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 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两弹元勋”

书名:中华道德楷模·当代卷 作者:白云涛  郑国柱  字数:147572 更新时间:2019-11-27

  邓稼先(1924—1986),男,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领导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次,获得四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一 求学报国的“娃娃博士”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身于安徽省怀宁县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邓以蛰是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1936年,邓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学习,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良好基础,并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邓稼先的少年时光正逢国难深重的年代,1937年北平沦陷时,因父亲身患肺病,全家滞留在北平,期间他秘密参加了抗日聚会。为避迫害,1940年他辗转前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期间,他深感知识储备的不足,他想只有学到更先进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于是胸怀学习更多本领以建设祖国的志向,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第二年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美国政府也很快注意到了如此优秀的人才,他们希望用良好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把邓稼先留在美国,他的老师也找他谈话,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邓稼先都毫不犹豫地婉言谢绝了。1950年8月,在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他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两百多位中国留学生及专家学者一起冲破重重险阻,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启程回国。

  二 默默无闻的两弹元勋

  一回到北京,邓稼先就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之中,与他人合作相继发表了《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为中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1958年,钱三强找到邓稼先,对他说:“我们要放一个大炮仗,这是国家绝密的事,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想请你参加。”能够为国分忧这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最初他们接受的任务很明确,就是“向苏联来华专家学习,看懂那颗教学模型弹”。曾经是美国大学高才生的邓稼先,毫无怨言地当起了泥瓦工,带着一批刚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在京郊日夜挑砖拾瓦建设实验场地,在乱坟岗里碾出一条柏油路,在松树林旁盖起了原子弹教学模型厅。然而原子弹模型最终没有等到,有一天,所有的苏联专家都撤走了!

  这是一个艰难的时刻,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时任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的刘杰对邓稼先说:“你要有思想准备,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要自己干。”邓稼先郑重地点了点头。1958年8月他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从此他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了。

  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设计理论的重任。他选定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这三个方面作为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攻方向,选对主攻方向是邓稼先为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工作做出的最重要贡献。为了靠自己的力量搞好这项尖端科学研究,他带领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年轻伙伴们,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历史的重担。他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由于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条件异常艰苦,他们用的最先进的运算工具只有一台乌拉尔计算机,其他的只能靠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甚至是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单调的机械动作要重复千万次,还要把得出的数据画在比桌子还要大的图表上,一次要填几万个空。由于工作量大,需要三班轮换着计算、画图、分析,昼夜不停地工作。有一个重要的参数与一般概念相比误差很大,他们就每次加上新的因素反复演算,算一次,要一个多月,共算了9次,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又请物理学家从出发概念进行估计,确定是否正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常常一起工作到天亮。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在五年时间里,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资料少、设备差、时间短、环境恶劣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中国的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默默地奉献着青春与热血。

  1962年,邓稼先和同事们拿出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然而理论是否能成为现实,在如此重大的事件面前,谁也不敢打百分之百的包票。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炸还是不炸?尽管经历了千百次的计算,众多专家的反复论证,但核试验毕竟是最直接、最权威的检验,怀着报效祖国的高度的责任感,邓稼先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

  邓稼先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呕心沥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西部试验场亲自指导实验工作。荒凉的大西北尽是戈壁与沙漠,连生存都十分困难,何况是搞科学研究。然而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凭着拳拳的爱国之心和革命的豪情壮志,硬是在这里建起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他冒着严寒酷暑,在试验场度过了8年的单身汉生活,先后15次在现场亲自指挥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30分,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值得永久铭记的时刻,随着铁塔顶处发出耀眼的闪光,一颗火球腾空而起,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多么令人骄傲的成就啊,全世界都向中国投来惊叹的目光!然而邓稼先没有时间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又马不停蹄地同于敏等人投入氢弹的研制当中。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同样的工作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邓稼先他们仅仅用了2年零8个月,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三 舍生忘死的民族脊梁

  1979年,在一次航投试验中出现了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摔裂。作为核专家的邓稼先当然深知其中的危险,但是他片刻也没有犹豫,一个人冲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查。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许鹿希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后,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但是邓稼先仍然不顾个人的健康与生命,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工作。一次身体虚弱的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同事们不让,他就以院长的权威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85年,邓稼先从罗布泊回北京开会。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面对妻子,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1986年7月29日,这位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的无名英雄、两弹元勋,永远地闭上了他睿智的双眼,终年62岁。

  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快步推进了10年,赶在世界上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正是由于有了邓稼先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中国才能在世界上挺起民族的脊梁。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在工作

  2010年6月鄞州四明职中举行邓稼先铜像落成典礼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