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对社会形态的描述遵循的是电视的逻辑而非现实的逻辑。所谓电视的逻辑是以追求高收视率为导向的,它强调的是电视节目的‘好看’,有时这种‘好看’会遮蔽真实的客观现实,所以,电视所建构的现实和实际情况是有差距的,也就会给观众的认知造成影响。”知识分子出现在电视节目以后,还能否保持知识分子话语特征?这需要专门分析。甚至有学者认为知识分子介入媒体后,便完全丧失了自我言说,“不管你作为知识分子如何想在媒体上表达,媒体可以改造你,媒体按照它的生产方式来要求你做什么,写什么”。而且,由于电视传媒的特殊性,知识分子话语在经历电视化改造中所表现出的变异则更强烈,当然有些是出于自愿,有些出于被迫。美国学者萨义德曾经说过:“过去两年来,几度有媒体邀请我担任有职位的顾问,我都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意味着受限于一家电视台或杂志,也受限于那个渠道通行的政治语言和观念架构。”但是,如果说完全颠覆了知识分子话语模式,也显得过于悲观。毕竟电视知识分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其上电视的成因和出发点都是知识分子身份,如果完全如普通人一般,那么也使知识分子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电视的确在改造着知识分子的话语,但并非完全颠覆,电视知识分子话语呈现出知识分子话语被电视化改造后的一系列特征。对于这些特征的总结和分析并不是全部适用于每个电视知识分子,而应当区别对待,毕竟不同类型的电视知识分子在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中的话语模式和特征并不相同。
一、浅思维
张颐武在论及电视知识分子易中天时,谈到他的走红是浅思维的成功。“‘浅思维’是20世纪80年代刘心武创造的一个词,他当时用这个词指计划经济后期不少青年的简单化思维方式……我用它来指一种既不同于感性的生活经验,又不同于理性思考的特殊思考……其特点有两个关键点:首先,这种浅思维对知识巧妙的‘软’性处理,将知识变为有趣的叙述和充满具体可感的素材。故事是这类思考的核心,浅层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是这类思考的支柱,引人入胜的趣味和漂亮的表达是这些浅思维的中心……其次,这些浅思维的思路其实也切实契合了当下的问题,今天的‘草根’不仅仅需要感性的宣泄和满足……他们需要‘有用’的‘知性’文化。” 从张先生总结的浅思维特征中,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点电视知识分子话语特征。
1.故事化
故事如果直接拆分来看就是过去的事。具体而言,所谓故事,据《辞海》的解释,即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现代汉语词典》当中关于“故事”的解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