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ng(1) "0"
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第六卷:报刊史研究最新章节列表:四川期刊发展史略_徐登明著_人文社科_【苍穹悦读】

四川期刊发展史略

书名: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第六卷:报刊史研究 作者:徐登明 字数:49707 更新时间:2020-12-04

  四川期刊业是清末照相制版、铅印、石印等现代印刷技术进川后,在维新运动的冲击下而出现的。最早的一批刊物就是具有维新思想的宋育仁、傅樵村、杨庶堪等创办的《渝报》、《蜀报》、《启蒙通俗报》、《广益丛报》等。《渝报》是四川期刊史上的第一家刊物。《广益丛报》是四川第一家时事政治、学术、文艺综合性文摘刊物。特别值得一提是,该刊还是四川第一个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其1906年10月7日、1908年12月4日先后出版的两期,分别刊载了《民生主义与中国革命前途》和《论近世经济之趋势》两文,简单地解释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从维新运动兴起到1905年,四川先后出现了约10种刊物(据王绿萍、程琪《四川报刊集览》统计,主要特点是刊报合一,被称为册报,多为16开本,线装成册,一般没有封面,不讲究版式、装帧)。

  1906年,围绕川汉铁路路权的一系列斗争兴起,与此有关的出版物大量出现。以刊形式出版的有《蜀风》杂志和日本东京出版的《川汉铁路改进会报告书》等。同一时期,雷铁崖、吴玉章等一批川籍留日学生在东京先后出版了鼓吹革命的综合性时事白话刊物《鹃声》、《四川》运回国内发行,对四川的资产阶段革命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辛亥革命成功后,川内接连出现了一批各种政治色彩的刊物。到1917年,十年内先后出现了50余种,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其中,名躁一时的《娱闲录》是四川早期的文艺刊物之一。当时的著名文人吴虞、李 劼 人 、 刘觉奴等都为该撰稿或担任编辑。该刊注重写实,娱而不闲,闲而不娱,敢触时弊;栏目丰富多彩,仅小说栏就包括滑稽小说、家庭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历史小说、游戏小说等多种,此外还有笔记、丛录、剧谈、文苑、剧本等;重视装帧的美观,封面用铜版印刷,发行遍及全国各地。这些刊物,有了封面、栏目的设置,基本脱离了册报的特征。总之,近代史上的四川期刊,经历了册报的出现,期刊、报纸从册报中分化出来的思维。这一时期的刊物,应维新思想的传播而产生,因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及其革命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发展,起到了新闻传递、政治宣传、娱乐消遣等作用,尤其是政治宣传的作用。这时大多数刊物,篇幅一半以上都是关于政见、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政治性文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四川期刊出版的进一步发展,报刊彻底完成了分流,1917年,川籍留日学生吴君毅等以中华学艺社名义创办《学艺》杂志,发表《文化运动的生命》、《消极革命之老庄》、《孔道与国宪》等文,鼓吹新文化,批判腐朽文化,对刚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除重要的舆论阵地《四川学生潮》这张报纸外,《新四川杂志》、《直觉》、《半月》等刊物对动新文化运动在四川的开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大革命时期,四川有代表性的刊物有《赤心评论》、《蜀评》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已普遍重视刊物舆论作用。此时四川的期刊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大小军阀为后台的刊物,如刘湘系统的《革命周报》、《革命画报》等7种刊物;刘文辉系统的《前线周刊》、《互且周刊》等5种刊物;田颂尧系统的《尚志周刊》等。三类是少数民间刊物,如幽默大师刘师亮办的《师亮随刊》、成都各大学学生办的《自由魂》等。三类是川陕苏区刊物。川陕苏区的书报刊出版业这四川这一时期出版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川陕苏区省委、苏维埃政府以及红四方面军领导机关都出版有自己的报刊,计有《川北穷人》、《干部必读》,《苏维埃》、《赤化全川》、《红军》、《斧头》等15种。报刊数量位于当时各苏区前列。各种报刊出版10余期至数百期不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政治刊物《干部必读》、32开,油印,在1933年6月至1936年的三年时间里共出147期,它是苏区唯一的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成为这场民族解放运动的大后方,重庆成为国民党政府战时首都,很多报刊陆续迁入四川,特别是成都和重庆。不少文化人入川后又新办了一批报刊,加上四川原有的报刊,使在川出版的各类报纸达到近200种,刊物约1600种,成为四川报刊史上空前的记录。具有全国影响的报刊,集中在成渝两市,中小报刊分布全省各地。其中,重庆市的刊物达到900种以上,成都市在400种以上。它们当中,半数以上是国民党党、政、军各系统从上到下创办的,如《中央周刊》、《黄埔周刊》等。一部分是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文化人创办的。如《国讯旬刊》、《宪政》月刊、《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等。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创办或党员创办的,如《群众》周刊、《大声》周刊、《救亡周报》等。以《群众》为代表的中共党刊以及团结在她周围的一大批进步刊物,在宣传抗日救国,弘扬民族精神,反对妥协投降等方面发挥了刊物引导舆论的重大作用。

  抗日战争结束后,一大批报刊迁出四川,四川报刊数量锐减。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为配合其发动内战的需要,加强法西斯文化专制,对进步刊物进行查禁封锁,对进步文化人士随意捕杀,加之期刊出版物资价格飞涨,许多刊物入不敷出,难以为济,四川期刊出版一时萧条下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根据当时的政策,在没收官僚资本和旧政权的报纸、期刊等新闻机构,并对一些民办报刊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期刊业。到1978年,全省期刊847种,年总发行887.5万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川期刊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95年,正式期刊达到359种,年总发行量达到6500余万册;非正式期刊872种,平均期发量总和达到409.34万册。平均期发量达到10万册以上的正式刊报17种,非正式刊物9种。《党员文摘》是省内期发量最高的刊物,为80万册。全省期刊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的一支重要的传媒队伍,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学术理论、时事政治、工作指导、文学艺术、综合文化生活、教学辅导、文摘信息和自然科学宾综合、学术、技术、检索、科普等各个领域。主办者遍及省、市、地县各部门和单位。《红岩》、《分忧》、《社会科学研究》、《汽车》、《四川党的建设》、《电子天府》、《四川烹饪》、《四川中医》等一系列刊物,形成各自的特色,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经济学家》、《龙门阵》获得了1995年全国首届优秀社科期刊提名奖。

  8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期刊社开展探索多种经营的路子,少数刊物开始接收广告业务。进入90年代,市场经济机制给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除学术刊物、严肃文学刊物等需要由国家扶持外,文化生活类,应用技术类等刊物开始以社会的经济实体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全省刊物普遍开展广告经营业务。1995年,全省期刊实现了激光照排和胶印,质量明显提高。有45种社会退坡在刊物和31种自然科学类刊物实现了自负盈亏、自主经营,146种刊物实现财政差额补贴。期刊出版作为一种产业已呈雏形。根据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制订的《四川省期刊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九五”期间,四川期刊事业将有更大的发展。

  1996年12月《新闻视野》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