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前后的四川期刊

书名: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第六卷:报刊史研究 作者:徐登明 字数:49707 更新时间:2020-12-04

  五四运动时期,四川处于军阀统治的防区割据状态。据统计,从1912年的“成都兵变”到1932年的“二刘大战”,20年间共发生了470多次军阀混乱。连年不绝的战争严重阻碍了四川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报满堂红也倍受影响。在这军阀统计万马齐喑的局面下,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1915年9月创办的《新青年》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在《新青年》等进步报刊的推动下,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反帝爱国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伴随着新旧思想的论争,各类报刊应运而生。在四川,五四运动前后主要有政党报刊、军阀报刊和学生报刊等三大类。

  由于这一时期报纸、期刊作为两种不同的传媒,正逐步完成从同报中分离出来,在考察这三类报刊时,主要考察已具现代意义的期刊,兼及个别重要报纸。

  学生报刊是这一时期最活跃的报刊群落,形成了学生办报办刊热潮。有据可查的,1917年初到1924年底,川内各校学生和在省外求学的川籍学生办报办刊多达19种。按出版地来分,在国外出版的有《学艺》杂志、《旅欧周刊》、《工余》等。《学艺》是中华学艺社1917年4月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期刊。吴君毅任编辑长。1916年12月,川籍留日学生成立丙辰学社,以“研究真理,昌明学校,交换知识,促进文化”为宗旨。陈豹隐、郭沫若、夏丐尊、王亚南等都是这个社的成员。后改名中华文艺社。《旅欧周刊》于1919年11月15日在法国巴黎创刊,四版小报,周太玄主编,李石曾、曾琦、王光祈为主要撰稿人,李

  吉力 人  曾参加编辑工作。《工余》月刊是川籍留法学生曾琦、李璜组织的工余社1922年1月在法国巴黎创办的宣扬无政府主义的杂志。在省外各地学校出版的期刊主要有《四川教育新潮》(1920年4月在北京创刊)、《重庆中校旅外同学总会会报》(1918年在北京创刊)、《涪陵月刊》(1922年在北京出版)《川滇黔旅苏学生会周刊》(1919年7月在上海创刊)、《创造》(1922年3月在北京创刊)等。在省内各校出版的报刊中,除对川东学生运动影响很大的《川东学生潮》和在全川影响很大的《四川学生潮》两种报纸外,期刊主要有《直觉》(1920年在成都出版)、《渝江评论》(1921年4月在重庆出版)、《南川魂》(1921年冬在重庆出版)、《工学月刊》(1921年11月在重庆出版)、《川南师范月刊》(1922年1月在泸县出版)等。《川南师范月刊》是四川泸县川南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的刊物。恽代英在该校任教,直接领导了自治会的活动。《工月月刊》是陈毅、黎纯一等人创办的宣传勤工俭学的刊物。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的学生刊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新知识;二是揭露当地军阀的黑暗统治;三是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等。学生刊物的主要特点是出版时间都不长。

  政党报刊在这一时期不是很多,但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共产主义思想传入四川,并通过早期的共产党组织传播,对后来四川的革命活动带来了较大影响。这时的四川,经过北洋军阀政府在川代理人的弹压,早已不是民国初年那样政党林立。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只有国民党、早期的共产党组织及国家主义派的中国青年党。1922年2月7日,四川第一张无产阶级报纸《人声》创刊。作为成都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着重宣传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号召走十分革命的道路。四川最早的共产党人王右木创办的这张报纸,仅出至7月即被迫停刊。1923的初,恽代英在成都组织“学行励进会”,出版了《励进周刊》。1924年1月12日,杨门公、吴玉章在川组织成立了中国青年共产党。该组织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谋无产阶级的解放,争取实现社会主义,并创办了油印刊物《微波》。同年5月,停《微波》,出版了《赤心评论》月刊。1924年3月,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中任职的王右木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外围组织“青年之友社”,并创办刊物《青年之友》,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青年运动的发展,被誉为青年“良友”、“成都方面一小颗小小的星星”。此外,还有1924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重庆地委童庸生在涪陵创办的《社会问题研究会会刊》、1925年3月张闻天在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创办的《南鸿》周报等。

  国民党四川组织是在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在川取得胜利后重新开始活动的,一部分国民党人开始创办言论机关。主要有1918年5月赵铁桥、丁鹤唳在成都创办的《戌午》杂志等。该刊“以针对时势,辩义析理为守旨”,是一个以政论为主,兼及教育、法律、经济的刊物。1919年8月更名为《 午日报》,改为报纸。刊载过吴玉章的《世界和平会议代表人物之商榷》,李大钊的《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等文章。

  军阀及军阀政府开始出版报刊是这一时期的一个特点。此起彼落的各个割据军阀都要办报办刊为自己吹捧。主要有《四川晚报》、《万县日报》、《早子日刊》、《壬戌日刊》、《军声周报》等。

  除上述三类外,还有各类民间组织创办的刊物,如1921年3月旅沪四川自治期成会创办的《新四川》;1921年10月重庆川东师范校友会创办的《重庆半月刊》;1919年4月四川省农会出版的《四川农会会报》;廖平、宋育仁、吴虞等1917年3月在成都出版的《中论》;1922年11月宋育仁在成都出版的《国学月刊》;1922年出版的《佛学旬刊》等宗教刊物等等。

  五四运动前后,全国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三次大论战。1919年,围绕新文化运动,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与封建复古主义展开了论战。这次论战的结果是更多的群众从封建主义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二次是1919年7月胡适发表《多研究这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挑起的“问题与主义”的论战。论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更加广泛的传播,最终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无产阶级报刊的诞生。第三次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这次始于1920年10月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后的马克思主义反对研究系政客的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为期一年的斗争,结果是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在中国传播开来。四川的期刊以各种不同的态度参加了论战。

  五四运动后期,四川报刊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实现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报刊广泛采用白话文作通俗的宣传报道;报刊不分的册报基本消失同,作为两种不同媒体的报纸和期刊彻底分开来。

  注:本文刊发于《巴蜀文化论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