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末
近代四川期刊出版,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渝报》的创刊到1911年蜀军政府、大汉军政府成立,四川的刊和报作为传媒的两种形式尚未分开,报是册报,刊也是册报。随着报刊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各自特征,向刊报分离过渡。
(一)维新报刊的编辑出版活动
中日甲午战后,国势日危。中国知识累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高潮,并很快转变成了维新变法的政治实践。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发动“公车上书”。当时,在京会试的四川举人张联芳、杨锐等77人在“上书”上签名。“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京邀集爱国志士,组织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创办《中外纪闻》报,大力鼓吹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
维新思想在京发源后,通过多种渠道向全国各地传播。维新派把创办报刊、设立书局,作为宣传维新思想,鼓动维新变法的重要手段。四川维新派人物宋育仁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重庆办起了《渝报》,次年在成都办起了《蜀学报》。《渝报》是四川第一有报刊。《渝报》、《蜀学报》与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的《时务报》、《湘学报》遥相呼应,建立了业务联系,把自己的报刊推向京、津、沪、宁等地。在省内,《渝报》、《蜀学报》在嘉定、叙府、绥定、顺庆等二十多个州府先后设立了派报处。
《渝报》、《蜀学报》从创办到停刊,为时不到一年,都是木刻印刷,线装成册。这种册报是早期报、刊不分家的一种混合体。其栏目编排和内容,从“辕门钞”、“上谕”、“奏议”、“论文”、“译文”到“海外、国内和本省新闻”,属于维新变法、介绍西洋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材料占万分之九十以上。宋育仁刊发在《渝报》第一期的《学报序例》、《复古即维新论》等文主张“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家为用”。其刊发在第十期的《川督鹿开办冕宁金矿及试办各矿产情形片》、《沪商拟办川省火油矿公司草案》等文,报道了川省开办矿产的情形。《蜀学报》第一期刊发了宋育仁拟定的《蜀学会章程》,第四期公布了《康有办呈请代奏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两刊积极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一系列维新活动,《蜀学报》还注意介绍声、光、电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在编辑业务方面,《渝报》报馆设总理一人,“局事归其主持”;另设协理,正、副主笔和翻译、缮校、司帐、排字等岗位,职数不等。《蜀学报》亦设总理、协理、主笔。此外,还新充了总纂。其稿件的审核、编排、校对、发行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总纂主核对报稿,分门编辑,凡有论撰及编辑各稿统交总纂核订,务须先期两月排定,交协理挨次写校付刻,其新闻近事由协理排纂付钞,钞录先行校对,付刻成册后统交协理重校印发”。“报章印定成册后,交协理点验,付司计登簿”,凡来稿均“照目登簿、编号,当给收字一纸”,采用后凭纸“邻取酬资”。两刊内部管理,已十分规范。
《蜀学报》在新闻写作、编排技巧、标题制作等方面都比《渝报》更注意传播效果,特别是议论文,形式多样,深入浅出,层层剖析,图文并茂。如第三期《川西北修咱行车议》、《论轮车省力之理》,标题制作鲜明、生动。该刊重视读者的意见,接受读者的监督,设有“校勘记”,更正错别字和报道上的失误,并发表启事称,“如有采访失实……尽可函致本馆经理及派报两处,即行照登更正”。这是早期刊物中少有的。
戊戌政变后,全国的刊物出版活动冷了下来。在四川,直到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一日(1900年12月6日),具有维新思想的傅樵村才开办了一个算学报馆,面对清廷的言禁,试探性出版《算学报》,声明“声论算学,不敢干涉地方事件”。该刊是四川最早的自然科学刊物,仅出两期即停刊。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实行“新政”。傅樵村即于是年约集同仁,创办启蒙通俗报馆,出版《启蒙通俗报》。该报系册报,初为半月刊,自第十四期起改为月刊,每册70页,雕版印刷。创办人虽宣称“本报不藏否人物,不非议政事”,但在具体内容上则宣传自然科学知识和新思想,提倡教育救国,反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揭露地方官员的腐败等。该刊是四川最早的白话刊物。傅于宣统元年三月(1909年4月)又增出《通俗画报》,形式同报纸,每期两张,单面印刷,逢一出版。同年8月改为册报,逢一、十五出版,每期五六页。内容主要对当时社会和官场种种恶劣现象,给予无情的嘲讽与鞭挞。文字通俗到以图代文,使识字不多或不识字的人皆能看报,1912年停刊(停刊后重新复刊改为日报)。成都办画刊自傅樵村始。
继《算学报》、《启蒙通俗报》之后,四川一些维新人士集资在成都设立蜀报馆,于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903年7月14日)出版《蜀报》旬刊,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二)革命党人报刊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部分知识分子逐渐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并创办报刊宣传革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川革命党人雷铁崖等在日本东京出版了《鹃声》杂志,32开本,为综合性、时事性的白话刊物。仅出两期后停刊。光绪三十三年冬月初六(1907年12月5日),在《鹃声》基础上,又创办了《四川》杂志,月刊,120页,编辑发行人吴玉章。该刊问世后,在川革命党人为扩大其影响,广泛发行,在成都、重庆设立分社,在嘉定、荣县、大竹等22个州县设立代派处。该刊出版到第四期,被清廷联络日本当局查封。《四川》是当时重要的革命刊物。此外,在日本东京出版的还有四川地方自治研究会于光绪三十三年科月(1908年1月)创办的《自治丛录》,主要编辑人郭开文。
与境外革命宣传活动相响应,卞小吾于光绪三十年八月(1904年9月)在重庆创办了每日一纸的《重庆日报》。该报出现,显现了四川报与刊的逐渐分离。光绪二十九年三月(1903年4月)朱蕴章、杨庶堪等约集部分商人集资创办《广益丛报》。该刊是一个时事、政治、学术、文艺综合性的文摘刊物。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同盟会成立以后,该刊竭力宣传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大量介绍革命党的历史、事迹。保路运动发生后,《广益丛报》又旗帜鲜明地予以支持,发表了《论今日官之病国殃民》、《论媚外为自困之道》等文,揭露清延官吏“恣睢暴戾,蹂躏民权,卑鄙贪婪”,抨击清延外交是“以媚外为宗旨”,“夺国民之权利,以为外交之赠品”,成为四川革命党人的重要舆论阵地。该刊还是四川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名字的刊物。
除《重庆日报》、《广益丛报》外,四川革命党人由于公开出版刊物困难,就积极为进步刊物撰稿,争取做报刊的编辑、记者。特别是日本东京《四川》杂志被查封后,川籍同盟会会员纷纷返川,组织四川的革命宣传活动。
(三)立宪党人刊物
宣统元年九月初一(1909年10月14日),四川省咨议局在成都成立。次年七月咨议局机关报《蜀报》创刊,半月刊,册报,每期约50页。蒲殿俊为社长,朱山为总编辑,吴虞任主笔。蒲殿俊、萧湘、罗纶、朱山、叶治钧、杨士钦、沈宗元等方宪派主要人物,都是该刊的撰稿人。该刊“一以监督行政,促进宪政之成立;一以指导社会,鼓铸宪法之精神”,刊载了大量反映立宪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的文章,如《选举与国民之程度》、《论蜀人由今当竭诚竭智竭力于立宪》、《国民对于国会之预备》等。同时,还刊载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文章。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抨击旧思想、旧道德,揭露地方官吏的腐败与贪赃枉法。特别是在保路运动后期,大力宣传反对帝国主义掠夺川汉铁路和清廷的铁路国有政策。
宣统三年六月初一(1911年6月26日)以《蜀报》增刊的形式出版了《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该报共四版,发行量高时每期达1.5万张。该刊增刊发表了大量宣传保路,反对铁路国有,揭露清廷卖路危害的文章。宣统三年四月(1911年5月),四川铁路公司拨出专款,交立宪党人邓孝可、朱山办《蜀风》杂志,池汝谦等办《西顾报》,江三乘等办《白话报》。这三种报刊随着保路运动的深入,都用大量篇幅宣传保路斗争,反映各地罢市罢课、抗精抗捐斗争的情况。此外,保路同志会还在宣统三年闰六月十七日(1911年8月11日)创办了《启智画报》,该报每日两张。第一张近似8开,单面石印,中缝为报名和出版时间、期号,左右为图画;第二张近似6开,文字版,双面铅印。
在四川立宪派办的这些报刊中,《西顾报》在保路运动中,公开号召全川人民与清朝廷断绝关系,坚持罢税罢租斗争,与清朝廷作殊死斗争。其如此强烈的反清态度,除当时在海外的同盟会刊物外,在国内是极为少见的。
(四)官办刊物
四川在《渝报》、《蜀学报》等同仁报刊之后,才有官报。清四川总督锡良于光绪二十九年十月(1903年11月),将四川官书局改为四川官报书局后,又于光绪三十年正月二十一日(1904年3月7日)创办《四川官报》,旬刊,每月三册,每册约四十页,四川官报书局出版。主要办刊人员均有官衔。总办陆钟岱,总纂龚道耕。曾任过总 办会办的还有钱锡宝、陈玉麟等,曾任过总纂的还有金正炜、
程其 木或 、胡若霖、宋超骧等。该刊出完第69号于1911年12月5日停 刊,存在7年多时间,是近代四川第一家官办刊物。
继后,四川地方当局又创办了《成都日报》、《四川学报》、《四川警务官报》、《正俗新白话报》等。《成都日报》创刊于光绪三十年九月二十六日(1904年11月3日),四川官报书局出版,钱锡宝任社长。这是册报处于报纸与期刊分离过渡时期的报刊。初为单张单面铅印,每日两张四版,每张有边栏线,中缝印报名、期号、页码,可折叠装订成册。《成都日报》作为地方官府的喉舌,起着传达清廷命令和文件的作用,特别是在保路运动后期,顽固地站在清廷的立场上,大肆攻击保路斗争。《四川学报》创刊于光绪三十一年二月(1905年3月),四川学务处创办发行,半月刊,每册约四十页。光绪二十三年九月(1907年10月)出版第九期时更名《四川教育官报》,辛亥革命前夕停刊。《四川警务官报》创刊于宣统三年正月(1911年2月),四川警务所高等巡警学堂编辑,每月一册,每册60页,巡警道周肇祥任报馆总理,警务所职员兼任编辑,省内各厅州县警务长均为通信员。《正俗新白话报》由成都官印刷局创办,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9月)出版,为清廷出卖路权辩护,辱骂保路同志会,报道镇压保路同志军的情况。该报出版后几乎无人购买,四川保路同志军起义胜利后停刊。
(五)其它刊物
教会刊物 光绪三十年(1904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古洛东(Gourdon)与雷龙山(Lonis)在重庆出版川东教区的机关刊物《崇实报》,每周1册,初为8页,后扩为16页,线装铅印,各府、厅、上、县天主堂代售。由中国教士王泽溥主笔。该刊标榜“以开通人民智识,传递确实信息之用”,“为社会忠实服务,庶教内教外各界人士,得阅于心身有益之新闻,于世界及我国有关重要消息,以副阅报诸君之雅意为宗旨”。《华西教会报》是基督教刊物,月刊,大32开本,每本,创刊和停刊时间不详,现仅见宣统元年二月( 1909 年 3 月)刊一期。《华西传教新闻》( The west china Missonary News )是加拿大卫理公会传教士在成都出版的英文刊物。光绪年间在嘉定成立“嘉定教文馆”,光绪二十九年( 1903 年)迁至成都,次年改名华英书局,出版了该刊物。
商业刊物
商业刊物清末四川还出现过几种以商业、实业为主要内容的刊物,四川最早的商业刊物《重庆商会公报》于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十五日( 1905 年 8 月 15 日)在重庆创刊,重庆广益书局印刷发行,每月三册,每册约四十页。该刊主要为商业服务,传递商业信息,提倡“实业为自治之本”,主张改良农工业生产,发展商业,也大量报道新技术和科学知识、医学知识。后更名为《商会公报》。《成都商报》创刊于宣统二年五月初一( 1910 年 6 月 7 日),每月三册,册报,廖用之主办。主要介绍国外商界和报道四川实业动态。次年三月改名为《四川商会公报》,同年又改为《四川公报》,对开一大张,横式书页八版,由樊孔周任社长,吴宝濂编辑。《蚕丛》月刊创刊于宣统二年冬月初一( 1910 年 12 月 2 日),柳伯郁、熊光琦等人发起。月刊,刊物内容主要是宣传种桑养蚕利国利民,发展蚕业的途径,以及科学栽桑养蚕的方法等。宣统三年七月(1911年8月)更名为《农桑汇报》。实业杂志》是全蜀实业总会宣统三年 (1911 年)在重庆创办的,大 32 开本,不定期出版,社长郑雨笠。办刊目的是“开发四川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农工商林各业,以强国富民”,内容主要有对实业方面的论说、时评,中国商品的调查,实业界近事等。
清末四川刊物的出版总的来讲是现代意义上的刊物由萌芽逐步走向发展的时期,特别是整体形式上,由刊、报不分的册报向刊报分离过渡,出现了既是散页又可装订成册的报纸和有封面有栏目设置的现代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