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历史的前半段是情辞之美,后半段是意蕴之美。情辞是青春意气、慷慨沉郁,意蕴是宁静淡泊、超情入理。中国文人的诗性之美,就主要呈现在情与理的交融辉映上。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有一章文字谈论中国人的“文学生活”——所谓“文学生活”,是把文学、艺术等审美、精神的创造,看成中国文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可谓精辟至极! a他大概勾画出了中国文人的诗性之美的渊源与线索:中国文人,因为诗的创作、吟咏,获得了一种对宇宙、自然和人生大道的深刻体认和感悟;他们又把这些感悟和体认,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将宇宙之“真”与社会之“善”,融汇在诗性之“美”里。
这种诗性之美,在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展现得尤为集中: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不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
a林语堂:《吾国与吾民》,郑陀译,上海世界新闻社 1940年版,下册,第 307–308页。
春江帆饱图页(南宋)
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a
这首诗的作者张若虚,是初唐时扬州人,曾担任兖州兵曹一职,在唐代神龙年间(公元 705年-公元707年),与著名诗人贺知章、包融等名扬京师 b。他的生平,历史上留下的记载唯有这寥寥数笔;他的作品,流
a《全唐诗》卷 21,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影印本,上册,第78页。
胡小石:《张若虚事迹考略》,《胡小石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 104页。
传下来的,除了这首《春江花月夜》,还有《全唐诗》中收录的另一首
《代答闺梦还》,是一首极为平常的作品 a。近代人王闿运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