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回顾与前瞻王斌华

书名:当代翻译研究论集 作者:朱志瑜 徐敏慧 字数:460448 更新时间:2019-12-12

  引言

  丹尼尔 · 吉尔(Daniel Gile),西方口译研究界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今口译研究领域最高产的研究者之一。他的学术背景丰富,曾专攻数学,后从事口译实务和教学,并进行口译研究,曾获日语博士学位和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为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校(ESIT)教授,曾任“欧洲翻译学会”(EST)的主席。

  吉尔出版的著作和文章主要用英语撰写,也有小部分用法语和日语撰写。本文考察了他从20世纪80年代末完成其口译研究的博士论文后至今发表于各类刊物和论文集的40余篇论文(具体篇目见参考文献),系统梳理了这位代表性研究者的主要成果和观点,旨在理清西方口译研究的脉络,为国内的口译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启发。

  综合来看,吉尔的口译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对口译研究的发展路径的思考;2.关于口译研究方法的思考;3.口译的认知处理过程研究;4.口译教学研究。下文从上述四个方面对他的口译研究成果进行述评。

  口译研究的发展路径

  对口译研究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吉尔把西方口译研究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Gile,1994a):

  1.1950年代的起始阶段。以赫伯特(Jean Herbert)和罗赞(JeanFranois Rozan)为代表的日内瓦译员以自身的口译实践经验为基础出版了“手册式”的著作,如《口译手册》(Herbert,1952)、《交替传译的笔记》(Rozan,1956)等。以今天的研究眼光来看,虽然他们的著作并未宣称有何科学基础,但是确实触及到了大多数我们口译研究中目前仍在探究的根本课题。

  2.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的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以格尔沃(David Gerver)和巴里克(Henri C.Barik)等研究者为代表,他们的研究特点是把口译(主要是同声传译)引入实验心理学领域作为其研究的对象(参见Gerver,1976的总结)。今天的研究者回顾审视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时,很可能会对其研究成果提出质疑,其主要缺陷往往表现于理论预设不够科学、实验设计存在漏洞,如实验任务缺乏“场景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与口译的真实场景差距较大。

  3.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的“口译实践型研究者”(practisearchers)阶段。这一阶段以“巴黎高翻”(ESIT)的一批学者为代表,他们的研究特点是以内省式和经验式的理论推演为主,鲜见实证性研究。如果以今天的视角来评价,其贡献主要在于......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49.00 购买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