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不谋而合的造路计划

书名:法国工程师 作者:选民 字数:259265 更新时间:2019-12-13

  李鸿章年谱中记载:

  光绪二十二年,丙甲,一八九六年。

  公七十三岁

  俄使因公归后,入阁闲居,还辽之事不得有所要求,乃俟机以动。适遇俄皇加冕之期,俄使贿通西后与李连英便改派鸿章,且请假以全权,办理还辽报酬事宜。故公于正月陛辞之时,西后召见半日之久,一切联俄密谋,遂定。其行也随带长子经述,次子经方,及外国顾问数人。二月十五日自京启行赴俄。四月与俄订密约于莫斯科。其条文不见于世,然盖借助之名,以撄我东三省者也。……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被派往日本议和,因签订《马关条约》而受国人和朝廷中部分权臣的诟病。朝廷无奈,只好拔去了他的三眼孔雀花翎,褫去了他的黄马褂,从此闲居贤良寺。

  以俄国牵头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的成功,使大清朝廷喘了口气。1896年5月,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要举行加冕典礼,清政府理所当然要遣派使者前往致贺。

  开始,朝廷拟派王之春前往祝贺。因为他是湖南人,先后作为曾国藩、李鸿章和彭玉麟的部属,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历任山西、安徽、广西巡抚,多次向朝廷上书自强新政。1891年4月5日晨,俄沙皇王储尼古拉二世由香港启程到达广州天宇码头,在广州访问三天,时任布政使的他接待了沙皇王子,宴谈甚欢。1894年11月,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病逝,皇太子尼古拉二世继位。1895年1月5日,朝廷决定派已是湖北布政使的王之春为钦差大臣(头品顶戴)出使俄国,前往俄国吊唁俄皇逝世并祝贺尼古拉二世登基。

  王之春乘船抵法国马赛港,然后经巴黎、柏林,到达俄国首都彼得堡,受到了尼古拉二世的接见,并呈递了国书。此时“朝议遣之春使俄唁贺,实欲借俄之力以制倭人”,谁知“之春使者未还,而《马关条约》已就”。于是,他再受命由俄赴巴黎,斡旋“三国干涉还辽”一事。

  按理说,朝廷派王之春再次赴俄参加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轻车熟路,熟人熟事,合情合理。然而,俄国方面此时则认为“位卑言轻,非列国信人物,不足当俄皇加冕重典之使节”,坚为拒绝。他们指名道姓要求改换为李鸿章,因为李鸿章在他们与中国的双边关系的棋局上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的操盘手。俄国的理由很充分:“辽东事件,俄国有利于中国甚大,不可不确定报偿条件”、“中国欲保全疆土,不能不与俄国为协国防御,故须与李鸿章全权俾得协定一切”。只要有了“协定”,哪怕日本必然报复。

  面对如此尴尬的外交局面,朝廷无所适从,只得将三眼花翎和黄马褂发还给李鸿章,并命他为全权大臣出使俄国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

  李鸿章在贤良寺......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26.40 购买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