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星星永远闪亮在中国天空

书名:阅读的姿势 作者:梁平 字数:139796 更新时间:2019-11-22

  陈志强梁平

  陈志强:我是《文学报》记者。《星星》半个世纪一直站在中国诗歌的前沿,请您回顾一下《星星》自1957年创刊以来所走过的道路。

  梁平:《星星》诗刊1957年1月1日在成都创刊,是新中国的第一本诗刊。半个世纪以来,《星星》与北京的《诗刊》遥相呼应,共同见证了新中国新诗的发展,培育了新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成为中国诗坛举足轻重的专业诗歌刊物之一。创刊不久的《星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第一代《星星》编辑在“反右”中全军覆没,并殃及了与《星星》一同起步的国内一大批青年诗人,使之成为“事件”。1960年11月,《星星》停刊。1979年,《星星》以及在那个“事件”中受到牵连的所有人都陆续平反,《星星》于同年10月复刊。复刊后的《星星》再度成为中国诗坛的聚焦点,成为全国诗人,尤其是青年诗歌爱好者炙手可热的刊物。应该说,刊物所有的荣誉都是几代《星星》人以及热爱、支持《星星》的作者和读者用心血浇灌的。《星星》人从白航、石天河、流沙河、白峡到叶延滨、杨牧、陈犀、蓝疆、张新泉、刘滨、鄢家发以及其间众多默默无闻的编辑为《星星》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一本书里都有太多的故事,就像天上数不清的星星,随手摘下一颗,都会感受到他们温馨的抚慰和生命的照耀。2006年春节前夕,《星星》有一次久违了的年饭,最长的80多岁,最小的刚20出头,一杯薄酒,满腹感慨。这是《星星》50年来的第一次四世同堂,其乐融融,足以让很多人的眼里饱含泪水。直到今天,老诗人白航、流沙河已经退休多年了,但只要是《星星》的事情,都不遗余力,亲力亲为,为《星星》的晚辈树立了榜样。

  陈志强:《星星》这个刊名,有什么样的含义?在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中,《星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梁平:在1979年《星星》复刊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天上有三颗星星,一颗是青春,一颗是爱情,一颗就是诗歌。”我喜欢这样的表述。我想,这句话是《星星》创始老人们心里珍藏的温暖,它还会传递给以后一代又一代的星星人。应该说,在新中国的新诗发展中,《星星》不仅实实在在地培育了四川丰厚的诗歌土壤,更为重要的是,它跨越了地域,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立足展示诗歌文本演变,见证诗坛新人崛起,成为新中国诗歌的一块高地,在中国新诗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星星》评选了“中国新时期十大青年诗人”,北岛、舒婷、顾城、叶文福、杨炼、江河、叶延滨、杨牧、李钢、傅天琳等十位名列其中。这次评选的意义在于,比较公正地把中国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青年诗人作为阵容和榜样推出,......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3.00 购买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