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桑扎西,男,蒙古族,1950年出生,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宁木特乡宁木特村牧民。他用一颗如草原一样宽阔的心,孝敬父母、抚养弟妹、帮助困难群众,2007年,被评为“青海省十大孝亲敬老模范”,2009年当选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
一 从小塑造了乐观向上的性格
罗桑扎西是青海省河南县宁木特乡人,他的父辈很早以前迁到了青海海南州同德县,罗桑扎西1950年出身于同德县河北乡上只买村的一个牧民家庭。他排行老大,下有8个弟妹。他的出生给父母带来喜悦,但家庭生活的压力更大。家庭的贫困,使罗桑扎西从小就懂得帮父母分担家务,知道照顾弟妹是他的责任。
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饥饿如洪水一般,席卷着中国大地,青海牧区的情况更为严重。罗桑扎西的母亲不忍心孩子们挨饿,只好带着年幼的妹妹外出讨饭,生活在饥饿中度过。有一次,一个人家办喜事,母亲便领着妹妹去讨饭,别人的白眼与鄙视,母亲的低三下四,这一幕正好被罗桑扎西看到,他的心中仿佛扎了根刺,痛苦万分。他站着久久不动,暗自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快快长大,好好放牧,挣更多的工分,让全家人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
从那以后,罗桑扎西憋着一股劲,勇敢地面对人生。由于没有钱上学,放牧成为他童年生活的全部。那时,他从来没有新鞋、新衣服。夏天穿着露出脚指头的球鞋,冬天穿着一双破旧靴子,因此常被小伙伴笑话。有时早晨他空着肚子去放牧,中午回家想吃饭,但母亲却经常含着眼泪,他知道家里没有吃的,他理解母亲的难处,又默默地赶着羊群去放牧。
乡亲见罗桑扎西懂事、能忍耐、不怕挫折,就经常对他的父母说:“你们这个儿子懂事,将来肯定有出息!”父母总是说:“有什么出息,还不是个放羊的?”父母也盼望儿子将来有出息,从穷坑里爬出来,不再受苦受累,不再挨饿受冻。
二 担起家庭生活重担
1963年,长成大小伙子的罗桑扎西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地改善着家人的生活状况。可就在这时,有人捎话告诉罗桑扎西,他父亲的姑姑生病了,想让他父亲去看看。
罗桑扎西的姑奶奶家在河南县宁木特草原。听到这个消息,他的父亲很是难过,姑姑那么大的岁数,又没有子女照顾,多么可怜啊!
于是父亲同老伴和罗桑扎西商量,想全家迁回老家河南县,以方便照顾姑姑。母亲对这件事情很不赞成,认为全家搬过去没有必要,去看看或者给一些帮助都可以。而且一家人早把同德当成了故乡,生活了这些年早已习惯了。
但父亲表示,“姑姑孤身一人,我们作为晚辈,就应该担起照顾她的重任。”父亲坚定的眼神,深深地打动了罗桑扎西,使他对父亲更加尊重、佩服。而父亲的举动,也让罗桑扎西明白,人应该有一颗善良心。
1963年秋,罗桑扎西一家从同德县迁回河南县宁木特。家里有生病的姑奶奶,让这个贫困的家雪上加霜,但全家还是将照顾姑奶奶放在第一位。煎药、喂饭,细心照顾姑奶奶的生活。
父母做的一切,罗桑扎西都看在眼里。他更加精心地照顾姑奶奶的生活。罗桑扎西的一举一动,姑奶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常说:“罗桑扎西胜似亲生儿孙呀!没有他,恐怕我早就死了。”
罗桑扎西一家默默的付出,感动了许多乡亲。乡亲们也纷纷送来炒面、酥油,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乡亲们的举动,使罗桑扎西的父母也非常感动,总是叮嘱罗桑扎西,要记着这些,将来有能力了,一定要回报大家。
1967年,罗桑扎西已17岁了,他长得剽悍强壮,一米七八的个子,相貌堂堂,是一把放牧的好手。按草原的风俗,已到了成家的年龄。但在这时,姑奶奶去世了,把给他说亲的事放下了。也就是在这一年,父亲不慎坠马,导致了双腿严重摔伤。罗桑扎西得到消息后,发疯了一样赶到现场,和乡亲们把父亲抬到村里,请赤脚医生诊治。赤脚医生简单看过后,判断是粉碎性骨折,说需要送到县医院去救治,不然后果严重。
父亲思前想后,最后说:“家里没有钱,再说县医院又那么远,还是别去了。”父亲拒绝到县医院治疗,选择在家吃藏药养伤。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导致下肢瘫痪,从此生活都要靠别人照顾。
父亲生活不能自理后,这个家又遭受新的打击,一群未成年的孩子,他们要吃要喝要上学,以后家里的生活怎么办?靠什么来养活这么一大家子?
面对母亲天天以泪洗面,罗桑扎西没有退缩,他勇敢地挑起了家庭重担,成了家里新的“顶梁柱”。每天,罗桑扎西很早就起床,到生产队放牧挣工分。他家里人口多,只靠他一个劳力挣工分,到了年底,他家分的牛羊肉、酥油、面粉数量,要比别的人家少很多,家人常常填不饱肚子。看着面黄肌瘦的弟妹,罗桑扎西心中憋了一股劲,一定要让家人吃饱饭。所以他常在放牧之余,给别人家干零活以贴补家用。
父亲瘫痪后,罗桑扎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重任,吃喝拉撒他全部包了。不仅如此,每隔一段时间,罗桑扎西还要给父亲拉腿、压胳膊、翻身……就怕父亲因长期躺在床上不舒服。
为了避免父亲消化不好,罗桑扎西就经常变着花样给父亲做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但父亲还是经常便秘,为此,他每次都要帮父亲揉肚子,用手抠大便也是常事。
由于长期卧床,父亲经常心情不好,时常发脾气骂人,有时骂得非常难听,罗桑扎西从来不跟父亲顶嘴,微笑面对一切。母亲有时看不下去,为儿子叫屈,罗桑扎西却笑笑告诉母亲,没有关系。为了让父亲的心情愉快,他把外面的事情讲给他听,叮嘱弟妹们不能给父亲添麻烦。
冬天,草原的天气异常寒冷,为了控制父亲病情,罗桑扎西经常向尕布藏活佛请教养病良方,这位活佛也是著名藏医,按照他开的良方去甘肃夏河县抓药,来回就是一天,但他从不喊苦叫累。冬天,怕暴风雪把毡房吹倒压塌,罗桑扎西整夜守在父亲身边。夏天,他经常把父亲抱出来晒太阳,只要父亲高兴,他干什么都乐意。
1978年夏季,罗桑扎西的父亲去世了,丧父之痛让这个刚强的汉子倒下了,他连续几个月卧床不起,但最终他还是坚强地站起来了。
1980年,母亲由于长期操劳过度,再加上精神上的压力,患上了心脏病和肝病,为了给母亲治病,罗桑扎西节省每一分钱,攒钱给母亲治病。母亲的病情、生活上的压力,让这草原上的汉子也感到难以支撑。但罗桑扎西硬是一直坚强地支撑这个家。
1983年,罗桑扎西母亲的肝病恶化,只有做手术才能保住命。于是,罗桑扎西到处借钱,为母亲做了三次手术,花费10万余元,才挽救了母亲的性命。但由于常年需要吃药打针,罗桑扎西搬到了母亲房间,衣不解带地照顾母亲。
每天,罗桑扎西早上起来就会先给母亲泡上茶,然后端来热水,给老人洗脸、梳头。为了给母亲补充营养,他经常给母亲买羊肉吃,自己舍不得吃上一口;为怕长期卧床的母亲大小便后得不到换洗,每天他要伺候母亲到很晚……
罗桑扎西有几个弟妹,但他从不让他们帮忙。他知道没有知识的痛苦,在父母生病期间,他在各个医院求医时,吃了很多不识字的亏,所以他要求弟妹们上学,让他们读书识字,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学知识学文化上,走出大山、走出草原。在他的支持下,两个弟弟初中毕业,弟妹们现已成家立业。
为了照顾母亲,罗桑扎西多次拒绝了别人给他介绍对象。罗桑扎西说:母亲辛苦一辈子,现在老了病了,做儿子的有责任有义务让她安享晚年。
三 发家致富不忘乡亲
为了发家致富,1993年罗桑扎西开始承包草场,他想方设法扩大养畜量,利用科学养殖,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他没有忘记乡亲,在他担任村里社长期间,不断学习先进的饲养方式,争取扶贫资金。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许多牧民修建了畜棚,改变了以往靠天饲养模式。
不仅如此,他还照顾五保户老人、帮助受灾乡亲、解决邻里纠纷……他不断地为这片草原奉献着。
罗桑扎西的行为感动着很多人,他先后获得首届“青海省十大孝亲敬老楷模”“中华孝亲敬老之星”“全国道德模范”等光荣称号。
公益广告上的罗桑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