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辔澄清剥古酬今

书名:学者视域中的治国理政 作者:周溯源 字数:659008 更新时间:2019-11-26

  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由著名政治学家、历史学家白钢教授主编、邀请数十名各断代史专家通力合作完成的。该书综合运用了政治学、历史学、法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跳出了传统的以官制史代替政治制度史的窠臼,开创了着力于元首制度、中央决策体制和政体运行机制的探索的新体系,令人耳目一新。该书主要是论述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最早的国家政权——夏王朝的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悠悠4000多年间,中国政治制度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因其跨度大、内容多,采取了纵、横相结合的分卷方法,将全书分为10卷。第一卷总论,采取纵的(竖切)论述方法,简要阐述各项政治制度的来龙去脉,力图反映各项政治制度演化的系统性,相当于全书的纲;其余9卷,采取横切,即以断代分卷,详细论述各断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向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开掘。该书体大思精,洋洋430万言,在理论与内容上都有许多重要的突破,是一部颇具开创性的学术巨著。

  政治制度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制度文明是社会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研究昨天和前天的政治制度,是为了建设好今天的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的特点之一,是剥古酬今,古为今用。该书坚持“述往事,思来者”的原则,系统总结了中国历代在制度安排方面所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揭示了发达的政治分工和悠久的权力制衡观念、行政立法传统和科学的人事管理经验。传统政治制度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不断变化的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它有巨大的惯力作用,历史又不断地对它作着修正。中国作为一个有5000年文明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制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因此,传统的政治制度行之有效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为政仍然具有若干参考价值和启迪作用,那种以为搞现代化就要摒弃一切传统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我们在回顾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时,应当遵循历史主义的原则,采取科学的态度,不能简单地用“专制主义”一语骂倒。既要看到它有弊端的一面,又要看到它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为治理国家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对周边国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的另一面。毛泽东同志很强调学习历史,他多次要求领导干部努力读书学习,掌握历史知识,认为这是搞好工作的必要条件。江泽民同志也号召各级领导要重视学习历史,以认识国情,提高自己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的出版,以其“五千年典章制度尽究其妙,数十朝治国经验悉在卷中”的丰富内容,不仅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一部高品位的著作,无疑也是各级党政军干部和国家公务员学习历史、治事理政的比较好的读本。

  学术研究贵在不囿陈说,在前人或同代人研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有所创见,成一家之言。《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的特点之二,是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各种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多角度的、系统的探索;在内容和体系的构建上,又多有独创,这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之林中,是绝无仅有的。作者所提出的“政治制度是对‘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的配置关系、运作方式的具体规范”,“政治制度具有阶级统治和管理公众事务的双重功能”,“并不因为阶级的消灭而消亡”等观点,是颇具新意的,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体、政体的基本观点,又避免了片面性,对传统的观念有所突破。书中从理论上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与内容的界定、关于中国国家的产生与国体的演进的论述、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分期问题的主张、关于传统政治制度与中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的论述,绝大部分是新鲜、精确的,是一种创见。比如,作者认为夏商周与春秋时期的国家形态,是以宗族国家的形式出现,实行等级君主制,其政体运行机制,以神权、宗法权和王权的紧密结合为转移;战国至清代的国家形态,是以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的形式出现,实行专制君主制,其政体运行机制,以皇帝“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为转移。又如,全书以深入研究历代政体结构为基础,着力于决策体制和政体机制的探索,准确地阐述了历代帝王如何处理皇权与官僚机构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关系,国家与统治阶级的关系,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国家与宗教的关系,等等。从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总结政体结构形式的发展变化及其运行方式,从而抓住了政治制度研究的关键。

  学术研究又是一种渐进的积累,每个研究者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地添加自己的研究成果,集腋成裘,从而不断地把学术研究推向新的高度。《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的特点之三,在于它的集大成性。作者一方面概括了历代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录与考索,一改过去政治制度史研究仅仅取材于正史百官志和“十通”的习惯做法,除广泛涉猎了各类有价值的资料外,还充分运用了像甲骨文、金文、秦简、汉简、帛书、吐鲁番文书、石刻碑文、考古资料,等等,穷原竟委,词必有征,爬梳钩索,探赜洞微,做到揽辔澄清,择善而从。资料是立论的基础,最大限度地占有相关第一手资料,确保了本书论述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作者在卷首检阅了本世纪以来海内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所有成果,或综其精义,或订其谬误,在吸收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政治学与历史学等学科的结合点作突破口,进行开拓性研究,高屋建瓴,令读者大有开阔视野之感。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课题组数十名成员同心同德,是本书学术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而主编兼政治学与历史学,无论是全书的理论体系、整体框架的设计,还是各分卷的结构安排,都为各卷执笔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提供了条件。整部书论述得全面系统,实现了宏观与微观、主编总其成与分撰纂其业、政治学与历史学、法学、民族学等三个完好的结合。因此,可以说本书的问世,为学术研究的“精品工程”,为众多学者协同攻关,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学术者,天下之公器。”当我们以喜悦的心情阅读这部本世纪以来大气磅礴的新的政治制度通史时,也呼唤中国通史、各断代史、其他专史的研究和出版工作,以开拓新局面,攀登新高峰,共同促进现代化,豪情满怀地走向21世纪!

  (与张秀平同志合写,原载《求是》1997年第12期,《新文摘》1997年第9期转载。)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