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书名: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第六卷:报刊史研究 作者:徐登明 字数:49707 更新时间:2020-12-04

  这一时期,四川各军阀为了争霸四川,征战不断。他们在混战的同时,纷纷办报办刊或收买报刊,为自己摇旗呐喊。一部分知识分子包括青年学生,也出版报刊表达自己看法,或慨叹现实或揭露黑暗或唤醒民众。同时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各级组织,也纷纷出版报刊,发表自己的政见。

  政党期刊 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国共两党合作,体现在言论机关方面,各地各级组织都有合作。如国民党四川省临时执行委员会的机关报《四川国民》,是共产党员冉多用邓勤刚、刘成辉的名义于1926年初在重庆出版的;驻合川的川军第三师(陈书农)政治部的《武力与民众》半月刊,是中共成都特支书记刘厚庵1926年7、8月间主持创办的,前后共出20期。1927年“四一二”事变之后,共产党四川各级组织转入地下斗争,先后出版报刊主要有《四川通讯》,1927年10月10日创刊,是中共四川临时省委在重庆出版发行的内部油印刊物,32开本,每月一期,分为省内和省外两大部分。“发刊词”称“这个小册子可说是本党的法典,是政策的说明书,也可说是党员的材料库、意见箱”。内容主要是党内的各类文件、重要报告、工作经验,以及政策解释、宣传材料等,并转载《中央通讯》上的材料。《川潮》旬刊1927年11月10日在重庆创刊,是中共四川临时省委对外宣传刊物,油印32开折叠式小册子。内容注重批评四川政治及宣传共产党的策略,第二期刊有《新军阀张发奎的旧把戏》、《贺叶失败与革命势力之高潮》、《请看省党部的革命?!》等文。这些文章抨击了新旧军阀,宣传了党的主张,分析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形势。《青年通讯》1928年秋在重庆创刊,是共青团四川省委创办的刊物。《转变》1931年8月创刊,是中共四川省委为贯彻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成都创办的刊物。《兵士指南》1932年3月创刊,是中共四川省委军委创办的16开本油印刊物,主要读者对象是国民党士兵,通过反映士兵生活,揭露国民党军队本质,指导士兵分清敌我,达到组织士兵起义的目的。该刊办得生动活泼,在国民党士兵中有一定影响。《工人之路》1932年3月创刊,是16开本单面油印刊物,以反映四川工人参加政治和经济斗争的文章和通讯为主,试图为四川工人阶级争取解放指明出路。这一时期,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国立成都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社、先后出版了《野火》、《科学与民主》、《定性分析》等刊物。此外,中共四川地方组织也纷纷办报办刊宣传社会主义,主要刊物有:1926年9月中共成都特支创办的《工友》,1926年初中共宜宾特支出版的《宜宾国民》和《教育旬刊》,赵一曼曾在该刊发表《女中俭省校徽的办法》一文,嘲讽当局歧视妇女,旧理教的倒行逆施。1926年彭县共产党人董人宁等人创办的《叫喊三日刊》,1926年中共自贡地下党创办的《钟声》,1926年中共川西特支刘愿庵创办的《火星旬刊》,1928年秋中共自流井特支创办的《井流》,1928年中共自流井特支创办的《列宁青年》,1928年秋中共南充中心县委创办的《渡生船》,1928年6月中共涪陵李渡支部创办的《大明季刊》,1929年10月中共内江县委创办的《血战》,1929年秋中共盐亭特支创办的《弥波》等。这一时期,国民党中央在川力量较为薄弱,虽然国民党各级地方组织也纷纷办报办刊,但影响不大。国民党省一级机构创办刊物主要有:《清党特刊》是国民党四川登记委员会重庆办事处1927年5月编辑出版的,《四川党务周报》是国民党四川省党部筹备处宣传部1927年10月在重庆创办的,《四川党务周刊》是国民党四川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1928年9月1日在成都创办;《指导日刊》和《训练半月刊》是国民党四川省党务指导委员会1928年在成都先后创办的。国民党四川省内地方各级组织也出版有刊物,如成都临时市党部1926年11月创办的《革命潮》旬刊和同年12月创办的《短兵旬刊》,重庆市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1928年12月创办的《四川重庆市党务指导委员会半月刊》,自贡党部筹备处1928年创办的《釜声》,以及县一级党部创办的《璧山党务周刊》、《垫江周刊》、《南充常务特刊》、新都的《党务旬刊》等。

  其他政党刊物,有四川社会民主党负责人孙倬章1927年5月创办的《民力日报》,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四川省支部1929年5月创办的《新光》半月刊等。《民力日报》1927年5月25日刊发《黑漆一团的重庆社会》一文,描述了重庆“三三一”惨案白色恐怖的情况,讥讽“‘共产党’三个字,竟成为排斥异己之好名词”。1927年6月,又发表《这就是国民党的工作吗?》一文,指责国民党的血腥清党,屠杀无辜。该文激怒了国民党四川登记委员会成都办事处,被四川省会军警团联合办事处训令“停止出版十日”。当年10月,《民力副刊》以16开本杂志出版,每周一期,每册16页。1929年11月,国民政府密令四川省政府查封该刊社,省会城防司令部以“言论反动”为名于12月5日查封。

  川陕苏区及红军报刊

  川陕苏区先后出版过23种报刊。其中报纸19种,刊物4种。报纸主要有中共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川北穷人》(1933年2~8月),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苏维埃》(1933年8月~1935年4月),中共川陕省委机关报《共产党》(1933年8月~1935年4月)等。刊物主要有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办的理论刊物《干部必读》。该刊是川陕苏区影响最大的刊物。1933年6月在通江县创刊,32开本,油印,不定期每月出版三至五期。该刊出版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创刊至1935年6月中旬一、四方面军会师止,共出版127期;第二个时期从1935年12月至1936年6月二、四方面军会师北上前夕,共出版21期。其中有12种特刊。读者对象主要是党、政、军各级干部。版式为8开立排,版面安排讲究,刊头设计每期出新,标题字体变化多样,文章长短搭配,用通栏或上下两栏排列,有的稿件加上边线,记得写清楚整齐。川陕苏区的报刊大都在通江、南江、巴中三县出版,各报刊编辑机构都设立在军队的政治部或党委的宣传部门内,编辑人员很少,一般只有二三人负责采写编谢、记得写排印、校对等。川陕苏区党政军领导人张国焘、陈昌浩、曾中生、张琴秋、傅钟等都为这些报刊撰写搞件,廖承志、罗世文、傅钟等还直接参加报刊的编校印发等工作。

  1935~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四川期间,出版了大量的报刊,如《红星报》、《战士报》、《不胜不休》,《前进报》、《红色战场》、《战士快报》、《红炉》等。《前进报》创刊于1935年6月10日,油印,32开本,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办,不定期出版,主要撰稿人有洛甫(张闻天)、博古、陈云、罗迈(李维汉)、凯丰、李富春等,是一份理论性、战斗性、指导性极强的政治理论刊物。红军报刊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北上抗日,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报道红军的胜利消息,介绍军事知识和作战技能,宣传党在红军中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和国民党投降派的卖国罪行,号召人民积极参加抗日运动等。在红军中,上至领袖,下到一般战士,都有不少四川人。川籍革命家领导或参加编辑出版的报刊主要有《红色战场》、《红星报》等。《红色战场》创刊于中央革命根据地四次反“围剿”取得伟大胜利之后,是面向红一方面军指战员进行军事教育的刊物。朱德亲自关怀并具体指导该刊的编辑出版。在第十三期上,朱德发表《怎样研究战士》一文,为《红色战场》指明了面向实际、面向群众的正确方向。《红星报》,1931年12月11日在中央苏区创刊,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出版,1935年8月停刊。其中,1933年8月至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出版的七十多期,是由邓小平主持编辑的。长征中,该报是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惟一的报纸。周恩来、朱德、博古、洛甫、王稼祥、李维汉、罗荣桓等党和红军领导人都在上面发表过文章,撰写过社论。此外,四川工农红军第二路游击队还出版过《红军日报》。

  军阀期刊

  四川军阀这一时期都重视报刊的舆论引导功能,纷纷创办报刊或出钱收买报刊。报纸主要有刘湘21系统的《巴蜀日报》、《平民晚报》、《建设日报》,刘文辉24军系统的《川西北商务日报》、《川康日报》,邓锡侯28军系统的《大同日报》,田颂尧29军系统的《政治特刊》等。期刊主要有刘湘系统的《革命周刊》、《建国旬刊》、《革命画报》、《武德月刊》、《政务月刊》、《建设月刊》、《新生活旬刊》、《血花旬刊》、《政治旬刊》等,杨森20军系统的《坦途周刊》、《军育周刊》、《德育周刊》、《旭刊》等,刘文辉24军系统的《呼声》、《革命军》、《前线周刊》、《军人周报》、《互助月刊》、《现代之声》、《军政周报》等,邓锡侯28军系统的《政治半月刊》、《政治旬刊》、《军政周刊》等,田公布尧29军系统的《大道月刊》、《血花》、《政治周报》、《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事政治学校校刊》等等。这些报刊,一方面为自己的主办者歌颂公颂德,一方面宣传三民主义,宣传国民党党纲、党务新闻等,在“四一二”政变后,发表攻击中国共产党的文章。

  知识分子期刊

  主要有《师亮随刊》、《新潮月刊》、《近代文化史料月刊》、《成都常识周刊》、《新光》、《改进》、《语言》等。《师亮随刊》是这一时期四川最有影响的文艺刊物,1929年5月13日由刘师亮在成都以小报形式出版。“周刊”出版160期后,于1934年被近停刊。1936年又恢复出版。同年10月改名《师亮周刊》,以杂志形式出版。后因刘师亮心力交瘁。刊物又亏损过重而被迫停刊。《新潮月刊》1929年1月30日创刊,成都新潮书店发行,陈风梧主编,是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文艺理论的刊物,每期5万字,20开本。《近代文化史料月刊》1929年2月创刊,近代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成都《民力日报》社印刷发行,月刊,每册约二十四万字。“发刊词”称其旨在为从事各项研究工作和希望明了近代各方面的重要情形的人采集、提供“最近发现的重要材料,在日报或其他刊物里揭载的某项重要文字,尤其是他们非常需要的参考品”,《成都常识周刊》由冯云翔、谢祥生等1928年7月22日创办,16开本,半年集为一卷。主要介绍生活常识,也发表了少量的文艺作品。《新光》是1930年在绵阳创刊的文艺理论刊物,该刊重点宣传“普罗列塔利亚特”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第一至四期连续发表了李济章的《普罗列塔利亚特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变迁过程》一文,对什么是文学,文学历史的变迁及普罗列塔利亚特文学的特质等,都作了详尽阐述。《改进》是30年代初成都市中华基督教改进会创办的刊物,半月刊,32开本,主编车耀先。“改进会”的宗旨是“打倒国际帝国主义及其御用作文化侵略的基督教;站在被压迫民族的立场上,拥护主张自由、平等、和平、博爱的基督耶稣;收回教权教产,建立华人自主的教会”等。《语言》是成都市早期宣传文字改革的刊物。1935年创刊,成都市教育界人士卢剑波、张良卿创办。四川注音符号促进会成立后,《语言》成为其会刊,车耀先担任主编。该刊致力于推广世界语,推行汉字注音,主张汉语书法拉丁化,倡导文字改革,发表了大量介绍注音符号的功用、要素及教学经验,探讨国语的声调、入声问题等方面的文章。此外,还有成都青年文艺社1927年7月编辑出版的《流星》月刊(32开本),成都心波社1927年10月创办的《心波》,黄有邻等1928年6月创办的文学刊物《蔷薇杂志》双月刊(32开本),重庆医师公会1929年1月创办的《医学周刊》,欧美同学会喻正衡等1929年8月在重庆创办的《建设之路》等。

  青年学生期刊

  这类期刊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学校校刊和校内社团办的刊物。主要有成都华西协合大学1926年由学生出版《华大学潮特刊》,1927年出版《华西协合大学校刊》,国立成都师范大学1928年10月出版的《国立成都师范大学校报》以及一批省立中等学校出版的校刊,,如1928年6月在南充出版的《四川嘉陵高级中学校刊》,1929年6月出版的《四川省立第四中学校季刊》,1930年在重庆法政专门学校出版的《法专特刊》,1930年在合川师范学校出版的《合师校刊》等。1926年至1930年国立成都大学在张澜任校长期间,他提倡思想和学术研究自由。因此,校内社团林立,国民党的健行社、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国家主义派的惕社都办有自己的刊物。社会科学研究社办的刊物有1928年11月创刊的《科学思想》、1929年11月创刊的《定价分析》。还有国立成都大学经济学会1929年6月创刊的《现代教育》,12月创刊的《现代教育周刊》,史学研究会1929年7月创刊的《史学杂志》等。这些刊物在当时的四川思想界、知识界都有一定的影响。二是省内各地学生在成都,以乡友会名义创办的刊物,如《巴中旅省学会会刊》、《绵竹旅省学会会刊》、《会理县旅省学会月刊》、《潼南旅省学会会刊》、《崇庆县旅省学会会刊》等等。这类刊物的宗旨多数都有“砥砺学行,敦笃友谊,促进乡邦文化”,“维护地方事业”,“唤醒全县同胞,促成本县光明”等意思。内容一般有时评、文艺、学术、论著、建言、杂俎等。成都各大学的一些学生发起办的《自由魂》杂志,在当时校园内也有一定的影响。省内各地学校学生也办有一些刊物,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上半年达县中学学生于民生、张端绪(爱萍)、魏传统、王荣澍组织的文学团体“烂漫社”,创办了《烂漫》旬刊,宣传“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新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三是川籍学生在外省、外国学校学习期间创办的刊物。主要有《四川旅鄂学生》、《旅京四川法政同学会会刊》、《大夏大学四川同乡会会刊》、《民大四川同乡会刊》、《四川留学南通同乡会会刊》、《四川留日同乡会会刊》等等。这类刊物的宗旨大多是“联络感情,研究学术”,“办理入适应人生的文化,革新四川腐败的文化”,“促进四川社会的改良”等。

  这一时期还有一个刊物值得一提,就是旅川韩人同乡会1928年6月14日在成都创办的《光复旬刊》,该刊宗旨为“鼓吹中韩民族一致团结,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东方民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