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比”带来的思考
2011年11月28日~12月1日,我们终于欣喜地迎来了盼望三年之久的“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比”活动。我有幸连续参加了三届现场观摩活动:2004年“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比”活动在云南昆明市举行时,我作为参赛选手参加了比赛并荣获全国一等奖;2007年我作为观摩教师参加了在安徽黄山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比”活动;今年,我又以指导教师的身份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千余名音乐教育工作者一道在山城重庆观摩了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和《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共同举办的此次全国最高级别的音乐教育盛会!而每一次与之相遇总会令我对参评教师们的精彩课堂长时间地细细回味,仿佛沉浸于一曲曲美妙的乐章之中不能自已。这些优秀的课堂总能给我带来很多感受与惊喜、连带着启迪与收获、混杂着反思与鼓舞,这样的思绪在内心里不断地翻滚着、升腾着,这次也不例外。从重庆归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忍不住提起笔来。
一、精彩的课堂,多彩的乐章
本届大赛组委会从全国收到一百三十六节课,经过录像评选仅四十节课入选现场评比。而小学组二十节参评课例每一节都精彩纷呈、亮点无数、鲜活有加,课课都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展现了课改的成果,凸显了优秀课例的示范性。被选入现场的课例绝对不能单纯地用好或不好来做简单的评价。《音乐课程标准》是尺度、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学生的接受与收获程度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应具备一些本质的价值追求。
深圳市福田区百花小学张定远老师执教的《翻身的日子》一课,以对音乐作品入木三分、深入透彻的分析并用最朴素的方式近乎完美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使我由衷地折服。本课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对本作品最想了解的问题,设计了一连串系统、连贯、有梯度的提问,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地产生问题,解决问题,课堂充满了现场生成的张力与活力。这节课以音乐的思维和手段成功地解决了音乐的问题,不偏离,不花哨,是一节紧紧围绕“音乐本质”进行有效教学的课例。也许这样的课堂不够“好看”,但却真实、朴实、扎实,正如一曲简洁纯净的乐章。
当音乐教育真正做到“以审美为核心”时,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蕴含于音乐音响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才能真正为音乐所陶醉、所吸引,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为其终生热爱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刘玉琦老师执教的《月亮月光光》一课,就如一曲诗情画意的乐章使我陶醉其中。本课是一节具有中国特色的奥尔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