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翻译,是在人类社会中进行的活动。早在20世纪70年代,霍姆斯(James S.)就提出了可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这方面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哪些文本被翻译过来了(往往同样重要的是:哪些没被翻译过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尽管这类主题常常被涵盖在翻译史和文学史的研究里,但依然是一块未获太多关注的领域。若在这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可以建立出一门翻译社会学(translation sociology)(但考虑到这个领域既适用于翻译学也适用于社会学,我们或许该给它一个没那么恰当但更精确的名称:社会-翻译研究(sociotranslation studies)”。(Holmes,2000:177)
事实上,在这之后的许多研究者,尤其是操纵学派和后殖民研究的学者,虽然不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但已经尝试将翻译置入社会文化大背景中进行研究了。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文本,还有文本之外的社会文化的制约/推动因素,如经济、政治、性别、种族、宗教等;以及在这些翻译活动之中各种参与者的身份、关系和相互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些都是社会学的问题,但是以往的翻译研究者在解释这些问题时,并没有系统地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从而突显了此类研究在理论上的不足。为了更好地解释清楚翻译现象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我们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些现象和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开始引入社会学的理论:例如赫曼斯(Theo Hermans)采用卢曼(Niklas Luhmann)的社会系统理论,将翻译看作是具有自我指涉(selfreferential)和自我再生产(selfreproducing)特性的社会系统(见Hermans,1999,2007);还有学者建议参考由法国社会学家卡龙(Michel Callon)和拉图尔(Bruno Latour)为代表的(巴黎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家提出的“行为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以观察翻译活动中各种行为者(包括人和非人的行为者)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对翻译活动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见Buzelin,2005;Chesterman,2006)。但目前参考社会学框架进行的翻译研究中,被学者们引用得最多的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学理论布迪厄(1930-2002)被誉为继涂尔干(Emile Durkheim)之后最具有影响力的法国人类学及社会学家(Calhoun,2003:274)。他的研究内容广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