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 “地质元帅”,石油功臣

书名:中华道德楷模·当代卷 作者:白云涛  郑国柱  字数:147572 更新时间:2019-11-27

  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身于湖北省黄冈县中的一个贫苦人家。他自幼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到武昌高等小学就读时,将名字李仲揆改成了李四光,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成为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曾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了祖国的建设中。在祖国建设的60年中,李四光日思夜想多为祖国和人民做点事,一天都不愿意停止研究和勘探的脚步。他为中国石油和地质勘探、地震预测以及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 一个炎黄子孙的报国之路

  李四光少年时非常聪明,学习成绩优秀,而且非常有志向,他那时有个理想,想造中国“第一流兵舰,以扬国威”,怀着对祖国的热爱,这个少年学子15岁便东渡日本,学习造船业。在日本,他和许多想通过学习改变国家命运的留学生一样,彷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在如此一个腐败的大清王朝学成之后,路该往何处走。这时候,他遇见了孙中山,接触到了民主革命的气息,孙中山的同盟会那种救国救民的先进思想,成为他的信仰,他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同盟会最年轻的会员。他把救国救民于水火当作是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他把人生的支点定在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发展上。1910年结束了在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回到了家乡。他回国后任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并先后任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事、湖北军政府实业司司长、湖北省同盟会支部书记。但是,当时中国没有钢铁不能造船,为了造船业,李四光放弃了高官厚禄,又转赴英国,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可是他觉得采矿离不开找矿、勘探,还要掌握地质学的专门知识,于是他最终选择了地质专业。最终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看到了民族生机的曙光,他为国为民的一腔热血终于可以为之付出了。他和夫人毅然选择了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他们终于克服重重阻力回到了曾经苦难深重的中国,他要用他学到的知识来改变祖国贫穷的面貌。

  二 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和人民

  回到祖国的李四光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中。李四光在古生物学、冰川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多有建树,在鉴定古生物蜒科化石、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和创立地质力学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为了证明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李四光记不清跑了多少里的路,爬了多少座山峰,对多少地域的地质做过深入反复的勘探研究,那辛苦自然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为祖国的将来,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扬新中国的国威,李四光用一个科学家的忘我精神来践行自己爱国爱民的情操,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

  为了充分论证这一结论,李四光的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考察了太行山东麓、大同盆地、扬子江流域,几上庐山,发现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立在另一块巨石之上,通过对牯岭巨石的研究,他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坚定地认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他能得出这样准确的结论,是因为他先后涉足于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发现了比较典型的冰蚀冰川堆积泥砾剖面,他做过比较和多方面的研究才得出此论的。

  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了冰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至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论不攻自破。

  李四光在科学史上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地质力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他著有《地质力学概念》一书,认为地壳运动中发生岩石变形是由于地应力作用的结果。

  1947年7月,他代表中国出席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之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地质力学这一由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正式载入了史册。

  早在1922年,美国人曾断言中国是一个没有石油的贫油国,但后来经过李四光对华夏地质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研究和勘察,终于先后在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地找到了石油,为中国的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 祖国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李四光早就预见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回国时,他克服重重困难从英国带回来一台伽马仪,为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拉开了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序幕。

  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作了工作汇报。李四光一直关心着铀矿地质的开展,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充满希望。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根据李四光的思路,经过艰苦勘察,终于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末,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李四光身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四光和他的地质学是中国科学家创立的有重要影响的大地构造理论,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结晶。他为寻找中国紧缺的重要矿产资源和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1926年,《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的发表是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的萌芽吸收了当时国际先进地质学家的思想营养。他根据中国和东亚的地质构造特点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的地质理论。20世纪40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将力学引入地质构造的分析,发表了《地质力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理论已具雏形。1962年《地质力学概论》的完稿是他对

  地质力学理论的总结,这个理论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仍闪烁着光芒。

  “我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和人民”这是李四光留给人们的最质朴的语言,他用生命的全部的热情完成了他一生的追求,这不仅是科学精神,更是爱国精神和高尚品德的凝聚,人格力量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的地质理论及科学精神永远地载入中国的史册,以启发教育后辈们踏着先人的足迹向新的科学领域进发。

  李四光在工作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