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辑出版活动中发现和培养人才,甘当人梯和伯乐是叶圣陶七十余年编辑工作的第三个主要特点。
作为一个编辑,既要选择佳作,又要扶植培养新人。选择佳作,需要有一种职业上的精明、敏锐的辨别能力和行家的眼力;培养人才,就是要有甘当人梯的精神,学会当“伯乐”,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叶圣陶就是这样的一位编辑。他认为“编辑同志在审稿子的时候,既要严格,又不宜求全责备,不要错过一篇有希望的作品,不要错过一个有希望的作者,……要不拘一格,打破框框,哪怕作品只有一点儿长处,一点儿新东西,就要想方设法帮助把它改好” 。他编辑刊物,对于读者来稿,是每篇必读,沙里淘金。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就是他代编《小说月报》时,从一大堆来稿中发现的。我国现代不少名家巴金、茅盾、丁玲、戴望舒、施蛰存、胡绳、徐盈等都是在他手中发表作品而成名成家的。
在刊物上为读者提供发表的园地,直接从读者中培养人才,这是叶圣陶培养新人的又一途径。他从主编《妇女》杂志到《中学生》、《开明少年》等,都是如此。一是兴趣办各类征文活动,从征文中发现人才;一是开辟习作园地,通过发表习作,鼓励读者进取。在他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编辑《中学生》期间,在读者中举办“征文竞赛”和“绘画竞赛”等活动。彭子冈、孙源、莫芷痕、沈振黄等就是在《中学生》这块园地上经常发表习作或绘画,后来成为作家、新闻记者和美术家的。
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叶圣陶还主张“编校合一”,从校对、编务中培养人才。“编校合一”,就是编辑、校对合室办公。编辑负责处理书稿,也负责一部分校对工作,校对者对书稿中遇到的疑难可以随时询问编辑。编辑与校对职责既“分”又“合”,相处日久,有助于增进校对的学识。在开明期间及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期间,叶圣陶通过这种带“徒弟”的形式,培养了大量的编辑。另一方面,他常常参予举办一些编辑学讲座,通过业务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编辑人才。开明后期,他常到“明社”为员工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去讲演,从“店史店风”到“国文习字”都是他讲解的内容,并在开明书店内刊《明社消息》上发表文章,指导员工的业务学习。在叶圣陶主导下,开明开展的工作人员业务进修、业务补习,也培养了一批编辑人才,他们后来成为新中国一支重要的编辑出版队伍。
评价新人作品,激励新人进取,是叶圣陶培养人才的第四种方式。他在编辑《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刊物期间,经常评价当时文学新人的作品。徐盈的《从荥阳到汜水》、尤炳的《杨柳风序》等作品,经他品评后,在国内文艺界曾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巴金、丁玲、沈从文、戴望舒等人的作品都曾被他评价过。全国解放后,叶圣陶为培养文学新人,做了大量的新人新作评价工作。建国后十七年里,先后写了数十篇评论新人新作的文章,通过评论新人新作对文学新人进行辅导,扩大这些作品的影响。叶圣陶以热情鼓励,又严格要求,有好说好,有缺点说缺点的态度进行评价。他称赞王汶石的《严重的时刻》笔墨的优美、浩然《喜鹄登枝》对话描写的出色,又提出文学创作中带有普遍性的集中、概括、提高等问题。既抓住作品的“个性”,又顾及文艺创作的“共性”,真正起到为文学新人开路的作用。叶圣陶对作品的评价,采取一分为二、严格要求的态度,循循善诱地提出批评建议主,不搞庸俗的捧场,象一个高明的园丁进行着浇花整枝,为我们在培养人才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