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对
【题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军阀混战,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力图复兴汉室、完成统一大业的汉室后裔刘备,由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便广揽人才,筹谋大计。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徐庶推荐给自己的、隐居于隆中的“卧龙”诸葛亮,向他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本文就是年方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对刘备询问的回答。
文中,诸葛亮从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四个方面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而提出了“联孙抗曹、内修政理、和抚戎夷”的战略方针。其中,“联孙抗曹”是这一战略方针的核心,只有坚持这一条,才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而“内修政理、和抚戎夷”又是“联孙抗曹”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诸葛亮还高瞻远瞩,指出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必需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占领荆、益二州,作为立足点;第二阶段,时局变化时,分兵出击,即北攻宛、洛,牵制敌军主力,并相机夺取地盘;西出汉中,取关中为根据地,进而统一天下。由于采取了诸葛亮提出的这一战略方针,刘备反败为胜,以弱为强,在军事上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
尽管诸葛亮在《草庐对》中提出的战略目标由于军事上、经济上的种种原因未能最终实现,但他在群雄混战时对时局了如指掌,在纵论天下形势时无与伦比的战略眼光,以及他根据对形势的分析提出的一整套战略方针,无疑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并给中华民族的军事战略思想宝库增添了一件璀璨夺目的瑰宝。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
【译文】
自从董卓专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讨贼,割据几个州郡的多得数不清。曹操和袁绍相比,不仅名望低,而且兵力少,但是他竟然能够打败袁绍,从弱者变为强者,其原因在于不仅仅抓住了客观存在的有利时机,而且还有个人谋略的因素。如今,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又挟持着皇帝向各地割据势力发号施令,既然如此,我们实在是不能同他争强斗胜。孙权占据着长江下游一带地方,已经历了父兄三人的治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附,德才兼备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力,既然这样,我们只能和他结盟,而不能谋取他。荆州北面靠近汉水、沔水,南面一直到南海郡的资源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毗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个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占据它的刘表却守不住,这大概是上天有意用来帮助将军的,您是否有夺取此地的打算呢?益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肥沃的原野方圆千里,是个号称天然府库的好地方,汉高祖刘邦凭借它建立了帝王的大业。占据益州的刘璋昏庸无能,北面又有张鲁的威胁,那里人口众多,国库充实,但他却不知道关怀爱惜,有智谋有才干的人盼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然是皇室的后代,声誉传扬于天下,又能广纳各地英雄,如饥似渴地寻求贤才,如果占据荆、益二州,守住那些险要的地方,西面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南面对少数民族进行安抚,对外与孙权结为友好,对内整顿吏治,一旦天下时局发生变化,就命令一员大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进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关中出击。那时,老百姓谁能不用筐子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果真能这样,那么统一全国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帝室就可以复兴了。
【注释】
董卓(?-公元192年):字仲颖,陕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汉末大军阀。昭宁元年(公元189年),他乘汉灵帝死后朝廷混乱之机,带兵入京(洛阳)杀死少帝刘辨,拥立献帝刘协,自封相国,独揽大权,操纵朝政,纵兵作乱,引起军阀混战。
州、郡:均为汉末行政区域,州管辖郡,郡下设县。胜(shēng):尽,完,副词。
曹操(公元155-220年):自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二十岁举孝廉,任洛阳都尉,后升为顿丘令。汉灵帝中平元年,参加镇压黄巾起义,扩大了势力。后借讨伐董卓之名,占据中原,逐个消灭群雄,独专汉朝大权,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他不但善于用兵,而且长于文学,今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气魄沉雄,慷慨悲壮。袁绍(?-公元202年):字本初,汉末大军伐,作冀州牧,割据冀、青、并、幽(今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北部一带)四州。公元200年,他率军数十万攻打曹操。曹操采纳谋士的计策,官渡一战,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于:和,介词。
非惟:不仅仅是。天时:有利于进攻的天气、时令。这里指作战时遇到的有利时机。
挟(xié):挟持,用实力逼迫。天子:即皇帝。诸侯:这里指割据称雄的政治势力。
孙权(公元182-252年):子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人。他继父孙坚、兄孙策之后,占据江东(今长江中下游南部)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他采纳诸葛亮的计谋,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连蜀汉、北抗曹魏,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建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国号吴。
三世:三代。指从孙坚、孙策到孙权父兄三人。
贤能:德才兼备的人。用:使用,效力。
荆州:东汉十三州之一,今湖北湖南一带,治所在汉寿(今湖南省常德市东)。汉:汉水,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在汉口入江。沔(miǎn):沔水,汉水上游,在今陕西南部与汉水合流。汉水、沔水合流后,通称汉沔。这里指汉水中下游一带。
利:有利的地势,名词。南海:郡名,包括今广东绥江、大罗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绥江流域以东。
吴:吴郡,包括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和浙江省北部,治所在吴(今浙江省苏州市)。会(guì):会稽郡,包括浙江省大部及福建省的部分地区,治所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吴会:吴郡和会稽郡的合称。
巴:巴郡,包括今重庆市和鄂西部分地区,治所在江东(今重庆市北)。蜀:蜀郡,即四川西部地区,治所在成都。
殆:大概,表推测语气。所以:这里作“用……来”解。将军:指刘备。刘备(公元161-223年):子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因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而得诸葛亮辅佐,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后取荆州,占益州和汉中,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废汉献帝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诸葛亮为丞相,总理蜀汉军国大政。
益州:东汉十三州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及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甘肃等省的一部分,治所在成都。险:指地势险要。塞:交通阻塞。险塞:意思是易守难攻。
沃野:肥沃的原野。千里:形容地广,不是实数。
天府:天然的府库。比喻肥沃险固,物产丰饶。
高主:指汉高祖刘邦。刘邦在楚汉战争之前,被项羽封为汉王,占据巴、蜀、汉中,并以此为基地,积蓄力量,终于打败项羽,建立西汉。
刘璋(?-公元219年):字季玉,当时的益州牧。闇弱:昏庸无能。
张鲁:字公褀,“五斗米道”领袖,农民起义首领,在汉中建立政权,威胁刘璋。
民殷国富:人口众多,国库充实。存恤:抚慰爱惜。
帝室之胄:皇族的后代。胄(zhòu):后代。刘备是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信义:信用和道义。著:显著,著称。这里意思是闻名、传扬。四海:天下,指全国。
戎:古代我国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统称。
夷:古代我国西南各少数民族的统称。越:古代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各少数民族的统称。
上将:大将,指善于用兵作战的将领。将(jiàng):率领。宛:宛郡,治所在今南阳市。洛:洛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宛、洛:泛指中原一带。
身:亲身。秦川:关中,今陕西、甘肃渭水流域一带。
箪食:用筐子盛着饭食。箪(dān):用竹或苇编成的圆形筐子。壶浆:用壶装着酒浆。箪、壶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霸业:指统一全国的事业。
汉室:汉朝的帝室。兴:复兴。
为后帝伐魏诏
【题解】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然后以后主刘禅的名义下了一道讨伐曹魏的诏书,这就是有名的《为后帝伐魏诏》。诏书痛斥曹魏篡国害民的罪行,正式授予诸葛亮“专命之权”,提出了东与孙权“合谋”,西与凉州配合的策略。诏书下达后,诸葛亮即率军北驻汉中,部署伐魏事宜。这篇诏书,反映了诸葛亮对敌我双方形势的透辟分析,体现了攻心政策在北伐曹魏时的灵活运用,但也存在一些在当时具有一定号召力的糟粕,如“奉顺符谶”、“龚行天罚”等,这是应当加以鉴别的。
朕闻天地之道,福仁而祸淫;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今常数也。是以汤、武修德而王,桀、纣极暴而亡。曩者汉祚中微,网漏凶慝,董卓造难,震荡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残剥海内,怀无君之心。子丕孤竖,敢寻乱阶,盗据神器,更姓改物,世济其凶。当此之时,皇极幽昧,天下无主,则我帝命陨越于下。
昭烈皇帝体明睿之德,光演文武,应乾坤之运,出身平难,经营四方,人鬼同谋,百姓与能,兆民欣戴。奉顺符谶,建位易号,丕承天序,补弊兴衰,存复祖业,诞膺皇纲,不坠于地。万国未定,早世遐殂。
朕以幼冲,继统鸿基,未习保傅之训,而婴祖宗之重。六合壅否,社稷不建,永惟所以,念在匡救,光载前绪,未有攸济,朕甚惧焉。是以夙兴夜寐,不敢自逸,每从菲薄以益国用,劝分务穑以阜民财,授才任能以参其听,断私降意以养将士。欲奋剑长驱,指讨凶逆,朱旗未举,而丕复陨丧,斯所谓不燃我薪而自焚也。残类余丑,又支天祸,恣睢河、洛,阻兵未弭。
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伐,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
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于东城,宗族焚如,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上虐下故也。今贼效尤,天人所怨,奉时宜速,庶凭炎精、祖宗威灵相助之福,所向必克。
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天命既集,人事又至,师贞势并,必无敌矣。
夫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莫敢抗也。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今旍麾首路,其所经至,亦不欲穷兵极武。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及魏之宗族、支叶、中外,有能规利害,审逆顺之数,来诣降者,皆原除之。昔辅果绝亲于智氏,而蒙全宗之福;微子去殷,项伯归汉,皆受茅土之庆。此前世之明验也。若其迷沉不返,将助乱人,不式王命,戮其妻孥,罔有攸赦。广宣恩威,贷其元帅,吊其残民。他如诏书律令,丞相其露布天下,使称朕意焉。○《三国志》卷三十三《蜀志·後主传》裴注引《诸葛亮集》。
【译文】
我听说天地间祸福转化的规律是,富贵来自仁德,灾祸来自邪恶;多做好事的兴盛,多做坏事的灭亡,这是古今不变的常理。因此,成汤和周武王靠施行德政被天下人拥戴为圣王,夏桀和商纣因过分残暴而导致灭亡。从前汉朝的帝业中途衰败,国法过于宽容凶暴邪恶之徒,董卓乘机发动叛乱,造成京城一带的混乱。曹操成为祸害的原因,是他乘机操纵了朝政,从而残害、盘剥天下百姓,怀藏无视国君的野心。他的儿子曹丕,竟敢接着制造祸乱,他盗据帝位,更改国名,像其父曹操一样凶残。在这动乱的年代,皇帝的权威被掩盖,如果天下没有能主宰朝政的国君,那么汉家的帝业,就会随之倾覆。
昭烈皇帝实行完美通达的德政,大力推广文治武力,顺应历史的潮流,亲率大军去平定国难,治理国家,因而人神同心协力,百姓顺从赞助,万民欢迎拥戴。先帝恭敬地遵循上天的预兆,建立帝位,改换国号,按照上天的安排,补救各种弊端,振兴衰落的行业,保全并恢复祖宗的基业,承继并巩固汉家的正统,不使它衰落覆灭。可是全国还未平定,先帝就过早地去世。
我在年幼时,继承治国的大业,还未通晓老师的教诲,就担负起祖宗留下的重任。天下分裂阻塞,政权还未重建,我长久地思考其原因,决心要扶正补救,继承并发扬祖宗的事业,但还未能获得成功,我是多么担心、焦虑啊!因此,我起早睡晚,不敢让自己无所用心,常常节俭度日,以增加国家的费用;鼓励人们按时令从事耕种,以增加百姓财富;把兵权给予正直的将领,任用才智杰出的人才,让他们参与决策;禁绝私心杂念,抑制个人欲望,从而培养忠勇的将士。正当我准备仗剑出师,讨伐凶暴叛逆的人,曹丕却忽然死亡,这就好比没有点燃我们的柴火,他却自行焚毁了自己。曹魏集团的残余丑类曹睿,又制造巨大的灾难,在中原一带放纵横行,依仗兵力强大而不停地挑起战端。
诸葛丞相坚定果断,忠心赤胆,奋不顾身,忧国忧民,先帝把复兴汉室的重任托付给他,要他来勉励劝谏我。现在,我把指挥蜀汉大军的兵权授予他,并给他自行决断军中大事的权力,由他统率步兵、骑兵二十余万,督察率领全军行动,庄严地执行上天对叛逆的惩罚。消除灾祸,平息战乱,收复汉室旧都的目标,就要在这次北伐中实现。
从前项羽统领一支强大的军队,占据州郡,兼并土地,所从事的是宏大的霸业,然而最后却在垓下遭受惨败,在东城自刎身亡,同宗的人也惨遭毁灭,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笑料,这都是由于他不行仁义、侵侮君王、虐待百姓的缘故。如今曹魏的奸贼却去仿效,这是上天和百姓所怨恨的,我们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应当迅速行动,但愿凭借“炎汉”精神和祖宗神灵相助的福,大军所到之处,都能获取胜利。
吴王孙权同我一样忧虑国家的灾难,他决定秘密出兵,与我共同讨伐,从背后牵制夹击敌人。凉州诸国各派月支、康居的首领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到我国接受指挥调度。大军向北开发,他们就要率领兵马,振戈而起,率先奔驰。既有天命相佑,又有内部同心协力,军队忠贞,力量集中,我们一定会所向无敌。
能成就王业的人统率的军队,只有正义的征讨而无战场的厮杀,既尊严又仁义,是没有谁敢抗拒的,所以在鸣条那次战役中,成汤的军队没有经过激战就取得了战败夏桀的胜利,周武王在牧野与纣王决战的雄兵,使纣王的军队在阵前倒戈投降。现在北伐大军出发,所到之处,也不会好战不止。对能抛弃邪恶、归顺正义,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王师的,要按照我朝的法度,给予不同品位的封赏。至于曹魏的嫡亲或旁系,有能认清利害,顺应时势,前来投降的,都可以宽恕并授予官职。从前辅果同智氏断绝亲族关系,因而得到保全宗族的幸运;微子离开殷商,项伯归顺汉高祖,都得到了被封为诸侯的赏赐。这些都是前代弃暗投明、得到幸运的明显例证。如果知错不改,继续帮助乱贼,不遵从我朝的圣谕,就杀掉他的妻室儿女,不会有上述这样的宽赦。要广泛地宣扬我朝的恩德,宽恕归顺的主将,慰问受难的百姓。其他诏书、律令,由丞相向全国发布,只须符合我的心意。
【注释】
善积:即积善,多做好事。昌:兴盛,成长。
恶积:即积恶,多做坏事。丧:死亡,灭亡。
数:道理,法则。常数:常理,规律。
汤:商王朝的建立者,亦称天乙、成汤。武:指周武王,文王子,名发,周王朝的建立者。他起兵讨纣,在牧野与纣决战。灭殷后分封诸侯,建都于镐。修德:意思是施行仁政。
桀:夏代最后一个君主名。是古代暴君的典型,与商纣并称。纣:即纣王,商代最末的君主。曾平定东夷。他材力过人,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暴敛重刑,百姓怨恨。周武王伐纣至盟津时,竟有八百诸侯纷纷叛商。纣在牧野兵败后自焚于鹿台。极:极其,意思是达到最高限度。极暴:过分残暴。
曩:从前,往昔。汉祚:汉朝的帝业。祚(zuò):皇位。这里指帝业。中微:中途衰败。
纲漏:即漏纲,喻国法过于宽大。凶慝:指凶暴邪恶之徒。慝(tè):邪恶。
京畿:国都所在地及其行政官署所管辖地区。
天衡:指朝廷大权。
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这里指天下的百姓。
无君:无视国君,即不把国君放在眼里。
丕:曹丕(公元187-226年),曹操次子。曹操死后,袭位为魏王。代汉称帝,为魏文帝。曹丕喜文学,著有《典论》及诗赋一百余篇,现存约四十余篇。孤:孤独,孤立。竖:对人的鄙称,犹谓“小子”。
寻:接着,继续。乱阶:祸乱的来由。这里指制造祸乱。
世济其凶:后世承前世之凶。指曹丕像曹操一样残暴。
皇极:帝王统治的准则。幽昧:昏暗不明。
陨越:倾覆、灭亡。
昭烈皇帝:即刘备(见《草庐对》注(13))。体:实行。明叡:完美通达。
光演:大力推广。光:大。《书·顾命》:“燮和天下,用答杨文武之光训”。光演文武:指具有文武才能。
乾坤:天地。《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运:气数,指自然规律的变化。乾坤之运:指历史的潮流。
经营:操劳,治理。四方:东西南北。这里指国家。
同谋:齐心协力,出谋划策。
兆民:亿万民众,极言人数之多。古代下数以十亿为兆,中数以万亿为兆,上数以亿亿为兆;今以一百万为兆。欣戴:喜欢,爱戴。
奉顺:恭敬地遵循。奉:敬词。顺:顺应,遵循。符谶(-chèn):符令和谶纬。指上天的预兆和人间出现的预决吉凶的预言,这是一种封建迷信观念。
丕:遵循。承:接续,按照。天序:指上天安排的次序。
诞:大。膺(yīng):承受,担当。《书·武成》:“诞膺天命,以抚方夏”。诞膺:意思是接受,承继。皇纲:指正统。
坠于地:即“坠地”,意思是衰落。
万国:即“万邦”,又统指全国各地。形容当时分裂割据的局面。
早世:早年。遐殂:死亡。遐:逝,远去。殂(cú):死。早世遐殂:意思是过早地去世。
朕:古时自称为朕,无贵贱之分,自秦始皇起专用为皇帝的自称。幼沖(-chōng):即年幼之时。幼:年少。沖:也作“冲”,幼小。
习:熟悉,通晓。保傅:古代辅导天子和诸侯子弟的官员,这里指天子的老师。
六合:天地四方。这里泛指天下。壅否:堵塞,不通。
社稷:土谷之神。历代封建王朝必先立社稷坛墠(shàn);灭人之国,必变置灭国的社稷。因此以社稷为国家政权的标志。
永惟:长久地思考。惟:思考,谋虑。
光载:发扬,继承。前绪:指祖宗的事业。
攸:所,助词。济:成功。
自逸:让自己无所用心。逸:安闲,无所用心。
劝:鼓励,劝说。分:指春分、秋分。这里指时令。务穑:从事农业生产。穑(sè):收割庄稼,又泛指耕耘收种。阜(fù):使……财富殷盛。
授方任能:把兵权给予正直的人,任用有才干的人。方:正直。参其听:检验自己的见闻。参:检验。
断私:禁绝私念。降意:抑制个人欲望。降:贬抑。
陨丧:死亡。陨(yǔn):死,通“殒”。
残类余丑:残存的丑类。指曹魏集团在曹丕死后剩下的曹叡等人。
恣睢:放纵,横行。河:黄河。洛:洛水。河、洛:指曹魏控制的中原地区。
阻兵未弭:依仗兵力强大而不停止战争。阻:恃,依仗。弭:停止。
弘毅:坚定果断。忠壮:忠心赤胆。
勗(xù):勉励。也作“勖”。朕躬:我自己。朕:封建社会皇帝的自称。
旄钺(máo yùe):旄和钺。借指兵权。旄:竿顶用旄牛尾为饰的旗。钺:古代兵器,状如大斧,有孔,安装长柄,用于砍杀。重:指重任。
专命:执行特别任务,可以不必请示,自行决断。
董督:督察率领,即统帅。董:督察。督:督率。元戎:大军。《汉书·董贤传》:“统辟元戎“。
龚:恭敬。通“恭“。天罚:上天的惩罚。《书·泰誓》:”尔其孜孜,奉予一人,恭行天罚“。
患:灾祸。宁:安定。这里意思是“使……安定“。
项籍(前232-前202年):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南)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秦灭后,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后被刘邦围于垓下,突围至乌江,自刎身亡。总:统领。强众:指强大的军队。
东城:县名,秦置。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东晋后废。
宗族:父系的亲属。又指同宗的人。焚:燃烧,毁灭。如:语词,无义。
陵:欺侮。通“凌”。
奉时;遵循天时。意思是抓住时机。
庶:副词,表示希望。炎精:汉朝的火德之运,也用以指汉朝。这里指汉王朝的精神。
威灵:尊严的神灵。
潜军:秘密出兵。
掎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掎(jǐ):拉腿。角:抓角。《左传·襄·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
凉州:州名,西汉置,辖境相当今甘肃、宁夏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定边、吴旗、凤县、略阳等县。制所在陇县(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月支:古西域国名,即月氏。
康居:古西域国名。东临乌孙大宛,南接大月氏安息,西与奄蔡交界。胡:我国古代泛称北方边地与西域的少数民族为胡。胡侯:即胡人首领。
诣:往,到。节度:节制调遣。
奋戈:振戈而起。奋:振作。
天命:古代把天当作神,称天神的意旨为天命。集:和顺,通“辑”。这里意思是符合。
人事:人力所能及的事。这里指北伐的有利条件。
师贞:军队忠贞。势并:势力集中。势:权力,威力。这里指势力。并:一齐,一并,这里意思是集中。
王者:能成就王业的人。王(wàng):成就王业。
鸣条:古地名,又名高侯原。在今山西省运城县安邑镇北。为成汤打败夏桀的地方。
牧野:地名,在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为周武王与纣决战的地方。
商人:指纣王的军队。商:朝代名。成汤灭夏,建号为商,都亳。盘庚时迁都殷,故亦称殷。传至纣,为周武王所灭。
旍麾:同“旌麾”,即帅旗。指北伐的大军。旍(jīng):同“旌”。首路:出发。
穷兵极武:指好战不止。又作“穷兵黩武”。
箪食壶浆:意思是踊跃犒劳军队。箪:盛饭的筐子。这里用作动词,即“用箪盛”。壶:作动词,即“用壶装”。王师:帝王的军队。
常典:常规,一定的法度。
封宠:赐爵恩宠。封:帝王把土地或爵位赐给臣子。
品限:等级规定。
宗族:父系的亲属。这里指帝王的家族。
支叶:即“枝叶”,比喻同宗旁支,亲属。
中外:中表亲。中指舅父子女,为内兄弟;外指姑母子女,为外兄弟。
规:划分,分清。利害:利益与危害。
审:仔细观察、研究。这里意思是明辨。逆顺:抗拒与顺从。逆:拒。数:命运,法则。这里指客观形势。
原除:指原谅、免除以前的罪过。原:原谅,恕免。
辅果:春秋晋大夫,属智氏之族。智宣子将以子瑶为后,辅果说不如庶子宵,如果立瑶,智宗必灭。智宣子不听。辅果就别族于太史,为辅氏。后来智氏灭亡,而辅氏独存。绝亲:断绝亲属关系。
微子:商纣王的庶兄,名启。因数谏纣不听,离开商。周灭商后,称臣于周。周公旦既杀纣子武庚,乃以微子统率殷族,封于宋,为宋国的始祖。
项伯(?-公元前192年):秦末下相人,名缠,字伯,项羽叔父,与刘邦谋士张良友善。曾多次在危难之时救助刘邦。刘邦即位,封射阳侯,赐姓刘氏。
茅土:谓受封为王侯。古代帝王社祭之坛,以五色土建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所在方向取坛上一色土,以茅包之,称为茅土,给受封者在封国内立社。
若其:如果。迷沈不返:喻知错不改。
式:用,遵从。王命:帝王的命令。
妻孥:也作“妻帑”,妻与子的合称。
罔:毋,不,没有,副词。攸赦:宽赦。
宣:宣扬。恩威:恩惠和德行。
贷:赦免,宽恕。元帅:这里指主将。
诏书:皇帝的命令文告。律令:法令。
其:倘若,表示假设。露布:不缄封的文书。这里作动词用。露布天下:即布告天下。指向天下人公布。
前出师表
【题解】
诸葛亮受托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志在复兴汉室,统一天下。公元227年(建新五年),他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北伐曹魏。由于刘禅闇弱无能,必有后顾之忧,所以在出兵之前,提笔写了这篇奏疏。文中首先分析了刘备去世后蜀汉面临的不利形势,以引起刘禅的警觉。接着向刘禅力荐郭攸之、费袆、董允、向宠、蒋琬等德才兼备的贤臣,并向刘禅提出建议,要求他亲贤远佞,励精图治,以巩固蜀汉政权,使自己能全力北伐,而无后顾之忧。最后,奏疏还追述了自己辅佐先帝创业的经历,分析了出兵北伐的条件,表明了自己力图复兴汉室的决心。论述精辟透彻,感情诚挚恳切,读来感人至深。
在这篇奏疏中,诸葛亮没有论及北伐曹魏的具体战术原则,而在战略上分析了当时蜀汉面临的形势,进而提出了亲贤远佞,革除弊政,巩固后方,以利北伐的决策。文中关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叙述,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全局在胸,出兵谨慎”的用兵特色。总之,《前出师表》作为一篇闪耀着诸葛亮军事战略思想光辉的雄文,在中国战争史上有着不容忽略的地位,值得后人去认真研究,以便从中吸取教益。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
【译文】
先帝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在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军力疲惫,财力又不足,这实在是万分危急,决定着国家生死存亡的紧急时刻。可是陪侍护卫的近臣们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心耿耿的将士们在朝廷外奋不顾身,其原因是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优厚待遇,打算以此来报答陛下啊!陛下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先帝的美德,激励志士们忠贞为国的士气,不应当妄自菲薄,在发表政见的时候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了臣下向您尽忠劝诫的言路。
皇帝宫中的侍臣,丞相府里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提升、处分、奖善、惩恶,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什么差异。如果有为非作歹、违法乱纪或者为国尽忠行善的人,都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员,评定他们应受的赏罚,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国之道,不应该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外在执法上有所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袆,侍郎董允等,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大臣,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不论大小,都拿来询问他们,然后再去施行,就一定能够弥补缺陷和疏漏之处,收到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情善良,行为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能干,因此大家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都拿来同他商量,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调,将士不论能力强还是能力差,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亡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常常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的昏庸感到惋惜和痛心。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诚实,能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如果能够这样,那么汉室的复兴,就不需要多久的时间了。
我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平民,亲身在南阳耕种,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愿在诸侯间谋求显达。可是先帝不嫌弃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竟然降低身份,屈尊相访,三次到草庐里来拜访我,拿统一天下的大事征求我的意见,因此我非常感激,就答应愿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先帝遭受兵败,我在军事失利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并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深知我办事谨慎,所以在临去世的时候把辅佐陛下、复兴汉室的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这个重大使命以来,日夜忧虑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给我的事没有办好,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我在五月率军渡过泸水,深入到边远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励全军将士,并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愿意竭尽有限的能力,去铲除奸险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重返旧都。这就是我报答先帝和忠于陛下所应尽的职责和本分。
至于考虑政事的利弊兴废,努力向陛下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袆、董允的责任。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重任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惩治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发扬美德的建议,就责备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开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认真谋划,并征询治国安邦的良策,采纳正确合理的意见。当我深切地追念先帝的遗嘱,更觉得深受大恩,感激不尽。
现在就要远离陛下,率军出征,我面对着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注释】
先帝:指蜀汉的开国君主刘备。崩:专指天子死亡。殂:死。崩殂:指帝王的死亡。
三分:分成三个国家。指当时的魏、蜀、吴三国。
益州:东汉十三州之一。见《草庐对》注⒁。因蜀汉建国于此,故这里指蜀汉。
秋:秋季是一年的收获季节,极为重要。这里引申为紧要时刻。
不懈于内:在朝廷内毫不懈怠。
忘身于外:在朝廷外奋不顾身。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刘禅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圣:封建时代臣下对君王的尊称。
恢弘:同“恢宏”,发扬扩大。引申为激励鼓舞。
妄自菲薄:轻率地小看自己,否定自己。现为成语。
引喻失义:打比方不合道理,意思是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宫中:指皇帝宫中的侍臣。府中:指丞相府中的官员。
陟(zhì):进用、提拔官吏。罚:处分。臧:善,好。否(pǐ):恶。臧否:奖善罚恶。
作奸犯科:意思是为非作歹,违法乱纪。奸:指奸恶的事。科:法令、条律。
有司:指主管某种事情的官员。古代设官分职,职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
偏私:出于私情,偏袒一方。
内外异法:宫内外存在不同的法度。
侍中、侍郎:都是古时君主的侍卫之臣,因能出入宫廷,顾问应对,地位十分重要。郭攸之、费袆任侍中,董允任侍郎,均为蜀汉大臣,是当时具有才德的人。
志虑忠诚: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
悉以咨之:都拿来询问他们。咨:询问。
裨补阙漏:补救缺点和疏漏之处。裨:增添,引申为补益。阙:通“缺“,缺点,过错。
有所广益:意思是收到更大的效果。广:扩大成果。益:增加效益。
向宠(?-公元240年):字巨违,三国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南)人。初任蜀汉牙门将。彝陵之战中,他带领的部队损伤很少。刘禅即位时封他为都亭侯,后任中部督,统率近卫部队。
性行:性情行为。淑均:和善公正。
举:推举。督:即中部督,统率近卫部队。
行阵(háng-):队伍的行列,指军队。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意思是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贤臣:指德才兼备的臣子。
小人:旧时指道德低下、行为不正派的人。
后汉:指刘秀建立的东汉。倾颓:倾覆衰败。
未尝:未曾,不曾。桓:指东汉桓帝刘志,在位二十一年(公元147-167年)。灵:指东汉灵帝刘宏,在位二十二年(公元168-189年)。桓、灵二帝在位时,宠信宦官,朝政腐败,使东汉王朝走向衰败和覆灭。
侍中:指郭攸之、费袆。尚书:是汉代主管朝廷军政要务的高级官员,这里指陈震。长史:汉代在丞相府及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府协助管理政务的高级官员,这里指张裔。参军:汉末军中的参谋官员,这里指蒋琬。
贞亮死节之臣:坚贞诚实,能以死报国的忠臣。亮:同“谅”,诚实。
计日而待:计算着日子来等待,意思是不需要多久的时间。
南阳:郡名,包括河南省旧南阳府、湖北省旧襄阳府一带。诸葛亮当时在南阳邓县邻近襄阳的隆中隐居。
闻达:显达,意思是显姓扬名。诸侯:指当时割据自立的群雄。
卑鄙:身份低、见识短。
猥:辱。这里意思是降低身份。枉曲:意思是屈尊相访。
驱驰:策马疾驰,这里借喻为奔走效劳。
倾覆:覆没,兵败。指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刘备在当阳长坂被曹操击败的事。
奉命:接受命令。指刘备逃到夏口后,诸葛亮奉命去东吴求救的事。
尔来:从那时以来。二十有一年:即二十一年。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诸葛亮辞别草庐跟随刘备起,到上表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
临崩寄臣以大事:彝陵之战后,刘备在永安宫(四川省奉节县)病危时,托孤于诸葛亮,嘱咐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又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大事:即刘备托孤的事。
泸:水名,指南泸水。公元225年(建兴三年),南中诸郡叛乱,诸葛亮率师南征,沿今四川省安宁河南行,在安宁河与雅砻江合流汇入金沙江的东段江岸渡江,进入云南,追击孟获。渡泸:指南征一事。
不毛:不生草木五谷,指荒瘠未开垦的地方。
南方:指四川西南部和云南北部地区。
三军:周制天子有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春秋以后把三军当作军队的通称。这里指全军。
中原:指曹魏控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旧都:指东汉国都洛阳。因蜀汉认为自己是继承东汉的事业,所以称洛阳为“旧都”。
职分:职责和本分。
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掌握分寸。损:减少。益:增加。
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显示,揭示。
察:细看,明察。纳:采纳。雅言:正言,即正确合理的意见。
遗诏:君主临死前留下的诏命。这里指刘备给后主刘禅的遗诏(见《三国志·先主传》),诏中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临表:面对着奏表。涕零:落泪。
后出师表
【题解】
诸葛亮向刘禅上《前出师表》后,即北驻汉中,挥师北伐。但这次出兵,却未能成功。于是,诸葛亮所坚持的北伐之举,就遭到了蜀汉官员中反对兴师动众者的非议,认为这不是复兴汉室的上策。为此,诸葛亮在公元228年(建兴六年)冬,又再次上表,通过雄辩地论证,阐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北伐是势所必然的道理。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后出师表》。奏表中,诸葛亮首先分析了刘备把讨伐曹魏的重任托付给自己的原因,接着针对曹魏所面临的局势,指出当时正是出兵进击的好时机,然后通过刘邦、曹操和自己的战争经历,以及刘繇、王朗、孙策的成败得失,从多方面阐明了“安”与“危”的辩证关系,并得出结论:要想得到安宁,就不能不冒着危难出兵北伐。在奏表结尾,诸葛亮重申了自己不计成败利钝,尽忠为国的决心。
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根据曹魏“适疲于西,又务于东”的形势,及时地捕捉住北伐曹魏的有利时机,并提出了“兵法乘劳”的用兵原则。他纵观古今,有力地说明了“安”与“危”的辩证关系;他洞悉时局,精辟地阐述了“以战求安”的战略思想。如果说《前出师表》是重在劝谏,那么,《后出师表》则是重在说理,显示了诸葛亮高瞻远瞩、洞悉时局、滔滔雄辩的政治、军事才能。可以说,《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军事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战争时局、总结战争经验、及时捕捉战机的范例,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兵法理论的遗产,是一笔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宝贵财富。
关于《后出师表》的作者,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不是诸葛亮,而出于张俨的《默记》。但张俨作为东吴朝廷的重要官员,他不可能在文中写出“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的话。加之《后出师表》在《三国志》和《诸葛亮集》中均未收录,文中涉及的赵云去世时间与《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所述不合等原因,其真伪在学术界尚存争论。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讬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讬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髣髴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裴注云出张俨《默记》。
【译文】
先帝考虑到汉室与曹魏双方对立,不能并存,要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于蜀地,所以把讨伐曹魏的重任托付给我。以先帝的圣明,衡量我的才干,知道让我担负讨伐曹魏的重担,我的才能薄弱而曹魏的势力强大。可是,不讨伐曹魏,统一大业就会失败;与其坐等失败,不如主动去讨伐他们,所以先帝毫不犹豫地把讨伐曹魏的重任托付给我。
我接受使命以后,每天总是寝食不安。考虑到要北伐曹魏,应该先平定南中的叛乱,以解除后顾之忧。所以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边远荒凉的地区,那时军旅繁忙,两天只吃一天的粮食;我并不是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只是因为王业不能偏安于蜀地,所以冒着艰险危难,来奉行先帝的遗命。可是,那些反对出师北伐的人却说这不是上策。现在曹魏刚好在关中疲于奔命,又忙着往江东一带调兵遣将,兵法认为要趁敌人疲劳时去进攻,这正是进兵的大好时机。现在,我谨将这方面的意见陈述如下:
汉高祖的英明可以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知识渊博,计谋深远,可是却经历艰险身受创伤,在历经危难之后才平定了天下。现在陛下您比不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和陈平,却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战胜敌人,安安稳稳地去平定天下,这是我不能理解反对北伐的议论的第一个原因。
刘繇和王朗两人,各自占据着一州或一郡。他们在谈论安危和计策时,动不动就引用古代圣贤的话,使大家有满腹的疑虑,众人胸中充满了困惑,今年不出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地一天天壮大,于是一举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能理解反对北伐的议论的第二个原因。
曹操的智谋和韬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作战时,仿佛就是孙膑、吴起在世,可是却在南阳被困,在乌巢遇险,在祁山遭难,在黎阳被逼,在北山几乎战败,在潼关险些战死,在经历许多危难之后,才伪称国号于一时,何况我的才智薄弱,反而想不经危难就平定天下,这是我不能理解反对北伐的议论的第三个原因。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却攻不下,四次从巢湖进击吴军而不能获胜,他任用王服,王服却暗中谋害他,他委任夏侯渊,夏侯渊却因战败而身亡,先帝过去常常称赞曹操很有才能,可是仍有那样多次的失败,何况我的才能如此低下,怎么能够每战必胜呢?这是我不能理解反对北伐的议论的第四个原因。
从我率军进驻汉中,到写这篇奏表时仅仅一年多,就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曲长、屯将这一级官佐七十余人,还损失了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精锐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在几十年征战中聚集起来的各地精锐将士,不是益州一个地方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全军将士的三分之二,那时还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我不能理解反对北伐的议论的第五个原因。
现在百姓贫穷,军队疲惫,可是伐魏的战事不能停止。既然战事不能停止,那么防守和出征所付出的劳力和费用正好相等,反对北伐的人却不愿趁现在的有利时机去进攻敌人,想靠益州一个地方的力量,来同曹魏长期相持,这是我不能理解反对北伐的议论的第六个原因。
战事是难以预测的。过去先帝曾在当阳长坂兵败,那时,曹操高兴得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经平定。后来,先帝联合江东的孙权,夺取西南的巴蜀,然后率军北伐,一举斩杀了汉中守将夏侯渊,这都是曹操的失策,而复兴汉室的事业就要成功。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使得关羽在麦城兵败身亡,先帝兴师伐吴在秭归大败,而曹丕却在中原废汉称帝。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是很难预料的。现在,我只能恭敬谨慎,不辞辛劳,竭尽全力,坚持到死为止。至于复兴汉室的事业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就不是我的才智所能预见的了。
【注释】
汉:指蜀汉。贼:指曹魏。
偏安:王朝据地一方,不能对全国进行统治。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等失败,哪比得上去讨伐他们呢?孰与:哪如,哪比得上。
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睡觉不安稳,吃饭没味道。意思是寝食不安。
南:指蜀汉南方益州、永昌、牂牁、越巂诸郡。入南:指进入南方诸郡平定叛乱。
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粮食。
顾:但,连词,表转折。偏全于蜀都:偏安于蜀地。
遗意:遗诏的旨意。
议者:指蜀国官吏中反对出师北伐的人。非计:不是上策。
贼适疲于西:曹魏的军队刚好在关中疲于奔命。公元228年(建兴六年)初,诸葛亮攻祁山,魏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今甘肃东部一带)叛魏降蜀,关中震动。本句即是指的这件事。
又务于东:又忙着往江东一带调兵遣将。公元228年8月,东吴陆逊战败魏将曹休,斩获万余,因此说“又务于东”。务:致力。这里意思是忙碌。
乘劳:趁敌人疲劳时去进攻。
进趋之时:进兵的时机。
高帝:汉高祖刘邦。见《论光武》注③。明并日月:英明可以同日月相比。
渊深:这里指知识渊博,计谋深远。
涉险被创:经历艰险,身受创伤。
坐定天下:安安稳稳地去平定天下。
刘繇(-yóu):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省蓬莱东南)人。汉末任扬州刺史,因惧怕袁术,不敢到州所。后南渡长江抵拒袁术,被任为扬州牧。不久又被孙策击败,退守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王朗:字景升,东海郡(郡治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人。汉末作会稽(治所为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渡江略地,王朗领兵与孙策交战。战败后,被孙策穷追不舍,于是向孙策投降。后来被曹操征用,在魏国作官。
论安言计:谈论安危和计策。
群疑满腹:大家都有满腹的疑虑。
众难塞胸:众人胸中都充满了疑难。
坐大:意思是安然地强大起来。坐:无故,自然而然。
并:吞并。江东:长江中、下游地区。
殊绝于人:远远超过别人。
髣髴(fǎng fú):即仿佛,好像。孙、吴:即孙膑、吴起,均为战国时的著名军事家,极善用兵,有兵法传世。
南阳:郡名,郡治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曹操在宛城与张绣交战,兵败,被流矢射中,长子曹昂等在此战死。“困于南阳”即指这件事。
乌巢:地名,在今河南省延津东南。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袁绍在官渡与曹操作战,把大量军粮聚积在乌巢,准备与曹操相持。曹军粮少,曹操曾打算退兵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荀彧得知后,力劝曹操坚持下去,因此没有撤军。
祁连:当为祁山。公元204年(建安九年),曹操围攻袁尚于祁山,几乎被袁尚守将审配的伏兵射中。“危于祁连”应指这件事。
黎阳:地名,在今河南省浚县境内。偪:同“逼”,胁迫。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病死,其子袁谭、袁尚屯兵黎阳。曹操出兵攻伐,袁谭、袁尚领兵固守,相持半年未能攻下。
几败北山: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从长安出斜谷,与刘备争夺汉中,运粮于北山下。刘备凭险拒守,曹操久攻不下,军士逃亡,于是退兵长安,汉中遂为刘备所据。“几败北山”,就是指这件事。
殆:几乎。这里意思是险些。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曹操在潼关征讨马超、韩遂,部队将过河时,马超军突然杀到,曹领军慌忙上船。河水湍急,刚走不远,马超率骑兵追来,向河中放箭,箭如雨下。殆死潼关:意思是在潼关险些战死。
伪定一时:僭称国号于一时。因诸葛亮以蜀为正统,故称曹魏之国“伪”。
五攻昌霸不下:公元199年(建安四年),东海郡昌霸背弃曹操,归附刘备,曹操屡攻不下,后来派于禁把昌霸歼灭了。
四越巢湖不成:合肥是曹魏的军事重镇,巢湖则处于合肥东南。当时孙权常常派兵围攻合肥,魏军则屡次从巢湖进击孙权的军队,经过四次大战,曹军都没能越过巢湖。
李服:当为王服。《三国志·先主传》作王子服。公元199年,汉献帝派亲信车骑将军董承带着密诏,与将军吴子兰、王服和刘备等计划谋杀曹操。次年春计划泄露,曹操捕杀董承、王服等人。
夏侯败亡:曹操委派去守汉中的夏侯渊,在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被刘备的部将黄忠杀于阳平定军山(今陕西省沔县东南)。败亡:战败身亡。
期年(jī-):一周年。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建兴五年)率军北驻汉中,到写这篇奏表时已一年多。
赵云、阳群等:都是蜀汉名将。《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述“云于建兴七年卒”。而诸葛亮上《后出师表》在建兴六年秋。据此,有人认为《后出师表》系伪作。曲长:曲的长官。屯将:屯兵的将领。
突将:冲锋的将士。无前:先锋将士。賨叟(cóng-)、青羌:当时在蜀军中的西南少数民族将士。散骑、武骑:均为骑兵分部名称。
纠合:集合,聚合。纠:集结,收集。精锐:精练勇锐。这里指将领。
何以图敌:即“以何图敌”,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图:图谋。这里意思是对付。
事不可息:指战事不能停止。
住与行:这里指防守与出征。劳费正等:劳力和费用正好相等。
及今:趁现在(的有利时机)。
平:评定判断。意思是预测。
先帝败军于楚:指刘备在当阳长坂被曹操击败的事。当阳长坂一带古代属楚。
拊手:拍手。极言曹操得意之态。
东连吴、越:指刘备在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联合孙吴在赤壁大破曹军的事。
西取巴、蜀:指刘备在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率军进入益州,并于公元214年围攻成都,益州牧刘璋投降一事。巴、蜀古属益州。
夏侯授首:指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部将黄忠斩杀曹魏汉中守将夏侯渊的事。授首:被杀。
关羽毁败:公元219年,孙权采纳吕蒙的计策,袭取荆州,擒杀关羽父子。
秭归:地名,在今湖北省宜昌北。关羽被害后,刘备震怒,兴师伐吴,至秭归为吴军所败。蹉跌:失坠,这里指失败。
曹丕称帝:公元220年(汉献帝延康元年),曹操之子曹丕废去汉献帝,称帝为王,即为魏文帝。
逆见:预料。
成败利钝:成功,失败,顺利,困难。钝:迟钝,迟滞。这里意思是困难。
逆覩:预见。覩(dǔ):同“睹”,见。
正议
【题解】
建兴三年(公元223年),当刘备病逝、刘禅即位之际,在魏国为官的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等汉朝元老旧臣,先后给诸葛亮写信,要他审时度势,顺从天命,“举国称藩”。为表明自己的态度,诸葛亮写了《正议》一文,痛斥了华歆、王朗等人助纣为虐的行径,表达了自己忠于汉室的思想,对激励蜀汉群臣忠勤王事,增强抗击曹魏的信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戒在子孙。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逼于元祸苟免者耶!
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余万于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继之以簒。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
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诸葛亮集》。
【译文】
从前项羽起兵,不是靠自己的仁德,即使占据了中原,握有帝王的权势,但最终还是惨败身亡,为后人所永远警戒。而曹魏不以此为借鉴,结局比项羽好不了多少,即使自身能逃脱杀身之祸,也应该告诫子孙。可是你们几位都依恃自己年届高龄,竟秉承叛贼曹丕的意图给我写信,就像陈崇、张竦称颂王莽代汉的“功绩”一样,也是为大祸所迫企图苟且偷生罢了!从前光武帝刘秀为了复兴先帝奠定的基业,振奋数千老弱士兵,在昆阳郊外击败了王莽四十余万精锐部队。可见用正义去讨伐邪恶,不在军队人数的多少。到了曹孟德,竟然靠诡诈手段窃取权力,率领几十万大军,在阳平关援救张郃,结果力尽智穷,内心悔恨,仅仅能够自己逃脱,却使他的精锐部队被歼,并且丢掉了汉中,这使他深知帝位不是能随意篡夺的,因此后来还未回到许都,他就感伤发病而死。他的儿子曹丕邪恶荒淫,步其父后尘篡夺了帝位。即使你们几个人极力炫耀苏秦、张仪那种诡诈虚夸的主张,奉命兜售驩兜那种罪恶滔天的言论,妄图诬蔑诽谤唐尧,讽喻曲解夏禹、后稷,也是白费文采徒劳笔墨的。这是大人君子不屑于作的事。《军诫》上说:“有一万人下决心拼死作战,就能够无敌于天下”。过去轩辕氏率领几万军队,就征服了四方,平定了天下,何况我蜀汉是以几十万大军,依据正义去讨伐罪人,是可以干预和怀疑的吗?
【注释】
处:居住。这里意思是占据。
汤镬(-huò):古代用来烹人的酷刑。就汤镬:指项羽惨败身亡。
次之:在项羽之后。意思是不如项羽。
免身:本指妇女生孩子。这里指逃脱杀身之祸。
二三子:诸位,几个人。指魏劝蜀称臣的华歆、王朗等人。耆艾(qí-):古代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喻年寿久长。
伪:僭伪者,指曹丕。指:通“恉”,意思,意图。
崇:陈崇。竦(sǒng):张竦。均为王莽簒汉时的侫臣。
偪:同“逼”,迫。元祸:大祸。
世祖:指东汉光武帝刘秀。见《论光武》注。旧基:先帝奠定的基业。
赢卒:老弱士兵。
强旅:指精锐部队。昆阳:地名,战国时属魏地。汉置昆阳县,属颖川郡。在今河南省叶县
谲胜(jué-):靠欺诈取胜。
阳平:即阳平关,地名。在今陕西省勉县西。
势穷:处境窘迫。势:形势。这里意思是处境。
神器:帝位,指国家政权。妄获:随意篡夺。
感毒:伤感悔恨。毒:病,恨。这里意思是悔恨。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旧病复发去世。
子桓:曹丕的字,为曹操次子。淫逸:邪恶放纵。
逞:炫耀。苏、张:指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张仪,见《与蒋琬董允书》注。诡靡之说:诡诈虚夸的主张。
奉进:奉命兜售。驩兜(huān-):传说中的恶人。唐尧时,驩兜与共工一起为非作恶,被舜放逐到崇山。滔天:漫天。这里形容罪恶、灾祸巨大。
诬毁:诬蔑诽谤。唐帝:即唐尧,古帝名。初封于陶,又封于唐,号陶唐氏。因其子丹朱不肖,传位于舜。
讽解:讽喻曲解。禹:即夏禹,夏后氏部落领袖,鲧的儿子。古史相传他继承鲧的治水事业,采用疏导之法,历十三年而水患悉平。舜死,禹继任部落联盟领袖。稷:后稷,周王朝的始祖。
必死:意思是下决心拼死作战。
轩辕氏:即黄帝。古史传说姓公孙。因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他战胜炎帝于阪泉,战胜蚩尤于涿鹿,诸侯尊为天子。整:整治。这里指率领。
正道:指正义。临:治理。这里意思是讨伐。
干:干预。拟:仿效。通“疑”,怀疑。《汉书·扬雄传》:“枳棘之榛榛兮,蝯貁拟而不敢下”。颜师古注:“拟,疑也”。可从。
上事表
【题解】
这是诸葛亮写的一篇汇报北伐战况的奏表,反映蜀军走出褒斜谷后,先头部队抢占了武功水以东地带。因河水上涨,司马懿派骑兵冲击蜀将孟琰军营,在诸葛亮的援兵即将出发时领兵退去。
臣先遣虎步监孟玉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玉营。臣作车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太平御览》卷七十三。
【译文】
我先派虎步监孟琰占据武功水以东地带,司马懿趁河水暴涨,就在二十日派出一万骑兵,来进攻孟琰的军营。我马上派人搭建竹桥,准备渡河攻击敌军,司马懿见竹桥快要建成,就领兵退走了。
【注释】
虎步:本指举步,形容威武。虎步监:三国时官名,位次尚书,掌管国家的军事机密。孟玉:据《水经·渭水注》,应作孟琰。武功:县名,在今陕西省。秦孝公置武功县,以山水为名。武功水:渭水支流,在武功县北。
司马懿(公元179-251年):字仲达,三国魏温(今河南省温县西)人,足智多谋,长于权变,为曹氏父子重用,曹丕时任大将军。曹芳即位后,他以太傅与丞相曹爽同辅政。嘉平元年,杀曹爽,自任丞相,独揽国政。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谥为宣帝。
车桥:指战时修造的供军用的竹桥。
越水射之:原无此句,据《水经注》卷十八《渭水注》补。越水:渡河。
贼:指司马懿。垂成:将成。
祁山表
【题解】
这封写于公元228年的简短的奏表,向后主刘禅介绍了祁山的地理位置、人口状况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可见诸葛亮后来在渭水之滨分兵屯田,以为“久驻之基”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重大决策,决非一时的权宜之计。
祁山去沮县五百里,有民万户。瞩其丘墟,信为殷矣。○《水经注》卷二十《漾水》注。
【译文】
祁山离沮县五百余里,住着万余户人家。远望那一带错落有致的村落,就知道确实是一个富裕的地方。
【注释】
祁山:山名,在甘肃省西和县西北。三国时,诸葛亮伐魏,出祁山,即此山。沮县:地名,故城在今陕西省略阳县东一百一十里。
丘墟:指村落。
信:实在,确实。殷:富裕。
答姜维
【题解】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同时,吴国兵分三路北上攻魏,魏国面临两面受敌局面。因此,在渭水前线,司马懿采取“坚壁据守”的方针,尽管诸葛亮多次挑战,他始终坚守不出,并假意上表向魏明帝请求出战,以稳定军心。当魏明帝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军中节制司马懿时,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节而至,贼不复出矣”。本文就是诸葛亮对姜维的答复。可见诸葛亮不但洞悉时局,而且对敌军统帅的意图了如指掌。
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译文】
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打算,他之所以要上表给魏明帝坚持请求出战,不过是向部下显示决心出战罢了。将帅在军中,有时君王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估计能打败我军,何必在千里之外还上表请求出战呢?
【注释】
彼:指司马懿。战情:作战的愿望。
固:坚持。请战:指向魏明帝请求出战。
示武:显示勇武。意思是显示决心出战。
制:控制。意思是战胜,打败。
谕参佐停更
【题解】
公元231年(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祁山与魏军交战。因魏军兵多势强,部下建议暂停部队的轮换,以聚集兵力。诸葛亮作了这番动员,激励了将士的士气。蜀军接到李严假传的圣旨后,撤回时,还杀掉了魏将张郃,打退了司马懿的追兵。
谕:上对下的通告。参佐:僚属,部下。更(gēng):蜀国定期轮换作战部队的制度。
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裴注引。
【译文】
我率军打仗,以严守信用为根本。取得原国而失去信用,连古人都觉得可惜;现在准备轮休的将士已整理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室儿女像鹤一样翘首盼望,计算着时日,虽然会面临征战的艰难,但也要守信用,不能废弃将士轮换制度。
【注释】
统武行军:率军打仗。
大信:严守信用。这里指严格执行法纪规章。
原: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得原失信句,就是指的这件事。
去者:指轮休的将士。束装:整理行装。
鹤望:像鹤一样翘首盼望。计日:计算归期。
征难:征战的艰难。
与孟达书
【题解】
这是诸葛亮在北伐前(公元226年),为争取孟达作为外援而写给孟达的信。此信不仅没有责备孟达,反而非常体谅他当初投魏的心情,并把他降魏的责任归咎于刘封。孟达收到这封信后,深受感动,不但与诸葛亮书信往返,而且在魏文帝曹丕死后(公元226年五月)下了归蜀的决心。公元228年(建兴三年)春诸葛亮北伐前夕,孟达因事泄露被司马懿所杀。
往年南征,岁末乃还,适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托名荣,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
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三国志》卷四十一《蜀志·费诗传》。
【译文】
我去年率军南征,年底才凯旋而归,正好与李鸿在汉阳县相遇,从他那里知道了您不听王冲离间之言的事,使我感概不已,不禁长叹,从您平时的志向看,怎么会为追求虚名和地位,而去作背离蜀汉的事呢?孟达啊,这实在是由于刘封对你的欺侮,从而有损先帝对待贤能之士的原则。
李鸿又说,王冲编造有关我的谣言,而您理解我的心意,没有听信王冲的话。寻思您来函表明心迹的话,回想我们过去结下的友谊,我依依不舍地向东遥望,因此派人给您送去这封书信。
【注释】
往年南征:指建兴三年(公元225念)三月,诸葛亮率军征讨南中地区雍闿为首的叛乱势力。诸葛亮给孟达的信是建兴四年所写。
岁末乃还: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于同年十二月返回成都,时值岁末。
李鸿:魏国降蜀官吏。会于汉阳:即诸葛亮南征后,回师经过汉阳县遇到李鸿的事。汉阳:县名,汉置,蜀犍为郡,故城在今四川省高县庆符镇。
承知:即得知。消息:指孟达不听王冲离间之言的事。
慨然:感慨的样子。永叹:长叹。
存:体察,观察。平素:平时。
名荣:名誉和荣耀。空托名荣:指追求虚名和地位。
乖离:背离,抵触。
孟子:对孟达的敬称。
刘封(?-公元219年):长沙刘氏之甥。刘备在荆州时,因无继嗣,收他为义子。刘封二十余岁时随诸葛亮入蜀,气力过人,亦有武艺,立有战功。平定益州后,刘备以刘封为副军中郎将。关羽兵败被杀,与刘封、孟达拥兵不救有关。而刘、孟二人又忿争不和,故孟率部降魏。侵陵:侵犯欺凌,欺侮。
义:情义。这里指原则。
鸿:即李鸿。王冲:广汉人,为江州督李严属下牙门将,因遭李严痛恨,惧罪降魏。造作:编造。虚语:虚假的话。这里指谣言。王冲降魏后,曾对孟达说诸葛亮对他降魏很生气,准备杀掉他的妻室儿女。但孟达不相信。
量度:揣度,推测。
寻:探求,寻思。表明之言:表明心迹的话。孟达听王冲挑拨之言后曾说:“诸葛亮看人有始有终,不会这样做的”。
追:回溯,回想。
依依:依依不舍。形容情义深厚。东望:向东遥望。因孟达降魏后作新城太守,该城在蜀汉的东面。
遣:意思是派人送。有书:“有”为助词,无义。书指书信。
与孟达论李严书
【题解】
公元226年(建兴四年),诸葛亮上表升李严为前将军,兼管后方军事,为自己在第二年北驻汉中,讨伐曹魏作准备,并嘱李严利用老关系给降魏的孟达通信,信的内容是:“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接着,诸葛亮又亲自给孟达写了这封书信,既称赞了李严迅速果断的作风,又劝他要抓紧时机作叛魏归蜀的准备。
部分如流,趣舍罔滞,正方性也。○《三国志》卷四十《蜀志·李严传》。
【译文】
部署政务像流水一样迅速,处理问题敏捷果断,这就是李正方的性格。
【注释】
部分:部署。如流:像流水一样迅速。
趣捨:取舍。罔滞:没有停顿。趣捨罔滞:意思是处事敏捷果断。
正方:李严字。性:性格。
答司马懿书
【题解】
公元231年(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举行第四次北伐。本文是在这次北伐期间写给司马懿的信。这封信托司马懿的军师杜子绪转达自己对年轻时的挚友孟公威的问候,足见诸葛亮珍惜友情,不忘旧谊。
使杜子绪宣意于公威也。○《三国志》卷十五《魏志·温恢传》裴注引《魏略》。
【译文】
请派杜子绪向孟公威转达我的问候。
【注释】
子绪:杜袭字,颖川郡定陵人。曾为魏国侍中,与王粲、合洽并用,后领丞相长史。随曹操到汉中讨张鲁后,拜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封武平亭侯。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进封平阳乡侯。诸葛亮出秦川时,大将军曹真率诸军抵拒诸葛亮,调杜子绪为大将军军师。曹真死后,大将军司马懿统率魏军,杜子绪又作军师。后因病回朝,拜太中大夫。死后谥定侯。宣意:致意,问候。公威:孟建字,汝南郡(郡治在今河南省平舆县北)人,年轻时曾与诸葛亮一起游学,为诸葛亮挚友,后作魏国凉州刺史,官至征东将军。
与兄瑾言赵云烧赤崖阁道书
【题解】
公元228年(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兵分两路:一路以赵云、邓芝为疑军,进椐箕谷,扬言由斜谷道攻打郿县;另一路由自己亲率主力攻打祁山。在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继叛魏,姜维降归蜀汉之后,由于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守街亭,东面的赵云、邓芝在箕谷被曹真打败。退兵时,赵云亲自断后,用火烧毁了赤崖阁道,使得“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也“无缘相失”。这封给诸葛瑾的书信,就是谈的这一情况。
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注。
【译文】
前不久赵子龙从箕谷退军,防火烧坏了赤崖以北的栈道。沿箕谷一百余里,那些栈道的横梁一端插入山腰,另一端安放在立于水中的柱子上。现在水大流急,不能在水中立柱,这件事实在太难,不能勉强修复。
【注释】
赵子龙:赵云(?-公元229年),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归随刘备后,于公元208年在当阳长坂刘备战败时保护甘夫人,救出刘禅。刘备入蜀后,与张飞一起随诸葛亮西进增援,战功卓著。后任征南将军、镇东将军等职,封永昌亭侯。刘备伐吴时,曾极力劝阻。后随诸葛亮率军伐魏,公元228年春在箕谷一战中失利。次年去世,谥顺平侯。退军:指马谡失守街亭后,赵云在箕谷(褒城县北)被曹真打败的事。
赤崖:地名,也称赤岸,在今陕西省留坝县柘梨园乡以北十五里处,因山石皆红,故得名。阁道:栈道,在险绝之地傍山架木而成的道路。
缘谷:沿谷。缘:沿着。
阁:阁道简称。山腹:即山腰。
穷极:困厄到了极点。意思是太困难。
强:勉强。
与兄瑾言大水赤崖桥阁悉坏书
【题解】
诸葛亮这封写给兄长的书信,谈的是公元228年第一次伐魏失利后,赵云率部在赤崖以内屯田,邓芝率部守卫赤崖口。这年夏季,因山洪暴发,赵、邓两部不便联络的情况。
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同前。
【译文】
近来山洪突然暴发,使得赤崖以南的桥梁栈道全被冲坏。当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个率军在赤崖垦地种粮,一个率军在赤崖口驻防,赵子龙只能派人沿着山崖攀登才能与邓伯苗互通信息。
【注释】
倾:近来,副词。暴:突然。大水暴出:意思是山洪突然暴发。
桥阁:桥梁栈道。
邓伯苗:邓芝。见《公文上尚书》注。
戍:防守。屯田:这里指政府利用军队垦种土地,征取收成作为军用。
相闻:意思是互通信息。
与张鲁书
【题解】
这封写给张鲁的书信,以“灵仙养命,犹节松霞”的事例,劝告张鲁不可贪图享受,取喻贴切,令人叹服。此信是针对张鲁降曹后任镇南将军时的情况而写的。
灵仙养命,犹节松霞,而享身嗜味,奚能尚道?○《艺文类聚》。
【译文】
神仙养身益寿,还要节制餐松饮霞,而你却追求享受,贪图美味,哪里还能尊崇道规呢?
【注释】
灵仙:神仙。为道教的称呼。
节:节制。松霞:松子彩霞。道教有餐松饮霞可以延年益寿的说法。
享身:追求自身享受。嗜味:贪图美味,意思是贪图享受。
奚:如何。疑问词。尚道:尊崇道规。张鲁为“五斗米道”领袖,农民起义首领。公元191年,他率领徒众攻取汉中,自称“师君”。公元215年,曹操领兵攻汉中,他退入巴中(今四川省巴中市),后投降曹魏,任镇南将军,封阆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