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川报业资源情况:

书名: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第五卷:出版监管 作者:徐登明 字数:29150 更新时间:2020-12-04

  五、  四川报业资源情况  :

  (一)人力资源情况

  1、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2004年,四川全省共有96家报社,报业从业人员6441人。在四川报业发展的重镇成都,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与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两大集团总人数即为3245人,占到四川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0%以上。四川日报集团现有在职员工2250余人,党团员工占总数的40%,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52%以上,其中高级职称140多人。年龄结构方面,《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相对老化,《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等市场报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

  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现有在职员工995人,本科学历以上人员达到60%。年龄结构方面,成都日报集团40岁以下从业人员为815人,占总人数的81.9%。其中《成都商报》总人数为334人,40岁以下人员297人,占总人数的88.9%。

  2、教育培养

  2003年底,四川省各报报纸新闻采编人员多数都参加了新闻采编资格培训并取得了资格培训合格证,获得了新闻从业准入资格。

  现代人力资源理论认为,投资人力资源开发,是一种见效快、成本低而回报高的行为。报业人才资源的时效性和再生性,也要求媒体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再教育。

  近年来,我省报业出现了培训浪潮。大多数报社利用业内组织的研修班、座谈、论坛等机会为骨干充电。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还经常邀请专家学者对报社人员进行培训。四川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等报社都修建了先进的培训中心,每年专门拨出一定培训经费,组织员工培训班。还常常派出学习班,专程前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名校的新闻学院,安排强化训练。

  成都商报从近年开始实施安排现有人才出国深造的计划,拟每年派出优秀人才到国外学习,并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签订协议,每年都要派出骨干赴美参加培训。2004年7月该学院派出多位教授到成都讲学,为该报培养新闻采编和报业经营人才。派到国外攻读学位的优秀骨干,由报社提供全额资助。

  在报业人才培养方向上,四川报业注重结合本单位和本地区对报业人才的需要按需培养。西部地区培养自己的报业人才,是西部地区报业人才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西部地区要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除了从区域外引进人才,更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则是要立足于自我培养,要为本地区,本单位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这几年,四川报业在这方面也下了一些功夫。

  3、薪酬与激励机制

  我省的报社,大多采用了聘任制与合同制。构建新的选人用人机制、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 2003年, 四川日报机制的改革创新,把市场机制引入党报, 四川日报的探索是引入市场机制,在内部形成“模拟市场”,以深化干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搬掉铁交椅,打破大锅饭,重点解决人员能进不能出、干部能上不能下、待遇能升不能降的问题。这是党报改革迈出的新步伐。用人上引入竞争机制。全员聘任制。四川日报的所有职工,除四川省委任命的干部之外,全员下岗,重新竞争上岗。先竞聘中层干部,再竞聘编辑记者,按照先高级岗位后低级岗位的顺序竞聘。分配上引入激励机制。其指导思想是把个人收入与履行岗位职责的实绩挂钩,与四川日报的总体效益挂钩。基本工资保留不动,改革奖金分配方法。奖金在集团确定的总额内依据绩效按月计分分配。所有人员全部纳入考核并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这次四川日报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量化计分的考核制;依据绩效的分配制;中层干部任期制(两年)、轮岗制、引咎辞职制;全员竞聘上岗制(两年一次);未聘员工分流制;新进员工招聘制(今后补充新员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首席专业职务制(新设首席编辑、首席记者);归结起来就是用人上的竞争机制与分配上的激励机制。改革后,一线编采人员的奖金比改革前平均增长20%以上。

  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市场报,从业人员薪酬大多采用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业绩工资+责任风险金的形式。每家报社都建有自己的对员工的激励机制,成都商报每天由专人进行报评,对评定出的当日独家稿件、好版面、好标题、好创意给予一定奖励,对评定出的当日漏报稿件、不合格版面给予一定扣罚,并每月设有明星记者、编辑奖和好编采奖。每月由部门推荐本部门当月工作表现优异的编辑、记者报编委会评审,对评审合格的记者、编辑授于明星记者、明星编辑荣誉称号;每月由各部门申报,编委会按好编、好采、好专刊三类进行评定,并对评定出的当月好编、好采、好专刊进行奖励。

  4、目前存在的问题

  纵观四川报业近十年来的发展,应该说,四川报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四川的《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一度成为中国传媒的学习取经之所。西部报业的发展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报业人才,如传媒“川军”之说,体现了业界对四川报业人才实力的羡慕与褒扬。但近几年来西部报业人才资源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1)报业人才流失严重

  近20年来,西部地区的人才不断的流失。有资料显示,20年来,整个西部地区流失的人才是流入人才的两倍。四川报业人才外流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持续到2002年底,外流的川军人才数量近400人。其中,福建50余人,广州40余人,深圳30余人,北京20余人,上海10余人,海南20余人,长沙20余人,重庆100余人,昆明50余人,南宁30余人。这些人中,担任过副总编、编委、采编总监的有20余人。就连被誉为“都市报之父”的席文举,也辞别华西,北上辽宁经济日报另起炉灶。

  (2)报业人才结构不合理

  这种结构不合理,体现为年龄结构不合理与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年龄结构不合理表现为采编一线年轻化、经营管理一线老年化现象严重。报业采编是高度经验化的行业,资深报人是报业最大的财富。在国外,五六十岁的资深报人主笔专栏重头稿的现象很正常,四川报业采编一线队伍的过于年轻化,势必影响四川的办报质量。而老年化的经营管理队伍,势必使西部报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成旧,缺乏进取意识。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表现为西部报业人才一般性人才多,尖端性人才少,搞新闻搞宣传的多,搞市场搞营销的少。美国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主任史密斯认为,营销“是任何媒体都需要掌握的技能”。据有关问卷调查分析表明,四川省级党报中,新闻采编人员与报社主要经营人员(广告和发行人员)的平均比约为5.1:1。其中,采编人员与广告业务人员之比约为8.6:1;采编人员与发行业务人员之比约为12.5:1。因此,西部省级党报内部采编队伍与经营队伍的地位、作用以及比例关系,需要进一步调整。

  (3)经营人才严重缺失

  这是四川报业的发展之痛。传统的报业发展注重报纸编采人员的培养与发掘,而依据媒介产业发展的规律,中国报业已进入采编和经营并重的时代,这意味着将报纸的生存与发展交托给传统意义上的主编的做法正在成为历史。然而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渡而来的中国报业以及仍然按传统思路办学的新闻院校还未能充分提供精通媒介产业规律的报业经营人才。再加上西部经济本身的落后,这种现象就更加突出。现在报纸的合格掌门人,应该是通晓报纸的采编、生产、广告和发行的通才,尤其是能够从企业的角度将这些资源有机整合的经营人才。形成优秀的报业经营人才团队是四川报业整合报业人才系统与发展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

  (二)  技术支撑情况

  1、2001年1月1日正式开通的 ” 四川在线 ” (http://www.scol.com.cn), 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网站,具有信息资源、专业人才、技术支持、市场影响力等天然优势,被公认为四川新闻在互联网上最权威的发布中心。全省96种报纸中,就有50家(占52.1%)报社上了 “ 四川在线 ” 网,其中综合类报纸26家,专业报刊24家。

  2、全省共有激光照排系统23套,整页拼版设备11套,电子分色机9台,胶印打样机13台,凸版印刷机26台,平版印刷机128台,对开折页机67台,全张折页机1台。(摘自:《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3),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238面页)

  3、全省报纸排版工艺上基本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实现了激光照排;彩报出版上基本淘汰了传统的分色机,大多采用桌面彩色出版系统;大多实现了胶版印刷;省级报社初步实现了记者采访无纸化、电脑便捷化、照相数码化,实现了与世界传播技术的基本接轨。这一切,大大提高了全省报业采、编、传、印、发的速度和精度,为报业的进一步集约化、规模化提供了方便。地市州报这几年的发展也很快。如《南充日报》2000年7月1日正式出版电子版;2004年1月1日起采用“文迅报刊数字化采编系统”,写、编、组版、校对、审稿实现无纸化办公,彻底告别纸和笔。

  4、报社和集团内部大多联网,开始实现系统化、信息化管理。

  小结:我省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对报业的影响和推动,认真制定了科技进步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规划,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等措施,以提高报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物资供应情况

  2003年总印张4120647.36千张。目前,我省报业纸张主要由宜宾造纸、山特华泰、岳阳、柳江、福建南坪等厂供应。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