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戏班子班主胡英的“要不是大家喜欢,恐怕早就散伙了”的话让我再次想起摄影家王斌拍摄的《川剧之困》组照。其中,荣获中国新闻摄影单幅金奖的《乡戏》尤其叫人难忘。画面上两位农村大爷布满皱纹的脸上流淌着灿烂的笑容,这笑容不仅没引起我的 欢欣 ,反在我心头涌起一股强烈的酸楚,酸楚得直想哭,为乡下大爷,更为川剧不堪的衰落。摄影人王斌说:“丢失了传统,人们将迷失现实;湮灭了文化,人们将失去未来。”
那天,在市川剧团办公室,李笑都在说了川剧的辉煌之后,谈起了川剧的历史。他说,追溯川剧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 。而后 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战国名篇《宋玉对楚王问》中有 “ 其为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 。所谓 “ 下里巴人 ” ,即是四川民间歌舞或者歌者舞者的代称。据《太平广记》及《稗史汇编》等文献记载,自蜀郡守李冰起,便有《斗牛》之戏。三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四川第一曲讽刺喜剧《忿争》,可谓川剧喜剧的鼻祖。
至唐五代时期,是川剧最为鼎盛之期,出现了 “ 蜀 戏 冠天下 ” 的局面。 这一时期常演的剧目有《刘辟责买》、《麦秀两岐》和《灌口神》等 , 并出现了中国戏曲史上到目前为止最早的戏班,即《酉阳杂俎》中所载的干满川、白迦、叶硅、张美和张翱五人所组成的戏班。
从《斗牛》之戏到宋杂剧《酒色财气》,历时 一 千余年,它们是地地道道的 “ 四川戏 ” ,可以视为广义的川剧。而现代意义上的川剧, 则 是在宋元南戏、川杂剧基础上产生 出来的 。
到了清代,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五种不同的声腔杂陈,晚清时期,便出现了五腔共和的新局面,使川剧面目为之一新,各类声腔的特色剧目和保留剧目开始形成。其后的川戏改良运动,成立了“戏曲改良公会”,集资兴建了“悦来茶园(今成都锦江剧场旧址)”、“蜀剧部”等演出场所。由此,川剧艺人自己组织的“三庆会”于1912年成立,出现了康芷林,杨素兰,萧楷臣等一大批名角,精英多达300余人。创作上也出现了赵熙的《情探》,黄吉安的《三尽忠》、《柴市节》等一大批名人名戏,流行剧目多达700余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以刘怀叙为代表的“川剧创作家”们所创作的现代戏。进入21世纪后,又出现了魏明伦、徐 棻为代表的川剧创作名家和他们的作品。
李笑都看我们一眼,以上是川剧的历史。至于川剧流派,尤其是资阳河派,还是请李应林老师跟你们讲吧,他讲得更清楚。
“教科书上记载川剧是以100年前成都三庆会出现为标志,这个说法是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