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李铭作品及其对他的印象

书名:李铭散文随笔(第五辑) 作者:李铭 字数:93111 更新时间:2022-02-15

  文/闫峰

  在2010年4月23日,我在新民文化馆有幸结识了青年作家李铭先生。他的睿智和幽默,他的实在和一个农民身上所特有的淳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我亲耳聆听了他的《文学与生活》的讲座,拜读了他的小说作品集《星星点灯》,使我对于他的理解更加深刻起来。于是,我提起笔,写着一个文学爱好者对于李铭的印象。

  他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我们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了一个强者所应具有的品性和素质。一个在庄稼院中长大的孩子,从小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没有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作为背景,没有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富有的家庭环境作为硬件上的支持,他有的仅仅是一颗对于文学的热爱之心。“我在写小说的时候,我和全家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村子里的人看我是另类,我在人群里的显眼也叫我尴尬”,李铭如是说。我们可以想象他当时的生活情景,每日艰难的奔走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中,应对着乡亲之间的迎来送往,默默承受着来自他人无论是善意地规劝,还是恶意的攻击,越是在冷嘲热讽中,越能激发他的奋斗之决心,他坚持写作的决心就像春天里的一棵小草,无论什么环境,泥土也好,山坡也罢,只要一息尚存,他的理想就会倔强地生长起来。他在谋生的间隙里,提笔写作,写出来自内心的心理感受。他用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的大智慧应对着社会,挺起一个男子汉宽阔的胸膛,写着自己的文字。在生活的无奈下,英雄自有他的难处,他要穿衣、吃饭,他要生存,他要融入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够坚持自己的追求,并且持之以恒,不言放弃,这是只有高尚生活追求的人,才能做到的;只有高尚生活目标的人,才能坚持的。

  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源于他敢于面对生活中的白眼,直面生活中的敏感问题,尤其是农民工性的问题在他的小说里得到了充分的阐述。汉武帝曾经说过,食色,人之性也。可是这作为人类基本的生理需求,两千年来多数的下层人民受着封建传统的制约,人们弹性色变,性被视为洪水猛兽。人们的生理需求被压抑,久久的得不到释放,使性这个问题成了活在三纲五常道德夹缝中的一棵小草,没有绝迹,又不见繁茂。时至今天,东方传统渐渐的被西方的生活时尚悄悄地替代,渐渐的演变成为具有西方文化气息的东方文化,人们的思想主流逐渐的被西方文化所同化。在这种大的主流环境下,在城市人群的思想意识里,性问题已经揭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而在思想相对滞后的农村,农民成了时代转型时期过渡人群,尤其是来城里打工的乡下人,他们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他们在潜意识里有着对生活(包括男女生活)的渴望,他们有权利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着男欢女爱的生活。当他们面对城里的一切,优美的环境成了滋生爱的温床,心里的那份渴望会突然地冒出来,渐渐地生长成为欲望的青苗。巨大的的心里落差左右着自己的神经,肉体则在欲望、压抑、放纵之间挣扎。李铭先生面对着城市体力劳动者,他大胆地揭示了农民工的这一要求——农民工的性压抑,性释放问题成了他笔下剖析生活的落脚点,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包括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的差距。这也成了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城乡差距没有之时,就是社会真正和谐之日。

  他是一个农民出身的作家,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千百年来农民所具有的淳朴的美德。在我的印象中,作家与我们平凡人之间应该有一个鸿沟的,他应该有一件不被人了解的外衣披在身上。当我见到作家李铭的时候,我被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气质——接近我们的那种气质熏染了,我的第一直觉告诉我——他没有站在高处俯视着我们,他没有盛气凌人的姿态,在上面指手画脚,而是以一颗平常人的心,平常人的视角来解读他的人生,他的文学,他的生活品味。他说:“活的难的人才是男人。”这样发人深省的语言,幽默中透着睿智。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他平易近人的外表,随和的言谈是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促进剂。语言幽默风趣,牵动着我们的感情。我深深的懂得了在随和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高尚的灵魂,一个具有深刻思想的大脑,一个追求高雅生活的不平凡的人。

  城乡之间确实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鸿沟表现在脑体劳动,教育条件,居住条件,收入分配等各个方面,这是千百年来旧的机制形成的,它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渊源。做为一个农民出身的作家,“生活在底层,接触着高层。”他正视着这个鸿沟的存在,为了自己的尊严,用高雅的文字来表达着自己,他维护自己尊严的同时,他没有忘记与自己同一阶层的父老乡亲,他用自己的方式来捍卫这一群体的尊严,他把铁锹高高的扛在肩上,扛起的是农民这一群体自尊,代表着这一群体对于高尚生活的追求,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没有怨恨心,只有随喜心。他没有因为自己生活在底层,就怨恨世界的错误,他阳光的面对人生,积极的看待生活,在他生活最落魄的时候,他站在低处看着高处的风景,那些河道中孤寂的石头,给了他可贵的灵感,他始终相信,自己是千帆之外最耀眼的一点帆,千林之外最粗壮的一棵树。

  作为一个作家,他不仅是高产作家,而且是一位在理论上相当成熟的作家。他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说,真实与生活,虚构与生活的关系,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阐述,“生活就是一块毛石,经过细细的加工才是作品。”他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说疼痛与快乐,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温暖才会感动,疼痛才会思考。”只有成功的捕捉到生活中的辛酸与疼痛,才能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生活的东西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

  他不仅把自己的写作经验毫无保留的告诉大家,而且他能说出自己真实的话,听到他毫无掩饰,没有虚伪的声音,他把自己拉下了神坛。我在心里想,原来他也和我们一样也有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在李铭的笔下,他小说中的人物,个个都是鲜活的形象,有一些闪光的东西在他们身上显现出来。岳母大人生活的法则,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立体感的人物,她的语言,她的思维,她的行动似乎能够从纸面上浮凸出来,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个体,一个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学形象。长于描写人物形象,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这是他小说人物鲜活的重要保证。

  李铭的作品在一种层次上属于原滋原味的生活加工,但这样的处理方式正符合了现代人急功近利的思想,适应了人们对于快餐文化的需求。使我想起了中国一代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土神——赵本山先生,他的表演和李铭先生的创作,如出一辙,不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而且给人以长久的快乐。来源于生活的创作,才是最好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中的作品,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给人以快乐是他们追求的终极目的。

  “在高层山珍海味的酒桌上,我听不到真实的声音,听到的只是恭维。”这真诚质朴的声音是毫无掩饰,毫无虚伪的声音,这样的真实,没有娇柔造作的成分,这是“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由他笑路旁。”的最好诠释。

  铅华荡去,质朴长存。我看到了一位真实的农民作家,透漏出生活原生态的原汁原味的写作,我为你竖起大拇哥,好样的,加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