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塌轳的“领头雁”——记会理县金雨乡塌轳村党支部书记杨自祥

书名:身边的共产党人. 第四辑 作者:王玉萍 字数:38426 更新时间:2019-12-13

  18年前,他临危受命,毅然担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18年来,他和群众肩并肩、同心协力,用脚步丈量塌轳村的每一寸土地;18年光阴荏苒,青丝变白发,他硬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带领群众创造奇迹。他,就是金雨乡塌轳村党支部书记杨自祥,一位苦干实干、迎难而上,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基层党组织书记。

  矢志不渝 只为打通希望之路

  塌轳村地处金沙江东岸缓坡沟谷地带,平均海拔1600米,地势险峻,自然条件差,辖3个村民小组,135户,537人,属纯彝族聚居村。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塌轳村是金雨乡唯一不通公路的村,村民运送物资世世代代全靠人背马驮,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发展。

  “塌轳要发展,修路是关键。祖祖辈辈受穷,穷就穷在不通路。” 31岁的杨自祥时任塌轳村村委会主任,对修路早有思考。1995年,乡政府向上级争取到了5万元资金为塌轳村修路,但在崇山峻岭中修通公路至少还要20万元,需要村民人均集资300元。这笔钱对当时的村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群众连面值10元的人民币都很少见,对集资修路完全不理解,更不会主动出资。公路修了两个月,上级拨付的资金告罄,工程进展迟缓,群众对村“两委”的非议激增,原支部书记顶不住压力辞了职,修路随即被撂在一边。杨自祥义无反顾地接过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万事开头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为动员群众筹集资金,他带头从多年栽种烤烟、经营粮食加工所得的积蓄中拿出1000元钱,并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磨破了嘴皮子。在村民大会上郑重向村民承诺,保证管好修路的每一分钱,保证修通公路。村民终于被他的诚心打动,1元、2元、5元……大家纷纷筹资并投工投劳。为解决部分修路资金缺口,杨自祥跑了黎洪信用社40多趟,硬是凭着一腔锲而不舍的热忱感动了信用社主任,终于贷出4万多元,慢慢地凑齐了修路资金,被耽搁数月之久的路又重新开工了。

  在没有大型机械、炸药稀缺的情况下,为保证修路顺利进行,杨自祥几乎天天吃住在工地上。住简易帐篷,协调土地、化解矛盾纠纷,带领乡亲们夜以继日地在崇山峻岭之间,凭借原始人力、畜力开凿道路。在一次抢修公路的时候,一块承重的垫路基石被暴雨冲进3米深的沟底,杨自祥冒着生命危险跳往沟中,从急流中抱起石头。鞋子陷进了稀泥,他就光着脚继续前行,艰难地向路基攀爬,终于垫好了基石。妻子担心他的安全,从家里急匆匆赶来找他,当看到瘦弱的杨自祥站在路边,浑身湿透,满身稀泥,手指、脚趾也被碎石砸出了血,妻子心疼地吼道:“你疯啦,不要命啦!”“这条路,就是我的命啊!”杨自祥坚定地说。

  经过3年人背马驮的艰苦筑路,一条长8.4公里的山路终于修到乡政府驻地。“塌轳村终于通公路了!”村民们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也更加信任杨自祥。看着蜿蜒的山路通向山的另一边,杨自祥带着自信的笑容对群众说:“塌轳人的幸福日子不远了,这条路就是希望!”

  心系民生 只为群众喝上干净水

  金雨无雨。水对于塌轳村的群众来讲是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如金子般珍贵。10多年前,村民的饮用水需要人挑马驮地到几公里外的水源点采集,农业生产用水更是得不到保障。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很多人都外出打工。

  杨自祥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一直致力解决缺水这一问题。一次,杨自祥去乡上开会,有干部讲鹿厂、通安有群众在修水窖蓄水,效果很好。当夜,杨自祥高兴得睡不着觉,脑海里不停地出现一个念头:“水窖是什么样?在塌轳修行不行?”几天后,他立即动身去实地走访学习,认真听群众介绍修水窖的方法和经验。杨自祥认真分析修建水窖的利弊后,认为水窖蓄水多、成本低,很适合塌轳村的实际。有了想法,说干就干。他多次通过乡政府向县水利局争取支持,终于在2003年争取到了“旱山村节雨集灌”工程。自己率先修建了两口漂砖起拱的水窖作为示范,在当年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鼓励群众修建这一民生工程,杨自祥挨家挨户做工作,鼓励村民修建水窖。在他的带动下,塌轳村群众开始修建水窖,杨自祥也积极帮助村民挑水、背砖、和水泥砂浆,一时间塌轳村掀起了与天斗、与地搏的水利建设热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里修建了6口150m3的大型储水池,120口30m3的圆形水窖,有效地解决了全村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

  如今,塌轳村户均有水窖6口以上,村民在家中拧开水龙头就能喝到干净的水,一股暖暖的清泉直流心田。“要是没有杨书记带着我们干,我们哪里有干净的水喝,吃水不忘挖井人啊!”村民李少民感慨地说。

  为民务实 只为让群众富起来

  村民要致富,塌轳村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发展才是硬道理。

  修路难,开辟致富的路更难。为找到致富路子,杨自祥走遍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倾听村民对发展致富产业的意见。深思熟虑之后,他在村党支部会上提出了以“黄”为主(把烤烟作为发展经济的支柱),“黑”(发展黑山羊养殖)、“白”(发展生猪养殖)互补,多元产业兴村的发展思路。会上,许多党员干部担心种烟投入多、风险大,农户前期都没有资金、技术,刹那间反对之声充斥整个会场。“不大胆试一试,怎么知道结果?”杨自祥斩钉截铁地打断了一位党员的发言。

  为解决群众发展烤烟资金缺乏的问题,杨自祥以个人名义到信用社担保,为烟农每亩贷款200元。一些不理解的群众认为杨自祥疯了,甚至一段时间私下称他为“杨疯子、疯子书记”。一些亲戚朋友听说后都来劝他:“你这样干,要是种烟的农民还不了钱,你这辈子就完全毁了,不值得!” “如果我不帮助他们发展经济,10年后大家还是像现在这样穷。” 杨自祥冷静地说。在他的努力下,塌轳村烤烟产业一步步的发展壮大起来,烟叶的产量、质量一度超过了全乡其他村。如今,全村烤烟种植面积达880亩,年产量24万斤,每户烟农种烟收入达3万元以上。

  为帮助村民拓宽致富渠道,杨自祥积极动员村民搞生猪、黑山羊养殖。杨自祥主动为村民普兴林借款800元为其购买12只母羊,在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在杨自祥的帮助下,普兴林的黑山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现存栏已达298头,年出栏66头,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村民们看到普兴林通过“疯子书记”的真情帮扶走上了致富之路,也积极尝试搞起了养殖。如今,塌轳村养殖业异军突起,全村黑山羊存栏2600只,年出栏1500只,生猪存栏1500头,年出栏1000头,养殖业创造的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

  杨自祥凭着大胆的实践,超常的付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带领村民闯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如今的塌轳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摩托车、电三轮、拖拉机等交通工具奔驰在山间道路上;彩电、手机等家用电器全部普及。80%的农户新建了砖混结构的住房,户与户之间的道路全部硬化。全村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公而忘私 只为再造一个“新塌轳”

  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市仁和区与会理县鱼鲊乡发生了6.1级地震。塌轳村毗邻震中,全村135户农房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111户成为危房。

  地震发生后,杨自祥顾不上自家受灾情况,立即召集所有在家党员、青年和民兵,成立了40多人的应急抢险先锋队,冒着余震的危险,逐一查看了农户受灾情况,带领全村党员干部从废墟中抢救受伤群众、粮食及牲畜。亲自选定灾民安置点,搭建临时性帐篷,每天晚上坚持治安巡逻,组织人员监控次生灾害点,有效防止了次生灾害的发生。

  为有序组织灾民灾后重建,杨自祥克服重重困难,一方面动员群众拆除危房,为灾民协调宅基地重建住房;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灾民恢复生产。地震当时,正值烤烟烘烤的关键时期,但是很多村民的烤房在地震中损毁,无法使用。杨自祥顾不上自家的困难,动员村民修建临时烤房23间,并组织灾民将烤烟拿到自己刚刚新建的密集型烤房中烘烤,减少了村民的损失,但是自家的烤烟因未及时烘烤烂在地里,损失达8万余元。家人对杨自祥埋怨不断,甚至觉得他太“憨”了。杨自祥却坚定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为群众的利益着想,自己受点损失算不了什么,只要群众信任我就好。”

  正是杨自祥的这股“憨劲儿”,振奋了村民抗灾自救的精气神。在他的组织下,111户房屋全部得到加固或重建,塌轳村顺利完成了灾后重建工作,恢复了生机。

  谈到塌轳村今后的发展,杨自祥自信满满地说:“今后还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调整好产业结构,鼓励村民搞多种经营,尝试调整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搞规模化种植;二是从攀枝花大田镇引进酸石榴,规划1500亩的种植规模,带动村民致富;三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把修好的8.4公里村道硬化成水泥路,再建一个提灌站,从金沙江提水进一步解决好村民用水问题。”

  杨自祥正如“领头雁”一样,带领着塌轳村的村民追逐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所做的都是小事,但这些小事加起来就是群众天大的事。

  ——马德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