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龙《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第七届四川文学奖获奖作品。作品将近代中国的十位风云人物与西方世界的十大时代精英相对比,透视近代中西交锋的关键节点,剖析大国兴衰的历史玄机。作者驻足于近代中西方社会激烈交锋、动荡转型的十字路口,通过那些主导、影响国运民生的风云人物,如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等人在急剧变迁的历史关头截然不同的道路选择,以其犀利尖锐的观察力揭示东西方文化的最初碰撞,以其身临其境的现场感重现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画面。作者将眼光投向整个民族数百年来所选择的路径,用本族的杰出人物和外族的杰出人物一个个对比,从而获得一种超越一时、一地、一党的长时段和大视野。
王龙,四川射洪人,20世纪70年代出生,少校军衔,四川省作协会员,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华散文》《青年作家》等刊物发表作品多篇,在全国、全军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几十篇作品入选各类文集并被《新华文摘》《领导文萃》《读者》等刊物转载。近年来潜心研究近代中西历史,总结大国兴衰之路。《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被中国作家协会列为2009年度全国重点扶持作品。《读者》《新华每日电讯》《领导文萃》多家报刊选载此书的章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几十家媒体进行了评论报道,新浪、腾讯、搜狐、凤凰等网站开设专栏或进行了专访。
二、张中信《野茶灞时光》
第七届四川文学奖获奖作品。全景式反映野茶灞沧桑岁月的三卷本作品,A卷书写童年时光,B卷和C卷主要写故乡人物。全书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视野中,以诺水河、文笔山为背景,以故乡为舞台,将普通人民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描摹成一幕幕关于亲情、乡情、爱情的悲喜剧,展示了一幅大巴山区的风土人情画卷。这是大巴山的故事与历史,也是乡土四川和乡土中国的故事与历史。艺术上将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构成了其散文诗的重要特色和基本框架。
张中信,笔名秦巴浪子。四川通江人。中共党员。经济学研究生。1983年参加工作,在板桥乡小学任教,1987年起先后任临江乡财政所所长、乡团委书记,通江县财政局行财股长兼团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巴中市文化体育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出版科科长兼文化市场科科长,巴中市旅游局副局长,巴中市作协副主席,《光雾山文学》编委,成都市作协副秘书长,现任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馆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青羊区文联、作协副主席。1999年当选为四川省青联委员。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情殇》《张中信诗选》,散文诗集《真爱是谁》《曾经沧海》,散文集《童话时光》,长篇小说《风流板板桥》《野茶灞》等。作品获四川省“五个一”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三、伍松乔《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
第七届四川文学奖获奖作品。作者三十多次前往北川,遍访现场,亲身体验了新北川、新县城从生根到开花的全过程。在接触上千人、采访上百人、搜集数百万字资料的坚实基础上,潜心写作,三次修改,完成了这部38万字、上百张图片的厚重之作,深刻揭示了“北川奇迹”的谜底。作品全面深入地展示了国家行动、本土作为、山东援建、传世新县城、新北川软硬实力等内容,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各级领导、人民子弟兵、山东援建、华西集团以及无数活跃在灾区、重建第一线的普通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记录了无数志愿者、海外华侨与港澳同胞的赤子之心。着眼于“5·12”以来发生在北川土地上波澜壮阔的当代奇迹,通过零距离、全方位的记录、描绘、解读,系统地梳理了地震后北川三年重生的轨迹,再现了新北川激动人心的新故事,凸显了世界瞩目的北川新县城从选址、规划、建设直至“开城”的全过程,成为北川重生史诗的第一部全景报告文学力作。作者经过真实、深刻的客观体察与个性化文学表达,使全书在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同时,兼备了充分的历史感与可读性,在同类题材图书中独树一帜,别具魅力。
伍松乔,四川泸州人,《四川日报》高级编辑,长期担任副刊主编。先后就读于四川大学、中国传媒大学。1980年加入四川作协,1999年加入中国作协。系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员、四川省社科院巴蜀文化研究员、四川省作协主席团成员、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省文艺评论家学会副主席、省文化传播促进会副会长。著有散文集《姓甚名谁》,游记集《随遇而乐》,随笔集《记者行吟》,评论集《媒体上的文化庄稼》,长篇报告文学《成都》《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等。合著《寻找巴蜀红色故里》、《汶川地震七日纪》《四川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事记》《宋育仁:隐没的传奇》《川魂》等。主编《离离原上草》《世纪之交的四川日报副刊》《星光作证》等,合编《四川红色旅游丛书》《“5·12”感恩丛书》等20余部。个人获全国报纸副刊特殊贡献者称号。作品获中国新闻奖、文化部文化新闻奖、冰心散文奖、巴蜀文艺奖、四川省文学奖、四川省社科成果奖、成都金芙蓉文学奖等。
四、刘兴诗《与狼相处的日子》
第七届四川文学奖获奖作品。该书系《中国动物文学大系》之一,讲述了一个地质工作者和一只狼的相遇、相依、离别、寻找、重逢再到最后的离别的故事。一个地质队队员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而遇到了一只失散的狼仔,出于同情,他把它带回地质队一起生活。虽然受到别人的议论,但他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但因狼的一次伤人,地质队不能再收留它,他被迫要把狼送走。但也许是上天可怜它,让它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哈萨克族老人,并收留了它。那位地质队员多次为见它一面而苦苦寻找。在多次的寻找后,他找到了它,它已经回到了狼群,已是一只坚强的狼,他们不会再有见面的机会了。
刘兴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会员。1931年出生于武汉。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先后在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学院、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等校任教。曾任成都理工大学学科专业建设高级顾问。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果树生态环境学研究员。曾考察包括北冰洋在内的冰峰、高原、高山、峡谷、激流、平原、沙漠、戈壁、洞穴、岩溶、火山、海岸、海洋、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沼泽等各种自然环境,经历无数险境。1945年发表第一篇作品,1952年开始科普创作,1960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1961年开始科幻小说创作。《美洲来的哥伦布》被评为中国科幻小说重科学流派代表作。共出版图书120余种,发表其他作品2000余篇,获各类奖项116次,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为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
五、罗凌散文集《远岸的光》
第五届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获奖作品。系甘孜作家罗凌的第一部散文集,共收录其近年创作的60余篇作品,其中近50篇作品是2008年到2011年的新作。全书分为故乡赞歌、时光追怀、母爱哀曲、生命随想等四辑:第一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民风民俗、文化传承等方面反映巴塘的人文积淀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及取得的成就;第二辑“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收入作者近年来创作的影评、书评、乐评;第三辑“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叙事散文为主,内容涉及生活、亲恩、工作、世情等各方面;第四辑“我身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以抒情散文为主,记录了对人性本真的探索和各种景物的心灵折射。
德噶·泽仁卓嘎,学名罗凌,藏族,70后,出生于高原江南、中国弦子民间艺术之乡——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1991年开始文学创作,近十年来,有1000余件文学作品发表于《西部散文选刊》《散文诗》《青年作家》《西藏文学》《青海湖》《诗刊》《贡嘎山》《康巴文苑》《格萨尔研究》《甘孜报》等平面媒体,部分作品收入《康巴文学新人号·天上牧歌》、《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60年优秀文学作品选》等书;荣获省级以上文学奖项三次,2007年出版诗集《青藏高原的81座冰川》,系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甘孜州作家协会会员。常用网络笔名苍浪之水、潋滟冰川、一窗月尘、雁渡寒潭、疏桐月、狂雪等。
六、吉布鹰升散文集《有一种感觉叫思念》
第五届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获奖作品。作品除了标志性的“凉山”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之外,更有作者独具的精神特质,饱含雄浑的生命力和涌动的激情。吉布鹰升,笔名流水,现供职于昭觉县委党校,近年来潜心创作散文,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儿童文学》《广西文学》《中国文学》《散文选刊》《西部散文家》《华夏散文》《散文世界》《雪莲》《散文诗作家》和《常州晚报》等报刊发表,并出版有《昭觉的冬天》和《彝人笔记》两部散文集。继获得首届(1979-2009年)中国西部散文奖后,他的散文《高地孤旅》又获得2010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提名奖。
七、张力羌报告文学集《飘飞的羌红》
第五届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获奖作品。作家在震后遍访灾区,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该书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为背景,记录了抗震救灾的伟大历程和重获新生的人间奇迹。张力,笔名,汶川县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汉语专业。曾任汶川县文化体育局局长、县民政局局长。现任汶川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县文联副主席。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小说、散文曾获省级和州级奖励。
八、伍松乔《活着的死城——走进北川老县城》
首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获奖作品。发表于《青年作家》2012年第8期。“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举世关注的北川老县城,作为全世界原址原貌保存的最大地震遗址正式对公众开放。作者第一时间走进这座“活着的死城”,对其异样的景观与特殊价值,进行了全景与聚焦的个性化观察、描述。作为中国游记文学中罕见的灾难遗址游记,向广大欲知而未知的读者,带来激荡心灵的独特感知。
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是由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国家旅游局机关报《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等联合设立的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游记文学大奖。
九、赵良冶散文集《守望家园》
第五届全国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品。这部以西蜀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民俗民风为题材的旅游散文集,为读者展现了熊猫传奇与蒙顶茶香,水墨上里和清溪古镇,硗碛生态和白马古泉,涵盖四川西部独有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味。《守望家园》的40余篇散文,多在《四川文学》《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其中,《诗意月亮》《雨城的钟声》在2009年、2010年由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大赛”中获一等奖,《无言的高颐阙》《悲壮的安顺场》等多篇作品连续几年获四川省报纸副刊一、二等奖。
赵良冶,男,1952年4月生,笔名羌笛,四川省雅安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雅安市文联主席,雅安市作家协会主席。长期在雅安市宣传文化部门工作,发表小说、散文40余万字,多次获奖。出版有长篇报告文学《国宝传奇——大熊猫百年风云揭秘》《震不垮的熊猫家园》和散文集《守望家园》。《国宝传奇——大熊猫百年风云揭秘》《震不垮的熊猫家园》分别入选2010年、2012年四川省“农家书屋”推荐书目。
十、王孝谦《自贡王爷庙品茶》
《散文选刊》(2012全国散文奖征文一等奖)获奖作品。文章以自贡王爷庙为背景,以品茶为引子,引出了千年盐都的历史沧桑和文化积淀,语言优美、凝练、意境深邃。王孝谦,生于四川富顺。现任四川省自贡市工商联主席、总商会会长,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自贡市作协副主席,自贡市微型小说学会名誉会长。200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发表各类作品100余万字。著有小说集《痴圣》《危房》《永远的标记》,报告文学集《越过丘陵》,散文集《人生如茶》《神奇的仙市古镇》(合作)及广播连续剧《君子魂》等。曾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等。
十一、何建明、李天泉报告文学《天歌》
纪实报告文学《天歌》讲述了中国导弹及运载火箭的研制故事,还原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路崛起的历史,塑造了一群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聂荣臻元帅,李福泽司令员,钱学森、王永志等新老几代科技工作者,航空航天系统的部队官兵等,讴歌了前赴后继、为国争光、爱国奉献的航天精神。作品带领读者走进了中国火箭的摇篮,聚焦我国火箭研制中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住我国导弹、火箭发展史上的几个关键点和转折点,提纲挈领地进行缕析,分出了几个大的阶段:被迫而为(在国际危机环境下作出的抉择),艰难起步(在苏联援助下开展1059工程,仿制近程导弹“东风一号”),遭遇困难(苏联专家撤走,三年困难时期进展艰难),取得突破(自主研制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获得成功),曲折前行(“文革”中遇到挫折与曲折,研制中远程导弹、两弹结合和人造卫星等),飞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一箭多星、洲际导弹、载人航天、奔月工程、大推力火箭等)。对每个阶段中发生的重要事件都做了精当的取舍,重点而深入描写那些决定或影响了我国火箭研发进程的大事和要事。作品既有粗线条轮廓式的勾勒与叙述,亦有细腻详尽的描写和雕琢。可以说,本书比较完整地记录和反映了我国导弹和火箭发展的历史。
何建明,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报告文学《破天荒》《生命第一》《中国农民革命风暴》《东方光芒》《根本利益》《部长与国家》《中国高考报告》《国家行动》《国家日记》《大国的亮点》《警卫领袖》等,中短篇《永远的红树林》《我们可以称他是伟人》《科学大师的名利场》等,长篇小说《东方毒蛇》,电影《西行囚车》《信天游》,电视连续剧《奠基者》《命运的承诺》《国家行动》,另有《何建明文集》《何建明获奖作品集》,学术著作《论纪实文学与写作》等。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告急》《落泪是金》《部长与国家》分别获第一、二、四届鲁迅文学奖,五次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读物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
李天泉,笔名天泉,四川泸州人。西南军政大学八分校毕业。1949年参军。历任军区文工团团员,师政治部干事、采访员,百货公司科员、秘书,文化馆文学辅导干事,宜宾地区《金沙》文学编委,四川作协文学院专业作家。四川企业文化促进会秘书长。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合作著有长篇小说《喜玛拉雅绝密行动》《岩魂》《悬棺传奇》,合著长篇报告文学《梦与人生》《太阳的队阵》《东方之梦》《情满僰道》,另著长篇报告文学《天歌——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长篇纪实文学《站在世界屋脊的将军》(合作),影视剧本集《神秘古堡的覆灭》(合作)《悬棺之谜》(合作)《东亚女窃》,中篇小说集《奇怪的活佛》《怒江奇案》《双号手》(合作)《天国少年》《醒来的古堡》,诗集《高原诗抄》等。组诗《时代崛起的诗碑》获中国诗歌学会全国华夏杯诗歌大赛二等奖。
十二、意西泽仁随笔集《雪融斋笔谈》
本书包括作家墨缘、封面文章、父女家书、作家与书、旅行札记五个部分。记录了作者与亲人文友的深厚情感,真切动人,感人至深。其中20封《父女家书》是意西泽仁与女儿意娜畅谈人生与文学、讨论磨难与财富的往来书信,28篇《作家与书》是作者为作家、作品所写的序文或评论。
意西泽仁,藏族。四川康定人。中共党员。1969年赴泸定农村插队。后在色达县委宣传部、甘孜报社、甘孜州委宣传部、贡嘎山杂志社工作。1981年毕业于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曾为四川省作协专业作家,现为《四川文学》主编。四川省文联第二届委员及第三、四、五届副主席,四川省作协第二届常务理事及第三、四、五、六届副主席。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意西泽仁小说精选》《意西泽仁散文随笔精选》《意西泽仁儿童小说选》等十余部作品。短篇小说《通向远方的小路》获1985年国际青年年征文优秀作品奖,《依姆琼琼》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奖,小说集《松耳石项链》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奖,长篇小说《珠玛》获2001年全国第五届优秀少儿图书奖。
十三、格绒追美散文集《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
作者以汉语书写自己的民族,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发现痛苦与欢欣。全书结构严谨,风格沉郁。
格绒追美,男,藏族,四川省康巴藏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曾从事乡村教师、教育管理、宣传、旅游、文化等工作。现供职于甘孜州文联。已出版长篇小说《隐蔽的脸——藏地神子秘踪》,中短篇小说集《失去时间的村庄》,随笔集《神灵的花园》,散文集《掀起康巴之帘》。曾获四川省文学奖、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
十四、王永忠长篇传记文学《凉山之鹰》
该书20余万字,讲述了彝族领导干部阿什老轨的传奇人生。阿什老轨这个彝族汉子以鹰的形象行走在凉山奇丽俊秀的山川,借知识的力量成就了飞翔的梦想,从一个乡村孩子成长为地方公务人员。作品记述了主人翁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人生历程,是对凉山各族人民昂扬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也是凉山大地跨越发展宏伟实践的精彩缩影。
王永忠,男,1971年生于四川剑阁,从事新闻工作20年。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各级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金沙情仇》,中短篇小说集《逃之夭夭》。
十五、马有举长篇纪实文学《崛起之路——中铁二院60年发展纪实》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优秀纪实作品,全景式地记录了中铁二院成立60年来的发展历程。书中有名有姓的主人公数以百计,上至共和国的部长、将军,下至普通的干部、职工、知识分子,都各有其音容笑貌,各有其性格与人格的魅力。而这许许多多主人公汇集一起,便组成了二院建设者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品质高贵、襟怀宽广的当代英雄群像。二院知识分子、科技人才的专业水准、智慧风采、理性力量和创造精神在书中得到了极其充分的展示。
十六、张健长篇纪实文学《巅峰》
《巅峰》真实而全面地记叙了新中国几代登山运动员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地攀登数座海拔7000米以上山峰,在雪域高原、生命禁区挑战人类登山奇迹的感人故事和艰辛历程。全书30万字,分上下两辑,上辑写登顶失败的“南迦巴瓦之梦”,下辑写艰苦卓绝的“珠穆朗玛之魂”。前者侧重表现挫折中奋起、失败中前行的豪情;后者则讴歌了生命前赴后继、勇士绝处逢生的气概。特别是通过对曾曙生、王勇峰、陈建军、达瓦、王凤桐、史占春、罗申、群央、于良璞,以及中国台湾登山队员、日本登山队员,还有为登山事业献出生命的运动员、新闻记者,以及为登山事业默默奉献的牦牛工等协作人员的细腻传神刻画,塑造了中国登山运动的英雄群像。
张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体育报高级记者。已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电影电视剧本等十余部。主要代表作为:《辉煌的悲怆》《母狼衔来的月光》《红牌之死》电影《女足九号》(合作)等。曾两次进藏,随中国登山队去南迦巴瓦峰和珠穆朗玛峰采访,《珠穆朗玛之魂》在大陆和台湾同时出版,获全国冰心图书奖和国际奥委会2004年颁发的奥林匹克文学大奖。
十七、赵良冶长篇报告文学《震不垮的熊猫家园》
《震不垮的熊猫家园》一反众多抗震文学作品选题,关注自然,关注生态,将笔触定格于灾后大熊猫的抢救保护、大熊猫家园的恢复重建,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四川的灾后重建。作品真实记录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年来,大熊猫灾后抢救保护及其栖息地恢复重建的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四川灾区的民众、大熊猫科研人员、卧龙和碧峰峡熊猫基地职工、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以及全国、全世界人民对大熊猫的关爱与保护。余震频发冒险抢救大熊猫、确保卧龙生命线的畅通、三次国宝大转移、“挪亚方舟”碧峰峡、实施受灾大熊猫心理治疗、灾区民众感天动地的熊猫情结、国宝赴台湾、灾区生态迅速恢复、港澳台同胞情系大熊猫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亮点纷呈,展现了灾区人民保护抢救大熊猫的英勇壮举和无私奉献,谱写出一曲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十八、向思宇长篇纪实文学《中国甜城兴衰记》
本书系《大千文化丛书》第一辑,为内江市推出的大型地方文化系列丛书。全书三篇十六章,分为上篇《昔日甜城》、中篇《甜城落日》和下篇《甜城归来兮》,讲述了甜城的兴衰和对甜城未来的展望。作品真实记录内江糖文化由盛而衰的过程,侧重文化史料的钩沉和历史演变的描述,以及对甜城兴衰现象的历史思考。
十九、陈水章《阳安旧闻》
首届“周克芹文艺创作奖”获奖作品。该书以图文的方式记录简阳已消亡或变易的民俗。二十余题按类别分组,经过梳理连缀,重现半个多世纪前的世相和景观,呈现阳安历史的片断和细节,还原中下层社会的文化和生活。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历史小品和文化散文。
陈水章,简阳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巴金文学院兼职创作员,资阳市作协副秘书长、简阳市作协副主席,现供职于四川省简阳市广播电影电视局。1991年开始业余创作,先后在《四川文学》《中华散文》《青年作家》《小小说选刊》《南方周末》《大众电影》等数十家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200多篇。2008年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散文《老李树》获全国精短文学赛二等奖;杂文《“木木木”与“小白菜”》,获西南西北十一省区杂文赛二等奖;散文《路灯》获1997年度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小小说《树痴》入选《四川三十年小小说选》;散文《这一年,人一下子有了想法》获四川省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优秀作品奖。
二十、杨浚荣散文集《走进母亲的岁月》
作品由岁月沧桑、胸怀若谷、勤劳聪慧、情深似海、乐在其中、情有独钟、思念无尽七个部分组成,通过生活琐事和点滴回忆,展示了一个中国乡村普通母亲的人生轨迹以及对儿子的似海深情,倾诉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无尽眷恋。作品得到了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王火先生的好评,《当代文坛》《作家文汇报》《四川日报》《广元日报》等报刊均发表评论文章并予以推介。
杨浚荣,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曾在农村生活、基层工作多年。在《四川文学》《四川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数十篇。
二十一、田涌泉长篇纪实文集《这座年轻的县城》
全书28万字,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安县新县城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作者将安县多年来的发展变迁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来,读后让人身临其境,能深切感受到建设和发展新县城的艰辛与自豪、新鲜与神奇、美丽与希望。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
田涌泉,安县人大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绵阳市作协名誉副主席、安县作协名誉主席。
二十二、冯荣光电视散文《荷塘风雨》《银杏风舞的季节》
作者历时三年,独立编导、拍摄、剪辑制作,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音像出版社出版。作品将成都的银杏、荷花融入深刻的人文内涵,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让观众在一池夏荷、一地金黄中,品味成都文明悠远的气息,解读这座城市的风骨和气质。把优美的文学语言转换成精彩的镜头语言,神形兼备,语词与画面和谐统一,自然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