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红歌还不叫红歌,就叫老歌。我对老歌最初的印象,是来自大人们的哼唱。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辈,大都与共和国同龄,老歌对他们来说,不仅是对于一个大时代的记录,更是对于他们美好青春的镌刻。相信很多年轻的朋友都会记得,当我们的父母哼唱起那些革命老歌的时候,他们的皱纹间会绽放出多少快乐的花朵。
说来惭愧,我上学的时候,是从来不听港台歌曲的。我是离开了学校以后,才开始知道张学友原来是“歌神”的。我从小就是个不太懂娱乐的人。我小的时候,就爱跟着父母唱一些革命老歌和样板戏,感觉其乐无穷。会唱一些老歌的朋友们应该都会知道,那些老歌的风格和九十年代当时的流行歌曲是很不同的。前者往往都是昂扬向上、刚健挺拔的,后者往往都是伤感缠绵、忧郁难遣的。现在想来,其实那些老歌也是帮我度过了一个健康阳光的青春期。古人痛斥郑卫之音,多少也是有些道理的。
我记得最深的,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里为了配合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而给我们每人发的一本歌谱。它厚厚的,天蓝色的封面、烫金的大字。至今忆来,我仿佛仍能感到有一股难觅的清新正扑面而来。当时学校里有专门的老师来教我们唱歌谱上的歌。小学里基本上没什么课业负担,所以照着那本歌谱唱歌便成了我那一年里最大的业余爱好。我会唱的红歌很大一部分都是从那本歌谱里学来的。像《英雄赞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说句心里话》《国际歌》等等,我至今闲来仍会不禁哼唱。
我从小学到中学,很少上到音乐课。因为到音乐课的时候,大家都是要换教室的,而我因为行动不便,就只能缺课。所以我至今不会视唱。但说来也怪,我从小到大,在艺术方面最喜欢的却一直都是音乐,而不是文学。上中学的时候,音乐课是要求学生学竖笛的。我上不到课,但也买了一根笛。也不知为什么,我那时候就特别喜欢乐器。那时候我的十指活动能力还行,所以我就干脆自学了吹竖笛。而我给自己选的歌谱,就是那本小学五年级时学校发的革命老歌集。曲子我练得熟的起码有二十多首。有一回,同学们去看电影,我一个人呆在教室里,做完了作业,感觉闷得慌,就一个人在教室里吹起了竖笛。我清楚记得,当时我吹的是一首《说句心里话》。我吹得正起劲,就刚好是被我们的音乐老师给路过听到了。她万分惊讶地走进来,不敢相信是我在吹。之后她告诉我,学校里教给学生们的,根本就还没到我这程度。我也很意外。这位老师很善良,后来她单独给我上了两堂课,教了我正规的吹法,又送了我两本笛谱。我后来甚至学会了吹《梁祝》,可惜再后来,我的双手不行了,也就再不能拿笛了。
有时候我也想,像我这么个“80后”,居然会觉得红歌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可能多少也是因为有些从小就离群吧。但我同时也相信,一些真正能振奋人心的东西,是不止能振奋一个人的心的。还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一次,音乐考试是在我们平常上课的教室里进行的。我因为没上过音乐课,所以老师是允许我随便唱什么歌的。但我会唱的又只是些在当时看来的确都很“土”的革命老歌,所以我就很怕丢脸。终于轮到我了,我就硬着头皮唱了一首《国际歌》。教室里鸦雀无声。突然我发现,和我邻桌的几个原本都在偷偷做作业的同学都停下了笔来,在入神地听我唱。我第一次发现了文艺的力量,他们居然会听共产主义的歌!我唱完了,老师感慨万千地表扬了我。后来,我们班里办了一次文艺活动,活动结束的时候,竟然有同学跟班主任说,想听我再唱一遍《国际歌》。而那时的我脸皮薄,终究没好意思再唱。就这样,《国际歌》成了一首让我一辈子都难忘的歌。不久的后来,中考结束了,我也就再没机会去上学了。虽然我的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全市没有任何一所高中愿意录取我,命运向我亮出了它的獠牙。而我从未气馁,直至今日。
红歌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太多宝贵而快乐的东西,抹不去、忘不掉;也似乎在我的骨子里从小就刻下了一种对于硬朗的精神追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始终相信,无论山险水恶,只要无畏,就终会有走向光明的那一天。让我们永远向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