掳掠汉朝边境,无所不为。因霍去病善于骑马射箭,卫青大将军两次出征匈奴都带着他。一次,霍去病带领八百名轻骑勇士远离卫青所率的大军几百里,捕杀匈奴两千多人,活捉相国、当户,杀死单于祖父辈的藉若侯产,生擒单于叔父罗姑等人。武帝认为霍去病这次出征的军功勇冠全军,封他为冠军侯。
霍去病封侯的第三年,被汉武帝任命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名骑兵从陇西出发进击匈奴,立有战功.武帝于是加封霍去病食邑二千二百户。随后,在与匈奴军的各项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十万余人,霍去病回朝的时候,汉武帝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以示奖赏,没想到霍去病却立刻拒绝了,他坚定地说:“匈奴还没有消灭,我怎么能成家呢?”武帝也不强求,更加喜欢他了。
元狩四年(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 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以一万五千人的损失数量,歼灭匈奴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天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率领大军进行了祭祀黄天的典礼,典礼在狼居胥山举行,表明了霍去病“不消灭匈奴誓不罢休”的决心。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这才回兵回朝。
霍去病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到贝加尔湖,经过这场战役,匈奴人闻风丧胆,退出了漠南地区,很久都不敢再接近汉朝的边界。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三岁!没想到天妒英才,这位年纪轻轻的天才将军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就得病去世了,死的时候还没有成家,也没有后代,这真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啊。
原文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①,禅(shàn)主云亭②。
注释①岱:泰山别名。②禅:在泰山南侧支脉辟基祭地称为“禅”。在泰山主峰筑坛祭天称作“封”。云亭:云云、亭亭二山的合称,均为泰山南侧支脉。相传神农、尧、舜在泰山祭天,在云云山祭地;黄帝祭地则在亭亭山。
译文九州大地处处留有大禹治水的足迹,天下郡县在秦并六国后终于归一统。五岳中泰山为尊,帝王祭天凌绝顶,辟基祭地禅礼仪式在云亭。
原文雁门紫塞①,鸡田赤城②。昆池碣石③,钜野洞庭④。旷远绵邈(miǎo)⑤,岩岫(xiù)杳(yǎo)冥(mínɡ)⑥。
注释①雁门:山名,在今山西代县西北,山势险要,上有西陉关,亦称雁门关。紫塞:北方边塞,这里指长城。秦、汉所筑长城,土色发紫。②鸡田:鸡泽。在今河北永年西南,春秋时鲁襄公在此盟会诸侯。赤城:地名。晋、魏时相继于此筑城置戍,以防御柔然入侵。一说赤城为浙江天台山脉山峰名。道家名山青城山亦称赤城山。③昆池:昆明滇池。汉武帝曾于长安近郊比照滇池开凿昆明池训练水军。碣石:古山名。据考在今河北昌黎西北,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④钜野:泽名,亦称大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北。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⑤旷:空阔。邈:远。⑥岫:山,山洞。杳:幽暗深远。冥:幽深高远。
译文雁门险关,边塞长城,盟会鸡田,屯戍赤城。昆明巡舟,碣石刻铭,大泽钜野,湖数洞庭。辽阔广大,连绵遥远。高峰峭立,岩穴幽深。山河壮丽,历久永存。
原文治本于农,务兹(zī)稼穑(sè)①。(chù)载南亩②,我艺黍稷③。税熟贡新④,劝赏黜(chù)陟(zhì)⑤。
注释①兹:此。稼:耕种。穑:收割庄稼。②俶载:开始。南亩:泛指农田。《诗经·豳风·七月》:“馌(yè,送饭)彼南亩。”③艺:种植。④熟:指庄稼成熟。⑤劝:奖励。黜陟:指官吏的进退升降。黜,贬斥。陟,提升。
译文治国根本在于农,勉力从事重耕耘。春季开始去田亩,种植五谷忙不停。庄稼成熟交田税,贡进新粮表忠诚,种好种坏赏罚明。
故事链接
重耳受土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为农业是立国之根本,所以从帝王到百姓都把土地看得非常珍贵。古时候,帝王分封诸侯时,往往亲自拿起一块泥土,用茅草包了,郑重地递给被分封的人。可是,春秋时期的北方平原上却发生了这样一幕“封土”情景。
那时,由于晋国王室内部发生骚乱,晋公子重耳遭受迫害,长期流亡在外。一天,重耳和他的随从风尘仆仆地来到卫国一个叫五鹿的地方。此时已是晌午,大家饥肠辘辘,都用搜索的眼光望着田野。然而,骄阳像火球一样悬挂天空,田垅间麦苗稀稀疏疏,哪里有什么可吃的东西?
“快看,那里有人!”有个随从喊了一声。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两三个衣衫褴褛的农夫停下手中的活,正围坐着吃午饭。
“我去看看。”重耳走下车子,来到农夫跟前,“求你们行行好,给我们弄点吃的东西吧,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重耳的嗓子都沙哑了,但语气非常诚恳。
“看这派头,你们是贵人哪。”有个上了年纪的农夫嘲讽道。紧接着,又哈哈大笑:“五尺高的汉子,却不能养活自己,竟向我等村野之人要吃的!眼下青黄不接,我们吃了上顿没下顿,哪有多余的饭食给别人。”
老农说完,站起来,从刚锄过的地里捧起一大块土递给重耳,愤愤地说:“这个给你吧!”
“大胆村夫!”重耳显然被激怒了。他转身到车上取下马鞭子,怒气冲冲地想逞一下威风,鞭打那个胆敢冒犯他贵族尊严的老农。鞭子刚举起,一位叫狐偃的大臣赶忙劝止道:“土地,是国家存在的根基啊。现在,上天通过村夫之手,把它赐给我们,这是好兆头啊。为何要发怒呢?请公子下拜受土!”
重耳沉默了一会儿,突然下跪叩头拜谢上苍。然后,他郑重地捧起土块,放到车上。一行人又策马前进了。辘辘大车过处卷起了漫天尘土……
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即晋文公。他礼贤下士,文治武功,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基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土地是我们的母亲,但不要把她仅仅停留在美好的诗句上。每个人都应当经常到乡下,到田野里去,闻闻泥土的芳香,听听庄稼拔节的声音。
原文孟轲敦素①,史鱼秉直②。庶几中庸③,劳谦谨敕(chì)④。
注释①孟轲: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敦:勉力,崇尚。素:素位。儒家中庸思想中提倡的安于素常所处地位的立身处世态度。②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正直敢谏著名。③庶几:希望达到。中庸:儒家倡导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道德标准。敕:谨严,端正。
译文孟子崇尚安于素位,史鱼坚持正义敢言。想要中庸不偏不倚,恪守勤劳、谦恭、谨严。
故事链接
谏臣史鱼
在古代,有许多正直的官员,以敢于进谏流芳后世。在他们中间,有的谏言为明君听取,如触龙、魏征;有的进谏失败后遭贬,如屈原、韩愈;有的进谏失败而被杀,如比干、伍子胥。而人死后,尸体还继续进谏的,大概只有史鱼一人。
史鱼,字子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称。卫灵公当政时,身边有一个小人叫弥子瑕,深得国君宠爱。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忠臣蘧伯玉却得不到重用。
“亲小人,远贤臣。主公这样下去,可是要误国的啊。”看到这种情况,史鱼内心很忧虑,就多次极力进谏。卫灵公虽然表面上也答应任用贤人斥退奸人,但迟迟没有行动。
从此,史鱼终日闷闷不乐,哀叹声不绝,以至于身染重病,奄奄一息。临去世前,他把儿子唤到病床前,说:“我身为朝廷命官,活着时不能进荐贤人蘧伯玉,劝退佞臣弥子瑕,惭愧呀!死后,还有什么资格享受丧葬大礼呢?我死后不要把棺木停放在正堂,放到北堂(即侧厅)就行了。”
史鱼去世后,家人含泪把棺木移放到北堂,治办丧事。前来凭吊的众人见状议论纷纷。这时,卫灵公也亲自来吊丧。
“子鱼德高望重,丧礼就是隆重些也说得过去。如此治丧,太寒碜了。这是谁的主意?”卫灵公厉声责问道。史鱼的儿子便将父亲生前的遗嘱告诉了国君。卫灵公听后很惊愕,脸色都变了,说:“这都是我的过失啊!待我回朝,马上照办,以慰子鱼忠魂。”又命人将棺木按礼仪安放正堂,隆重祭奠。第二天,卫灵公即传令,提拔蘧伯玉为上卿,黜罢弥子瑕的职务。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大加赞赏,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意思是,无论社会动乱还是安定,他的言行永远都像箭一样正直。
正直忠诚,是做人的第一品性。史鱼是忠于国家的典范。
原文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yí)厥(jué)嘉猷(yóu)①,勉其祗(zhī)植②。
注释①贻:留赠。厥:代词,那个。嘉猷:忠告,好的谋划。猷,谋略,方法。②祗:敬。可用以加强词义,这里有敬奉、谨守的意思。植:树立。此处指立身处世。
译文聆听谈话要了解人家话中道理,与人交往须辨察对方脸色变化。留赠给人的应当是良谋忠告,勉励为人要谨守立身之道。
原文省(xǐng)躬讥诫①,宠增抗极②。殆(dài)辱近耻③,林皋(ɡāo)幸即④。
注释①省躬:反省自己。②抗:抵抗,防止。极:极端,过度。③殆:近。④林皋:指退隐之地。皋,沼泽,水边高地。幸:幸好。即:靠近。
译文对别人的讥讽告诫要躬身自省,要时时防止增加过度的荣宠。得意忘形时往往就临近了耻辱,幸好有林泉山野可以及时地归隐。
故事链接
莼鲈之思
张翰,字季鹰,西晋吴江(今江苏苏州)人。他为人旷达,不拘小节,富有文才,淡泊名利,是当时颇有声望的名士。齐王司马冏多次征召,他才来到都城洛阳,在大司马府做了一名属官。
那时,西晋王朝政治黑暗,仕途险恶。司马冏做事骄横,生活奢侈,整天迷恋于宴席歌舞当中。他常常不问朝政,赏罚不明,根据自己的喜恶用人。张翰在司马冏手下当官,心中充满矛盾,常常一个人独自沉思,自言自语:“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有一年秋天,刮起了凉飒飒的西风。张翰想起了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细切的肉)的美味,顿时萌生了思乡的情绪。他对别人说:“人生在世,最难得的是能够舒适随意,怎能因为贪恋官位和名望而被束缚于千里之外呢?”于是,他脱掉官服,命人驾车,不辞而别回故乡去了。
回家后,张翰常独自垂钓于湖边,高声吟诵于陋室。在野花芬芳的田野上,留下一串串脚印;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着他那舒展的呼号。
不久,齐王司马冏参与“八王之乱”,兵败被杀,许多追随者都受到了株连。而张翰因擅离职守,早被齐王除名,得以免祸。
朋友称赞他说:“你真有先见之明啊!”张翰只是笑笑。
张翰见西风而思莼菜鲈鱼的故事,成了文人的千古思乡佳话。宋朝大词人辛弃疾在他的名作《水龙吟》中有这样的句子:“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不为权势地位所诱惑,能够及时远离潜在的危险,是做人的智慧。
原文两疏见机①,解组谁逼②。索居闲处③,沉默寂寥。
注释①两疏:指西汉疏广、疏受叔侄。汉宣帝时疏广任太子太傅,疏受任少傅,在任五年,双双称病还乡,后世用为“功遂身退”的典故。②解组:解下印绶,指辞官。组,系官印自绶带。③索居:孤独生活。
译文疏广、疏受,见机避祸,解印辞官,有谁逼迫?独居日子,悠闲自在,不谈是非,安于寂寞。
故事链接
二疏散金
汉宣帝时,东海兰陵人疏广酷爱读书,研读《春秋》很有心得见解。他待人宽厚,彬彬有礼,教育子弟循循善诱,一时名声大噪,成为远近闻名的经学大师。
“传疏广进宫就职。”宣帝久闻疏广大名,便特意下诏征他为太子太傅。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是皇太子的老师,地位高,待遇优厚。疏广入宫后,专门教授太子刘奭(shì)读《春秋》。不久,他的侄子疏受也以“贤良”的身份被举荐为太子少傅。叔侄二人每天除了给太子讲解经典著作外,还谆谆教导他将来要做个明君。
太子每次入朝觐见宣帝,疏广总是走在前面引导,疏受跟在后面陪护,有礼有节,仪态典雅。宣帝看在眼中,喜在心里:“这叔侄俩作为太子老师,配合得真默契,这是寡人的幸事啊!”
刘奭十二岁时,学业大有长进。“时间过得好快呀,一晃就是六七年。”疏广常常想起远方的家乡。有一天,疏广对侄子说:“常言道,知足常乐。否则,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今天,咱们叔侄俩备受皇帝恩宠,可以说功成名立。如果再不隐退的话,恐怕会后悔的。不如现在告老还乡,尽享天年。”疏受听了,连连点头称是。于是,叔侄俩几次上疏,称年迈多病,恳求返回故里。
宣帝不得已准奏,厚厚地赏赐了二人。临行那天,长安城东门外冠盖如云,热闹非凡。众人摆下酒席果品为二疏饯行。在悦耳的鼓乐声中,叔侄俩乘坐豪华车马徐徐而行。路旁围观的人们感叹地说:“真是少见的贤人啊!”
疏广、疏受回到故乡,乡邻们纷纷登门嘘寒问暖。二人登上宅院旁边的土台子,将赏赐的黄金散发给了大家,并天天在家中设宴。这样过了一段日子,疏广的子孙沉不住气了:“怎么不给后代留点金银?”他们便暗地托同族老人去说情。
老人劝说疏广:“你也该替晚辈们考虑考虑,给他们购置点田地房产才是,千万别坐吃山空呀。”疏广沉思良久,说:“我怎么不给子孙做打算啊?我家已有不少田产,只要他们勤力耕作,生活不成问题。如果我留下这些金子,会贻祸子孙的!”老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叔侄俩死后,乡邻对他们的散金之德念念不忘。为了教育后人,便将当年散金的土台子进行加固,保护起来,取名为“散金台”。
使子孙后代安逸于舒适的环境中,百害而无一利,只有让他们自己奋斗,才能打造出更健全的人格。
原文求古寻论,散虑逍遥①。欣奏累遣②,戚谢欢招③。
注释①散虑:排散忧虑杂念。②欣:欢欣。奏:进,来。累:疲累烦恼。③戚:悲伤,忧愁。谢:辞别,指离去。招:招致,来到。
译文探求古人古论,思考至理名言。排除忧虑杂念,活得自在逍遥。喜悦如果增添,烦累自然排遣;忧愁一旦离去,欢乐也就出现。
故事链接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著名文学家。因其门前有五棵柳树,人称五柳先生。
公元405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一天下午,差役骑马送来一封信,称郡守将派督邮到县里来巡察。
县吏知道陶渊明的脾气,就提醒道:“大人,您刚上任八十多天,到时候可要穿戴得整整齐齐,去恭迎人家,以示敬意。这对您以后提升有好处。”
“一个小小的督邮也值得逢迎!”陶渊明叹息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于是,他毅然取出官印,脱下官服,打点行李,准备回老家。
第二天,天还不亮,陶渊明已经坐到小船上出发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长满乱草),胡不归?”他早就想过一种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一路上,小舟如梭,晨风吹拂着衣襟,陶渊明觉得非常惬意。“到什么地方了?”他不时地催问船夫。“快了。”船夫笑着说。那个时候,东边的天空刚刚露出鱼肚白。
天色大亮,陶渊明远远地看见了那熟悉的老屋,还有门口随风摇曳的柳树,他不由地加快了步子。
“父亲回来喽!”在门口玩耍的几个孩子高兴地跳着,簇拥着他进了院子。首先跃入他眼帘的,是墙角那丛淡淡的菊花和那棵茂盛的松树。
“给您接风。”妻子摆好了酒菜,给丈夫满满斟了一杯酒。陶渊明一边手端酒杯,小口品咂着;一边斜靠南窗,望着外面。白云无声无息地飘过,几只小鸟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地叫着。“多自由啊!”陶渊明忍不住地赞叹道,“云无心以出岫(山),鸟倦飞而知还。”
从此,陶渊明摆脱了污浊的官场,开始了“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并给后人留下一首首优美的田园诗。
做人要有骨气,这就是陶渊明留给后人珍贵的精神财富。
原文渠荷的(dì)历①,园莽抽条②。枇杷晚翠③,梧桐蚤凋④。
注释①的历:光亮鲜明。②莽:密生的草。这里泛指园中草木。③晚:指季节晚,这里是说冬季。④蚤:通“早”。
译文夏季池塘荷花艳丽又妖娆,春季园林草木抽出嫩绿的枝条。枇杷树冬日里仍然青翠,梧桐叶子在秋天早早零凋。
原文陈根委翳(yì)①,落叶飘摇。游独运②,凌摩绛霄③。
注释①委:枯萎。翳:通“殪”,树木枯死。②运:指飞翔。③绛霄:云霄。
译文可叹老树根已衰萎枯死,落下的叶子在风雨中飘摇。而悠游的鹍鹏正独立翱翔,展翅凌空直冲上九霄。
故事链接
李愿在盘谷的日子
公元792年,才华横溢的韩愈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他满以为这下可以被授予官职,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谁知,却久久被冷落。这一等就是十年。
九年后的一天,韩愈还在京城长安寓所等候安排,心情很郁闷。
一位中年男子走进屋:“退之,我回来看你啦。”他就是韩愈的好友李愿,一直在太行山里一个叫盘谷的地方,过着隐居生活。
韩愈非常高兴:“老朋友,你怎么来了,快说说盘谷的情况吧。”
“盘谷泉水淙淙,土地肥沃。春天有鲜花,夏天有碧荷,秋天黄叶飘飘,冬天白雪皑皑。抬头远望,时常有雄鹰在蓝天翱翔。”李愿娓娓道来。
“真美啊,”韩愈好像沉醉其中,“那个地方人多不多?”
“可以说人迹罕至啊。你想想,盘谷地处大山之中,曲曲折折,地势险阻,谁愿意去啊。清静得很呢!”李愿继续说,“我开了一小块地,种了些瓜果菜蔬,自用绰绰有余。有兴致的话,我常常一人爬到山上登高远眺,顺便采摘点野果。天气炎热的时候,就整日坐在大树下乘凉,或者跳到清凉的泉水里美美地洗个澡,或者坐在水边钓钓鱼,沿着泉水散散步。每天起居没有固定的时候,没有乱糟糟的宴会歌舞,没有公文的烦恼。可谓天高皇帝远,独自任逍遥。”
“我也真想喂饱马,驾上车,跟你一道去盘谷啊。”李愿的一番话,说得韩愈心驰神往。
李愿住了几天,就要回盘谷去了。韩愈亲自为他斟酒饯行,并挥笔写了一篇传世美文《送李愿归盘谷序》,辛辣地嘲讽了当时社会上名利之徒的丑恶行径,表达了自己对隐逸之士的赞美之情。然而,韩愈还是不能忘情于效力朝廷,他并没跟随李愿回盘谷,而留在朝廷,成为一代著名的文豪,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原文耽(dān)读玩市①,寓目囊箱②。易(yóu)攸(yōu)畏③,属(zhǔ)耳垣墙④。
注释①耽:沉迷。玩市:市场。东汉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在书摊上只看不买,因为他看上一遍就能背诵下来。②囊箱:指书箱。③易:轻视,轻易。:轻车。帝王使臣多乘车。这里指东汉党锢之祸严重,朝廷耳目常轻车简从打探搜集文士言论,予以迫害。攸:所。④属耳:倾耳听。此指窃听。
译文最好是沉迷读书徜徉于书摊,满眼见到的都是书袋和书籍。发表议论最怕是轻易随便,要防止隔墙有耳为此惹麻烦。
故事链接
曹无伤之死
公元前207年十月,沛公刘邦率军十万进入秦朝都城咸阳,临时驻扎在附近的霸上,并派兵扼守函谷关。十一月,项羽以四十万的兵力攻破函谷关,向关中进发。
“沛公肯定不堪一击。”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在心里反复地琢磨。“何不投靠项羽呢?”有一天,他派人向项羽密报说:“沛公有称王关中的野心,准备任秦王子婴为相,还想独吞秦宫的金银财宝。”
“我非灭了这小子不可!”项羽一听,火冒三丈。立即下令:明天一大早,进军霸上。
得知消息,项羽的叔父项伯念及张良(刘邦的谋士)当年的救命之恩,连夜飞奔沛公军营,劝张良赶快逃离此地。
“沛公有难,我却逃走,这是不义的行为啊。”随后,张良把项伯引见给刘邦,说明了情况。经过一番权衡,刘邦决定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谢罪。
第二天,刘邦带少量随从来到鸿门军营。
“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做梦也没想到我军能先入咸阳,更没想到会在这里同将军见面,真是一场误会。”刘邦一见项羽就诚恳地说,“我入关之后,把所有的财产封存起来,只等将军前来接收。派人把守函谷关,是怕有盗贼进入。我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将军您的到来啊!”
“那些情报可是你手下的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也不会生这么大的气。”项羽说,“好啦,不说了。咱兄弟俩今天一醉方休!”
在宴席上,谋士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趁机杀掉刘邦,以绝后患。可是,优柔寡断的项羽迟迟不动手。最后,刘邦见势不妙,找了个借口偷偷溜走了。
回到霸上驻地,刘邦立刻杀了多嘴的曹无伤。
沉默是金。在某些情况下,言语不可不慎,可谓历史的教训。
原文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yù)烹宰①,饥厌糟糠②。
注释①饫:饱食。这里指过饱。②厌:饱,满足。
译文准备一日三餐饭菜应平常,适合口味填饱肚子吃啥都一样。吃得太饱肯定不想宰鸡又烹羊,饿着肚子决不嫌弃酒糟和米糠。
故事链接
1.朱熹喝汤
朱熹是南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诗人,被誉为继孔孟之后最大的儒学家。
朱熹一生致力于做学问,生活清贫简朴,常常和学生们在一起烧些粗淡的食物吃。他有一个学生叫蔡沈,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勤奋,才华出众。朱熹看重他的人品和学识,便把女儿许配给他。
有一年七月的一天,骄阳似火,暑气逼人,朱熹教学之余去探望女儿和女婿。当他气喘吁吁赶到女儿家时,已近中午,女婿也不在。女儿多日未见父亲,十分高兴,忙准备饭菜,想款待父亲。无奈家境贫寒,拿不出好酒好菜。于是,只好烧了一碗麦面汤,汤里撒了点葱花,算是葱花汤。
女儿把汤端上饭桌,苦笑了一下:“父亲,小女无能,没有什么好吃的来招待您。”
朱熹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安慰道:“这样的饭菜很不错嘛,吃来不仅喷香可口,可以充饥,而且还能滋补身体。”
“父亲真会开玩笑。”女儿尴尬地说。
“不是开玩笑。女儿啊,俭朴度日不正是我家的好家风吗?更何况当今世上,还有许多人连葱花汤也没得喝呢!”朱熹端起葱花汤,喝得有滋有味。饭后,朱熹向女儿索来纸笔,题诗道:“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蔡沈回家后,见岳父如此崇尚俭朴,备受感动,便把诗贴在墙壁上,作为自己治家的座右铭。
2.宰相曾国藩
毛泽东曾说,在近代杰出人物中,他最佩服的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虽然位高权重,但他的日常生活却非常朴素。在腐败丑恶的官场中,可谓“出淤泥而不染”。
一天,身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到扬州的一个盐商家去做客。吃饭的时候,满桌子都是山珍海味。“不成敬意,不成敬意。”盐商一边敬酒夹菜,一边说着谦恭的话。而曾国藩皱着眉头,只是象征性地动了动筷子。饭后,属下问:“大人,刚才您怎么才吃那么一点,是不是觉得饭菜不可口?”曾国藩说:“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
在家里,他绝不允许铺张浪费。饭桌上往往只有一个菜,跟贫寒人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有人诙谐地称他为“一品宰相”。偶尔碰到米饭里面有带壳的稻谷,他不是把它拣出来扔掉,而是嗑开壳,吃掉里面的稻米。
曾国藩平素穿的是家人为他织的土布衣服,很少穿丝绸之类。仅有的一件天青缎马褂算是他的高档衣服,总放在衣橱中,只是过年或重大庆典才穿一次。所以,这件马褂穿了三十年依然如新做的一样。那时,总督府里常有这样一幕夜景:曾国藩孜孜不倦地读书或批阅公文,全家长幼女眷都在麻油灯下认真地纺纱绩麻。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老家有一座百年旧宅,已呈破败之相。当时,曾门兄弟人丁日渐兴旺,经常有客人登门拜访,旧屋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哥,你回来看看吧,我把老屋给整修了一番。”有一次弟弟曾国荃出资七千串铜钱将旧宅修葺一新。可是,曾国藩得知后非常生气,他批评弟弟说:“新房入住则易,搬出却难,贻害子孙无穷。”一怒之下,他发誓绝不踏进新宅半步。后来,曾国藩每次回乡都住旧宅,从未进过新屋。
身为朝廷重臣,曾国藩生活简朴,对子弟严格要求,是我们仿效学习的楷模。
原文亲戚故旧,老少异粮①。妾御绩(jì)纺②,侍巾帷(wéi)房③。
注释①异粮:指不同的食物。②御:指从事。绩:将麻搓捻成线、绳。③巾:头巾,这里泛指衣帽。帷房:内室。
译文假如亲戚朋友登门来拜访,长幼有别款待饭菜不可一个样。妻妾主内每日在家织麻把布纺,递衣递帽侍奉丈夫样样都不忘。
原文纨(wán)扇圆絷(jié)①,银烛炜(wěi)煌②。昼眠夕寐,蓝笋象床③。
注释①纨扇:绢制的圆扇。絷:通“洁”。②炜:光明。③蓝笋:指青竹编成的席子。蓝,竹子青皮的颜色。
译文绢制的圆扇洁白又漂亮,银白色的蜡烛将室内照得雪亮。白天休憩,夜晚长睡,用的是青蓝的竹席、象牙雕饰的床。
故事链接
贫女“借光”
在公众场合,当我们需要别人提供某种帮助或从别人那里分享某种好处时,常常用“借光”这个词语。与“借光”相关的故事,大约最早出现于《战国策》。
很多年前,在一条江边,住着几户人家。每到天黑,姑娘们都凑到一起做针线活儿,大家说说笑笑,非常热闹。照明用的蜡烛,由姑娘们轮流提供。
有一位女子家境贫寒,买不起灯烛。她觉得很羞愧,所以,总是第一个来,把屋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放得整整齐齐;收工的时候,往往最后一个离开,把门窗关好。
“咱们的房间真干净,做了那么多的活儿,连针头线脑也不见。”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但谁也没有留心究竟是谁做的好事。
有一天,这位穷女子因为家里有点事,来得迟了。当她走到门口的时候,忽然听到姐妹们正议论着什么。“真穷!连根蜡烛都拿不出来,就知道沾别人的光。”“等她来了,咱们把她轰走!”一个很大的声音说。
“原来她们嫌弃我呀。”穷女子心里很难受,她准备转身回去。
“不行,我得把话说清楚。”她想了想,又轻轻地推开门。屋里的人都放下了手中的活,一齐看着她。
“姐妹们,大伙儿刚才说的话,我都听见了,”穷女子似乎快要哭了,“我父母体弱多病,不能下地干活,就靠我做些针线活补贴家用。可是,晚上又买不起灯烛,只好到这儿来。我心里很内疚,所以,每晚都比别人先来,把屋子扫干净,把坐席铺设整齐,让大家一来就能舒适地做活儿。灯烛反正是要点的,借给我一点儿光,你们又有什么损失呢?”
“是啊,多一个人,烛光不会暗淡下来;少一个人,烛光也不会明亮一些。我们为什么这么小心眼呢?”姑娘们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便把她留下了。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赠人余光,心留光明。做什么事都不能斤斤计较,要尽可能帮助他人。
原文弦歌酒宴,接杯举觞(shānɡ)①。矫(jiǎo)手顿足②,悦豫(yù)且康③。
注释①觞:喝酒的器具。②矫:举起。③豫:喜悦,安适。
译文盛大酒宴伴随着歌舞弹唱,传杯接盏这酒喝得真酣畅。情不自禁手又舞来足又蹈,愉悦欢欣互相祝酒道安康。
故事链接
兰亭聚会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当我们唱起这首熟悉的歌曲时,心儿似乎也飞到了青青的草地上,流水哗哗的小河边。
在古代,农历三月三是上巳节,人们要举行修禊之礼,在水边沐浴,以禳除不祥。除此之外,也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踏青、临水宴宾等。公元353年的上巳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曾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兰亭集序》记述了宴集的盛况和观感。
这天早晨,天气晴朗,和风习习。王羲之和好友孙绰、谢安以及儿子王徽之、王献之等四十多人来到了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
“好景致!”不知谁喊了一声。大家抬头望去,只见兰亭环抱于崇山峻岭之中,树木葱茏,尤其是那片修颀茂密的竹林,更是青翠欲滴。半山腰,两股白练似的瀑布飞流直下,在不远的山脚下汇合,形成一条浅浅的水渠,缓缓流淌,蜿蜒而下。
“爹,咱们玩流觞曲水的游戏吧。”王徽之提议说。所谓“流觞曲水”,是旧时的一种饮宴风俗,其方法是把盛满酒的杯子,放在流水的上游,任其漂流而下。杯子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而饮之。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尽兴为止。
“这地方倒非常适合。”谢安等人也极力赞同。
于是,大家纷纷在水渠边选好位置,坐了下来。有人早把酒杯漂到了水上。虽说没有管弦之乐助兴,但众人饮酒赋诗,也让人非常兴奋。
“大伙共写了三十七首诗,”有人说,“咱们编个集子,留个纪念,让逸少先生再做个序。”
“好,笔墨伺候!”王羲之当时已喝了几杯酒,兴致很高。只见他走到一张石桌前,铺好纸张,挥毫泼墨。很快,序写好了。那娴熟的笔法,那婉若游龙的神韵,纯美的文句,让在场的人惊呆了!从此,《兰亭集序》成了我国书法史上最为亮丽的一笔,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原文嫡(dí)后嗣续①,祭祀烝(zhēng)尝②。稽(qǐ)颡(sǎnɡ)再拜③,悚惧恐惶。
注释①嫡:旧时指正妻及其所生长子,嫡长子具有继承权。嗣:继承,也指子孙后代。②烝尝:古代冬祭名“烝”,秋祭称“尝”,这里泛指祭祀。③稽颡:屈膝下拜以额触地的一种跪拜礼,表示极度悲痛或感激的心情。
译文子孙一代一代向下得传续,按时祭祀请求祖先多荫庇。磕头下拜虔敬按规矩,诚惶诚恐惟恐失礼仪。
原文笺牒简要①,顾答审详。骸(hái)垢想浴①,执热愿凉①。
注释①笺:措书信文章。牒,古代书板,也指公文。②骸:指身体。③执热:酷热难解。语出《诗经·大雅·桑柔》:“谁能执热,逝不以灌。”意思是谁不愿在酷热时,以沐浴求得凉快。
译文书信文章应简明扼要,回答问话要审慎周详。身上脏了想要洗个澡,酷暑难耐愿意寻找清凉。
故事链接
1.奔马杀犬
一天,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与翰林院的甲乙两位同僚上街散步。“哒哒哒”忽然后面传来一阵马蹄声。三人赶快往路旁躲避,只见一匹枣红马飞奔而过,可能是受惊了。
“嗷呜”不远处又传来一阵狗的哀叫声。大家走到跟前一看,原来,一只黄狗卧在地上,身子痉挛着,折腾了一会儿,便一动也不动了。“我看见了,是马蹄不留情,踏到狗身上了。”“这条狗也该死,谁让它躺在路当中晒太阳呢?”“常言说,好狗不挡道啊。”临街店铺的人都跑过来围观,人们七嘴八舌地说。
“有什么好看的,走吧。”甲同僚说。于是,三个人说说笑笑继续往前走。“咱们试着各说一句话,记录刚才发生的这件事。”欧阳修提议道。
“好啊,你俩比试比试,我做裁判,看谁叙述得好。”乙同僚应和道。
“那我就在永叔(欧阳修的字)面前献丑了,”甲想了想说,“有犬卧通衢(大街),逸马(狂奔的马)蹄而死之。”
欧阳修一听,笑道:“如果让你编写史书,恐怕一万卷也写不完。怎么能那样繁琐呢?”“不知永叔先生有何高见?”甲小心翼翼地说。当时的人谁不晓得欧阳修的文才呢?
“逸马杀犬于道。”欧阳修只用了六个字。
“永叔果然简洁。不过照我看,似乎粗疏有余,精细不足,”乙同僚说,“出事的原因不清楚,倘若犬是立着,或者跑着,或者在狭窄的小巷,何至于丧命呢?再说,奔马究竟是怎样‘杀’犬的,也语焉不详。如此看来,甲公略胜一筹。”
“是啊,当简则简,当繁则繁。”欧阳修仔细一想,觉得他说得很有理。
文无定法,合适即妙。这种繁简取舍的功夫,需要长期磨炼才会谙熟于心。
2.暮春咏归
春末夏初,鲁国曲阜郊外。
清澈的沂水哗哗地流淌着。太阳高挂天空,散发着热量,热得让人觉得有点烦躁。若是跳到水里痛痛快快地洗个澡,一定会非常惬意的。河边,一片茂密的树林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正围着孔夫子席地而坐,似乎谈论着什么。
一会儿,孔子站起身踱步走到河边,凝望着向前奔流的河水,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道:“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滚滚的河水,一去不复返啊!”
“先生,我们会珍惜时光有所作为的。”几位高徒早已站在他的身后,恭恭敬敬地应道。
“大家干吗这么严肃呢,随便聊聊各自的愿望吧。”孔子笑着说。于是,几个人又坐回原位。
“一个只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仰人鼻息,日子很不好过,而且还遭受灾荒。如果把它交给我治理的话,有三年光景,我可以使人人有勇气,懂道理。”子路爽直率真,向来快嘴快舌。听了他的话,孔子只是微微一笑:“冉有,你说说看。”
“治理方圆六十里左右的小国,我还是有点把握的。只需三年时间,我就可以使人人富足。至于修明礼乐,我做不到,留给贤人君子吧。”冉有小心谨慎地答道。
孔子没加评论,把目光转向公西华:“你的抱负怎么样呢?”
“我愿意穿礼服,戴礼帽,做一个小司仪。”公西华边说边作揖。
“曾皙,你怎么在弹瑟啊?”孔子说,“让老师听听你的理想。”
这个曾皙真有意思,当同窗们大谈治国理想时,他却一个人专心地弹瑟。听老师这么一问,他赶忙“锵”地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说:“我的志向没有他们三位的远大,不好意思说出来。”
“这有什么呢,各说各的。”孔子鼓励道。
“暮春时节,穿上随身轻便的衣服,邀几位好友,再带上几个活泼的少年,去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我想,那一定是非常美的。”曾皙似乎陶醉其中了。
孔子听后,大加赞赏,说:“我的想法跟曾皙一样啊。”
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暮春咏归图”,看起来无所作为,其实它反映的正是孔子所追求的太平盛世图景。
原文驴骡犊特①,骇跃超骧(xiānɡ)①。诛斩贼盗,捕获叛亡。
注释①犊:小牛。特:公牛。此句泛指不善于奔跑的牲畜。②骧:马头昂举疾奔。这里泛指奔马。
译文毛驴骡子大小牛,受惊奔跑超马速。法律威严杀贼盗,捕获反叛亡命徒。
故事链接
区(ōu)寄智斩强盗
唐朝元和年间,一个少年智杀强盗的传奇故事在湖南郴州一带广为流传。这个勇敢少年名叫区寄,年仅11岁,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
有一天,区寄像平常一样,来到村外放牛。“哞——”牛儿在田边静静地吃草。“嚓嚓嚓——”区寄在不远处的林子里砍柴。“啊呀。”突然传来一声惊叫。只见一高一矮两名黑衣强盗用绳子反捆住了区寄的手,还用一团布堵住他的嘴。他被绑架了。
两个强盗不敢走大路,他们押着区寄,钻进树林,拐来拐去,又翻过一座小山头,向前边的小集镇走去。“我得想法子逃跑,”区寄心里想,“不能让他们看出破绽。”于是,他假装吓得浑身发抖,哭哭啼啼个不停。
“咱们歇一会儿,喝点酒吧,”高个子说,“也快到镇上了,今天要发财了。”
“可是,小家伙跑了咋办?”矮个子有点不放心。
“软蛋一个,跑不了的。”高个子不屑一顾地说。又回过头,盯着区寄厉声道:“小子,老老实实地给我待着,敢不听话,我宰了你!”随后,二人坐在地上,掏出酒壶,喝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两个强盗都喝得大醉。“我……我去集市上,看看有没有买家。”矮个子站起来,摇摇晃晃地向镇上走去。高个子躺在地上呼呼地睡着了,刀子就插在一旁。原来这是两个人贩子。
区寄瞅准高个子睡熟了,便把身子移到刀子跟前,几下就把捆手的绳子给割断了。他迅速拿起刀,把睡梦中的盗贼送上了西天。
区寄跑出没多远,矮个子哼着小调回来了。“站住!”看到同伴被杀,矮个子瞪大了眼,“你小子不想活啦?”说着,举起刀,要杀区寄。
“大叔,他刚刚狠狠地打我,要我跟着他逃走。我不肯,这才杀了他。现在,我归你一个人了,难道还不好吗?”区寄哀求道。
“有道理。这样,卖孩子的钱全归我了!”矮个子心里很高兴。
天黑的时候,两人来到买主家。强盗把区寄捆绑得更紧,自己则睡在一旁。夜里,区寄自己转到炉子跟前,用火烘烧捆绑的绳子。手烧伤了,他也不喊一声。绳子终于烧断,区寄随即又抽出刀子杀死了矮个子。
“哇……哇……”杀完之后,区寄大声嚎哭。集镇上的人们闻声赶来,惊问是怎么一回事。区寄一边伤心地哭,一边将刺杀强盗的经过,一五一十讲给大家听。末了又恳求说:“希望叔叔伯伯把这件事报告给官府。”
州府里的官员听说区寄的事迹后,亲自召见了他,并给予了奖励,还派人把区寄送回家。
遇到危险,要机智、勇敢,这样便可以化险为夷,转败为胜。
原文布射僚丸①,嵇(jī)琴阮啸②。恬笔伦纸,钧巧任钓③。
注释①布:吕布。三国时徐州刺史,善射箭,曾于辕门射戟,解决了刘备与袁术大将纪灵之争。僚:熊宜僚。春秋时楚国勇士,善玩弹丸,楚、宋之战时他于阵前表演弹丸,分散宋军注意力,使楚军趁机大败宋军。②嵇:嵇康。三国时魏国谯郡人,字叔夜,“竹林七贤”之一,工诗文,善鼓琴,精乐理。阮:阮籍。三国时魏国尉氏人,世称阮步兵,“竹林七贤”之一,博览群书,尤好老庄。善于长啸,每至穷途路断,则恸哭。③钧:马钧。三国时魏国扶风人,著名的能工巧匠,发明龙骨水车,改造了指南车,造连弩、发石机等兵器。任:任父,亦称任公子。传说中善钓的神人,他以牛做钓饵,下钩至东海,钓得大鱼,以至方圆千里都被鱼的挣扎所震动。
译文吕布善于射箭,熊宜僚善玩弹丸,嵇康善于弹琴,阮籍善于长啸。蒙恬制造了毛笔,蔡伦发明了造纸,马钧一代巧匠,任父善钓流传。
故事链接
马钧制翻车
马钧,字德衡,三国时期魏国人,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伟大的发明家之一,被人誉为“天下名巧”。
马钧年幼时家境贫寒,患有口吃的毛病。他不善言谈却精于巧思。有一次,有人给魏明帝送了一个“玩具”,和现在的木偶差不多,名叫“百戏”。虽然造型精美,设计巧妙,但不能活动。好奇的魏明帝想起“巧思绝世”的马钧,能不能想法让“百戏”“起死回生”。马钧当即满口答应。
马钧将“百戏”拆开,并参阅历史上的有关文献认真分析。不久便对“百戏”的构造了如指掌,开始动手改装。他先用一块木料做了一个大轮子,平放在地面上,用水力驱动轮子转动。然后,在轮子上放置许多小木人,设计了一套传输装置使小木人活动起来,表演各种节目,如有的小木人模仿乐手击鼓吹箫,有的模仿歌女翩翩起舞等。马钧还设计出不同的小木人活动场景,如山岳组合,只见小木人有的在山间舞剑练功,有的在飞檐走壁,一派热闹景象。再如日常生活组合,小木人有舂米磨面的,有斗鸡玩杂耍的,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古代有名的“水转百戏”。
马钧在都城洛阳只做了一个小官,后来就一直住在那里。那时,洛阳城有一大块坡地,老百姓想在那里种菜,因为无法引水浇地,就一直荒着。马钧知道后,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制造出了翻车(又称龙骨水车)。他把河里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终于能浇水种菜了。这种翻车结构精巧,可以连续不断地提水,轻快省力,连儿童都能转动。在人类发明水泵之前,翻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
遗憾的是,千里马遇不到伯乐。马钧的这些发明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以至于史料中连他的生卒年月都没留下来。
提起历史上的这些能工巧匠,我们除了自豪之外,更应该发奋有为,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原文释纷利俗①,并皆佳妙。毛施淑姿②,工颦(pín)妍笑③。
注释①利俗:有利世俗社会。②毛:毛嫱,古代美女。施: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③工:善于。颦:皱眉。
译文他们或是善解纠纷,或是善于发明创造,或是性格独特有所擅长,因而有利社会,世人称好。还有美女毛嫱、西施,个个姿容娇艳美妙,皱眉都显得格外俏丽,更有倩曼动人一笑。
原文年矢每催①,曦晖朗曜②。璇玑(xuánjī)悬斡(wò)③,晦魄环照④。指薪修祜(hù)⑤,永绥(suí)吉劭(shào)⑥。
注释①年矢:指光阴似箭。矢,箭。②曦晖:阳光。③璇玑:北斗七星第四星。这里指代北斗七星。斡:指运转。④晦:夜晚。魄:月初出或将没时的微光。⑤指薪:即薪火相传。语出《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而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意思是脂膏有燃尽的时候,而火种却传延无尽。后来比喻家族或技艺的传承延续。指,同“脂”。祜:福。⑥绥:安。劭:美好。
译文光阴似箭,催人向老;太阳光辉,明朗普照;北斗七星,运转不停;晚月微明,天穹闪耀。修德积福,子孙传续,永远平安,吉祥美好。
故事链接
郑板桥教子
清代画家郑板桥年逾五十,才得一子,取名麟儿。老来得子,郑板桥自然十分喜欢,但他从不溺爱孩子。
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潍县做了知县,留在江苏的家人都很高兴。“我爹做了县太爷。”郑麟经常在别人面前炫耀,有时还仗势欺负穷人的孩子。
“这正是我所担心的。”郑板桥听说后非常忧虑。他知道,当时富贵人家子弟多数被宠得不像样子。于是,他写了一封家信,要求弟弟郑墨代为严加管教儿子。过了一段日子,郑麟果然比以前懂事多了。郑墨高兴地给哥哥写信说:“麟儿有灵性,长大之后准有出息,会像你一样,也是做官的料。”
“糊涂!”读罢来信,郑板桥立即回信批评弟弟,“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多置田产。起步便走错了路,越来越坏……总没个好结果。”
郑麟六岁那年,郑板桥把他带在自己身边,亲自管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天起床后,小郑麟就背诵父亲布置的诗文。郑麟十岁时,郑板桥专门做了两只小水桶,让他负责担满水缸。尽管扁担把稚嫩的肩膀磨得生疼,郑麟也不喊一声,他慢慢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
1746年,潍县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好多人流离失所,沿街乞讨。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天,郑麟哭着对他娘说:“娘,我肚子饿!”母亲拿出一个玉米窝头塞在他手里说:“这是爹爹节省下的,你吃了吧!”郑麟蹦跳着来到门外,津津有味地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眼巴巴地注视着窝头,不停地砸吧着小嘴。郑麟立刻掰了一半窝头给她。回家后,他高兴地对父亲说了这件事。郑板桥非常欣慰,说:“孩子,你做得对!”
郑板桥对儿子的教育贯穿始终。弥留之际,他把郑麟叫到病床前。郑麟泪流满面地问:“爹爹有何教诲?”“想、想尝一口麟儿亲手蒸的馍馍。”郑板桥吃力地说。郑麟急忙来到厨房,加水和面。因为以前从没蒸过馒头,他费了好大一会工夫,总算蒸好了。“爹,这是儿子蒸的馍,您尝尝吧。”当郑麟把馒头端到床前时,郑板桥已经闭上了眼睛。郑麟禁不住痛哭失声。泪眼蒙眬中,他突然明白了父亲要他亲手做一笼馒头的良苦用心:做一个自立的人。
原文矩(jǔ)步引领①,俯仰廊庙②。束带矜(jīn)庄③,徘徊瞻眺④。
注释①矩步:走路步法端正,符合规矩。引领:伸长脖颈,这里指抬头前行。领,脖子。②俯仰:上下,这里指上朝。廊庙:庙堂,指朝廷。③束带:束好衣带,指穿戴衣服。矜庄:保持端庄严肃的态度。④徘徊:作者形容自己等待呈献《千字文》时忐忑紧张的样子。实际上是谦词。瞻眺:仰望。
译文我端正步伐,抬头前行,朝廷在上,须恭敬景仰。穿戴齐整,态度端庄,徘徊不安,敬献此章。
原文孤陋寡闻,愚蒙等诮①。谓语助者,焉哉乎也②。
注释①诮:讽,嘲笑。②焉哉乎也:《千字文》作者以此四个语气助词终结本段,结束全文,并且自谦称自己孤陋寡闻,学识不够。一方面因为本文是奉诏撰写,必须恭敬自谦;另一方面也是将这四个文言虚词自然而然地嵌入了文内,构思十分巧妙。
译文臣实浅陋,鲜有见识,愚笨蒙昧,让人耻笑。学识不过焉、哉、乎、也,四个语气词罢了。
故事链接
巧用虚词骂叛臣
在古代汉语里,“之、乎、者、也、焉、矣、哉”等词都是虚词。所谓虚词,是说这个词本身没有实际意义。虚词因为“虚”,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在特定的语句里,如果能恰当运用虚词,往往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明朝人洪承畴小时候天资聪颖,博览群书,治国平天下是他的志向。万历四十四年洪承畴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崇祯皇帝在位的时候,他任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能文能武,屡立战功,深得皇帝赞赏。洪承畴素以忠节自命,经常教诲门生、部下要为国尽忠,不做可耻的叛徒。他还亲笔写了一副对联: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特意让人挂在厅堂正中,以显示自己对皇上的忠心。
1636年,皇太极即位后,准备南下同明朝争夺天下。1641年,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开赴东北松山,要与清军决一死战。刚开始,明军获得几次小小的胜利,洪承畴也很得意。然而,后来战局急转直下,明军一败涂地。不久,洪承畴被俘变节,被清帝封为武英殿大学士。
起初,松山战败的消息传来,北京城盛传洪承畴已经殉国,所以朝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得知他投降清朝后,大家非常愤怒。据记载,北京陷落后,洪承畴把母亲从福建接到京城。老夫人一见儿子就责骂不绝,并用手杖敲打他,数落他没有为国捐躯的罪过,说:“我打死你,替天下百姓除害。”洪承畴吓得赶紧就跑。
当了清朝大官,洪承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一年春节,他把那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的对联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以表示对新主子的忠诚。以前那些故旧门生见状后义愤填膺,决心嘲弄他一番。一天晚上,有人在那副门联的末尾各添了一个虚词,将其改为: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这样一改,联语的意思大变。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嘲讽的意味可谓辛辣有力,入木三分。
背叛民族的人,会被后人唾骂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