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历史方位变化及其影响

书名: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 作者:王金柱 字数:211777 更新时间:2019-12-17

       

  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作出这样一个论断: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对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表述,揭示了党已经实现了由“革命时期”到“执政时期”、由传统的“革命党”到真正意义的“执政党”的角色转换。只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这种角色变化,才能正确处理执政以后和作为“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一、革命和执政的角色转换

  “革命党”和“执政党”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根本组织制度等方面是不变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不变的。无论“革命为民”还是“执政为民”,在“为民”这个根本点上是相通的。但是,革命与执政毕竟是有着巨大区别的。列宁曾指出,所谓革命是摧毁性的暴烈行动,领导革命的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斗争性。而执政党的基本实践活动是建设而不是破坏,是和平行动而非暴力对抗,它处理社会矛盾主要是整合和协调的形式,而不应该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形式,是和谐发展的国家建设观,而不是阶级斗争的政治观。因此,党也需要正确区分“革命时期”与“执政时期”的角色差异,这种角色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不同。革命时期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思维常常是“非此即彼”的斗争模式。毛泽东就曾说过“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等名言。这些是典型的革命党思维方式。当一个政党处于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时期,只有分清敌我,坚决斗争,使统治阶级不能照常维持统治秩序,才能夺取政权。执政以后就不同了,为了进行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党在执政时期需要稳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所以,执政时期党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整合式”“建设性”“协调式”的包容思维。因此,党在执政后不能再笼统地使用“阶级敌人”这个概念,不再是“亲不亲,阶级分”,而是用法律尺度来衡量人,依法治国,凡是忠于国家、建设社会的,都是执政党的“亲人”;凡是守法的国家公民,都是执政党服务的对象。这样做有利于党团结最广大的群众力量。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执政的直接目的和基本理念。虽然党一贯的目标和价值取向都是为人民谋利益,但是在革命和执政时期的直接目标和任务有所不同。在革命时期,党的直接目......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11.40 购买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