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④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⑦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⑧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荀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用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比七。③池:即护城河。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有用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⑤委:弃。⑥域民:限制人民。界:域,界限。⑦畔:同“叛”。⑧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一个周围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够取胜。既然已经四面围攻,一定有得天时的了,这样还不能取胜,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啊。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敌人一来士卒就)弃城而逃,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啊。所以说:限制百姓不靠封国疆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凭山川形胜的险要,扬威天下也不靠兵器盔甲的坚利。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顺从他。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要背叛他的人,所以仁德的君子要么不打仗,要打的话,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诵读星级★★★
原文孟子将朝王①,王使人来曰:“寡人如②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zhāo),将视朝③,不识④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⑤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⑥。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⑦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yāo)⑨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⑩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sì)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qiàn)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注释~~~①王:指齐宣王。②如:宜,当,应当。③视朝:上朝廷处理政务。④不识:不知。⑤造:到,往。成语有“登峰造极”。⑥东郭氏:齐国的大夫。⑦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⑧采薪之忧:本意是说有病不能去打柴,引申为自称生病的代词。薪,柴草。⑨要:拦截。⑩景丑氏:齐国的大夫。父召无诺:《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和“诺”都是表示应答之词,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听到父亲叫唤,不等说“诺”就要起身。俟:等待。驾:套车。宜:义同“殆”。大概,恐怕。慊:不满足,感到遗憾。齿:指年龄。丑:类似,相同。
译文~~~孟子将要去朝见齐宣王,齐宣王派人来说:“我本应该来到你的住处来看你的,患了风寒的病,不能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道可让我在朝廷上见到你吗?”
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
公孙丑说:“昨天你拿生病辞谢齐王,今天又去吊丧,这恐怕不好吧?”
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快步走向朝廷去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呢?”
孟仲子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一定不要回家就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的家里去住宿。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重在恩爱,君臣重在恭敬。我只看见齐王敬重你,却没看见你敬重齐王。”
孟子说:“嗨!这是什么话啊!齐国人没有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认为仁义不好吗?不是。他们心里想的是:‘这种人哪里值得和他谈论仁义啦’?那么,对齐王不恭敬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不是尧舜治天下的道理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敬重齐王了。”
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礼记》上说:‘父亲召唤,不等到应诺一声就应起身;君王有命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应起身。’(可你呢,)本来就准备去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好像和《礼记》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说:“难道你说的是这个吗?曾子说:‘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是不能赶上的。但是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德;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道义。我有什么遗憾的呢?’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曾子会说吗?这里面也许别有道理啊。天下公认为尊贵的东西有三样:爵位是一种,年龄是一种,德行是一种。朝廷论尊,没有赶得上爵位高的;乡里论尊,没有赶得上年龄高的;辅助世道治理百姓,没有赶得上道德好的。怎么可以有了一种,就拿来轻视其他两种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事情需要与他谋划,就亲自到他家里去拜访。他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值得与他有所作为了。从前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所以不费大力气就称王于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所以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现在天下各国土地的大小相当,君主德行的高低也相等,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以自己教导的人为臣,却不喜欢以教导自己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
诵读星级★★
原文陈臻(zhēn)①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②;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③,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jìn)④,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⑤,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⑥也。无处而馈之,是货⑦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⑧乎?”
注释~~~①陈臻:孟子的学生。②兼金:好金。因其价格双倍于普通金,所以称为“兼金”。按:先秦时代所谓的“金”,就是现在的铜。一百:即一百镒。镒为古代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两。③薛:春秋时有薛国,但在孟子的时代已被齐国所灭,齐威王将其地封给其庶子田婴,婴子田文(孟尝君)继承父业,称薛公。地在今山东滕县东南。④赆:给远行的人送路费或礼物。⑤戒心:戒备意外发生。根据赵岐的注释,当时有恶人要害孟子,所以孟子有所戒备。⑥未有处:没有出处,引申为没有理由。⑦货:动词,用钱收买。⑧取:收买。
译文~~~陈臻问道:“前些日子在齐国,齐王送给您好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在宋国的时候,宋王送给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给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么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么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老师在这两种错误中一定是占有其中一种的了。”
孟子说:“都是正确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将要远行,远行的人必定要用盘费,宋王说:‘送上一点盘缠吧。’我怎么不接受呢?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需要戒备。薛君说:‘听说您需要戒备,所以送上一点买兵器的钱。’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则没有任何理由啊。没有理由却送给我钱,这是用钱来收买我啊。哪有君子而能用金钱收买的呢?”
诵读星级★★
原文孟子谓蚳(chí)蛙①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②,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③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④哉?”
注释~~~①蚳蛙:齐国大夫。②灵丘:齐国边境邑名。士师:法官。③公都子:孟子的学生。④绰绰然有余裕:语本《诗经·小雅·角弓》:“绰绰有裕。”赵岐注:“绰、裕皆宽也。”
译文~~~孟子对蚳蛙说:“你辞去灵丘的地方官而请求做法官,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可以向齐王进言了。现在你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法官了,还不能向齐王进言吗?”
蚳蛙向齐王进谏,却不被采用,他辞官而去。齐国人说:“(孟子)为蚳蛙考虑的办法,是很好的了,(可他)替自己考虑的办法呢?我们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把齐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职守的人,如果不能履行他的职责就该辞官离去;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他的言论不被采纳,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难道不是宽宽绰绰地很有余地吗?”
诵读星级★★
原文孟子自齐葬于鲁①,反于齐,止于嬴②。
充虞③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④。严⑤,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⑥美然。”
曰:“古者棺椁无度⑦,中古⑧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⑨,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⑩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xiào)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注释~~~①自齐葬于鲁:孟子在齐国时,随行的母亲去世,孟子从齐国把母亲遗体送回鲁国安葬。②嬴:地名,故城在今山东莱芜西北。③充虞:孟子的学生。④敦:治,管。匠事:木匠制作棺材的事。⑤严:急,忙。⑥以:太。⑦棺椁无度:棺与椁都没有尺寸规定。古代棺材分内外两层,内层叫棺,外层的套棺叫椁。⑧中古:指周公制礼以后的时代。⑨不得:指礼制规定所不允许。⑩为:这里是“与”的意思。比:为了。化者:死者。恔:快慰,满足。以:使。
译文~~~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后,又返回齐国,住在嬴邑。
充虞请教说:“前些日子老师不知道我的能力差,让我管理木匠做棺椁的事。因为太急促,我不敢来请教。现在我想私下请教老师:棺木似乎太好了吧!”
孟子回答说:“上古的时候,对于内棺外椁的尺寸没有规定;中古的时候,内棺厚七寸,外椁的厚薄与内棺相称。从天子到老百姓,不只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这样做了才能尽到孝心。不能搞到上等木料,不能够使人称心;没有钱不能用上等木料,不能够使人满意。能找到上等木料,又有财力,古人都这么做了,为什么我独独不能这样做呢?而且替死者着想,不让泥土沾上死者的肌肤,对孝子的心情来说难道不畅快些吗?我听说过:君子决不使天下人在其父母亲身上省钱。”
诵读星级★★
原文燕人畔①。王曰:“吾甚惭于孟子②。”
陈贾③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④,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且未之尽也,而况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⑤。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⑥。”
注释~~~①畔:同“叛”。齐国攻占燕国后,有灭亡燕国的意图,引起诸侯不满。赵国与燕人合谋迎立流亡在外的燕王哙之庶子职为王,与齐国相对抗。②吾甚惭于孟子:孟子在齐国攻占燕国后曾劝说齐王行仁政,齐王没有听取孟子的意见,以致燕人背叛了齐国,所以他说“甚惭于孟子”。③陈贾:齐国大夫。④管叔: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公之兄。监殷:周武王灭纣后,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为诸侯,以延续殷的世系,治理殷商的遗民,并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兄弟监督武庚。武王死后,即位的成王年幼,周公主持国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位,便与武庚一起作乱。周公奉王命进行讨伐,杀了武庚与管叔,放逐了蔡叔,平定了叛乱。⑤“其过也如日月之食”四句:语出《论语·子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食,同“蚀”。⑥辞:辩解。
译文~~~燕国人背叛了齐国。齐王说:“我对孟子感到很惭愧。”
陈贾说:“大王不要忧虑。您自己认为和周公相比,哪个更仁爱而且聪明些呢?”
齐王说:“嗨!这是什么话啊!”
陈贾说:“周公派遣管叔去监督殷民,管叔却带领殷民叛乱。如果周公知道管叔会叛乱却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周公不知道管叔会叛乱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尚且没有完全做到,何况大王呢?请让我去见见孟子来解释这件事。”
陈贾去见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的人啊?”
孟子说:“是古时候的圣人啊。”
陈贾说:“他派管叔去监督殷民,管叔却带领殷人叛乱,有这样的事吗?”
孟子说:“是的。”
陈贾说:“周公知道管叔将要叛乱而派他去的吗?”
孟子说:“不知道。”
陈贾说:“那么圣人也有过错吗?”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过错,不也是应该的吗?况且古时候的君子,有了过错就改掉它;现在的君子,有了过错却只管错下去。古时候的君子,他的过错好像日蚀月蚀一样,老百姓都能看得到;等他改正的时候,老百姓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哪里只是延续错误,还极力替错误辩解。”
诵读星级★★
原文孟子致为臣而归①。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②曰:“我欲中国③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④,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⑤。子盍为我言之?”
时子因陈子⑥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⑦曰:‘异哉子叔疑⑧!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⑨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⑩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注释~~~①致为臣而归:指孟子辞去齐宣王的客卿而归故乡。致,归还,如致仕、致禄等。②时子:齐宣王的臣子。③中国:在国都中,指齐国的都城临淄城。中,在这里是介词。国,即国都。④钟:古代量器。齐国量器有豆、区、釜、钟四种。每豆四升,每区四斗,每釜四区,每钟十釜。万钟为六万四千石。⑤矜式:敬重,效法。⑥陈子:即孟子的学生陈臻。⑦季孙:赵岐注为孟子的弟子,朱熹则认为“不知何时人”。⑧子叔疑:人名,孟子弟子。⑨龙断:即“垄断”。原意是名词,指高而不相连属的土墩子,后逐渐引申为把持、独占之义。⑩丈夫:对成年男子的通称。《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罔:同“网”。这里用作动词,一网打尽。征:收税。
译文~~~孟子辞掉齐国的客卿要回老家去。齐王亲自来见孟子,说:‘从前希望见到您却不能得到机会;后来能够接待您同朝共事,我很高兴。现在您又要抛弃我回去了,不知我们以后还能不能够再次相见啊?”
孟子回答说:“(辞职回家)只是不敢请求罢了,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呢。”
另一天,齐王对时子说:“我想在都城中拨一所房子给孟子,再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使各级官吏和全国人民都有崇敬和效法的榜样。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谈谈呢?”
时子通过陈臻把这话转告给孟子,陈臻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嗯,那时子哪里知道这种事情不能做呢?如果我想发财,辞去十万钟俸禄的官不做却去接受一万钟的赏赐,这是想发财吗?季孙曾经说过:‘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别人不重用,也就算了嘛,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人又谁不想发财呢?可他却想在这做官发财中搞垄断。’古时候做交易,拿自己有的东西交换自己没有的东西,有关的官吏管理市场罢了。有一个卑鄙的汉子,一定要找一个高地登上去,左边望望,右边望望,从而一网取得市场上的好处。大家都觉得这人卑鄙,因此向他征税。征收商业税也就从这个卑鄙的汉子开始了。”
诵读星级★★
原文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②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③。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①充虞:孟子弟子。②豫:快乐,愉快。③名世者:有名望而辅佐君王的人。
译文~~~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好像有不快乐的脸色似的。从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每隔五百年必定有一位圣君兴起,其中必定有名望很高的辅佐之人。从周王朝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诵读星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