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男,1989年9月出生,共青团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宝塔社区人,4岁时父亲遇车祸去世,母亲卧病在床,他撑起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曾获得“平凉市十佳青少年”“平凉市优秀共青团员”“甘肃青年五四奖章”,2007年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 为了母亲,一切都值
1993年3月21日,张晓永远记得这个日子——那天,父亲遭遇车祸去世,撇下年仅4岁的他和母亲。不出一月,厄运再次降临这个不幸的家庭,母亲曹雪宏高烧不退,七八天说不出话来,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月,保住了性命,生活却无法自理了。不但花光了积蓄,还欠了外债。一时间,曾经美满幸福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
张晓的外公望着卧床的女儿和年幼的外孙,只得将他们从内蒙古额济纳旗接回甘肃平凉老家,在亲戚家暂住。
老家亲戚的日子过得也紧巴巴的,虽然亲戚对这对母子同情怜悯,但面对经济上的压力,亲戚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只得把母子俩“请出”家门。
在悲惨与苦难的生活中,4岁的张晓不得不过早承担起家庭重任。
“4岁,个子都没有灶台高。他踩着小板凳给我做饭。第一次,熬了碗半生的粥,端到我面前说‘妈妈,吃’,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母亲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泪流满面。
当其他的孩子在家长怀里撒娇、玩耍时,张晓每天却忙得团团转,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捡柴、生火、做饭,洗衣服……定期要为母亲洗脚、剪指甲,帮母亲洗澡、擦身,母亲虽然常年卧床不能动弹,但她闻不到丝毫异味,衣服干干净净的。一个年仅4岁的孩子,不仅要照顾母亲,还在操劳家务,稚嫩肩膀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就是这样,在张晓幼稚的脸上,一直挂着淡淡的微笑。
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张晓和母亲吃的菜都是捡来的烂菜叶,不放任何作料,只用白水煮,一个馒头,都是母子俩的美味。因为付不起房租,母子俩随时面临居无定所的困境。
上天再次考验着这对苦难的母子。1995年的一天,瓢泼大雨将他们租住的瓜房冲塌,张晓被埋进土里。母亲急了,她趴在地上,一边刨开儿子身上的土,一边哭喊着向村民呼救。在赶来的房东和乡亲的帮助下,将昏迷的张晓从土里救了出来。
瓜房塌了,母子俩又要流落街头。此时,一位好心人看他们可怜,把自家菜园的小土房借给他们住。房子虽然简陋,但他们有了挡风避雨的地方,房子总被张晓收拾得整齐干净。
苦难的生活还在继续,转眼到了张晓上小学的年龄,没有经济来源的母亲无钱供儿子上学,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心如刀割
一般。
“妈妈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上学。”在小学报名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拉着张晓的手哭着说。为了能借到钱,母亲拖着残疾的双腿四处凑学费。1997年9月,张晓终于上了小学,他一边学习一边照顾母亲,他的学习却成绩一直优秀。
在以后的10多年里,张晓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帮母亲穿衣服、洗漱,打扫完家里的卫生后匆忙去上学;中午抽空回家做饭,母亲吃完饭后,他又骑着自行车赶回学校;晚上放学回家,他先做好晚饭,喂母亲吃好,做完家务,然后开始做功课。这样的生活,张晓十几年如一日。
在张晓读初一时,母亲病情不断加重,导致了大小便失禁。张晓从来不嫌弃,每天给母亲接屎接尿,擦洗身体。母亲是张晓最牵挂的人,邻居接济的任何吃的,他总是舍不得吃,留给母亲。每天,还要给母亲讲遇到的新鲜事情,给母亲解闷。
二 坚强少年立志成才
“真正的强者,不是流泪的人,而是含泪奔跑的人。”张晓一直用这句话激励着自己。上学伊始,张晓年年都是班级的“三好学生”。虽然每天要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又要照顾母亲,但他的功课从来没有落下。
1998年5月,因连续6个月无钱交电费,张晓家的电被停掉了。为此,张晓只能趁亮忙完家务,然后点燃葵花秆照明写作业。这种情况,整整持续了一个多月。最后,是同学们捐款,交清了张晓家里所欠的电费。原来,张晓班上有个同学常找张晓玩,看到他家天天吃野菜、用葵花秆点燃照明很不理解。于是,同学将这些告诉班主任毛红霞。毛老师赶到张晓家,对他家的状况感到震惊,于是发动全班同学为张晓捐了30元,交清了张晓家欠的电费。
从那以后,许多同学向张晓伸出了友爱之手,自发地帮张晓捡木柴、挖野菜、挑水,还有同学为他们送来馒头。“我大学毕业后,一定报答这么多年来一直帮助我和母亲的恩人。”提起帮助过他的那些好心人,张晓总是这样说。
2000年,时任甘肃省平凉市武警某部政委的刘春灏知道了张晓的境况,带着大米、食用油、书,来看望张晓。从此,刘春灏政委连续5年,一直资助张晓。直到刘春灏政委调到南京工作前,他还到张晓家,鼓励他们母子坚强地生活下去。张晓曾在感谢信中写道:“是你们把我和妈妈从黑暗中带进了光明,是你们把我和妈妈从饥饿、痛苦、失望中解救出来,你们的恩情我终生难忘。”从那时起,在母亲的要求下,张晓记录下每一位帮助过他们的爱心人。
社会各界对张晓母子伸出援助之手,政府部门帮张晓母子解决了低保和城镇户口问题,帮助解决廉租房;不少爱心人士给张晓送生活费,资助他上学……社会各界的爱心,张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把每位好心人的帮助记入自己的《恩人簿》,但这些记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人没有留下名字。他表示,自己将努力报答社会对他们母子的恩情。
面对家中的境况,初中毕业后的张晓第一次有了退学的念头,想出去挣钱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于是,他找了一份每天5元钱的洗车工作。妈妈知道后,对他大发雷霆:“难道让妈妈的病把你的一生毁了不成?如果你不上学,我就不活了……”为了不让母亲操心,张晓又继续读高中。
张晓所处的家境,也让他有时郁闷、苦恼和悲观。一次晚自习后,他推着自行车回家,感到脚步沉重,10多年的艰辛涌上心头,越想越烦。这时雷声大作,暴雨倾盆,他跪在马路上放声大哭,他恨老天的不公。
母亲常年生病,脾气不好,不断唠叨,有时对他还要打骂。他默默地忍着,不发脾气,不抱怨,不诉苦。
2007年除夕,原本是欢乐的日子,可母子俩却在爆竹声中抱头痛哭,他觉得再也坚持不住了,甚至想到了死。原来,房东不停地催要房租、学校的110元补课费也拿不出来……没有钱的日子让母子俩步步难行,处处受白眼。他“扑通”一声,给病床上的母亲跪下了:“妈,儿子实在坚持不住了,您让儿子先走一步吧……”
看着眼前的儿子,母亲泪如雨下,她痛苦地说:“妈知道你所受的苦,让你小小年纪就承担这些,妈多少次想走不给你添负担,可是舍不下你……”
在这一夜,母子俩用眼泪宣泄着心中的痛苦。大哭一场后,张晓心情逐渐平静了下来,他想:自己是娘的全部,娘痛苦自己就不幸福,自己一定要坚强起来,振作起来,不能被困难压趴下。于是,他擦干眼泪,为母亲做了一顿特别的年夜饭……
当张晓的事迹被报道之后,张晓先后被评为“平凉市优秀共青团员”、第十一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教育新闻年度人物”、“感动甘肃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面对这些荣誉,张晓说:“母亲是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母亲,我奋斗下去还有什么意义?这都是生活中的常事、琐事。我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这个阳光男孩用自己稚嫩的肩膀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值得人们敬佩的同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2007年,张晓被甘肃省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录取。
和同龄人相比,10多年来张晓遭受的种种磨难是难以想象的。然而,他又是十分幸运的,苦难的生活磨砺了生存意志。同时,太多好心人的帮助,也让他学会了珍惜和感恩,使他在苦难的生活中没有偏离人生轨道。
现在,张晓已是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的一名医生,他正在以自己的爱心回报社会。
张晓的母亲住进蜀草中医院接受治疗
2012年6月27日,“全国道德模范和陇人骄子高校巡讲活动”在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报告会时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