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昭觉寺

书名:脑洞里的风光 作者:郭子玖 字数:232150 更新时间:2022-03-25

  母亲、小妹等从川东而来,儿子高兴得不得了,怎么款待亲人呢?我不是物质主义者,因为我喜欢文化建设,因而决定带他们去市内知名景观转一转,觉得这样才有点意义。于是,借周末休闲之际,我开着车,带着家人,径直去了位于成都市北郊5公里处的昭觉寺,欣赏拜读了这里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和诗联文化。

  1

  历史文化是昭觉寺最显著的特质,其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饶的文化原味。因此,我来此之前,早已做好功课,较全面地了解了昭觉寺的历史,做到了心中有数。但是,网络上得来的东西,多少有一种断层感、撕裂感,反正没有那种一气呵成的味道。因此,我们来到昭觉寺,就紧紧地跟在导游身后,洗耳恭听着她丝丝入扣的讲解,也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烟云。

  昭觉寺原本不是寺,它在汉朝时期,曾是眉州司马董常的故宅,宅号为“建元”,到了唐朝贞观年间,改建为 佛刹,名叫建元寺,唐宣宗时赐名“昭觉”。唐僖宗乾符四年,高僧曹洞宗传人休梦禅师任住持,其兴工构殿,扩建寺庙,并奉旨改名为“昭觉寺”。

  到了五代十国,神州大地战乱迭起,昭觉寺也难幸免于难,仅存“房舍五间,田土三百廛”,几乎到了“全军覆灭”的地步,直到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休梦法师五世法嗣延美禅师住持昭觉,这位高僧穷尽心血,花了30多年时间,才使昭觉寺恢复旧貌。到明朝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命蜀献王迎接智润禅师任昭觉寺住持,并对寺庙进行了扩建。

  可命运多舛,到了崇祯十七年,宋朝战火连天,昭觉寺也遭洗劫,几乎完全毁于兵火之中。清朝破山和尚到了昭觉寺,见此寺破败不堪,便发起重建,虽然恢复了昭觉寺旧貌,但并非完全还原,直到清康熙二年,丈雪法师在此结茅禅居,再度筹款重建,才有了今日的大雄宝殿、天王殿、说法堂、八角亭等殿宇。

  国家富强,文化繁荣,这是一对孪生姐妹,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在康熙时代,这是中国最强大的时期,用gdp的方式来描述,当年中国的gdp可占世界的37%,由此宗教文化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到了康熙十二年,佛冤法师住持昭觉寺,寺庙经济宽裕,家底变得殷实起来,他便又修建了御后楼、五观堂,钟鼓楼及寮房等300余间,其规模保留至今,也算用大手笔演绎了昭觉寺的盛大历史。

  昭觉寺不仅享有川西“第一丛林”美誉,更占有川西“第一禅林”地位,因此1983年还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进一步巩固了昭觉寺在宗教界的名分。

  游客越来越多,我见难以与导游近身,于是打开手机wlan,开始搜索昭觉寺简介,发现网络上有很多相关情况,但与导游声情并茂地讲解,那差别是巨大的,至少导游讲得更细更完整,这是网络资料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仍旧跟着导游,亦步亦趋地前行,洗耳恭听着她那充满神奇力量的讲解。

  2

  建筑文化是昭觉寺的生命底色,其独有的文化味道,这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因此享有川西“第一禅林”的美誉。

  因挂有“昭觉寺”匾额的大门紧邻动物园,或许觉得人多杂乱,或许觉得有碍观瞻,或许道路不便,因而大多数游客都选择从挂有“第一禅林”的大门进入,我们一家人也没例外,随着大队人马,跟着导游进了昭觉寺。

  走进昭觉寺,才知道昭觉寺的壮观。我们沿着中轴线而行,先穿过一片丛林,就来到了一座亭子前,定睛一看,原来是“处心亭”。导游停下脚步给我们讲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八角亭,亭上还挂着一幅对联,上联写的是‘路直心善怡修福’,下联写的是‘月明亭静乐参禅’,这使八角亭更有了文化味儿”。接着我们走进了亭子,抬头一看,亭上挂有一“池流八德”的匾额,尤其不用导游介绍,从亭内的对联便可知,这就是八角亭了,因为对联写得明明白白:“遥望亭高分八角,仰观路直绕双溪”。这写景言状的对联,虽然少了典故,看似失去了文化的本真,但却能直抒胸臆,充分表达出了建筑的美。

  穿过旁边的一座小殿,即地藏殿,我们就来到了天王殿,这也是昭觉寺里最大的一座殿宇。天王殿庭大檐高,内供奉有弥勒佛、四大天王像等,尤其弥勒佛雕塑得惟妙惟肖,把一个豁达、宽容的佛塑造得特别生动,到了这里观瞻,那是心灵会受到洗涤的,我不由想到了官场里那些贪官污吏,不仅心怀鬼胎、勾心斗角,而且雁过拔毛、欲豁难填,这弥勒佛的笑容他们怎么能够得到呢?因为他们成天担心被送进局子里都来不及,即使有笑容,那也是多么善于表演。因此,无是一种最大的获得,而有却是灾难的前奏,正如黄新初主政成都时说过,贪到钱时是财富,等到判刑时是罪证,而习近平总书记讲,“天涯无净土”,这就更是在警示着我们党内的同志要时刻自省。走出天王殿,它的前面有一座石桥,那可是昭觉寺里最为古老的建筑了,也应是昭觉寺里所存不多的历史遗迹。

  大雄宝殿,这是佛教寺庙里都有的建筑,虽然我参观过不少的寺庙,比如北京的报国寺,浙江的灵隐寺,龙泉的石经寺,但都不知这大雄宝殿的来历。昭觉寺里的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着三尊汉白玉雕塑佛像,一个是毗卢遮那佛,一个是卢舍那佛,另一个是释迦牟尼佛,佛像两旁侍立着阿难、迦叶立像。在大殿的两侧,立着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像。这些罗汉,雕塑得特别精致,也可以看出当时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与新都宝光寺里的罗汉有得一比。由此可见昭觉寺建筑的质量,那绝对是一流的,因此有时间到此走走,绝对不会枉然。

  观赏完大雄宝殿的景致,我们一直往前走,就来到了藏经楼,这是昭觉寺轴心上最后的一个景观,里面有众多年代久远的经书,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不过这里是不对外开放的,因此没有什么可参观的价值,只能把它作为到此一游。藏经楼的两侧是观音阁、御书楼、石佛殿、大师殿、先觉堂、钟楼、鼓楼、普通塔院、圆悟禅师塔、禅堂、客堂、僧房、斋堂、放生池等等。这些建筑,虽不高大雄伟,但却各具特色,尤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承载了清代建筑的文化元素,传递着清代建筑的审美取向。

  3

  诗联文化是昭觉寺的另一大特点,因为昭觉寺的文化底蕴厚重,不单单表现在建筑上,就是昭觉寺的诗词与对联,那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昭觉寺的建筑是城市的一道风景不错,来寺庙烧香拜佛排着长龙的游客同样是一道风景,但我到昭觉寺还看到了另一道美丽的风景,那就是僧人们的诗词。譬如明丈雪禅师就写有一诗,并有意以《聚沙亭》为名:“镇日风和太古弦,声前常见万峰攒;沙浮水面人初级,雨洗芙蓉露未干。径引小桥天上下,亭高半月锁琅歼;呼童漫把霜花叶,瀹茗炊成诗一联”;又如清归一大禅师的《涅盘堂》:“生死关头定不讹,伊谁解脱涅槃过;化身西向弥陀国,幻影南无法会罗。舍利子兮皆若是,须菩提也意云何;去来如果全消灭,极乐随缘自在乡”; 还有归一大禅师的《说法堂》诗:“功德庄严佛殿庭,法堂说法响雷霆;何须树下跏趺坐,便可阶前仔细听。诠到无言花雨异,传将有相石头灵;宗门演教应如此,郑重从来戴典型”,这些都是以建筑为寄情之物载景之体,写得情真意切、大气恢弘。大师们的诗词歌赋,不仅点缀了昭觉寺的景,而且丰满了昭觉寺的魂。

  寺内名曾撰诗作文,极力赞美昭觉寺,这是一种自我的绽放。然而,那些大师、名臣也为昭觉寺留下了难得的墨宝。譬如宋代名臣范镇游昭觉寺后,便写下了“唐寺传城北,春风引客游;残碑横竹径,疏磐出僧楼。塔古苔花积,房深只树幽;漫嫌人寂寂,好与客勾留”的感慨;还有刘道开游昭觉寺后,其“出郭寻幽十里赊,梵宫元是古宣华;宝函街贮高僧衲,王殿曾颁古佛牙。正法昔尝传五叶,虚堂谁复演三车;此来欲访勤公迹,袭袭香风飘桂花”更是美得入心醉人;曹礼先那“偶寻仙梵识华宫,小向山幽折桂丛;昼永梵香宗定慧,雨余莳药悟参同。高城云压千峰黑,野树霜酣万叶红;凭眺移时成小憩,微闻钟韵散松风”写得也很巴适。说到名臣,还不能说明昭觉寺的重要,因为清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不仅来昭觉寺考,而且赐“法界精严”匾额于寺,同时题五言律诗赞之“入门不见寺,十里听松风。香气飘金界,清阴带碧空。霜皮僧腊老,天籁梵音通。咫尺蓬莱树,春光共郁葱”,这昭觉寺的地位那就可见一斑。

  昭觉寺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还是革命的前沿阵地。1919年,朱德为了避难,就来到昭觉寺,住在了八仙堂内,其与方丈了尘法师相交甚深。朱德离开昭觉寺后,也曾赠“应世人间”匾额予昭觉寺。还有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也曾住在昭觉寺,而且一住就是4年。4年间,其潜心研究绘画艺术,精心创作艺术作品,自然少不了给昭觉寺留下珍贵的手迹。这些,都成为了昭觉寺的一种文化积淀,也成为了昭觉寺的一种精神养分。

  4

  历史典故是昭觉寺最亮丽的色彩,也是昭觉寺强大生命的原动力。当下,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手段,因为只有故事才会吸引人,进而刺激眼球经济。昭觉寺要做大文化旅游产业这块蛋糕,同样需要讲好自己的故事,尤其昭觉寺本身就不缺少故事。

  诚然,我在参观昭觉寺时,就特别注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譬如在大雄宝殿前,导游就给我们讲解了当年的一个传说,说是破山祖师住持昭觉寺后,积极复兴昭觉,广收弟子,光大了双桂禅系。之后,他便告诉弟子要去云游,并说:如果殿内的庭柱离开了下面的石砧凳、香案上的延瓢飞了、殿外的两株黄果树包住了中间的石碑,他都还没有回来的话,就另立方丈,主持寺院、传承双桂禅法。

  祖师一走就是三年。三年后的一天,祖师殿内的一根木柱果然离开石砧凳;又过了三年,大雄宝殿香案上的延瓢果然不翼而飞;再过了三年,大雄宝殿外的两棵黄果树已长大并且包住了中间的石碑。但是,破山祖师仍旧没有回来,便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后来,成都人就把“柱离凳”的殿叫住“吊足楼”,这个殿高约9米,有十六根楠木柱,直径约一尺五寸,其中殿内四根柱子里靠外近门左侧的一根,其下端高高地悬着,离鼓形的石砧凳近一尺高,从而成为了昭觉寺里的一大景观,因为这是木质结构古建筑中少有的奇观。

  人们越传越神奇,后来有人说这是应验了昭觉寺明代道魁祖师的预偈:“树包碑,檐瓢飞,柱头落地祖师归”。因为说是清定上师回昭觉后,悬空的柱头落地了,延瓢早已不翼而飞了,尤其菩提树飞速猛涨,竟然把石碑包得丝毫不现,因此人们就把这说成是道魁祖师回来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