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口译研究——兼谈口译研究方法的困境和特殊性王斌华

书名:当代翻译研究论集 作者:朱志瑜 徐敏慧 字数:460448 更新时间:2019-12-12

  本章部分文字曾发表于《中国外语》,2012年第3期。

  口译研究的困境及语料库口译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内口译职业和口译教学的蓬勃发展,口译研究亦呈兴旺之势。从国际范围来看,口译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萌芽,至今有60余年的历史,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发表。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研究方向而言,口译研究至今仍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的缺陷,其较为成熟的理论只有巴黎高翻的“释意理论”。长期以来,口译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对口译过程的认知研究。虽然近年来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口译认知过程研究出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成果,但此类研究的数据收集多采用“脱离语境的(decontextualized)”方式及模拟实验的手段,往往缺乏口译研究应有的“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另外,已有的口译研究成果往往数据规模很小,绝大多数实际上是以例证或个案为数据支撑,而科学研究的假设验证和理论证实均要求以较大规模数据为基础,因此,口译研究难以得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研究结论。

  口译研究必须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有新的突破,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一个颇具前景的突破口是,对现场口译大规模的真实语料进行系统描写,探索口译现象的特点及其中存在的规律,因此,语料库口译研究可望成为建构口译研究理论基础的一条可行途径。

  过去30年,语料库语言学迅速发展;近20多年来,以贝克(Baker,1993;1995)等为起点,语料库翻译研究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目前语料库研究工具、研究方法日趋标准化和多维化,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也日益兴旺。在这种背景下,口译研究领域也开始有一些研究者探索把语料库方法用于口译研究。

  语料库口译研究的早期探索

  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巴黎释意派的代表人物塞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1975)就提出,口译理论建构应建立在职业译员经验和观察的基础上,并通过他们在口译中的现场表现来说明,但遗憾的是,8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口译研究界开始追求“自然科学范式”(natural science paradigm),推崇控制变量的实验研究,上述以观察真实语料为研究基础的主张并未延续下去。当然,这其中除了有新一代的口译研究者(如Daniel Gile、Barbara MoserMercer等)希望实现口译研究更为严谨的“科学性”而偏重实验研究的原因,大规模真实口译语料难以获得和分析也是一个原因。

  近年来,随着相关软件技术的成熟和大规模现场口译语料的诞生(一个典型例子......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49.00 购买 >

目录