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物论》的开篇,庄子就谈到了“人籁”“地籁”和“天籁”
之分。在这种“天—地—人”的基本构架里,提出了著名的“窍喻”,
这个桥段的美感,很难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闻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
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陵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
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
060者、叱者、戏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历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按照庄子的精妙比喻,那些山陵的高下盘回和百围大树的窍穴,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梁上的方孔,有的像杯圈,有的像春臼,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洼,(这些窍穴中发出的声音)有的像湍水冲激的声音,有的像羽箭发射的声音,有的像叱咄的声音,有的像呼吸的声音,有的像叫喊的声音,有的像号哭的声音,有些像深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