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项王此处是英雄

书名:楚汉风云录——史记选 作者:周啸天 字数:371258 更新时间:2019-11-26

  在《史记》中,《项羽本纪》重要程度与《高祖本纪》相埒,而其精彩程度无疑过之。本篇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最翔实、最生动地记录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太史公自序》中《项羽本纪》的提要是:

  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庆子冠军)救赵,诸侯立之;诛婴(子婴)背怀,天下非之。

  概括项羽一生出处大节,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失败从“杀婴背怀”时就决定了,何以言之,失却人心也。

  《项羽本纪》一上来先讲几个故事。又说“项氏世世为楚将”,又说“秦灭六国,楚最无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范增引楚南公语),可见项羽对于秦王朝是个天生的叛逆者,又以解释他日后何以自称西楚霸王。一个故事说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还说大话:“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所谓“万人敌”即兵法。可见项羽有雄心,但很粗糙。第二个故事是项羽在浙江观秦始皇仪仗队,忍不住说“彼可取而代也”,这和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相映成趣,又表现出两个人的性格差异——“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不胜其歆羡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一个锋芒毕露,一个深藏不露。这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推微知著,固相士之玄机;搜间传神,亦文家之妙用也。”(章学诚)建构了一个未来军事统治者的形象,其一生的成败都与性格相关。

  项羽起家在巨鹿一战。在项梁兵败身死定陶(今属山东)后,秦将章邯舍楚击赵,围赵王歇等于巨鹿(今属河北);怀王震恐,从盱台(今盱眙)迁至彭城(今徐州)。项羽为宋义副将北上救赵。项羽主战,宋义则主张观望并对项羽进行威胁。项羽因矫楚王命斩宋义,一举夺取了军事领导权。接下来就打了巨鹿之战。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羽本纪》)

  司马迁写巨鹿之战的笔墨不多,却很有气势。刘辰翁说:“叙巨鹿之战,踊跃振动,极羽平生。”(《班马异同评》)巨鹿之战的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为彻底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二是促使秦王朝内部分崩离析,酿成章邯投降项羽、赵高杀二世、三世杀赵高;三是牵制秦王朝,为刘邦从南路长驱入关创造了条件。总之,项羽的威信是打出来的,他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众望所归、号令天下的英雄人物。

  《孙子?九地》已载有“焚舟破釜”之语,《左传?文公三年》有“济河焚舟”之事,后世诗文多以《史记》项羽事迹,用“破釜沉舟”、“船沉巨鹿”等为成语,表示拼死一战,义无反顾。

  巨鹿之战是项羽一生的起点,也是顶点,接下来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项羽的致命弱点之一是他的残暴。巨鹿之战以后,章邯率二十万人投降项羽,项羽在西进途中,竟在一夜之间把他们全都活埋在新安城南。这一错误是根本性的,从此关中家家户户,都是项羽不共戴天的仇人。楚汉相争初期,给刘邦帮了大忙的是齐地的田荣。而项羽在攻打田荣的过程中,又“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为渊驱鱼,使得“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刘邦趁势占据了西部大半个中国,并一度攻入项羽的首都彭城。

  鸿门宴是历史的转折点。鸿门宴暴露了他另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感情用事,缺乏政治头脑。原来刘邦入关后,就准备独霸秦地,做关中王。而曹无伤却向项羽告密,项羽一怒之下,就想消灭刘邦。而其叔父项伯与张良有旧,便把消息泄漏给张良。刘邦闻之十分惊恐,就通过张良拉拢项伯与项羽疏通,次日亲往项羽军驻地鸿门谢罪。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就拉开帷幕。刘邦在张良等人协助下,收买项伯,争取项羽,而孤立范增,最终化险为夷。这是两个政治集团的较量。刘邦方面每一步行动都经过周密安排,如宴会上刘邦恭维项羽那段话就前后讲了三遍,另两遍分别是刘邦请项伯转达给项羽,和樊哙大着嗓门当众讲的,真是假话说三遍就真了。宴会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矛盾冲突达到高潮,项伯缓冲了一下,张良及时把樊哙招来,面责项羽,矛盾冲突当即解决。这时项羽从思想上解除了武装,还轻易出卖了潜伏者——曹无伤,可见他在政治上的幼稚。相形之下,刘邦则成熟老练,当他脱险回营后,第一个行动就是解决潜伏者——立刻诛杀曹无伤。而项羽对项伯的所作所为则十分麻木,这表现出两人在政治警觉方面的差异。刘邦不仅利用张良与项伯的生死之交来渡过难关,而且倚重他的足智多谋,对张良言听计从;项羽有一个范增,却把他的忠告当耳边风,气得范增直骂“竖子不足与谋!”总而言之,在这个宴会上,刘邦一边上下一心,配合行动,有理有节;而项羽一边则是组织涣散,人各一心,相互掣肘。因此,可以这么说——刘、项胜负,在鸿门宴上已经决出。

  鸿门宴是《史记》最精彩的文字之一,不妨尝肉一脔: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羽本纪》)

  后世遂用“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为成语,表示言行表面虽有名目,实则另有所图。如1946年重庆谈判,就常被人称作鸿门宴。

  项羽第三个致命弱点是留不住人,善将兵而不善将将,不是个天子的材料。敌对政治势力的较量,关键在人才的争夺。韩信、陈平、黥布等原来都是项羽的部下,但后来一个个都离开项羽投靠刘邦去了。而韩信后来竟成为项羽在军事上的克星。始终忠于项羽而又谋略过人的只有一个范增,而项羽对他也不能信用,最后还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淮阴侯列传》中韩信拜将后对项羽其人有中肯的分析: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从鸿门宴以后,项羽的处境就非常被动,他虽骁勇善战,却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先是被田荣牵到齐国,随后又被刘邦牵到彭城。当他几次在荥阳取得胜利,应对刘邦进一步发起攻击时,又总是被彭越牵回了梁地,简直是马不停蹄,疲于奔命,渐渐只有招架之功,没有多少还手之力。毛泽东曾总结项羽的三个致命的错误是:一、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二、鸿沟协定,他认真了。三、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毛有句诗“不可沽名学霸王”,在他看来,“沽名”是项羽主观上的一个明显弱点,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司马迁正视项羽致命的弱点,也不抹杀他的历史功绩,从感情上,对这个人物的同情比对刘邦还多一点。这在无形中也影响了《史记》的读者。

  项羽也有他的个人魅力,他血气方刚,勇猛坚强,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真是“万人敌”。在这一点上,刘邦没有可比性,这是司马迁非常欣赏他的地方。所以写到项羽带兵打仗的地方,笔墨都比较浪漫,比较有诗情画意。有些文字,甚至像音乐的乐章,如《项羽本纪》中不时提到的“江东子弟八千人”,在文中起到了类乎主旋律的作用——如“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又如“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又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这“八千人”代表项羽起事时的豪气,最后无一人生还,真是不堪回首。篇中频频提及,顾盼生姿,表现出一种乐章之美。唐代杜牧《题乌江亭》诗,对项羽的失败就寄予了批判和同情:“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本纪》后半段多次写项羽个人的勇敢,败走东城时,还以仅有的二十八骑,对汉军进行了反复的冲击。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就笑着说了“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那段话,就下马步行,短兵迎敌,最后拔剑自刎。宋代李清照《夏日绝句》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杰”一词出自《史记》刘邦之口,“鬼雄”一词出自屈原《九歌?国殇》。诗中对项羽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表示了由衷的赞美。

  项羽性格中,还有十分柔软的一面,这就更令人同情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本纪》)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总是将骏马与美人相提并论,欧洲的骑士祝酒词常常说:“为骏马与美人干杯!”项羽爱骏马也爱美人,然而英雄末路,竟保护不了他的美人,也照顾不到他的骏马。在最后时刻,项羽表现出他的外强中干了,表现出脆弱了,所以他哭,左右皆哭。司马迁写得很煽情,很能打动人。

  清代吴伟业《虞兮》诗云:“千夫辟易楚重瞳,仁谨居然百战中。博得美人心肯死,项王此处是英雄。”最后一句表明这一段描写对项羽确实有同情的倾向。后世颇有人疑心这一段是文学描写,如清人周亮工批道:“垓下是何等时?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之笔。”《霸王别姬》一直是传统戏剧的保留剧目。

  清人王象春有一首《书项王庙壁》诗很好玩: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关又纵阿房炬,汉王真龙项王虎。玉玦三提王不语,鼎上杯羹弃翁姥,项王真龙汉王鼠。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

  第一段三句,写项羽、刘邦相约入关之初,彼此都称得上英雄,但有等差。第一局汉王略略领先。第二段三句,写项羽的某些表现较刘邦为优。第二局项王领先。第三段三句写项羽、刘邦的结局,皆不尽如人意,到头来连一个心爱的人都无计保全,第三局是双输。这首诗道出历史人物常常兼有伟大和渺小这一事实,令人深长思之。诗中措辞出自李白《远别离》:“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