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丝绸制造中心与丝绸之路

书名:成都简史 作者:何一民 王毅 字数:286582 更新时间:2019-12-02

  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罗马大剧院挤满了贵族,当恺撒大帝身着丝绸

  袍服出现在观看台中央时,全场轰动,华丽无比、闪耀着光芒的丝绸袍服,

  使所有在场的贵族及夫人们无不眼睛发亮,流露出艳羡至极的神情,恺撒大

  帝身着的丝绸衣袍被所有的人认为是绝代的豪华。此后,人们争相效仿,穿

  戴丝绸织品,丝绸一时间成为罗马城中最为流行的衣饰面料,贵族及其眷属

  无不以能穿戴丝绸衣袍为荣耀。然而,为古罗马贵族竞相追捧的丝绸,并非

  罗马帝国的产品,而是穿越千山万水,通过神秘商道,从万里之遥的东方运

  输而来。这条联结东西方的“神秘商道”,后来被人们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则是被西方人称为“丝国”的中国,而这些华丽的丝

  绸有相当部分就是来自中国西南腹地有着“锦城”之称的成都。

  丝绸是中国发明的纺织品,主要是以桑蚕丝(也包括少量柞蚕丝和木

  薯蚕丝)纺织而成,品种繁多,其大类主要有纱、绮、绢、锦、罗、绸、缎

  等。中国人使用丝绸的历史非常悠久,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前的丝

  绸织品,发现地不仅在北方,而且在南方也有多个地方。丝绸与蜀地有着密

  切的关系,传说最早发明丝织品的人就是中华始祖黄帝的妻子嫘祖,而嫘祖

  就是蜀人。最早在成都平原建立政权的族群称为“蚕丛”,与养蚕抽丝有着

  直接的关系。因而,蜀地的栽桑养蚕、纺织丝绸技术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丝

  绸华丽的光泽和特有的手感,令人倍感亲切,成为中外上层统治者特别喜爱

  之物。秦汉时期,织锦业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山东临淄、

  河南襄邑是当时著名的织造中心之一,齐鲁的罗纨绮缟与襄邑的美锦齐名。

  而南方的蜀锦则独步天下,更是名满京城,最高级的蜀锦一度为皇帝及后宫

  所专用,并成为皇帝赏赐功臣和贵族的贵重物品,为达官贵族争相拥有。秦

  汉时期,埃及、印度等世界早期织造中心在经历漫长的原始手工业生产阶段

  后,开始进入手工机械纺织的新阶段,埃及的亚麻织物、印度的棉织物、西

  亚的毛织物也随着国际交通路线的畅通,成为重要的交换物。但是中国的丝

  绸织品与这些毛织品或麻织品相比,更受统治者和上流社会的欢迎,因而先

  秦时期,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开辟后,成都与南亚、中亚等地建立

  起联系,丝绸织品就成为重要商品。西汉武帝时期北方丝绸之路开通后,蜀

  地丝绸织品更是成为不可缺少的最重要商品。

  一、沃野千里兴农桑

  蜀地蚕桑业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蜀”之称谓,源于蚕桑

  业的兴起和发展。“蜀”字在甲骨文中呈“虫、蛇之形”,《说文解字》中释

  “蜀”为“葵中蚕也”,《释文》和《玉篇》则说“蜀,桑中虫也”。

  关于蚕桑的起源,有各种历史典籍记载和蜀地民间口头传说,耐人寻

  味。据文献资料记载,嫘祖为古西陵氏女,西陵在今四川东北一带

  a。嫘祖

  a 关于嫘祖,有许多史料记载。《通鉴外纪》曰:“西陵氏之女,为黄帝元妃,始教民养蚕,

  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其中“西陵”一地位于何处,史学界有较多争议,而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谓“蜀之为邦……婚姻则皇帝婚其族”,认为黄帝之妻嫘祖应为蜀地之人;唐人赵蕤

  《嫘祖圣地》进一步指明嫘祖故地乃为今四川盐亭一带。

  后嫁与黄帝做元妃,她协助黄帝管理部落,主要工作是负责制作衣服等。

  为此,嫘祖一方面带领各部落妇女上山剥树皮、割麻藤,搜集制作衣服的原

  料,另一方面她还领导妇女把男人们猎获来的各种野兽皮毛剥下来,加工

  成衣帽。有一天,嫘祖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观察了好

  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的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于是,她提议

  黄帝下令保护山上的桑林,并将这些白果抽丝纺织,由此发明了养蚕和缫丝

  织绸技术。在嫘祖的协助下,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用蚕丝制作的衣裳

  成为先民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后世遂尊称嫘祖为“先蚕娘

  娘”。此外,蜀地还有尊蚕丛王为青衣神的传说。据传,古蜀国的开国君主

  蚕丛,因教民栽桑养蚕而得到民众拥戴。蚕丛王去世后,乡人感其德,立祠

  祀之,祠庙遍于西蜀,无不灵验,崇之为神,俗称“青衣神”。

  以上记载,虽为传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蜀悠久的栽桑养蚕历

  史。蜀地之所以成为丝绸之乡,究其原因,与气候温和、沃野千里、土壤膏

  腴、水源丰富等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成都百花潭公园曾出土一件战国嵌

  错宴乐水陆攻战图铜壶,壶身上有采桑图像,描绘了一群身着长裙的妇女在

  茂密的桑园内采摘桑叶的欢乐景象。成都汉墓出土了大量的画像砖,所绘采

  桑图和桑园图也反映出两汉时期种桑、养蚕、缫丝和织锦业发展的景象。从

  蚕丛时期到开明时期,蜀地的丝绸制造不断演进,至秦汉之时,成都因织锦

  之盛而有“锦官城”之美名,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丝绸制造中心

  秦汉时期,中国南北各地丝、绣、锦、绸争芳吐艳,而蜀锦独妙,艳压

  群芳,冠绝天下,成都作为蜀锦的主产地,可谓是“世界丝绸制造中心”。

  成都的丝、锦兴起时间早,质量上乘,技艺独特而精湛;丝织业制造规模

  大、产量高,产品作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行销于海内外。

  早在先秦远古时期,蜀地便开始了大规模栽桑养蚕抽丝,三星堆文化时

  期,丝绸生产已经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考古学家发现三星堆遗址二号祭

  祀坑出土的青铜立人像身着上衣下裳,服饰上有起伏纹饰,应是丝绸织品表

  达,可见蜀人3000多年前便已较为熟练地掌握了丝织方面的技艺。

  战国时期,蜀国的丝织业已具相当规模,蜀地墓葬中发现过零星的丝织

  物痕迹。秦并巴蜀后,向蜀地大规模移民,其中包括大量的劳动力和手工业

  者。这些移民给蜀地和成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人力、财力,促进了蜀

  地丝织业的发展。秦汉时间在成都筑锦官城,大规模生产蜀锦等丝织品,由

  官方垄断蜀锦生产。

  西汉成都的蜀锦,质量上乘,色彩艳丽光润,图案多彩生辉,故而独

  步全国。西汉扬雄在《蜀都赋》中描写蜀锦:“若辉锦布绣,望芒兮无幅,

  尔及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转代无穷。其布则细

  弱折,绵茧成衽。

  阿丽纤靡,避晏与阴。蜘蛛作丝,不可见风。”可见当时成都丝织品种类繁

  多,花色奇异新颖。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更是以丝比赋,其妻卓文君亦

  织得一手好锦,后人曾作《锦诗》赞称:“文君手里曙霞生,美号仍闻借蜀

  城。”另有诗人也赞美卓文君所织之锦,如朝霞一样的美丽,像凤舞花丛一

  样的妖娆。汉成帝时,曾命益州官吏留下三年税输,改为宫廷织造“七成锦

  帐,以沉香水饰之”,足见成都织锦的精致华贵。东汉时期,成都的丝绸染

  色技术又有新的进步,工匠们在青、黄、

  朱、黑、白等“五方正色”基础上,又发明

  了紫、绿等间色,大大丰富了丝织品的色

  彩,其印染技术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三国时期,魏王曹操非常喜爱蜀锦,

  常遣人到蜀买锦。其子曹丕当皇帝后也认为

  洛阳的如意虎头连壁锦虽是精品,但也比不

  得蜀锦精妙绝伦。因此,刘宋时期山谦之作

  《丹阳记》评价说:“江东历代尚未有锦,

  而成都独称妙。”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一

  处古墓中发现了一块汉代蜀地织锦护臂,该织锦上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

  画像石中的纺织图案

  四川成都曾家包汉墓出土 东汉

  (成都博物馆提供)

  国”的字样,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重要发现之一,充分印证了汉代织锦

  业的发达,也印证了成都是当时中国的丝绸制造中心,而大量经长安运往西

  域、中亚和欧洲的丝绸织品实为成都所造。

  中国之锦,成都独称妙,不仅得益于优质的蚕丝,而且也与先进的织造

  技艺有关。两汉时期,成都地区的织锦业已经步入“机械化”生产阶段。成

  都曾家包汉墓石刻上雕刻有汉代脚踏式的织布机和织锦机。成都老官山汉墓

  出土了4架织机模型,为一钩多综式提花机,一起出土的还有胸部漆书铭文

  的织工。据纺织专家研究,这款复杂的综式提花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

  机。老官山汉墓织机模型的发现,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机械史之空缺,

  刷新了今人对汉代提花机的认识。

  连杆型一钩多综式提花木织机

  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 西汉

  (成都博物馆提供)

  调丝木俑

  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 西汉

  (成都博物馆提供)

  成都织锦业的发达,也与成都的纺织工艺流程有关,一个重要的流程是

  就“锦江”水的漂练。据谯周《益州志》记载:“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

  文分明,胜于初成。”左思《蜀都赋》亦说:“百室离房,机杼相合,贝锦斐

  成,濯色江波。”即蜀锦织成之后,须在成都城外的江水中漂练,蜀锦经岷

  山流下来的清澈透明的高山雪水漂练后,纹理分明,色泽鲜艳,光彩耀目,

  质地特别。因而,时人将“濯(

  zhuó)锦之江”称之为“锦江”,锦工濯锦

  之地称为“锦里”,成都又被称为“锦城”。

  秦汉之时,成都是蜀地乃至全国丝绸的重要产地之一,对当时的政治、

  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成都设置有“锦官”,主管官营丝绸作坊生产,由

  于手工作坊规模庞大,为了加强管理,遂在作坊区外围筑城设防,称“锦官

  城”,可谓开全国工坊筑城之先河。锦官等官营工业机构主要服务于朝廷

  和官府,生产高级、奢侈的蜀锦和服装。在官营手工业的带动下,成都的私

  营丝绸业也很发达

  a。公元2世纪后半叶,中原战乱,临淄、襄邑等织造中心

  遭到破坏。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冷,中国北方天气出现异常,山东、河南

  等地气温连年下降,导致大量桑树冻死,临淄、襄邑等地的养蚕业受到极大

  打击,丝绸生产迅速下滑,减弱了市场竞争力。而成都地区所受气候影响较

  小,社会相对安定,蜀锦继续发展,蜀地作为织造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汉代,成都所生产的蜀锦是丝绸织品中的精品,其价值十分昂贵,时人

  有“寸锦寸金”之说,甚至可以充当货币,在商品交易中,具有黄金白银的

  作用。正如西汉文学大家扬雄所言:“黄润细布,一筒数金。”成都所产黄

  润细布、慧布等,并非棉布或麻布,而是丝绸精品中的蜀锦,价格昂贵,一

  匹可抵数金,享誉国际。蜀锦,对内不仅可以作为上等贡品,满足皇室贵族

  消费的需要,对外也是汉朝皇帝与外国使臣交换的最贵重礼品。

  三、成都与丝绸之路

  19世纪末,德国著名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中国》一书中,把

  “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

  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自此,“丝绸之路”一

  词逐渐为世界所关注。

  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一般是指“北方丝绸之路”。公元前138

  年,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一条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到西亚再辗转至欧洲的贯

  穿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史称“凿空”。成都与北方丝绸之路有着十分密切

  a 目前在中外大多数地区发现的蜀锦,多为私营作坊所产。

  丝绸之路示意图

  的关系,大量成都生产的丝绸产品通过

  川陕道路运输至长安,然后经河西走廊

  再运至西域和中亚及欧洲。

  当人们在谈到北方丝绸之路,沉浸

  在楼兰公主、大漠孤烟、飞天美女和西

  亚驼铃的历史传奇想象之中时,却不知

  早在张骞西域之行以前,中国西南地区

  就已经出现了一条以成都为起点,经今

  云南,到缅甸、泰国,然后再到印度、阿富汗,并经中东与欧洲发生联系的

  千年商贸古道,也就是被今人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国际通道。

  据考古发现,早在商周时期,古蜀地区便已与印度和东南亚各国通过陆

  上交通联系。据历史文献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在大夏(今阿富汗)见

  到蜀地所产邛竹杖、蜀布等,得知蜀地与西方贸易往来由来已久

  a。其后汉王

  朝相继派遣多批使者率队寻访这条道路,并对这条南方丝绸之路商道不断拓

  展。“南方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也称“蜀—身毒道”

  ,起于今四川成都,纵

  贯川滇两省,连接缅甸、印度,通往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南方丝绸

  之路与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一样,皆为我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和文

  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关于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时代,学术界虽有一定争议,但都承认它的存

  在c。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中晚期,南方丝绸之路已初步开通。西方的考

  a据《史记 ·大宛列传》记载:骞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

  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

  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天子欣欣以骞言为然,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

  四道并出。

  身毒指今印度。

  c不少学者坚持南方丝绸之路开通于汉武帝时期的看法,另有一部分学者则主张开通于先

  秦时期,或认为始于战国,或认为始于商周。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

  新疆和田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提供)

  古资料证明,中国丝绸至少在公元前600年就已传至欧洲,比公元前138年开

  通的“北方丝绸之路”早了400多年,因而这些丝绸不是从北方经西域传到欧

  洲,而是从成都经南方丝绸之路传入欧洲。近年来考古学家在广汉三星堆遗

  址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了大量印度洋北部地区的齿贝与印度地区的象牙,证

  实了商周时期成都地区与今印度、缅甸等地有商贸往来。秦汉时期,南方丝

  绸之路已具一定规模,近年来考古学家在沿线地区发现了带有“成都”“蜀

  郡”等铭文的铜铁器和丝绸等输出产品,同时还发现了蚀花肉红石髓珠、

  琉璃珠、鎏金铜盒等器物,它们或是直接从西亚、中亚等地输入,或是仿制

  品。

  南方丝绸之路,以成都为起点,向南分为东、西两路,如下图所示:

  南方丝绸之路之西路,称“灵关道”,即从成都出发,经临邛、旄牛

  (汉源)等地至大理。南方丝绸之路之东路,又称“五尺道”,即从成都出

  发,向南经宜宾、昆明等地到大理。东、西两路在大理汇为一道继续西行,

  从保山出发,至瑞丽,从而抵达缅甸八莫,跨入外域。通过这条通道,巴蜀

  地区的丝绸、蚕种、缎匹、栽桑养蚕技术、丝织工艺及食盐、漆器等传到了

  东南亚、南亚、中亚,以及欧洲等地区,而这些地区的象牙、玛瑙、药材以

  及先进科学技术和动植物等亦不断流入蜀地乃至整个中国。东西方以丝绸等

  商品为媒介,通过这一条漫漫“丝路”,推动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