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喜(1923—1970),男,甘肃玉门人,中共党员。在玉门油田和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中,以艰苦创业,奋勇拼搏的精神获得“铁人”的美誉,是中国石油工人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从放牛娃到“钻井闯将”
1923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市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王进喜受尽苦难。为了活命,6岁的王进喜就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后来他给地主放过牛、淘过金、挖过油。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到旧玉门油矿当童工,与大人们一样干着重活累活,还会经常被工头打骂。苦难的经历和恶劣的生存环境,锻炼了他百折不挠的坚忍性格。
1949年玉门解放,新中国的改天换地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振奋。1950年春,他正式通过考试进入玉门油田工作,光荣地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王进喜被分配到老君庙钻探大队当钻工,他勤快能干、吃苦耐劳,脏活累活抢着干,赢得了党组织和工人们的信任和好评。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成为他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他以共产党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同年6月,王进喜担任了贝乌5队队长,在带领全队参与石油工业部组织的以“优质快速钻井”为中心的劳动竞赛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口号,1958年9月,他带领钻井队月钻井进尺5009.3米,创造了当时全国的钻井最高纪录。他在工作中摸索出一整套优质快速打井的方法,为提高钻井速度和质量,闯出了新路。1958年10月,石油工业部在新疆克拉玛依召开现场会,会上余秋里部长把一面“钻井卫星”红旗颁发给王进喜,贝乌5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被授予“钻井闯将”的荣誉。1959年,他率领贝乌5队创年钻井进尺7.1万米的全国最新纪录,等于旧中国从1907年到1949年42年间全国钻井尺的总和。同年,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工交群英会,参加了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的国庆观礼。
在北京参加工交群英会期间,王进喜内心受到了一次极大刺激。在参观首都“十大建筑”时,他看到行驶的公共汽车车顶上都有个“煤气包”,询问得知中国极度缺油,没有汽油,汽车只能以煤气做动力。作为一个石油工人,他感觉这个“煤气包”就像千斤重担压在自己身上,他感到耻辱。他曾多次向战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正是这种为国分忧的高度的责任感,成为他顽强拼搏、艰苦创业、赤诚报国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 松辽石油会战中的铁人队长
1960年,正当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候,东北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大庆发现了油田!遵照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决策,全国石油战线集中优势兵力,在大庆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正式打响,王进喜响应党的号召,带领他的钻井队奔赴大庆油田。在这里,他率领的贝乌5队更名为“1205钻井队”。到达大庆的时候,由于吊车、拖拉机等吊装设备严重不足,他们从玉门带来的钻机无法从火车站运抵石油工地施工现场。一套钻机总重量60多吨,包括大小设备四五十台。一心想着让中国早日脱下“贫油落后”帽子的王进喜,不愿在等待中浪费时间,他带领全队30多名工人用木块垫、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硬是靠“人拉肩扛”把钻机从火车上卸下来,并运到了井场。经过3天3夜的奋战,将40米高的井架矗立在了茫茫荒原之上。然而井架立起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水管线还没有接过来,没有打井用的水!在东北的严冬里,王进喜组织工人们顶着刺骨的寒风,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奇迹般地靠人力端来50多吨水,保证了钻机按时开钻。4月19日,王进喜率队打出了他们到达大庆之后的第一口油井——“萨55井”胜利完钻,这口井也被称为“铁人一口井”,进尺1200米,他们用5天零4小时,就打出一口中深井,创造了新的纪录。
为了争分夺秒多打井,5月1日凌晨,1205钻井队往第二口井驻地搬家。天刚蒙蒙亮,王进喜在井场上指挥工人放井架,忽然,一根几百斤重的钻杆滚下来,把他的右腿砸伤了,鲜血浸透了他的裤腿和鞋袜,他却咬住牙,坚持不离开井场,继续指挥。开始打第二口井时,王进喜的腿伤还没有好,但他每天拄着双拐,在井场上来回指挥。井打到700米时,由于地层压力太大,出现了井喷的迹象,如不赶快压住,就会井毁人亡。压井喷需要用重晶石粉调泥浆,井场上没有,他当机立断决定用水泥代替。一袋袋水泥倒进泥浆池,但是由于没有搅拌机,水泥都沉到了池底。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奋不顾身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看到这情景,几个年轻小伙子也跟着跳了进去。他们整整奋战了三个小时,最终用血肉之躯制服了险恶的井喷。油井和钻机保住了,王进喜的手上身上被强碱性的泥浆烧起了大泡,同志们把他扶出来时,疼痛的他扑倒在了钻杆上。工人们关切地要他注意休息,他却说:“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井场附近的老乡们,深深地被王进喜这种拼命的精神感动了,夸赞说:“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1960年,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连续创出了月“四开四完”“五开五完”的好成绩,到年底,共打19口井,完成进尺21258米,接连创造了6项高纪录。
王进喜成为松辽石油大会战的一个典型,一面旗帜。战区
迅速掀起了“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的热潮。轰轰烈烈的松辽石油大会战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1960年底,大庆油田生产原油97万吨。铁人精神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高昂斗志。
三 求真务实,勤俭节约的实干家
王进喜不仅仅是个吃苦耐劳的劳动模范,同时也是求真务实的革新典范。童年的他没有机会学习,是个不折不扣的文盲。当了大队长后,他深感没文化开展工作十分困难,抓紧一切机会学文化。他以“识字搬山”的意志克服困难,刻苦学习,带领工人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取得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外国专家一直在散布中国贫油论。王进喜不相信石油只埋在外国的地底下,为了中国的石油事业,他日夜思虑,不停奔波。他身边经常带着一个小本子,细心地搜集世界各国石油发展情况的资料,仔细研究这些情况,一心想着怎样更快地把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上去。他带领工人们不断地从实际需要出发搞技术革新。为提高钻井速度,他和工人们一起改革游动滑车;为解决高压易导致喷井问题,他带领工人们研究改进泥浆泵;为提高钻井质量,他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他还在多年的钻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钻井绝技”,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磨损情况。他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1961年春,部分井队为了追求速度,忽视了质量,连铁人带过的1205队也打斜了一口井。当时已担任大队长的王进喜带头背水泥,把1205队打的这口斜井填掉了。他说:“我们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还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
20世纪60年代,我国还很贫穷,石油大会战中很多物资零件散落在了荒原上。为了给国家节省资源,王进喜亲自组织了一个废旧材料回收队,和工人们一起,一颗螺丝钉、一块废钢铁都一一拣起来,这就是今天仍被我们颂扬的“回收队精神”。在他的带动下,大庆油田的许多单位都成立了回收小队或修旧利废小组。他们把回收来的许多钢材修好配好,重新安装成井架,有的废旧设备修复了再次使用,焕发了新的生机。
由于长年的过度劳累,王进喜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1970年4月,他被诊断出已是胃癌晚期,积劳成疾的王进喜健康状况迅速恶化,11月,年仅47岁的他,带着对未竟事业的无限眷恋,未能更好地报效祖国的遗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给我们的铁人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宝贵财富。铁人精神是为国分忧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是艰苦奋斗、奋勇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操,其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是中国工业乃至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人王进喜邮票
2006年9月26日,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建成开馆,新馆位于大庆市让胡路区世纪大道和铁人大道交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