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散人”一
曲终人散去,原意为 鼓瑟之人一曲演罢,听客纷纷离去 。然而, 川剧这支曲子虽然终了(川剧的衰落也算是一种“终了”),演出者和观看者却未能散去,还在剧场周围彳亍徘徊。进而言之,系念川剧的不止是舞台的演出者和台下的观众,也有远望川剧舞台的人。 年近八旬的王德润先生,说他在川剧团待了十八年,却基本上没写过川戏,一是进剧团的时间晚,二是刚进剧团五个月,“文革”就开始了。“与川剧的缘分算是 ‘ 擦肩而过 ’ 吧。”他说,“可对川剧的牵挂几十年来从未断过。”
当年高考上线,体检不合格的王德润,去一所小学当了语文、政治老师。教书之余,写小品、散文、随笔、诗歌类,在《四川日报》、《重庆日报》、《沱江报》等报发表。
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文英中学副校长的王德润,忽然接到市委(现市中区)宣传部通知:1966年元旦前到内江市川剧团报到。
从课堂转到戏剧舞台,开始了与川剧的亲密接触。原本以为编剧将成为自己一生的职业,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进剧团五个月不到,“五 · 一六”文件下发,轰轰烈烈的文革开始了。只写了小戏《朝华迎春》的王编剧,同样没能逃脱被批判、抄家的命运。
在王德润的记忆中,十年浩劫实在刻骨铭心,以至文革结束后几年,他也没有再动笔写过戏剧。
又过去几年。
1984年,王德润出任市川剧团副团长。期间,由著名画家邱笑秋编导的现代川剧《张大千》在内江首演成功。 是 年秋,该剧组受省诗书画院邀请,由邱笑秋带队赴成都锦江剧场汇报演出。而扮演《张大千》剧中人物的王积德的演员童刈秋正是张大千好友周企何的门徒,于是托童刈秋为周企何先生送几张票去,请周企何先生来剧场看《张大千》。开演前,王德润从舞台右侧的耳幕缝看出去,见周企何与他的女儿、女婿(周的女婿系张大千的孙子)已坐在三排正中等着看戏了,心头很是高兴。
王德润说,当周企何看到舞台上展现张大千辗转巴西、美国等地,晚年常怀思乡之情时,不禁热泪盈眶,不断地掏出手绢擦拭眼睛……当剧中人物张根发不远万里,去探望八叔张大千,说起内江的变化时唱道:“川剧园,大剧场,折子戏,票卖光……有个演员叫周企何,演的是——《迎贤店》里的老板娘。”剧中的张大千说:“周企何,那是我的老朋友嘛!川剧名旦啊!”这时,台下骚动起来,前后左右的观众都将目光望向三排正中的周企何时,周企何高兴得大笑起来。王德润据此场景,写了短文《周企何看〈张大千〉》,刊发在(《戏剧电影报》1984年第49期)。
这是王德润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