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期刊是清末出现的。最早一批刊物是具有维新思想的宋育仁、傅樵村、杨庶堪等创办的《渝报》、《蜀报》、《启蒙通俗报》、《广益丛报》等。《渝报》是四川第一家刊物。《广益丛报》是四川第一家综合性文摘刊物,也是四川第一个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二十日(1906年10月7日)和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1908年12月4日)出版的两期,分别刊出了《民生主义与中国革命前途》和《论近世经济之趋势》两文,简单地解释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从维新运动兴起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川先后出现了约十种刊物,主要特点是刊报合一的册报,多为16开本,线装成册,一般没有封面,不讲究版式、装帧。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与川汉铁路路权斗争有关的出版物大量出现。以刊物形式出版的有《蜀风》杂志和在日本东京出版的《川汉铁路改进会报告书》等。同一时期,雷铁崖、吴玉章等一批川籍留日学生在东京先后出现了白话刊物《鹃声》、《四川》、运回国内发行。辛亥革命后,省内出现了一批各种政治色彩的刊物。到1917年先后出现五十余种,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科学各个方面。其中《娱闲录》是四川早期的掩眼法刊物之一,吴虞、李 吉力 人、刘学奴等都为该刊撰稿或担任编辑。这本刊物娱而不闲,敢触时弊;栏目丰富多彩,发行遍及全国各地。这些刊物都有了封面、栏目的设置,基本脱离了册报的特征。期刊、报纸逐步从册报中分化出来。这时期大多数刊物、一半以上篇幅都是关于政见、经济、军事等方面文章。
1919年五四运动,推动了四川期刊出版的进一步发展,报刊完成了分流。1917年,川籍留日学生吴君毅等以中华学艺社名义创办《学艺》杂志,以及这一时期《新四川》、《直觉》、《半月》等刊物,对推动新文化运动在四川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1924—1927年,四川有代表性的刊物有《赤心评论》、《蜀评》等。
1927年至抗日战争爆发,各种政治力量普遍重视刊物舆论作用。此时四川的期刊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军阀为后台的刊物,如刘湘系统的《革命周报》、《革命画报》等7种刊物;刘文辉系统的《前线周刊》、《互助周刊》等5种刊物;田颂尧系统的《尚志周刊》等。二类民间刊物,如刘师亮办的《师亮随刊》、成都各大学学生办的《自由魂》等。三类是川陕苏区刊物,中共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动乱政府以及红四方面军领导机关都出版有自己的报刊,计有《川北穷人》、《干部必读》、《苏维埃》、《赤化全川》、《红军》、《少年先锋》、《红星》等23种。各种报刊出版十余期至数百期不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政治刊物《干部必读》。
抗日战争时期,很多报刊社陆续迁入四川,不少文化人入川后又新办了一批报刊,加上原有的报刊,使在四川出版的各类报刊约达到一千六百种。具有全国影响的报刊,集中在成都、重庆市两市,中小型报刊分布全省各地。重庆市的刊物达到九百种以上,成都市在四川百种以上。它们当中,半数以上是国民党党、政、军各系统创办的,如《中央周刊》、《黄埔周刊》等。一部分是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创办的,如《国讯旬刊》、《宪政》月刊、《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等。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或党员创办的,如《群众》周刊、《大声》周刊、《救亡周报》等。以《群众》为代表的中共党刊以及一大批进步刊物,在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投降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抗日战争结束后,在大批报刊社迁出四川,四川报刊数量锐减。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对进步刊物进行查禁封锁,对进步人士随意捕杀,加之物价飞涨,许多刊物入不敷出,难以为继,四川期刊出版一时萧条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接收官僚资本和旧政权的报纸、期刊,并对一些民办报刊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人民的期刊业。1978年,全省期刊84种,年总发行887.5万册。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川期刊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94年,正式期刊达到389种,年总发行量达到6468万册;非正式期刊872种,平均期发量总和达到409.34万册。平均期发量达到十万册以上的正式刊物17种,非正式刊物9种。《党员文摘》期发量最高,为80万册。全省期刊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门类齐全,品种多样,涵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主办者遍及省、市、地、县各部门和单位。《红岩》、《分忧》、《社会科学研究》、《汽车》、《四川党的建设》、《电子天府》、《四川烹饪》、《四川中医》等刊物形成各自的特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期刊社开始探索多种经营的路子,少数物刊开始接受广告业务。进入90年代,市场经济机制给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除学术刊物、严肃文学刊物等需要由国家补贴外,文化生活类、应用技术类等刊物开始以独立的经济实体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全省刊物普遍开展广告经营业务。1994年,全省期刊实现了激光照排和胶印,印制质量明显提高。有45种社会科学类刊物和31种自然科学类刊物实现了自负盈亏、自主经营,146种刊物实行财政差额补贴。期刊出版作为一种产业已呈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